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在家啃老18年,是什麼毀掉了他的人生?

2020-12-16 尋人影視

近日,「北大博士張進生淪為低保戶」的新聞頻頻刷屏,許多人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首先都是好奇:

醫學專業、北大博士任何一個身份在各個年代都是吃香的,為什麼張進生卻偏偏淪落到連普通人也比不上?

要想解答這個問題,就得回顧張進生那大起大落的人生。

年少得名,備受寵愛,人人誇讚

張進生,湖南常德人,1966年出生,上面還有兩個姐姐。那時,重男輕女的思想還是比較嚴重的,張進生作為家中唯一的男孩,備受父母疼愛,雖然家境貧寒,但父母有什麼好的都先緊著他,在學習上,也不遺餘力地為他創造好的環境,兩個姐姐更是因此早早的輟學打工,全家供他一人讀書。

張進生也爭氣,在1984年考上湖南醫科大學,成為是全村人的驕傲。五年後畢業,被分配到天津一家醫院做醫生,可謂是那個時代的「天之驕子」。

患有暈血症,以讀書的方式躲避現實

本以為無限美好的未來正在等著他,卻不幸被查出患上了暈血症,工作處處受限,再加上初入職場,他就和同事出現各種矛盾,索性就逃避問題選擇繼續升學。

3年後他考研北大,博士畢業後,他的暈血症並沒有好轉,他也沒有積極去治療、克服,所以即使博士畢業,進入醫院後,他依然無法成為主治醫師,只能在醫院打雜,掙著一月2000多的薪水。

這在博士畢業的張進生看來,鬱郁不得志,交了女朋友後,老是在女朋友面前抱怨者抱怨那,卻從未從自身考慮過問題,最終,女朋友也忍受不了與他分手,這讓他更加心灰意冷,最終辭職回老家待業,啃老18年,靠政府救濟度日。

是什麼毀掉了北大博士原本璀璨的人生

高智商高學歷學子,淪為低保戶,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可以說,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那原本璀璨的人生被毀,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父母的溺愛。張進生的父母重男輕女,寵溺兒子,最後成為大齡巨嬰。

慣子如殺子!現在家庭最可悲的就是,不是富豪的命,卻當富豪在養,最後只能被現實啪啪打臉。

二是眼高手低。張進生習慣了驕傲,習慣了被歌頌,自視清高的他,把學歷當做自己的必殺技,對他人孤傲,不反思自己的問題,不懂與人的相處之道,而這類人在社會上終究會被取代。

這不,在兩次連續的打擊下,張進生再也振作不起來了。名校的身份並沒有成為一張通行證,反而成為了他的心理包袱。這個包袱越變越大,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壓得他成為了一個吃低保的人。

北大博士墮落人生帶給大家的警示

張進生的經歷,給廣大家長的教育敲響了警鐘:教育孩子,知識灌溉固然重要,但對孩子的成才起不了太重要的決定,往往會適得其反,最重要的是,怎麼樣才會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心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正確的三觀!

也給廣大學成歸來的高學歷人才,打了一劑強有力預防針:許多大學生覺得自己考上了大學,學歷比社會上的大多數人高,因此就應該月薪上萬,比上一代強。尤其是一些高學歷人才,覺得自己學成歸來就應該幹高薪職業,殊不知,大學與社會,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學得再好,也得適應社會,一步步跟上社會的腳步,所以,沒有必要有什麼優越感,千萬不能眼高手低,踏踏實實工作才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這對所有人都一樣。

