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在一次採訪中說過這樣一番話,北大和清華的學生畢業後要胸懷天下,有所作為,這樣才能對得起學校對他們的培養。
的確,北大和清華是我國首屈一指的高等學府,這裡的學生都是天之驕子,人中龍鳳,畢業後肩負著相當大的社會責任,所有人對他們的期望值都很高。
然而現實中卻有這樣一個人,他是北大的博士,畢業後四處碰壁,最終淪為低保戶,在家待業18年,一事無成,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這個人名叫張進生,1966年他出生在湖南常德一個落後的農村,他是家裡唯一的兒子,是全家人的心頭肉。他還有兩個姐姐,一家人的日子過得相當拮据。
張進生很聰明,從小到大他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父母最大的心願是讓他考上大學、光宗耀祖。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老兩口再苦再累也願意,她的兩個姐姐同樣做出了很大的犧牲,他們早早輟學嫁人,省下來錢供他上學讀書。
張進生很爭氣,他一路披荊斬棘,高考時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湖南醫科大學,成了一名大學生。
上世紀80年代大學生並不多見,農村出了一個大學生更是罕見的大新聞,當時全村張燈結彩,像過年一樣熱鬧,所有人都斷定張進生畢業後一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過上好日子。
大學期間他依然保持著刻苦勤奮的學習態度,他沒有背景,沒有有錢的父母,學習成了他改變命運唯一的途徑。
1989年他大學畢業,他被分配到天津一所醫院,成了一名醫生。他真的活成了村民們希望的樣子,一切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然而一系列麻煩接踵而至。
從小到大他只顧著學習,忽略了為人處世之道,不懂得如何與人打交道,工作之後他和同事以及領導的關係非常不融洽,他獨來獨往,與整個環境格格不入,大家都不喜歡他。
更要命的是,他居然患上了暈血症,一看到血他渾身發抖,根本無法為病人做手術,他的職業生涯面臨著兩難的選擇。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不知道自己應該主動辭職,還是繼續呆在醫院裡混日子。
他在醫院工作了3年,在此期間他幾乎沒有上過手術臺,也沒有做出任何成績,3年裡他無所事事,渾渾噩噩,工資一降再降,同時也錯失了不少到國外進修的機會。
說他無所事事並不準確,3年裡但凡有空他就埋頭讀書,他有一個夢想,那就是擺脫這個讓他厭煩的環境,到高等學府深造。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盼來了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的錄取通知書。
研究生期間他一如既往地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他覺得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其他的事情對他來說都不重要。
1995年張進生碩士畢業,他又考上了北大的博士,他繼續快樂的學習,在他看來只要一直往上爬,未來一定會變得很美好。
然而命運再次和他開了一個玩笑。在他讀博的最後一年,他收到了英國皇家醫學院的錄取通知書,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需要繳納20萬留學保證金。
這些年來他們家的經濟狀況絲毫沒有改善,別說20萬,幾萬塊錢都拿出不來,張進生想盡辦法都無法籌足這筆錢,一氣之下他退學了。這一年他32歲。
退學是源於他的一時衝動,他是否後悔了呢?沒人知道。
生活還要繼續,為了謀生他不得不跑到人才市場上求職。十多年來他一直和醫學打交道,思來想去他只能去當醫生。
後來他在蘭州一家醫院工作,月薪只有1000塊錢,他讀博士的補貼高達5000多,即便如此他依然在那裡落腳。
他無法上手術臺,無法和人正常溝通,這些老毛病在他身上再次表現出來,他又一次成了別人眼中的「怪人」。
張進生後來和一個護士戀愛,有了女朋友他的生活變得陽光明亮起來。在交往的過程中護士覺得他不是一個踏實本分、可以託付終生的人,最終他們分手了,張進生在苦悶中繼續煎熬。
2001年他混不下去了,他只好辭職回家。接下來的幾年裡他陸陸續續又找了幾份工作,可是接連受到打擊,最終他放棄了找工作的念頭,心安理得地住在姐姐家,靠姐姐來養活。
村幹部知道他的情況後為他辦理了低保,他成了村裡唯一一個領低保的大學生,這種日子他一過就是18年。
現如今他54歲,一事無成,漸漸成了一個「廢人」。
在這18年裡,張進生也沒閒著,他住在出租屋裡,每天自學數學和物理,他打算有朝一日到北大教書,做一名大學老師,然而對他來說這或許是一個永遠實現不了的夢。
在很多人眼裡,張進生聰明、好學、很有上進心,可是他為什麼會淪落到現在這個地步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從小到大他只知道讀書,其他的事情從不關心。一路走來他太順利了,他沒有經歷過挫折和失敗,遇到困難時他本能地選擇逃避,最終他鑽進一個籠子裡,再也出不來了。
他早就知道他有暈血症,他完全可以不做醫生,到別的行業裡去嘗試一番,然而他並沒有這樣做,他一條道走到黑,結果他走投無路了,自己把自己困死了。
張進生是北大的博士,他本來可以有一個美好的前程,可是他卻把一手好牌打個稀爛,他的經歷實在讓人唏噓不已。
你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