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歲北大醫學博士畢業後種地一事,讓我看到了大學生身上的通病

2020-08-27 教育贇談

「長大了想上哪所大學啊?」

當我們每每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天真的我們還一直在清華和北大之間糾結和猶豫不定!畢竟清華和北大是我國最頂尖的兩所大學,也正是由於這兩所大學實力超群,所以它們的名字家喻戶曉。就連我們那沒有讀過書也並沒有多少文化的父輩和爺爺輩也總在是不是給我們念叨,並鼓勵我們考上這兩所高等學府之一。

因為在很多家庭看來,如果孩子能夠考上清華大學或者北京大學,那麼孩子一定會非常有出息、有成就!

此外,除了學校之外,相信很多農家子弟的父母也很希望他們能夠學醫。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學醫生,當大夫,掂刀(主刀)就能掙大錢」,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臨床醫學專業

總之,在很多父母看來,至少往前推個三五年一定是這樣:上一個好大學+學醫學專業就等於成功!現在看來,其實老一輩人的建議也並不完全錯——至少醫生這一職業確實很「吃香」!但這裡邊不可忽視的是,這也是他們用努力換來的。

北大醫學博士生的現狀似乎顛覆了傳統的認知

重點大學畢業的醫學生,無論是誰看來,他都將會有一片大好前程。然而,近期被爆出生活現狀的一位北大的博士生卻並非如此。張曾經是一位醫生,因為暈血上不了手術臺而選擇考取北京大學的臨床醫學的博士生。但博士畢業後仍然無法適應工作,最後淪落到回家鄉務農種地的地步。並不是說務農種地怎麼怎麼樣,而是這樣一位高材生去種地實在是太可惜了。

就這樣,一個聰明勤奮的醫學高材生,因為暈血、因為接受不了現實生活的反差、因為不能夠融入工作中、因為接受不了別人的指指點點,最終性格變得孤僻,一蹶不振,不得不回家種地。如今他已經成為一個低保戶,好似一個現實的成人版的「傷仲永」的故事。多麼可惜!

這位醫學博士生不正是當下眾多大學生的一個縮影嗎?眼高手低!

很多名校的畢業生最後變成低能兒的例子屢見不鮮,為什麼?原因之一就是很多學生身上都有這一通病——眼高手低!眼高手低,是懶惰的代名詞,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另一種說法,是……

試問,有多少學生不是如此?「名校畢業生」「導師眼中的天才」「親朋羨慕的對象」這些觀念讓你揮之不去,也最終毀掉了你。在做一件事情之前,總是習慣性地把自己定位在一個高姿態,當現實反差太大時,自己又怨天尤人接受不了。

而不是從改變自己開始,如果張博士能夠克服這一點,或許他早就成為了成功人士。即便作為一位醫學博士生,因為暈血上不了手術臺。那也可以改變自己,從低姿態進入相關的工作中,憑藉自己的學歷文憑,試問什麼企業會小覷他?如果不是眼高手低,又怎麼會淪落到回家種地、吃低保的地步?

一位醫學博士生啊,他本該有一個光明前程啊,最不濟現在也混到主治醫師、科室主任了吧。即便換了工作,估計也走到中上層領導的層次了吧?可惜,都不是!

最後不可忽視的是,與眼高手低「相伴」的是抗壓能力弱,這也是大學生的通病之一。現實和校園有些很大的差距,所以既不能眼高手低以高姿態進入現實生活,更不能由於接受不了反差而一蹶不振、毀了自己。

