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國幹涉軍的由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三年後的1917年,列寧領導布爾什維克黨通過十月革命,推翻了其他社會主義溫和派政黨所組成的臨時政府掌握了俄國的最高權力,但是幾乎與此同時國內的叛亂此起彼伏,嚴峻的國內局勢和一戰的重壓,讓列寧不得不力排眾議,以割讓沙俄留下的佔全俄經濟總量的75%以上最富庶的10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和賠償德國60億馬克的巨額賠款為代價,向德國投降。
蘇俄的投降是對在西歐戰場與德國激戰英法的嚴重打擊,這是英法帶領廣大一戰協約國出兵幹涉蘇聯的一個重動因,俄國號稱十四國列強武裝幹涉。那十四國幹涉軍的說法到底是怎麼來的呢?據說是列寧在看報紙時看到當時英國陸軍兼空軍大臣邱吉爾的一份演講,邱吉爾說要聯合十三個國家和英國一起阻止蘇聯革命的蔓延,列寧就隨手寫下了他認為的十四個國家的名字:英國、美國、法國、義大利、日本、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烏克蘭、波蘭、喬治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於是,就有了這「十四國」幹涉軍之說。
而事實上這聲勢浩大的十四國列強幹涉並沒有完全付諸實施。主要出兵的國家有英國、加拿大、中國、義大利、美國、捷克斯洛伐克和日本,其中以日本軍隊最多一共派出了七萬多人。
幹涉軍出兵的理由
事實上,各國出兵都有自己的目的,亞洲的中國和日本也加入其中,中國希望能夠收復失去的部分土地,而日本則想吞掉整個俄國遠東地區。但總體上看,英法美組成幹涉軍的目的之一是為了罰戒蘇俄的背叛。
大家知道,俄國是一戰的重要協約國之一,它的退出讓英美法面臨的壓力增大。1917年,由於戰爭的長期影響,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掌握了俄國的政局,在此之後,俄國迫於國內叛亂的壓力,開始與德國單方面談判,準備退出戰爭。1918年初,俄國與德國籤訂了《布列斯特和約》。這樣在客觀上蘇俄在最不該退出戰爭的時刻退出了戰爭。俄國的退出幾乎沒有對協約國陣營產生什麼影響,因為此時美國加入了戰爭,但卻增加了協約國陣營對俄國退出戰爭的仇恨。在1918年夏天,德國敗局已定,第一次世界大戰行將結束之際,英法美等國可以騰出手來清算俄國這個叛徒。所以英法美等國開始聯合其他的國家,組成幹涉軍夾擊剛剛建立的蘇俄。
英法美組成幹涉軍還有一個目的就是難容共產主義政權的存在。各國之所以一定要幹涉俄國革命,除了俄國退出了協約國陣營以外,意識形態也是至關重的問題。它們無法容忍一個新生的共產主義政權的存在。俄國的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緊接著出現了信奉共產主義政權的蘇聯,這是西歐各國所不能忍受的。尤其是法國,有1871年的巴黎公社沉痛經歷。在一戰對德戰場穩定之後,法國極力聯絡各國幹涉俄國革命。其餘各國雖然沒有法國的經歷,但是無休止的戰爭也給各國經濟造成嚴重影響的同時,各國政局或多或少都出現了一些問題,也有爆發類似革命的可能。為了把這種可能性扼殺在搖籃裡,最終做成了聯軍。
蘇俄勝利的原因
面對從東西兩線攻擊的幹涉軍,蘇俄大膽使用沙皇舊軍隊。
當時的蘇俄外部面對著以英法兩國軍隊為主力的8萬西線軍隊,以美日兩國軍隊為主力12萬東線軍隊。更糟糕的是還要應對控制著俄國的遠東地區、手上擁有40多萬軍隊的海軍上將高爾察克。事實上當時的蘇俄政權面臨的挑戰還不只這些,更要命的是當時蘇俄紅軍的總兵力僅有5萬多人。怎麼可能打敗20多萬幹涉軍和40多萬白俄軍?如果招募新兵訓練耗時長且沒有作戰經驗。無奈之下,蘇俄政府想到了那些沙皇舊軍隊。
在十月革命成功以後,蘇俄解除了200多萬沙皇軍隊武裝。為了防止他們反攻倒算,將他們關押起來。在戰局萬分危急的情況下,蘇俄的二號人物託洛茨基命令在他們當中挑選精壯者編入紅軍,僅月餘蘇俄紅軍的總兵力就超過了30萬。到了1918年底,紅軍超過了100萬。為了防止他們臨陣倒戈或逃跑,蘇俄政府控制了他們的家人。為了家人的安全,這些舊軍人們不得不為這個新生的政權蘇俄賣命。如此蘇俄兵力佔據優勢,漸漸穩住了陣腳,並且開始了反擊。到1920年,各國幹涉軍已經開始陸續撤退。只有野心勃勃的日本還賴在遠東不走,一心查找沙皇留在這裡的黃金,最終還是讓這幫日本人找到了。
這是蘇俄取得勝利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具有卓越領導才能的幾位名將起到了力挽狂瀾的作用。蘇俄的二號人物託洛茨基作用非凡,為了穩定戰局,他乘坐著裝甲火車四處督戰。他雖然不懂軍事指揮,但是他卻明白該用什麼樣的人。還有一個人的作用十分巨大,這就是圖哈切夫斯基元帥。這個年輕人被稱為紅色拿破崙,35歲晉升蘇聯元帥。在反擊各國幹涉軍的行動中,這位元帥戰功赫赫。
就這樣,到了1922年,用了短短的4年時間,在蘇俄宣布建立蘇聯之時,稚嫩的蘇俄已經神奇般地全部解決了這些內憂外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