前段時間,一則「25歲女子不想看男醫生,搶了4周女醫生的號,結果突然大出血」的新聞在朋友圈裡瘋轉。確實,對於不少科室來說,女醫生是極度緊缺的。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這些科室裡的女醫生又是怎樣的工作和生活狀態?
為此,記者走訪了杭城10所省市級綜合性醫院,調查選取了幾個女醫生緊缺情況比較突出的科室,來聊一聊這些緊缺女醫生的科室裡的女醫生的故事。
杭城10家省市級綜合醫院的科室女醫生分布圖(浙江醫院、浙醫二院、邵逸夫醫院、浙人醫、省中醫院、省中山醫院、市紅會、市一、市二、市三)
【骨科】
關鍵詞:體力活
骨科女醫生的緊缺程度,在所有科室裡,可能是排得上前三的。記者走訪的10家醫院裡,有4家骨科沒有女醫生,而其餘幾家大多只有1名女醫生,最多的也不超過2名。
其中,浙醫二院有116名骨科醫生,但女醫生只有1名;省中醫院有49名骨科醫生,女醫生只有1名;邵逸夫醫院有47名骨科醫生,但沒有女醫生;省人民醫院有41名骨科醫生,只有1名女醫生。
為什麼骨科女醫生那麼少?記者聽到的回覆大多是,骨科手術是個力氣活,可能並不適合女醫生。那麼,真的如此嗎?
鉛衣沒有男女之分
「我大概有十分之一的手術是需要穿著鉛衣做的,特別是穿刺類的手術,有時候要邊穿刺邊透視觀察。穿著鉛衣不斷調整自己的方位,但其實只要能把手術順利完成,就不會想到有多大傷害,甚至有妨礙的時候,會脫掉鉛衣進行手術。」浙江省中山醫院骨傷科副主任醫師徐錚青說。
她提到,鉛衣沒有男女之分,大概10斤重,又悶又重,還很笨拙。「我穿得最久的一次足足有3個多小時,整個後背都溼透了,肩膀也很沉。」
浙江省中醫院骨傷科主任醫師易立明提到,在骨科工作,很多時候都要用力,從生理上來說,女性的肌肉組成肯定沒有男性的結實。
易立明正在坐診 潘潔 攝
「剛分進科室的時候,也有人說『這個工作是男的做的,女的做不了』,特別是家裡人也不太能理解我的選擇。但後來,我經過努力,力氣慢慢也練出來了。」易立明說。
但她也表示,現在專業分科比較細緻,自己選擇的是脊柱和顯微方向,手術的時候光靠力氣還不行,也是需要巧勁的。「越是微創的手術,越是需要穿鉛衣,會比較笨拙。」
不過,易立明和徐錚青也提到,隨著現在科技進步,尤其是醫學器械方面進步了,女醫生也完全能勝任骨科的許多工作。比如,以前手術用的是手搖鑽,費時費力,現在有了電鑽,輕巧快速,穿透力也強了。
為手術專門練習射擊
徐錚青坦言,對女性而言,像骨科這樣的外科,手術時比較考驗應變能力。手術臺上,患者情況千變萬化,需要冷靜處理,把握全局,有時候也很考驗膽量,而這些,相對來說,可能男性先天更有優勢。
同時,骨科手術中常常需要做持久的動作,力量要一直維持,不能中斷。有時候手腳酸了累了,也只能要緊嘴唇,堅持。
「手術中,方向感也非常重要,比如打鑽頭的時候,比如骨折對位後需要用針固定時,而我在這方面比較欠缺,就想著專門練習攻克下。」為此,2年前開始,徐錚青有了一個特殊的愛好——弓箭射擊。儘管平時工作忙碌,但只要一有空,她就會去練習。
第一次練習的時候,徐錚青就被教練誇「瞄準率高」,於是,她信心大增。同時,考慮到手術時的力度,她主動要求練習沉一些的弓,於是選擇的是中等重量的。「一開始練習起來很困難,但慢慢地,也就習慣了。」
為了更加適宜骨科的「體力活」,易立明平時也十分注重運動鍛鍊,而她的鍛鍊項目則是簡單易行的慢跑,一般每天都會跑上5-7千米。但中醫出身的她,也十分講究「順應天時」,如果天氣過熱或者過冷,她就會少跑一些。
【肛腸科】
關鍵詞:有味道
說到肛腸科,可能大家潛意識裡就會覺得這是一個特別「有味道」的科室。記者發現,在走訪的10家醫院裡,肛腸科女醫生的總數算是比較多的,但是分布上來說並不均勻,大多數有1-2名,但也有的沒有,多的則有6名。
承擔的工作是一樣的