相關焦點

  • 從北大的醫學博士到低收入的保險戶,張進年僅54歲
    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博士張進,他成為一個擁有自己豐富多彩、受益生活的低收入保險戶。這樣的學位是尚方寶劍,這應該是任何醫院的熱門話題,但是張進學生的命運卻與卻相反。張進學生經歷了什麼,從對北大醫生的敬仰到靠低保生活,絲毫沒有一點優秀者的氣質?
  • 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淪為低保戶,如今已54歲了,他過得怎麼樣?
    今天筆者給大家介紹北大畢業生張進生的故事,張進生有一個輝煌的頭銜,北大醫學博士。如今醫生頗受人尊敬,還是北大醫學博士,如果張進生稍微努力下,在他那個時代很容易成為中國頂級醫院的醫生。可命運有時候難以琢磨,張進生最終失業18年,靠著領低保生活。
  • 54歲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曾是全村驕傲,女友嘲笑:眼高手低
    而有些人邁進了好的大學之後卻開始眼高手低,今天要來說的就是這樣的,一位54歲的北大博士竟然淪為第一保護,他曾經是全村的驕傲,女友說他眼高手低。在1995年的時候就畢業於北大,成為了醫學博士,大家都知道北大和清華是我們國家的兩所最高學府,而在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更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想考入北大和清華這兩所學校是非常不容易的。而張進生卻憑藉著自己的一己之力成功地考入了北大的醫學系,在北大的醫學系順利畢業之後又同時變成了碩士和博士。
  • 54歲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曾是全村人希望
    尤其是考上了清華、北大這些名校,大家普遍認為,以後的前途也一定是非常光明的。而最近網上就有一個54歲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曾是全村人的希望,女朋友的一句話說出其中真實原因。這個北大博士就是張進生,張進生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整個村子也沒有出過一個大學生,張進生還是頭一個,而且還考上了北大。
  • 7年前,北大博士不顧家人反對,畢業回農村種地,現狀如何
    其中,7年前,山東男孩程相孟,北大博士畢業,本可以在城市裡找到一份好工作,他卻不顧家人反對,為了心中夢想,毅然選擇回農村老家種地,當一名新農人。一、大學畢業,不顧家人反對,回農村種地程相孟今年36歲,家住山東菏澤市曹縣安才樓鎮程樓行政村,2013年畢業於哈爾濱工程大學,學的專業是工程力學,卻一直對農業感興趣,想回老家致力於蔬菜的規模化種植以及配送。
  • 中科大博士畢業6年報考醫學大專,網友:這才叫任性!
    最近,一位中科大金融專業的博士放棄高薪報考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大專)口腔醫學專業的消息引發了網友的熱烈討論。堂堂名校金融學的博士,工作六年卻放棄一切選擇一所大專院校重新讀起。這種「任性」的選擇,真是不常見。在眾多的不解聲中,也有部分人看懂了他。
  • 那個從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的張進生,現狀如何
    那個從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的張進生,今年54歲了,現狀如何都說學歷是進入社會的敲門磚,未來的成就能有多高,就取決於起點。 北大是多少人的夢想,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是遙不可及的。 然而,有這樣一個人,站在最高的教育水平,卻沒有取得絲毫的成就。 這是張金生。
  • 北大的醫學博士竟然變成了一個低保戶,張進生現在變得怎樣了?
    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已經54歲了,竟然變成了低保戶,現怎樣  要說大學中哪個科目最難學,考試最難過,最讓考生頭疼,大家肯定會異口同聲的說醫學,很多大學生都非常同情醫學生,不僅他們又看不完的論文,在考試的時候還有和大海一樣廣泛的考試範圍,並且就算他們學完了基本的知識去實習的時候也會顯得跟一個白痴一樣什麼都看不懂,像醫生這樣對專業有很高要求的職業,是非常需要人才的,並且還需要醫生有耐心和愛心
  • 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在家中待業18年,如今卻靠著低保度日
    如果是重點名校畢業,那更是了不得,可以說擁有了光明的未來。然而在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有一位北大的醫學博士,在畢業之後並沒有獲得自己滿意的工作,如今54歲的他,竟然農靠著低保生活,不得不讓人唏噓感慨。最終,在1984年,18歲的張進生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湖南醫科大學。一時之間,張進生成為了父母的驕傲,全村人都知道,張家出了一個大學生,今後的生活肯定會越來越好。張進生也認為,自己多年來的努力終於有了回報,在不久的將來,自己就能夠報答父母了。帶著這樣的期望,張進生走進了大學,開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 讓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的是誰呢?
    北大保安,現在又出了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據說是畢業後一路艱難,現在淪為了一名低保戶,引來眾說紛紜,其實在我看來,這是很正常的事情,誰說北大的醫學博士就不能當低保戶了,但很多人還是覺得可惜,是北大的醫學博士啊,怎麼也不應該淪落到這步田地吧,有的人說就是在一個中小學裡做個老師,也不至於現在這樣啊
