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同濟大學、中國文字博物館主辦,同濟大學黨委宣傳部指導及同濟大學圖書館承辦的「漢字性質的再認識——從『博古通今』說起」講座在四平路校區圖書館十樓聞學堂舉行。來自上海博物館青銅研究部的葛亮老師,為在場觀眾奉獻了一場精彩紛呈的講座。
葛老師從百度百科和知乎上有關「漢字」的網頁談起,告訴大家漢字的性質其實很複雜,並不能簡單認為漢字就是象形文字。他闡述了文字與圖畫的區別、文字與語言的關係。文字和圖畫的區別在於,文字需要固定的意思和聲音。歷史上是先有語言後有文字,文字記錄了判斷、情感和虛的概念以及時空、歷史等等描繪不出來的信息,突破空間和時間的障礙,使這些信息得以傳播開來、流傳下去。葛老師梳理了「今」「古」「博」「通」這四個漢字的古今演變,從中可以看出,今天我們用到的這些字的意思,往往並不是它們初創時的本義。有很多造不出來的字,是通過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表想表達的字或意,那些意思被「搶走」的字,又造出了另外的形聲字來代表它們的意思。葛老師說,如果要問漢字是什麼字,一定要區分兩個層面:造字時是為了什麼;用字時是怎麼回事。作為一種強制記憶,文字中保留了珍貴的、圖像無法表達的東西。漢字的性質不是可以一概而論的,因為造字用字不同;造字的時代和用字的年代不同;用在這個字上和用在那個字上不同;理解它本義的人和不理解本義的人也不同。漢字傳承至今,流傳下來的是文化。不變的漢字,更容易將漢字記錄的「書」傳承下去。正是這種「沒有道理」的文字,使得我們的文化穩定地傳承了兩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