「一開始聽說我要從事肛腸科工作,當時家裡人是反對的。他們覺得我是學中醫的,做中醫更清爽點,肛腸科可能比較髒、臭,說出去也不好聽,而且,肛腸科醫生總是避免不了要給男患者看肛腸,家人覺得這不適合我。」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肛腸科副主任醫師丁菁說。
丁菁正在坐診 潘潔 攝
丁菁表示,自己之前在肛腸科只輪轉過半個月的時間,剛到科室的時候心裡也比較忐忑和猶豫,後來跟著老師門診、手術等,慢慢地也就適應了。「肛腸科醫生免不了要給便秘的患者挖大便,一開始也挺難以接受的,但做著做著,也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了。」
「肛腸科的工作可能會涉及到患者的隱私,因此我們都會做好溝通工作,更注重保護隱私。」 浙江醫院肛腸科主治醫師梁承瀟提到,肛腸科的手術對體力也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遇到腸癌等比較嚴重的患者,一場手術要持續三四個小時。
市三醫院女子肛腸組(右三為丁菁)
「儘管女性在體力上比男性稍顯弱勢,但是承擔的工作是一樣的。我首先不在心理上把自己當成弱勢群體,同樣,也不希望別人來給自己特殊照顧。」梁承瀟說。 不管是梁承瀟還是丁菁,在門診中總會碰到特意來看女醫生的女患者,有的是專門掛號來看的,也有的是發現有女醫生,特意換了號,還有的特意到導醫臺詢問,然後跑到病房看女醫生。
「來看痔瘡、便秘、肛裂的患者中,女性比較多,但她們中有不少出於害羞,不願意接受男醫生的診治。」丁菁說,「由於我們醫院肛腸科女醫生比較多,有6名,所以去年4月,專門開設了女子特色肛腸門診。
【泌尿外科】
關鍵詞:會尷尬
很多時候,泌尿外科會和男科掛鈎,因為接觸的大多數是男性患者,所以相對來說,女醫生也比較少。在走訪的10家醫院中,有4家沒有泌尿外科女醫生,而其餘的幾家女醫生數也僅僅是1-3名。
男患者佔三分之二
「當時還沒結婚,甚至連男朋友也沒有,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為什麼我會選擇留在這樣一個男性科室。但其實,我並沒有覺得這是一個男性科室,作為醫生,對於病人是不分性別的。當然,父母也沒有反對我的選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李禕說。
李禕正在給患者義診
「門診中,男病人佔了三分之二左右,主要是來看前列腺疾病、包皮過長、尿路感染等問題。」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潘慧仙說,「作為泌尿外科女醫生,有時候也會遇到尷尬的事情,比如檢查時,有些男病人比較敏感,但又不好說什麼。」
潘慧仙從事泌尿外科的工作,前後加在一起,已經有19年了。儘管經常要連上兩天一夜的班,但她依舊熱愛著泌尿外科的工作,從來沒有猶豫過。
「我覺得從事外科工作更有成就感,而且泌尿外科是以內鏡手術為主,手術強度不會特別大。」然而,儘管單個手術的強度不是很大,但臺次多,李禕常常一天要做八九臺手術,除此之外還有門診、膀胱鏡檢查等。
李禕正在進行手術
「早上8點上班,一般我們都會7點半左右到崗,然後開始查房、開醫囑、安排出院或者手術,然後再進行當天的門診、手術。」每6天,李禕要值一次夜班。由於到醫院急診就診的人非常多,所以每個夜班都異常忙碌,有時候遇到病情複雜的,可能一個病人就要處理整個通宵。
「一周可能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只有半天。」李禕說,「但我苦並快樂著。」
【最初的選擇】
那麼,這些女醫生最初又是抱著怎樣的心態,在怎樣的契機下,選擇了這些在外人看來,可能並不適合女醫生的工作?
