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醫學博士: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農家子弟僅靠努力人生難逆襲

2020-12-25 騰訊網

文:木木清華

人的一生就像在拉屎,有時候你已經很努力了可最終出來的只是一個屁。這句話看起來有點消極,但是卻是冷冰冰的現實。

人生的方向錯了,越努力越幸運就像一碗毒雞湯,讓你滿血復活埋頭苦幹,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人生要想逆襲,僅靠一廂情願的努力是不夠的,更要一種腳踏實地的態度,低頭反省自我,抬頭看看遠方的路。

今天,我想講述的是一個北大肄業醫學博士,求職受挫後一蹶不振,宅家18年淪為低保戶的人生故事,其悲劇有個人原因,更有社會環境因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不想作過多的評價,希望大家能從他的人生經歷中悟出些什麼?

少年成才,工作受挫

在湖南常德,張進生可謂是家喻戶曉,身上背著北大醫學博士的耀眼光環,卻淪落為吃低保的特困戶,這劇烈的反差不免成為媒體和人們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

他的人生猶如被老天下了魔咒一樣,學生時代是人人羨慕的學霸,職業生涯卻像阿鬥一樣爛泥扶不上牆,一錯再錯,最終淪為世人的笑柄。

張進生出生農家寒門,家中一共有兄弟姐們6個,他排行最小,前面的哥哥姐姐們都不是讀書的料,唯有他從小學習成績優異,用他家人的話就是「他總是被學校敲鑼打鼓地送回來」,被全家人寄予厚望,他也不負眾望,1984年,張進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湖南醫科大學(現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開始了五年的醫學專業知識學習,他也成為家鄉的第一位大學生,成為親朋鄉鄰的驕傲。

五年的大學生活,他絲毫不敢鬆懈,學習異常刻苦,牢記父母「不比吃穿,就比學習」的殷殷囑託,年年獲得獎學金,學業人品獲得老師同學們的一致好評。

1989年,學業有成的張進生因為成績優異,他被推薦至天津的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就業,成為一名醫生,他被分至這家醫院的血液學研究所工作,主要就是研究治療白血病。

按理說,他的前途一片光明,以他的聰明才學,如果堅持從醫,好好努力,人生會有一個圓滿的結局。問題是他自身出現了問題。

首先是他對醫學不感興趣,他高考的意向大學和專業是湖南另一所知名高校的土木工程系,卻陰差陽錯上了醫科大學,

其次他當醫生卻有個致命的缺陷——見不了血,同時他還不善於與病人溝通。這就註定他無法成長為醫學骨幹,他平時連釣魚線都穿不了,更別提拿起手術刀救死扶傷了,

他最「大膽」的舉動,是當實習醫生時,為讓開刀醫生視野更開闊,幫忙去拉鉤。有那麼幾次,他也縫過皮膚,或剪開傷口上的線。其他的,就是換換藥。

最後,他不知及時糾錯。他也知道自己的問題,據他後來告訴記者說:「之所以一路攻讀醫學,是專業上已沒有別的選擇,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有別的特長。」

在天津這家醫院工作的三年裡,業務上一直沒有長進,又不能克服自身缺陷,導致他一再被降職減薪,他一直就是個普通的住院醫師。

這時候的張進生還是一個熱血青年,他懷揣著「讓世界上人人都不得病」的高尚理想,希望能「一舉攻破白血病」。他對周圍人異樣的目光不屑一顧,整天把自己關在宿舍裡埋頭苦讀,1992年,他考上北京醫科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前身)的碩士研究生,進而攻讀博士學位,在他心裡:只要讀書就可以往更高更遠的地方跳,讀書就能解決一切問題。

張進生的碩士畢業證(2001年補辦),蓋章為北京大學,他的碩士生同學畢業證書蓋章為「北京醫科大學」。

學業遇挫,求職不順

張進生的求學過程是異常順利的,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能一路攻讀到博士並不奇怪。學業上遇到挫折是在他讀博的第三年,也就是1998年,他自己退學了。

他為什麼選擇退學?有兩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是「消化道方面出現嚴重問題,無法堅持,還有非常厭倦醫學」;第二種說法是他考取了英國某所皇家醫學院,但需要20萬的費用,他湊不齊這筆錢受了刺激,得了抑鬱症。

我傾向於第二種說法,極大的可能是因為貧窮。對於農村貧窮孩子的讀書命運,本來就充滿了艱辛。

北京大學研究生醫學部的一份名為《關於95級博士生張進生情況的說明》記載,1998年6月,張進生因為抑鬱症休學,批准時限為半年。

但是休學期限到時,他沒有及時與校方溝通,更沒有再次申請延長休假,導致他被校方退學了,張進生沒能完成他的博士學業。

北京大學研究生醫學部的《關於95級博士生張進生情況的說明》提到,張進生因病「休學已經超過一年」,按照當時《北京醫科大學研究生學籍管理暫行規定》,經學校批准,對張進生做退學處理。

雖然博士沒畢業,但是張進生依然是醫學高端人才,就業本應該是順風順水,可結果卻差強人意。他曾應聘長沙某大型醫院副院長的職位,前面一切都很順利,最後一關到了院長親自參加的面試時,他卻語無倫次,表現失常,最終失敗。

