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國幹涉軍夾擊蘇俄到底是怎麼回事?為啥稚嫩的蘇俄能夠勝利?

2020-12-22 騰訊網

十四國幹涉軍的由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三年後的1917年,列寧領導布爾什維克黨通過十月革命,推翻了其他社會主義溫和派政黨所組成的臨時政府掌握了俄國的最高權力,但是幾乎與此同時國內的叛亂此起彼伏,嚴峻的國內局勢和一戰的重壓,讓列寧不得不力排眾議,以割讓沙俄留下的佔全俄經濟總量的75%以上最富庶的10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和賠償德國60億馬克的巨額賠款為代價,向德國投降。

蘇俄的投降是對在西歐戰場與德國激戰英法的嚴重打擊,這是英法帶領廣大一戰協約國出兵幹涉蘇聯的一個重動因,俄國號稱十四國列強武裝幹涉。那十四國幹涉軍的說法到底是怎麼來的呢?據說是列寧在看報紙時看到當時英國陸軍兼空軍大臣邱吉爾的一份演講,邱吉爾說要聯合十三個國家和英國一起阻止蘇聯革命的蔓延,列寧就隨手寫下了他認為的十四個國家的名字:英國、美國、法國、義大利、日本、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烏克蘭、波蘭、喬治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於是,就有了這「十四國」幹涉軍之說。

而事實上這聲勢浩大的十四國列強幹涉並沒有完全付諸實施。主要出兵的國家有英國、加拿大、中國、義大利、美國、捷克斯洛伐克和日本,其中以日本軍隊最多一共派出了七萬多人。

幹涉軍出兵的理由

事實上,各國出兵都有自己的目的,亞洲的中國和日本也加入其中,中國希望能夠收復失去的部分土地,而日本則想吞掉整個俄國遠東地區。但總體上看,英法美組成幹涉軍的目的之一是為了罰戒蘇俄的背叛。

大家知道,俄國是一戰的重要協約國之一,它的退出讓英美法面臨的壓力增大。1917年,由於戰爭的長期影響,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掌握了俄國的政局,在此之後,俄國迫於國內叛亂的壓力,開始與德國單方面談判,準備退出戰爭。1918年初,俄國與德國籤訂了《布列斯特和約》。這樣在客觀上蘇俄在最不該退出戰爭的時刻退出了戰爭。俄國的退出幾乎沒有對協約國陣營產生什麼影響,因為此時美國加入了戰爭,但卻增加了協約國陣營對俄國退出戰爭的仇恨。在1918年夏天,德國敗局已定,第一次世界大戰行將結束之際,英法美等國可以騰出手來清算俄國這個叛徒。所以英法美等國開始聯合其他的國家,組成幹涉軍夾擊剛剛建立的蘇俄。

英法美組成幹涉軍還有一個目的就是難容共產主義政權的存在。各國之所以一定要幹涉俄國革命,除了俄國退出了協約國陣營以外,意識形態也是至關重的問題。它們無法容忍一個新生的共產主義政權的存在。俄國的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緊接著出現了信奉共產主義政權的蘇聯,這是西歐各國所不能忍受的。尤其是法國,有1871年的巴黎公社沉痛經歷。在一戰對德戰場穩定之後,法國極力聯絡各國幹涉俄國革命。其餘各國雖然沒有法國的經歷,但是無休止的戰爭也給各國經濟造成嚴重影響的同時,各國政局或多或少都出現了一些問題,也有爆發類似革命的可能。為了把這種可能性扼殺在搖籃裡,最終做成了聯軍。

蘇俄勝利的原因

面對從東西兩線攻擊的幹涉軍,蘇俄大膽使用沙皇舊軍隊。

當時的蘇俄外部面對著以英法兩國軍隊為主力的8萬西線軍隊,以美日兩國軍隊為主力12萬東線軍隊。更糟糕的是還要應對控制著俄國的遠東地區、手上擁有40多萬軍隊的海軍上將高爾察克。事實上當時的蘇俄政權面臨的挑戰還不只這些,更要命的是當時蘇俄紅軍的總兵力僅有5萬多人。怎麼可能打敗20多萬幹涉軍和40多萬白俄軍?如果招募新兵訓練耗時長且沒有作戰經驗。無奈之下,蘇俄政府想到了那些沙皇舊軍隊。

在十月革命成功以後,蘇俄解除了200多萬沙皇軍隊武裝。為了防止他們反攻倒算,將他們關押起來。在戰局萬分危急的情況下,蘇俄的二號人物託洛茨基命令在他們當中挑選精壯者編入紅軍,僅月餘蘇俄紅軍的總兵力就超過了30萬。到了1918年底,紅軍超過了100萬。為了防止他們臨陣倒戈或逃跑,蘇俄政府控制了他們的家人。為了家人的安全,這些舊軍人們不得不為這個新生的政權蘇俄賣命。如此蘇俄兵力佔據優勢,漸漸穩住了陣腳,並且開始了反擊。到1920年,各國幹涉軍已經開始陸續撤退。只有野心勃勃的日本還賴在遠東不走,一心查找沙皇留在這裡的黃金,最終還是讓這幫日本人找到了。

