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待業18年一事無成,背後的原因讓人唏噓

2020-09-05 小米拉

高曉松在一次採訪中說過這樣一番話,北大和清華的學生畢業後要胸懷天下,有所作為,這樣才能對得起學校對他們的培養。

的確,北大和清華是我國首屈一指的高等學府,這裡的學生都是天之驕子,人中龍鳳,畢業後肩負著相當大的社會責任,所有人對他們的期望值都很高。

然而現實中卻有這樣一個人,他是北大的博士,畢業後四處碰壁,最終淪為低保戶,在家待業18年,一事無成,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這個人名叫張進生,1966年他出生在湖南常德一個落後的農村,他是家裡唯一的兒子,是全家人的心頭肉。他還有兩個姐姐,一家人的日子過得相當拮据。

張進生很聰明,從小到大他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父母最大的心願是讓他考上大學、光宗耀祖。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老兩口再苦再累也願意,她的兩個姐姐同樣做出了很大的犧牲,他們早早輟學嫁人,省下來錢供他上學讀書。

張進生很爭氣,他一路披荊斬棘,高考時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湖南醫科大學,成了一名大學生。

上世紀80年代大學生並不多見,農村出了一個大學生更是罕見的大新聞,當時全村張燈結彩,像過年一樣熱鬧,所有人都斷定張進生畢業後一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過上好日子。

大學期間他依然保持著刻苦勤奮的學習態度,他沒有背景,沒有有錢的父母,學習成了他改變命運唯一的途徑。

1989年他大學畢業,他被分配到天津一所醫院,成了一名醫生。他真的活成了村民們希望的樣子,一切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然而一系列麻煩接踵而至。

從小到大他只顧著學習,忽略了為人處世之道,不懂得如何與人打交道,工作之後他和同事以及領導的關係非常不融洽,他獨來獨往,與整個環境格格不入,大家都不喜歡他。

更要命的是,他居然患上了暈血症,一看到血他渾身發抖,根本無法為病人做手術,他的職業生涯面臨著兩難的選擇。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不知道自己應該主動辭職,還是繼續呆在醫院裡混日子。

他在醫院工作了3年,在此期間他幾乎沒有上過手術臺,也沒有做出任何成績,3年裡他無所事事,渾渾噩噩,工資一降再降,同時也錯失了不少到國外進修的機會。

說他無所事事並不準確,3年裡但凡有空他就埋頭讀書,他有一個夢想,那就是擺脫這個讓他厭煩的環境,到高等學府深造。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盼來了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的錄取通知書。

研究生期間他一如既往地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他覺得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其他的事情對他來說都不重要。

1995年張進生碩士畢業,他又考上了北大的博士,他繼續快樂的學習,在他看來只要一直往上爬,未來一定會變得很美好。

然而命運再次和他開了一個玩笑。在他讀博的最後一年,他收到了英國皇家醫學院的錄取通知書,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需要繳納20萬留學保證金。

這些年來他們家的經濟狀況絲毫沒有改善,別說20萬,幾萬塊錢都拿出不來,張進生想盡辦法都無法籌足這筆錢,一氣之下他退學了。這一年他32歲。

退學是源於他的一時衝動,他是否後悔了呢?沒人知道。

生活還要繼續,為了謀生他不得不跑到人才市場上求職。十多年來他一直和醫學打交道,思來想去他只能去當醫生。

後來他在蘭州一家醫院工作,月薪只有1000塊錢,他讀博士的補貼高達5000多,即便如此他依然在那裡落腳。

他無法上手術臺,無法和人正常溝通,這些老毛病在他身上再次表現出來,他又一次成了別人眼中的「怪人」。

張進生後來和一個護士戀愛,有了女朋友他的生活變得陽光明亮起來。在交往的過程中護士覺得他不是一個踏實本分、可以託付終生的人,最終他們分手了,張進生在苦悶中繼續煎熬。

2001年他混不下去了,他只好辭職回家。接下來的幾年裡他陸陸續續又找了幾份工作,可是接連受到打擊,最終他放棄了找工作的念頭,心安理得地住在姐姐家,靠姐姐來養活。

村幹部知道他的情況後為他辦理了低保,他成了村裡唯一一個領低保的大學生,這種日子他一過就是18年。

現如今他54歲,一事無成,漸漸成了一個「廢人」。

在這18年裡,張進生也沒閒著,他住在出租屋裡,每天自學數學和物理,他打算有朝一日到北大教書,做一名大學老師,然而對他來說這或許是一個永遠實現不了的夢。

在很多人眼裡,張進生聰明、好學、很有上進心,可是他為什麼會淪落到現在這個地步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從小到大他只知道讀書,其他的事情從不關心。一路走來他太順利了,他沒有經歷過挫折和失敗,遇到困難時他本能地選擇逃避,最終他鑽進一個籠子裡,再也出不來了。

