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胡青山
在第 N 次被患者叫做「美女」和「護士」之後,劉悅(化名)仍然固執地糾正:「我是醫生,有需要你可以去護士站問問。」
劉悅今年 25 歲,是湖北某三甲醫院實習醫生。
「有一次去查房,病人自己上廁所弄髒褲子了,特別理所應當地讓我幫他換」,劉悅表示,自己不止一次地被患者當做「護士」,對她的稱呼從「美女」到「小姐」到「護士」,千奇百怪,卻很少有人叫她醫生。
在患者的認知中,年輕的女性一般都是「護士」,而男性,無論年紀身份,都被稱為「醫生」。但是,實際上,「醫生和護士的穿著是非常不同的,醫生穿的是白大褂,不用戴護士帽,護士上衣和褲子是分開的。」
稱謂只是表象,從進入醫學領域開始,女性就遭遇了諸多性別歧視與不友好,這些境遇或堂而皇之,或隱介藏形。
今年 3 月,南方周末對中國醫護從業人員現狀進行調研,由丁香園提供獨家數據支持,調查結果顯示,女性在同崗位競爭中的壓力明顯大於男性,女性對自己在崗位競爭中能否脫穎而出普遍持消極態度。在同等條件下,女性醫護人員往往需要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才能到達與男性一樣的高度。
圖源:中國醫護從業人員職業現狀調研報告
「對不起,我們只招男性」
2018 年 8 月,日本東京醫科大學被曝出篡改女生分數,讓更多男性入學。據東京醫科大相關人士表示,每年在初試階段,女性考生的成績都會按照一定的比例被扣分。在某些年份,女生會被直接減掉 20% 的初試分數。
這一暗箱操作長達 12 年,最終東京醫科大學正式發布調查報告結果,學校的董事長、校長被起訴,理事長辭職。
你以為這只是日本女性從醫受到的性別歧視,實際上,中國女性醫護人員的境遇也不容樂觀。
在醫院工作之前,劉悅是湖北某重點大學醫學院的學生。在學校之時,她就感受到了醫學專業對女性的不友好,「我們上課的時候,很多科室老師就很明確地表明自己只想要男生。」
這種不友好在選導師時更加明顯。一般而言,選導師時,學生會被詢問一些專業相關的問題。但是,劉悅一名女性朋友第一次和導師交流的時候,導師問的問題是「有沒有男朋友,之後有沒有打算留在武漢」。
「總是一些這種問題,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評價」,劉悅表示,男同學在選導師之時很少會被問及家庭、情感問題,但是女性卻時常會面臨這些不知所謂的問題。
丁香園讀者的留言
趙夢蝶(化名)曾經在北京某三甲醫院實習,她的帶教老師是一位能力很強的女醫生。「當時,醫院要招一名博士,我們的帶教老師是其中一名競選者,她在科室住院部呆了一段時間了,科研能力也很強。我們當時都以為妥妥地就是這位老師入選了,結果醫院招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男生,經驗也沒這個老師豐富。」
「帶教老師落選時,我們和病房其他老師都驚呆了」,趙夢蝶表示,「可能就是性別的原因」。因為,在後來工作中,大家都認為那位男性醫生能力很一般,但偏偏就是他入選了。
類似的經歷其實並不少見,丁香園讀者就曾經在網上抱怨「上海某三甲醫院在招人的時候,女生績點必須達到 3.5 以上才能留院,男生只要活著會動的就要。」
丁香園讀者留言
「姑娘家家的為什麼要選這個專業,不太體面」
即使進入醫學領域,女性在專業選擇上也面臨諸多偏見與歧視,很多專業被認為「不適合女性」。
劉悅在學校時攻讀的專業是生殖醫學,她在醫院實習時曾經和一位五六十歲大爺聊天,當談及到自己的專業,大爺的語氣忽然變得奇怪,「姑娘家家的為什麼要選這個,不選一個好一點的,這樣不太體面。」
「我的專業是我自己選擇的,也是十分喜歡的,不知道為什麼他會覺得不體面。」劉悅認為,如果她是一名男性,那位大爺就不會認為生殖醫學專業不合適。
劉悅遇到的只是病人對自己專業的不理解,但是很多女性遇到的卻是性別壁壘。
趙夢蝶在腸鏡室見習的時候,曾經接觸到一位做腸鏡的男性患者,做腸鏡時,患者的家屬堅持讓她們這些女性醫生全部出去。
「但是其實我們看的不是腸鏡進入的過程,而是腸鏡進入腸道後所拍攝的畫面。」趙夢蝶認為,這就是性別歧視的一類,無論男女。「進醫院看病選擇醫生性別,不就是性別歧視嗎?在我們醫生眼裡,患者是無性別的。」
同樣被認為不適合女性的專業是外科。
「這些內容女生就不用聽了吧,反正以後也是去內科」,劉悅在上課的時候經常聽到這種話,「一般都是臨床上各個科室,尤其是外科高年資的醫生教授來上課,會這樣調侃。」
劉悅不能理解為什麼要這樣用性別去評判一個人有沒有資格學習某一個專業。「其實也有女生真的有搞外科的理想,我們也有很優秀的同學選了神外,胸外這樣的科室。」
「不讓我做手術,真的是照顧我嗎」
但是,就算女性通過種種努力最終進入醫院,她們的工作能力也會受到質疑,相應地,工作機會也會減少。
以外科為例,「一些外科手術操作時間長,耗體力,很多人就覺得女生不適合這麼高強度的工作。」劉悅認為人們一開始就默認了女性的能力不足以支撐其完成「高強度」的外科手術。
張萌(化名)是上海某三甲醫院結直腸外科的醫生,她在手術臺上經常被問的是「累不累」。由於她是女性,導師為了照顧她,一般不讓她跟太多手術,有時在臺上扶鏡子,有時負責打槍、看標本,大部分都是比較輕鬆的工作。
在工作的時候,張萌明顯感覺到「上級對女生更為寬容,要求更低」。
「剛進胃腸外科的時候其實感覺落差挺大,大家都認為這麼一個小蘿莉不能幹多少活,給予一些照顧的同時其實也是對我的不認可。」張萌認為女性的身份讓她失去了一些學習的機會,「為了獲得認可,在幹活的時候我從不喊累,身體再不舒服也不會表現出來,最怕給別人留下嬌氣的印象。」
有一次被上級誇「誰說女子不如男」,張萌激動了好幾天。
實際上,這些對女性所謂的「照顧」在無形中減少了女性獲得鍛鍊的機會,也使她們更難以獲得職業上的晉升。劉悅認為「科室裡總覺得要照顧你,之前有部分選了外科的前輩也是轉科研崗、行政崗了。如果選擇了外科,和科室裡同樣年資或者同樣水平的男醫生相比,可能上升的空間會小一些,能夠學習的機會也少一些。」
2015 年,《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女醫生比男醫生在學術界更不可能達到正教授的級別(11.9% vs 28.6%)。[1]
但是,女性真的不適合外科工作嗎?