這是蘇俄取得勝利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具有卓越領導才能的幾位名將起到了力挽狂瀾的作用。蘇俄的二號人物託洛茨基作用非凡,為了穩定戰局,他乘坐著裝甲火車四處督戰。他雖然不懂軍事指揮,但是他卻明白該用什麼樣的人。還有一個人的作用十分巨大,這就是圖哈切夫斯基元帥。這個年輕人被稱為紅色拿破崙,35歲晉升蘇聯元帥。在反擊各國幹涉軍的行動中,這位元帥戰功赫赫。

就這樣,到了1922年,用了短短的4年時間,在蘇俄宣布建立蘇聯之時,稚嫩的蘇俄已經神奇般地全部解決了這些內憂外患。

相關焦點

  • 蘇俄內戰中的遠東共和國背後的支持者是誰?就是日軍!
    日軍是武裝幹預蘇俄革命最大的外部勢力。日本由於恐懼日本國內及朝鮮滿洲殖民地內效仿蘇維埃革命,在蘇維埃政權還未完全鞏固之時出兵霸佔遠東。列寧認為:蘇俄革命西南方面有「波蘭地主武裝」、南面有「鄧尼茨白匪殘黨」。對於東面的日軍,紅軍無法騰出手來多線作戰。同時,基於沙俄先前日俄戰爭戰敗,日本重新控制中東鐵路、庫頁島局部和日本海,蘇俄由於內戰損耗,不敢輕易輕敵。
  • 徐志摩與1925年「蘇俄仇友」大討論
    但是,也有一些人對蘇俄很不信任,而且把蘇俄也看作帝國主義。與英美帝國主義相比較,他們把前者稱為「白色帝國主義」,而把蘇俄稱之為「赤色帝國主義」。陳啟修的文章,目的在於抵消這種思想的影響,使人們更進一步地把蘇俄當作朋友。所以,他言說的核心,首先是要說明蘇俄不是帝國主義。然而,陳啟修的思維有點混亂,問題沒想明白,所以言說也有點詞不達意。
  • 蘇俄時期農民暴動揭秘
    、政治危機與蘇俄政府對農民的政策之間的關係。應當給農民自由,讓他們發展,讓他們發家致富,因為農民在養活整個俄國,整個俄國都靠農民來供養,怎麼能不給農民自由呢……我們只知道國家需要糧食,去哪兒拿?向農民要,向農民要稅,向農民要糧,而農民除了種地獲得的收入之外沒有別的收入。」1928年,時任蘇聯副財政人民委員的弗魯姆金在一封寫給聯共(布)中央政治局的信中也指出:「……我們國內形勢的惡化,首先是由於農村形勢、農業狀況惡化的結果。
  • 都曾是沙俄屬國,都與蘇俄發生過戰爭,為何芬蘭卻與波蘭截然不同
    到底是類似於西方的共和國,還是蘇俄式樣的蘇維埃,決定芬蘭未來命運走向的內戰爆發了。1918年芬蘭國內的親蘇維埃組織與芬蘭共和國保守派之間進行了幾個月的內戰,在紅色革命的影響下,很多滿懷著紅色革命熱情的俄國人也積極參與集中,而新成立的蘇俄政權也在背後參與其中,試圖在芬蘭建立紅色政權,只不過當時蘇俄自身內憂外患,蘇俄對於芬蘭的幹涉並不是公開的,而是秘密的以志願者的身份造成。
  • 「20世紀蘇俄和中國的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
    「20世紀蘇俄和中國的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清華大學舉行 清華新聞網9月11日電 9月4日至6日,「20世紀蘇俄和中國的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清華大學人文社科圖書館舉行。副校長謝維和主持會議並致開幕詞。謝維和在致辭中高度評價了本次會議的價值。
  • 仙裡仙氣的蘇俄牧羊犬長偏了,擁有42寸大長腿,臉長到溢出屏外
    其實牧羊犬的種類有很多,而且各有特色,今天小羽為大家介紹一種蘇俄牧羊犬,它們四肢修長,身形偏瘦,臉尖尖的。 看到蘇俄牧羊犬高挑的身材,確實令小羽羨慕不已,不過,有的蘇俄牧羊犬長偏了,模樣只會讓人哭笑不得。
  • 公益演出《蘇俄風情》音樂會在蘭奏響
    9月30日,由中國音協交響樂團聯盟、蘭州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蘭州大劇院承辦,蘭州交響樂團演出的2020蘭州市惠民演出——中國音協交響樂團聯盟首場公益演出《蘇俄風情》音樂會在蘭州音樂廳激情奏響。
  • 外媒盤點蘇俄著名間諜行動:刺殺政要 竊取核機密
    法新社2016年12月30日報導稱,從在美國的休眠情報人員,到在倫敦的投毒事件,再到幹涉美國大選的指控,作為華盛頓與莫斯科之間緊張關係的肇因,被認為是俄羅斯或蘇聯間諜海外行動的名單很長。以下只是幾個比較著名的案例。
  • 中俄之間的遠東共和國,為啥成立剛兩年多就消失了?原因令人唏噓!
    其實遠東共和國是由蘇俄政府內戰時期,在俄羅斯遠東和西伯利亞貝加爾湖以東地區建立的一個被蘇俄控制的共和國,其領土西自色格楞格及貝加爾湖,東至太平洋岸邊的所有前沙俄土地,包括貝加爾沿岸省
  • 十四國武裝幹涉蘇聯,北洋政府也出兵,卻和紅軍一塊打日本人