他早就知道他有暈血症,他完全可以不做醫生,到別的行業裡去嘗試一番,然而他並沒有這樣做,他一條道走到黑,結果他走投無路了,自己把自己困死了。

張進生是北大的博士,他本來可以有一個美好的前程,可是他卻把一手好牌打個稀爛,他的經歷實在讓人唏噓不已。

你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在家啃老18年,是什麼毀掉了他的人生?
    近日,「北大博士張進生淪為低保戶」的新聞頻頻刷屏,許多人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首先都是好奇:醫學專業、北大博士任何一個身份在各個年代都是吃香的,為什麼張進生卻偏偏淪落到連普通人也比不上?張進生也爭氣,在1984年考上湖南醫科大學,成為是全村人的驕傲。五年後畢業,被分配到天津一家醫院做醫生,可謂是那個時代的「天之驕子」。
  • 95級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知識改變命運不靈嗎?背後原因令人唏噓
    北大臨床醫學博士生淪落為低保戶,知識改變命運不靈了嗎?看到這個題目大家一定會驚呼:「北大博士生淪落成低保戶?」這聲驚呼就足以說此例只是個例,不足以證明知識不能改變命運。拿小徐老師這一代來說,能考上高中的鳳毛麟角,猶得我們全校200多名初三生只有我們6個考上了高中,且那時考大學也不好考,能考上專科的就算高中了,我們一個班考上本科不到10人。
  • 54歲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曾是全村人希望
    尤其是考上了清華、北大這些名校,大家普遍認為,以後的前途也一定是非常光明的。而最近網上就有一個54歲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曾是全村人的希望,女朋友的一句話說出其中真實原因。考上北大醫學專業,成為全村人的希望
  • 考上北大醫學博士,為何在家待業18年,淪為低保戶?
    1998年6月,張進生向學校提出休學,一年的時間過去了,張進生依然沒有返校,因此學校將張進生視為退學。這是張進生第二個人生的轉折點,他的北大博士之路也在此斷絕。眼高手低,多次辭職雖然張進生沒有獲得北大博士學位,畢竟當時大學生稀缺,更何況張進生先前已經取得北大的碩士學位,自認為自己可以憑著的碩士的學歷獲得心儀的工作。
  • 北大醫學博士卻見不得血,女友嫌其沒本事,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北大、清華無疑是其中的鳳毛麟角,它們代表著中國教育的巔峰,是無數學子的夢想學府。01一個人如果考取了北大,那麼他的下半生已經有了不錯的保障。眾所周知,醫學是一個收入頗高的行業,業內人士不出幾年就能擁有可觀的收入。似乎一切都是順理成章,可天行有常,終究也會因人而異。
  • 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在家中待業18年,如今卻靠著低保度日
    然而在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有一位北大的醫學博士,在畢業之後並沒有獲得自己滿意的工作,如今54歲的他,竟然農靠著低保生活,不得不讓人唏噓感慨。這位醫學博士名為張進生,於1966年出生在湖南常德的一個普通的農戶中。
  • 一朝天驕學子,北大博士在家待業18年,如今竟成低保戶
    離開象牙塔後的學子們能否適應「社會人」的角色?曾經的北大博士張進生由北大博士淪落為低保戶,他或許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發。客觀來講,從張進生的性格特點來說,這個選擇對他說應該是適合的,但是命運又一次對他開了玩笑,他在博士的時候被學校退學。究竟又是怎麼一回事呢?三、自視清高淪落為低保戶在讀博的最後一年,張進生申請了一個國外的留學項目,獲得了去「英國皇家醫院」的錄取通知。對於張進生來說無疑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但是他卻被這個項目的學費難住了。
  • 上世紀北大肄業的張進生,曾是高端人才,後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對於中國很大一部分人而言,讀書非常有用。「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並不是說說而已,大部分的人都靠學習,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只會讀書沒有情商,不懂得如何生活,最終還是會落到一事無成的下場。,他曾是高端人才,後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 上世紀北大肄業的張進生,曾是高端人才,後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對於中國很大一部分人而言,讀書非常有用。「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並不是說說而已,大部分的人都靠學習,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只會讀書沒有情商,不懂得如何生活,最終還是會落到一事無成的下場。
  • 北大最慘博士生,待業18年混成「低保戶」,54歲還在「啃老」
    ,畢業後卻待業18年,非但沒有光宗耀祖,反而混成了「低保戶」,已經54歲了,依然在「啃老」,因此也被稱為「北大最慘博士生」。就這樣張進生經過學習,順利進入北大讀研,然後繼續攻讀博士。32歲時,張進生從北大畢業了,走出象牙塔,又該面臨工作問題了。