相關焦點

  • 他曾是北大醫學博士,卻失業在家啃老18年,如今淪為低保戶
    然而令人費解的便是這麼一位1995年畢業於北大的醫學博士張進生,在人才緊缺的年代,高學歷的他卻足足在家待業長達18年,如今淪為靠著低保和姐姐的救濟維持生活,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在那個重男輕女年代,他的倆位姐姐都早早嫁人幫扶娘家,一家人全力培養他,為了支持他的學業省吃儉用,雖然生活殘酷,但磨難最終也成就了張進生。在艱難的學習環境下,張進生通過自己努力在18歲那年考上了湖南醫科大學,也就是現在的中南大學。
  • 讓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的是誰呢?
    北大保安,現在又出了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據說是畢業後一路艱難,現在淪為了一名低保戶,引來眾說紛紜,其實在我看來,這是很正常的事情,誰說北大的醫學博士就不能當低保戶了,但很多人還是覺得可惜,是北大的醫學博士啊,怎麼也不應該淪落到這步田地吧,有的人說就是在一個中小學裡做個老師,也不至於現在這樣啊
  • 他是北大醫學博士,工作受挫後回家啃老18年,如今淪為低保戶
    咱們都知道現代社會是個重視人才的社會,一個有本事的人無論走到哪兒都可以吃得開,那麼究竟什麼是人才呢?儘管許多人對人才的定義都不一樣,但相信大部分人都會覺得清華北大的學生肯定是人中龍鳳。不過,今天咱們要講的這個人,他畢業於北京大學,還取得了博士學歷,卻偏偏在畢業之後懷才不遇十幾年,窮困潦倒了半輩子,他就是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
  • 他是北大醫學博士,啃老吃低保18年,「寒門」真能出「貴子」?
    他是北大醫學博士,啃老、吃低保足足18年,「寒門」真能出「貴子」?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自古至今,長輩們告誡後人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一定要好好讀書,將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的確,知識是無價的財富,要想成為人上人,一定要出類拔萃。
  • 他是北大醫學博士,因工作受挫後回家啃老18年,如今淪為低保戶
    儘管許多人對人才的定義都不一樣,但相信大部分人都會覺得清華北大的學生肯定是人中龍鳳。不過,今天咱們要講的這個人,他畢業於北京大學,還取得了博士學歷,卻偏偏在畢業之後懷才不遇十幾年,窮困潦倒了半輩子,他就是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最讓人難受的是,張進生的人生悲劇更多的是來自身邊那些"為他好"的人。
  • 高考跟風選專業,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啃姐」18年
    高考跟風選專業,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啃姐」18年每年高考都會有很多考生和家長為之焦慮和糾結,「焦慮」是因為高考是一場人才選拔考試
  • 考上北大醫學博士,為何在家待業18年,淪為低保戶?
    明知自己患有暈血症,張進生卻以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為緣由,選擇主攻血液內科。這是他人生軌跡偏離的第一個轉折點。1992年,張進生順利考上了中國最高學府——北京醫科大學的碩士研究生。碩士畢業之後,張進生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 選擇熱門專業,未必成就精彩人生!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你信嗎?
    從未思考過熱門專業真的能成就精彩人生嗎?其實並不是熱門的專業就好,冷門的專業就不好,熱門專業不代表好就業,也不代表就適合你,要看自己的喜好,天賦,人生追求,去選擇,而不是去跟風,適合你的大學專業才是最好的。
  • 北大醫學博士: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農家子弟僅靠努力人生難逆襲
    今天,我想講述的是一個北大肄業醫學博士,求職受挫後一蹶不振,宅家18年淪為低保戶的人生故事,其悲劇有個人原因,更有社會環境因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不想作過多的評價,希望大家能從他的人生經歷中悟出些什麼?
  • 54歲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曾是全村人希望
    尤其是考上了清華、北大這些名校,大家普遍認為,以後的前途也一定是非常光明的。而最近網上就有一個54歲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曾是全村人的希望,女朋友的一句話說出其中真實原因。這個北大博士就是張進生,張進生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整個村子也沒有出過一個大學生,張進生還是頭一個,而且還考上了北大。