1、科主任主動拋出橄欖枝
「自己本身就比較偏向於從事外科工作,加上當時骨科主任看我人比較高大,挺適合骨科,希望我到骨科工作,於是我就選擇了骨科。」令徐錚青沒想到的是,自己這一堅持,就是整整21年。
徐錚青說:「坦白說,中間也動搖過,因為女性在力量上總歸比男醫生欠缺些,但畢竟做一行久了,也會有感情。」
無獨有偶,由於性格爽快、做事利落,在易立明結束了各個科室的實習輪轉後,骨科主任主動向她拋出了橄欖枝。「我是學中醫的,一開始也沒想到做骨科醫生,但慢慢接觸,發現自己也是能適應的,現在已經從事骨科臨床30年了。」
2、湊巧遇上相應的科室招聘
丁菁大學的是中醫專業,畢業後對自己的初步定位也是中醫內科。後來,在輪轉實習的時候,聽說肛腸科剛好在招女醫生,就決定去試試。
「肛腸科一般手術處理起來比較快,半小時到一小時左右就可以完成,大部分是半麻的,手術也比較輕鬆。」她提到,自己的同學大多數選擇了中醫內科、婦科、兒科,像肛腸科,只有自己一人。
「外科工作的成就感會更強一點,治癒率高,不像內科,很多疾病只能控制,需要反覆就診多次。而且接觸到的大多是年輕人,更有活力,交流起來也更加容易。」丁菁說。
有意思的是,梁承瀟的經歷也和中醫緊密相關,她從小成長在一個中醫世家,她的太爺爺、爺爺、伯父都是中醫,受到家裡人的影響,她也選擇了從醫,不過是西醫。
梁承瀟正在坐診 潘潔 攝
「跟內科相比,更喜歡外科系統,因為它有立竿見影的治療效果。外科以手術治療為主,個人比較喜歡動手類的工作。」2006年,梁承瀟畢業後發現浙江醫院剛好在招肛腸科醫生,於是就應聘了,最終成了一名肛腸科醫生。
3、主動選擇了心儀的科室
潘慧仙畢業後,有人推薦她去婦產科當醫生,但她最終還是選擇了外科。「我是個爽朗的人,喜歡外科做事的乾脆利落。」
2000年,她在蘭溪當地醫院普外科工作,剛好遇上普外科分科,需要人手建立泌尿外科。「在普外科的時候,也一直有接觸泌尿相關的內容,加上覺得泌尿外科可能夜班少,剛分科人手緊缺,就主動請纓了。」潘慧仙說,「不過真的到了泌尿外科,發現一年要上120天夜班,並沒有比想像中少。」
潘慧仙正在給患者進行手術
2014年,潘慧仙從蘭溪來到杭州,在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繼續從事泌尿外科工作。
和其他人不同的是,李禕讀研的方向便是泌尿外科。說起自己和泌尿外科的淵源,她告訴記者,可能是因為這是自己本科輪轉實習的第一個科室。「當時就對這個科室的印象特別好,加上自己一直比較喜歡外科,所以就毫不猶豫地選擇了。」
有人選擇堅持也有人離開
李禕坦言,這些年下來,也會有某個瞬間,覺得異常委屈,覺得自己可能堅持不下去,想要放棄了,比如遇到患者和家屬的無理取鬧,比如自己連續工作的體力透支。
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她早上7點上班,晚上又值了夜班,當時來了3個危急患者,一刻也沒歇下,第2天又有手術,大概晚上11點回到家,睡了不到半小時,就又被電話吵醒趕到醫院搶救患者。「當時真的都快哭了,但最後咬咬牙,也過來了。」
李禕提到,不可忽略的一點在於,女性和男性在體力上還是沒法比的,尤其是生了孩子、上了年紀後,她明顯感覺到自己體力存在不足,加上因為自身身體因素,做過4次全麻手術,因此有時候也會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情況。