  • 54歲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曾是全村驕傲,女友嘲笑:眼高手低
    古時候的很多人寒窗苦讀數10年,為的就是能夠一朝中舉成為朝廷官員,現如今的考生們也是如此10年的寒窗苦讀,就是為了能夠邁進好的大學,擁有好的未來和發展。而有些人邁進了好的大學之後卻開始眼高手低,今天要來說的就是這樣的,一位54歲的北大博士竟然淪為第一保護,他曾經是全村的驕傲,女友說他眼高手低。
  • 高考跟風選專業,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啃姐」18年
    高考跟風選專業,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啃姐」18年每年高考都會有很多考生和家長為之焦慮和糾結,「焦慮」是因為高考是一場人才選拔考試
  • 湖南「寒門學霸」曾因患病從北大博士肄業,待業19年,終成低保戶
    時間倒退回十幾年前,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如果是從名校畢業,怎麼都會有一個不錯的出路,更何況是擁有博士學位這樣的高學歷人才張進生就是畢業於北京大學並曾經攻讀醫學博士學位,然而最後一學期時,由於身體出現不適,最終只能博士肄業。1995年,正是國內對於人才最為渴求的年代。然而張進生並沒有成為什麼社會精英,甚至連一份工作都沒有,需要依靠姐姐的供養,待業19年成低保戶,雖然讀醫學普遍學歷會高一些沒並且就業方向也比較特定化,但為什麼會落得這樣的下場呢?
  • 讓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的是誰呢?
    北大保安,現在又出了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據說是畢業後一路艱難,現在淪為了一名低保戶,引來眾說紛紜,其實在我看來,這是很正常的事情,誰說北大的醫學博士就不能當低保戶了,但很多人還是覺得可惜,是北大的醫學博士啊,怎麼也不應該淪落到這步田地吧,有的人說就是在一個中小學裡做個老師,也不至於現在這樣啊
  • 從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58歲的張進生如今過得怎樣?令人感慨
    如果說一個北大博士找不到工作,最終淪為低保戶,你會相信嗎?讓我們看起來非常荒謬的,但確是一個事實的事情曾經發生過,今年58歲的張進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博士的學歷在我國是非常吃香的,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大學生越來越多,這就導致大學生的含金量沒有那麼重。
  • 他曾是北大醫學博士,卻失業在家啃老18年,如今淪為低保戶
    ,讀到初中、高中就輟學的人數不勝數,一個地方能出一個大學畢業生都是一種榮耀,更不用說讀上研究和博士了,這些高知識人才無論走到哪裡都是眾人哄搶的香餑餑,前途無量。然而令人費解的便是這麼一位1995年畢業於北大的醫學博士張進生,在人才緊缺的年代,高學歷的他卻足足在家待業長達18年,如今淪為靠著低保和姐姐的救濟維持生活,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 他是北大醫學博士,工作受挫後回家啃老18年,如今淪為低保戶
    咱們都知道現代社會是個重視人才的社會,一個有本事的人無論走到哪兒都可以吃得開,那麼究竟什麼是人才呢?儘管許多人對人才的定義都不一樣,但相信大部分人都會覺得清華北大的學生肯定是人中龍鳳。不過,今天咱們要講的這個人,他畢業於北京大學,還取得了博士學歷,卻偏偏在畢業之後懷才不遇十幾年,窮困潦倒了半輩子,他就是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
  • 他是北大醫學博士,因工作受挫後回家啃老18年,如今淪為低保戶
    儘管許多人對人才的定義都不一樣,但相信大部分人都會覺得清華北大的學生肯定是人中龍鳳。不過,今天咱們要講的這個人,他畢業於北京大學,還取得了博士學歷,卻偏偏在畢業之後懷才不遇十幾年,窮困潦倒了半輩子,他就是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最讓人難受的是,張進生的人生悲劇更多的是來自身邊那些"為他好"的人。
  • 「北京大學」肄業博士,20年來,為什麼一直「待業」在家
    我們非常清楚,北大在各省市的招生名額並不多,競爭異常激烈,考生想要搭上北大這班車,真是太難了。當然,高考沒有機會上北大,日後還可以通過努力,考取北大的研究生或者博士,如果能夠考上同樣也是了不起。學業不達標,也就畢不了業,因此,他選擇了退學,成了北大醫學部的肄業博士。對於張某退學原因,坊間流傳兩種說法:一種說張某「消化道方面出現嚴重問題,無法堅持」;另一種說法:張某考取了英國某皇家醫學院,要交20萬元的保證金,由於家庭貧困拿不出來,急出了心病。
  • 那個從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的張進生,現狀如何
    那個從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的張進生,今年54歲了,現狀如何都說學歷是進入社會的敲門磚,未來的成就能有多高,就取決於起點。 北大是多少人的夢想,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是遙不可及的。 然而,有這樣一個人,站在最高的教育水平,卻沒有取得絲毫的成就。 這是張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