  • 北大最慘博士生,待業18年混成「低保戶」,54歲還在「啃老」
    ,畢業後卻待業18年,非但沒有光宗耀祖,反而混成了「低保戶」,已經54歲了,依然在「啃老」,因此也被稱為「北大最慘博士生」。就這樣張進生經過學習,順利進入北大讀研,然後繼續攻讀博士。32歲時,張進生從北大畢業了,走出象牙塔,又該面臨工作問題了。
  • 從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58歲的張進生如今過得怎樣?令人感慨
    如果說一個北大博士找不到工作,最終淪為低保戶,你會相信嗎?讓我們看起來非常荒謬的,但確是一個事實的事情曾經發生過,今年58歲的張進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博士的學歷在我國是非常吃香的,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大學生越來越多,這就導致大學生的含金量沒有那麼重。
  • 他曾是北大博士醫學高端人才,卻因留學資金抑鬱,如今淪為低保戶
    情商是什麼呢?情商是指人在情緒、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內在品質。在當今社會,人若想要取得成功,高智商只是選擇性要件,高情商方為立身之本,簡而言之,就是情商的作用要超過智商。今天,我們來說一位缺乏高情商的高材生因錯誤選擇而淪為低保戶的故事。
  • 北大醫學博士,17年無人識成低保戶!是不見伯樂,還是太清高?
    一位北京大學醫學博士,因工作不順,生活不如意,回到農村老家生活17年,落魄成為政府救濟的低保戶,在今年高考期間,又被媒體翻出來,被貼上「在家啃老17年」的標籤,肆意消費。對一個懷才不遇的弱者,不給予同情憐憫,只有無底線的消費和嘲諷,實在不是什麼本事,是人性之惡,社會之醜。
  • 北大醫學博士卻見不得血,女友嫌其沒本事,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短短十四字就道盡了人生的豁達,給世人帶來了無限的力量。相信自己,期待自己,永遠懷著一顆積極進取的心。對於讀書人來說,考取一所像樣的大學,接受高等教育是首要的任務。讀大學不僅能提高知識文化水平,還能擁有想要的人生。中國大學千千萬,不是所有大學都站在時代的頂端。北大、清華無疑是其中的鳳毛麟角,它們代表著中國教育的巔峰,是無數學子的夢想學府。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為何後來失業成低保戶?
    學歷是一個人大展宏圖、施展抱負的篩選門檻,北大作是莘莘學子的嚮往學府,從北大畢業的天子嬌子大多衣食無憂、事業有成。但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北大有一個博士生曾經是醫學界的高端人才,後來卻失業18年,淪為了政府救濟的低保戶。這個北大博士生是誰?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 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因暈血失業18年,在家中靠低保勉強度日
    事實上,困難總是用來突破的,辦法是人想出來的,希望也是在人的努力下創造的,若不然人生真的會無奈,而且可悲。曾經在北大有一個博士生,此人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也擁有著極高的學歷,然而,他卻因為自身的一個障礙,結果居然沉淪18年,淪為低保戶,可謂是典型的教訓和案例。
  • 那個從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的張進生,現狀如何
    那個從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的張進生,今年54歲了,現狀如何都說學歷是進入社會的敲門磚,未來的成就能有多高,就取決於起點。 北大是多少人的夢想,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是遙不可及的。 然而,有這樣一個人,站在最高的教育水平,卻沒有取得絲毫的成就。 這是張金生。
  • 一朝天驕學子,北大博士在家待業18年,如今竟成低保戶
    在越來越重視教育的社會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寒門學子親身實踐了什麼是知識改變命運。知識能改變命運,但是知識一定會改變命運嗎?離開象牙塔後的學子們能否適應「社會人」的角色?曾經的北大博士張進生由北大博士淪落為低保戶,他或許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發。
  • 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待業18年一事無成,背後的原因讓人唏噓
    高曉松在一次採訪中說過這樣一番話,北大和清華的學生畢業後要胸懷天下,有所作為,這樣才能對得起學校對他們的培養。的確,北大和清華是我國首屈一指的高等學府,這裡的學生都是天之驕子,人中龍鳳,畢業後肩負著相當大的社會責任,所有人對他們的期望值都很高。然而現實中卻有這樣一個人,他是北大的博士,畢業後四處碰壁,最終淪為低保戶,在家待業18年,一事無成,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