出於身體的考慮,身邊不少人也會勸說李禕不要再繼續做醫生了,尤其是父母也會勸說。但李禕表示自己放不開醫生這個職業帶來的成就感,「它給予別人的幫助,是其他職業不可比擬的」。
然而,有人選擇留下的同時,也有人選擇離開。這些年來,這幾位女醫生也目睹了不少女同事的離開:
梁承瀟:4年多前,科室裡也來過一個女同事,但待了半年左右,就換專業讀博士去了。
易立明:期間也有來過兩個女同事,其中一個做了1年多後,就轉科室,做理療去了,而另一個則是因為自身身體原因,沒做幾年就去世了。
丁菁:在我過去工作的20多年裡,也陸陸續續來過四五個新面孔,但有的因為家庭原因辭職了,有的結婚後就轉行賣保險去了,還有的則回到老家的醫院做其他工作了。
李禕:在我工作的時候,科室裡還來過一個女醫生,但她後來因為覺得工作強度太大,工作了大概2年後,就辭職去當了老師。
難以平衡的家庭和事業
幾位女醫生都提到,自己很多時候不得不面對的家庭和事業的兩難,這可能也是醫院所有女醫生,甚至所有職場女性所要面臨的問題。
「我感覺自己對家庭有著太多的虧欠。」梁承瀟告訴記者,由於自己經常值班,有時需要加班,沒有固定的節假日,除了日常工作之外,需要參加一些其他培訓,還有論文和科研的壓力,加上她和先生都是外科醫生,所以父母退休後一直在幫她料理家務和照顧兩個孩子。
「我也很想多陪伴他們,盡為人女、為人母的責任和義務,也不想錯過孩子的成長,但為了工作,不得不辛苦老人、虧欠孩子,所以有時候難免會有矛盾,會有點惆悵。」梁承瀟說。
李禕特別感謝自己的先生,「先生是北方人,原本也比較粗獷,但現在很細心,幾乎是包攬了家裡的大部分事情,包括孩子的教育、接送」。
李禕的孩子今年10歲,剛上四年級。事實上,當記者問及孩子的年級時,她稍稍猶豫了會。由於長年不在家,李禕對孩子並不熟悉,而孩子也習慣了媽媽不在家。
李禕說:「其實先生一直想要個二胎,但最後考慮到我的工作和身體,還是決定不要了。工作很辛苦,我能支持到現在,全靠家人的支持和理解。」
同樣,潘慧仙也表示自己很幸運,「大年三十上好班,回老家和父母吃了個年夜飯,然後就回杭州了,因為大年初一還要值班,但家人都挺理解我的,也一直支持我的工作」。
什麼髒活累活都需要做
「易立明是我們科室唯一的女醫生,可以說是寶貝,但是工作起來,男女都一樣,事情都要做,仍舊要值夜班,要看急診。」浙江省中醫院骨傷科主任童培建說。
「當然,對女性來說,當一名骨科醫生要經受更大的考驗,不管是體力上,還是心理上,因為女性還要懷孕、哺乳等。」童培建表示,未來科室還要招女醫生,但會著重發揮女性細緻、耐心的特點,比如往顯微外科或者骨內科發展。
浙江醫院肛腸科主任沈宇飛也提到,梁承瀟作為科室裡唯一的女醫生,儘管很「寶貝」,但是幹的活卻不分性別,什麼髒活累活都需要做的,而且做得一點也不比其他人差。
「外科對女性來說,是非常大的一個挑戰,隨時有急診手術,也是個體力活,甚至有懷孕的女醫生,做了一個心肺復甦後,流產了的。」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醫務科主任楊瑩說,「尤其是骨科、神經外科、肛腸科、泌尿外科等科室,女醫生更是不容易。」
儘管前方有眾多艱難困苦,但也有不少女性勇於面對挑戰。最後,也祝願廣大女性朋友,三八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