    俄國對德國投降對在西歐戰場與德國激戰的英法無疑是一個巨大打擊,為此英法帶領廣大一戰協約國出兵幹涉蘇聯,俄國號稱十四國列強武裝幹涉。而這聲勢浩大的幹涉中都有哪十四國列強呢?其實也並沒有十四國那麼多,是列寧在看報紙時看到當時英國陸軍兼空軍大臣邱吉爾的一份演講,邱吉爾說要聯合十三個國家和英國一起阻止蘇聯革命的蔓延,因此也就有了這「十四國」。
  • 現代神話學丨「蘇俄轉播」和21世紀中文語境俄羅斯文化擬像
    但是從演出的各類報導和介紹來看,演員們的臺詞處理基本是尊崇導演訴求的——那麼可以提出的問題是,如果國內觀眾能夠像中文、英語那樣熟悉俄語,如果觀眾對「生活化」「說人話」的臺詞的普遍需求和對所謂「拿腔拿調,裝腔作勢」的「話劇腔」的廣泛反感的確成立,那麼這一系列國內廣受好評的俄羅斯戲劇會不會在臺詞演繹的聽覺層面受到爭議?
  • 孫中山得了慢性病,有大把時間交代後世,為啥沒有指定接班人?
    那麼,孫中山得的是慢性病,有大把的時間交代後世,為啥沒有指定接班人呢?孫中山的革命據點一直在南方城市,為啥會死在北京呢?其實,這是受到張作霖邀請,前往北京商談國事。逝世前夕,孫中山留下了遺囑,包括《國事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蘇俄遺書》三個文件。在國事遺囑中,他總結了40年的革命經驗,得出結論說:「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發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號召。
  • 用生命在工作的外交官:蘇俄大使國外喋血記
    從俄羅斯帝國到蘇聯,再到今天的俄羅斯,算上卡爾洛夫,總共有4名蘇俄駐外大使在履行外交工作時死於非命,了解了他們的命運,我們大概能更深刻地體會到當一名外交官的風險性是多麼的高。在這之前不久,俄國取得了對波斯的戰爭的勝利,兩國籤訂了「圖克曼恰伊條約」,俄國從波斯手中割佔了今天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一帶,而格裡鮑耶陀夫正是此次條約籤訂的俄方主要參與者之一,這就為他帶來了殺身之禍。1829年2月11日,距離格裡鮑耶陀夫來到波斯不足半年。這一天,大批當地波斯人聚集到俄國大使館舉行抗議,據波斯官員描述,有接近10萬人聚集在使館周圍。
  • 14個「帝國主義國家」出兵海參崴,幹涉俄國十月革命
    1918年,協約國戰勝後,不甘心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的誕生,決定組織14國幹涉,出兵俄國。14國出兵俄國幹涉,被蘇聯稱為「14個帝國主義國家」,而當時的北洋政府也正是「14個帝國主義國家」之一。14國在蘇聯的亞洲部分第一個目標就是出兵海參崴,北洋政府出兵的目的是希望藉此收回海參崴。圖為「14個帝國主義國家」之一的英國軍隊在海參崴。
  • 這國非要跟中國作對,結果慘遭滅國!到現在都仇視中國
    二戰中,我國作為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大陸主戰場,與世界上的盟國一起,贏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戰前中國被世界各國瞧不起,在戰後,中國贏得了世界各國的尊重。但是有這麼一個國家,曾在戰前就第一個支持日本侵華,現在還依舊仇視中國,這是哪個國家呢?
  • 以色列蘇俄血脈的加利爾突擊步槍,為什麼會被美式的M16A2取代?
    戰車營摘要:以色列70年代裝備的制式步槍加利爾突擊步槍,基本上就是借鑑了芬蘭的M62突擊步槍,而M62則是AK的近親,所以加利爾是有著濃厚的蘇俄血脈,那麼為什麼在90年代又被美式的M16A2取代了?圖1:以色列加利爾突擊步槍[百家號獨家報導團]以色列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也得到了很多經驗教訓。陸軍就發現步兵裝備的FN FAL自動步槍在沙漠惡劣環境中故障率極高。
  • 【文萃】十月革命勝利初期列寧「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思想
    十月革命勝利初期,列寧對社會主義必定勝利充滿信心,同時他客觀地指出,蘇俄還沒有建立起社會主義社會。他主張採取漸進的、溫和的措施使蘇俄向社會主義過渡,如他領導蘇維埃政權實施了對全體農民平均分配土地的政策和措施,主張在工業企業實施「計算和監督」的措施,主張在蘇俄實施國家資本主義的措施等。為了保障這些措施的順利實施,他主張強化國家政權的力量和強化勞動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