「我覺得我可以勝任外科手術這項工作,事實上外科手術需要的並不僅僅是體力,還有注意力、細心和耐心,在這些方面女性並不比男性差。」謝玲(化名)是上海某三甲醫院乳腺外科的一名女醫生,她認為「紳士風度在臨床工作中是毫無必要的,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無聊的偏見。」
吳迪(化名)同樣認為自己的女性身份完全不影響自己勝任外科醫生這份工作,目前她在上海某三甲醫院擔任骨科醫生。「很多人對女外科醫生這個頭銜、標籤感到驚訝。但是,超出人們認知的往往不是體力之外而是性別之外的試探,勝不勝任與性別從來不該是拿來一起比較的話題和因素。」
當醫生,女性並不比男性差
在女性主義群體中,「性別內差異遠大於性別間差異」這個觀點流傳廣泛。這也就是說,我們的社會上既有肌肉發達能夠在奧運會上斬獲獎牌的女人,也存在無法跑完八百米但是能夠寫得一手好詩的男人。
換言之,醫院中既有能夠 18 個小時不休息完成一臺手術的女醫生,也有心思細膩熱愛護理工作的男護士,他們都應該得到社會的認可。群體化的標籤對於這些人的傷害是巨大的,籠統而有失公允地總結女性怎樣、男性怎樣,對任何一個充滿無數可能性的個體來說都是沒有意義的。
其實,早有研究表明,在當醫生這件事情上,女性並不比男性差,女性醫生的溝通方式更以病人為中心,她們更令病人放心。[2]
2017 年,一項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的論文表明,通過對 158 萬例內科住院患者的分析,對於同樣處理難度的病例,發現由女醫生治療的患者入院 30 天死亡率比男醫生低了 0.42%,再入院率則低了 0.55%,差異達到了統計學顯著性。[3]
2018 年,《柳葉刀》(The Lancet)的一項研究表明,從臨床檢查清單完成度、醫患溝通、適當的抗生素治療、患者預後、醫療花費五個方面出發,在控制潛在的偏倚來源後,在基礎醫療保健中,與男性相比,女性醫務工作者能夠提供更少的「不必要或有害」的治療方案。[4]
2019 年 2 月《柳葉刀》(The Lancet)發布關注科研女性的特別主題專刊「提高女性在科研、醫療和全球健康領域的影響力」,在專刊的社論中,《柳葉刀》提出:
「如果科研、醫療和全球健康領域希望致力於改善人類生活,那麼它們必須代表其所服務的群體。為爭取性別平等而抗爭是每個人需要肩負的責任,這意味著女權主義的初衷也是為了所有人,既包括男性也包括女性,還包括研究人員、臨床醫師、資金支持者、機構領導者,甚至是醫學期刊。」
作為一名女性醫生,吳迪對此頗有感觸,她認為性別平等從來都不是某一個性別的事情,女性能做的就是讓自己被看見。「我想大家需要多一點的是包容心和理解力,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不會把女權,平等掛在嘴邊,但是,你的出現,或許就是下一個女性醫務工作者不被驚詫與質疑的第一步。」(責任編輯:gyouza)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參考文獻
[1]Jena AB, Khullar D, Ho O, Olenski AR, Blumenthal DM. Sex differences in academic rank in US medical schools in 2014. JAMA. 2015;314(11):1149-1158.
[2]https://www.nytimes.com/2010/05/06/health/06chen.html
[3]TsugawaY,JenaAB,FigueroaJF,OravEJ, Blumenthal DM, Jha AK, et al. Comparison of hospital mortality and readmission rates for Medicare patients treated by male vs female physicians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19, 2016].
[4]Xue, H., Liu, G., Shi, Y., Nie, J., Auden, E., & Sylvia, S. (2018). How does physician gender influence primary care quality? evidence from a standardised patient audit study in China. The Lancet, 392, S66. doi:10.1016/s0140-6736(18)32695-3
歡迎向丁香園投稿!
好文不怕貴,捨得給稿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