  • 北大最慘博士生,待業18年混成「低保戶」,54歲還在「啃老」
    ,畢業後卻待業18年,非但沒有光宗耀祖,反而混成了「低保戶」,已經54歲了,依然在「啃老」,因此也被稱為「北大最慘博士生」。五年之後,張進生順利畢業,被分配到一家醫院工作。全家人含辛茹苦二十多年,終於等來了張進生回報的時刻然而張進生工作後沒多久,卻被查出患有「暈血症」,也就是不能看到血,哪怕一丁點,都會引起頭暈目眩。
  • 他曾是北大醫學博士,卻失業在家啃老18年,如今淪為低保戶
    然而令人費解的便是這麼一位1995年畢業於北大的醫學博士張進生,在人才緊缺的年代,高學歷的他卻足足在家待業長達18年,如今淪為靠著低保和姐姐的救濟維持生活,這是怎麼一回事呢?畢業後工作受挫貧困家庭培養出一個大學生十分不易,張進生算是給家裡賺足了臉面,他成功走出了鄉村,看到了外面的大千世界。
  • 考上北大醫學博士,為何在家待業18年,淪為低保戶?
    有很多孩子因考上名校而改變命運,但這並不是意味著所有的名校生畢業後都有好的發展。「北大畢業生回老家種田賣豬肉。」「他是最「落魄」的高考狀元,清華大學畢業,現在只是一位普通的保安!」這樣的新聞一旦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無一例外地平地一聲雷,「驚起一灘鷗鷺」。今天要談的人同上面兩位相似,那就是——張進生。
  • 寒門走出的大學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如今靠父母接濟!
    如今,「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言論甚囂塵上,寒門能走出一位大學生,已實屬不易,寒門大學生能考取北大博士,更是十分珍貴難得。本來,寒門貴子應該肩負起帶領家人脫貧,跳出貧困階層的任務,而今天介紹的這位寒門走出的大學生叫張進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依靠接濟生活,不僅沒有成為全家的光榮,反而成為沉重負擔。張進生出生於湖南省一個普通村莊,父母都是地道農民。從小,天資聰穎的張進生身上寄託著全家人,甚至是全鄉父老鄉親的希望。
  • 寒門走出大學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如今靠父母接濟
    如今,「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言論甚囂塵上,寒門能走出一位大學生,已實屬不易,寒門大學生能考取北大博士,更是十分珍貴難得。 本來,寒門貴子應該肩負起帶領家人脫貧,跳出貧困階層的任務,而今天介紹的這位寒門走出的大學生叫張進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依靠接濟生活,不僅沒有成為全家的光榮,反而成為沉重負擔。 張進生出生於湖南省一個普通村莊,父母都是地道農民。從小,天資聰穎的張進生身上寄託著全家人,甚至是全鄉父老鄉親的希望。
  • 從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58歲的張進生如今過得怎樣?令人感慨
    如果說一個北大博士找不到工作,最終淪為低保戶,你會相信嗎?讓我們看起來非常荒謬的,但確是一個事實的事情曾經發生過,今年58歲的張進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博士的學歷在我國是非常吃香的,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大學生越來越多,這就導致大學生的含金量沒有那麼重。
  • 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待業18年一事無成,背後的原因讓人唏噓
    高曉松在一次採訪中說過這樣一番話,北大和清華的學生畢業後要胸懷天下,有所作為,這樣才能對得起學校對他們的培養。的確,北大和清華是我國首屈一指的高等學府,這裡的學生都是天之驕子,人中龍鳳,畢業後肩負著相當大的社會責任,所有人對他們的期望值都很高。然而現實中卻有這樣一個人,他是北大的博士,畢業後四處碰壁,最終淪為低保戶,在家待業18年,一事無成,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昔日北大醫學博士,回家過上啃老生活,是誰毀了他的人生?
    考上北大對一般人來說,是件十分值得慶賀的事,尤其是北大醫學院畢業的博士,在國內就業基本上是暢通無阻了。這對張進生‍來說沒有任何用處,甚至影響了他的一生!在報考志願時,他和父母產生了分歧,父母建議他能報醫學專業,以後可以做醫生,這樣擁有一技之長,工作也穩定。但他明顯更喜歡土木工程,孝順的他選擇了聽從父母的安排,順利去學習了臨床醫院。儘管不喜歡,但依舊努力地汲取知識。直到上實踐課時,他驚人的發現,自己暈血,這對於學習臨床醫學的人來說,幾乎是致命的打擊。不善表達的他,一直沒有透露這件事,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 89歲金庸獲北大博士學位 畢業證書曝光
    「金庸先生的博士畢業證書是我蓋的章!」4日,有自稱北大學生的網友在人人網上傳了一張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證書的照片,而證書的主人正是查良鏞(金庸原名)。記者從北大得到證實,金庸先生確實從2009年秋季學期開始在北大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袁行霈教授。看到這張照片,很多網友好奇:89歲高齡的金庸先生是如何修滿學分,完成博士學業的。
  • 6年過去了,放棄100萬年薪,回甘肅農村種地的北大博士,如今怎樣
    6年前,北大博士賈存勤,為了心中理想,放棄100萬年薪的工作,回農村種肉蓯蓉。經過幾年的努力,他在老家靖遠把幾萬畝的荒漠種成了一片綠地。一、北大博士畢業,不顧家人反對,放棄百萬年薪,回農村種地1976年,賈存勤出生於甘肅省靖遠縣糜灘鎮的一個小山村,父母都是種地的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