農村的孩子,尤其是貧窮的農村孩子,最為缺乏的是自信,最可能因貧窮產生自卑。尤其是在高端的場合下,最容易暴露一個人的家庭背景。

後來,他又向姐姐借了1000元到廣東應聘,還是以同樣的原因失敗,迫於生活壓力,他最終在蘭州一家醫院裡就業,期間還和一名護士談起了戀愛,一次兩人吵架過程中,這名護士諷刺他:「還北大博士畢業呢?跑到我們這種地方上班,丟人不丟人,賺的錢連自己都養活不了,談什麼戀愛?」

張進生的自尊心受到打擊,一氣之下辭職離開了蘭州。

一蹶不振,開始亂彈琴

接連打擊之下,張進生開始變得消極起來,回到家後住到了姐姐家,剛開始的時候,在家人的催促下,他漫不經心地投了一些簡歷,這回他放棄了從醫的念想,他想當高校數學老師。

起因是他回到家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他接觸了微分幾何等教材,竟無師自通看懂了,然後他口出狂言「陳景潤不算什麼,華羅庚才是大師。」

姐姐善意提醒他:「你想當老師,可你連教師資格證都沒有,還是當醫生靠譜些。」張進生聽不進去,他一門心思研究數學。

他還有一次回天津原單位報到工作的機會,家人都勸他爭取一下,他覺得回原單位「丟人,沒面子!」這件事不了了之。

之後的十幾年,他到處找數學方面的書看,醫學方面的書一本也不看,一天大部分的時間泡在圖書館裡自行研究數學問題,期間,他向姐姐借了1000元跑到北京清華大學拜訪20世紀最偉大的幾何學家、美籍華裔數學大師陳省身,結果沒見到陳省身,就寄宿在北大的碩博同學家裡。

昔日的那些同學此時都已經成為各自領域內的精英人才,看到他的境遇都惋惜不已,勸他認清現實,重操舊業,也為自己的親人減輕些負擔。

他以為是老同學們在趕他走,就氣呼呼離開了北京,也沒有回家。

三年後的2005年,張文華突然接到三哥三嫂的電話,說張進生回來了,但卻是收容所送回來的。張進生由北京的收容所送到長沙的收容所,再被送到常德收容所,最後被送到鎮德橋鎮的老家。

此時的張進生「不像人樣」,像「六七十歲的老頭」,他瘦得只剩皮包骨,「棉衣稀爛,穿兩隻款式不一樣的同邊鞋」。張文華後來了解到,在北京那三年,張進生基本就是住橋洞、地下通道,「和乞丐沒什麼兩樣」。

更要命的是張進生丟掉了身份證、畢業證(後來補辦),工作更難找了,他宅了起來,一切吃住全落在家裡並不富裕的姐姐身上。有一家公司找到他,給他提供一份銷售醫學器材的工作,張進生斷然拒絕,「作為一名曾經的醫生,他覺得那有損他的臉面。」

他和姐姐一家住在一個又潮又暗的院落裡,屋子的牆壁上斑駁的牆面上長著黴菌,張進生就在這間屋子裡自學物理和數學,他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到北大執教。

不看書的時候,他就到村裡僻靜的地方散步,姐姐曾委婉告訴他適當的時候,幫助家人一起幹農活,他不屑一顧地說:「讀書人不事農活!」

後來,他的兩個姐姐都做了奶奶,再也無力照顧他了,向當地政府申請為他辦理低保,基於他的特殊情況,當地民政部門以「特事特辦」的原則,很快為他辦理了農村特困救助。

他的姐姐們一直希望他能闖出一條路,不同於她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路,可他蹉跎歲月,人生再無可能!

結語

張進生在寫給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的信中寫道:「直到死亡用它長箭,刺破那強有力的內心,結束這心酸的戰鬥。」他的人生確實辛酸,可又能怨誰呢?

2018年,有媒體到村裡採訪他,記者問他:「你有沒有覺得,你的這輩子可惜了?」已經52歲的張進生直面鏡頭,坦然答道:「不是可惜了,是彎路太多,而我不喜歡走直路。」

隨後,他話鋒一轉,指著他所寄居的鄉野,似有所指地說道:「棲身鄉野之間,不走彎路也不行,本來也沒直路可走!」

他說的話似乎也很有道理,鄉野之間的確也見不到幾條直路,稍有不慎,很快就會淹沒於鄉間小道的野草叢了。

相關焦點

  • 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在家啃老18年,是什麼毀掉了他的人生?
    近日,「北大博士張進生淪為低保戶」的新聞頻頻刷屏,許多人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首先都是好奇:醫學專業、北大博士任何一個身份在各個年代都是吃香的,為什麼張進生卻偏偏淪落到連普通人也比不上?3年後他考研北大,博士畢業後,他的暈血症並沒有好轉,他也沒有積極去治療、克服,所以即使博士畢業,進入醫院後,他依然無法成為主治醫師,只能在醫院打雜,掙著一月2000多的薪水。
  • 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因暈血失業18年,在家中靠低保勉強度日
    事實上,困難總是用來突破的,辦法是人想出來的,希望也是在人的努力下創造的,若不然人生真的會無奈,而且可悲。曾經在北大有一個博士生,此人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也擁有著極高的學歷,然而,他卻因為自身的一個障礙,結果居然沉淪18年,淪為低保戶,可謂是典型的教訓和案例。
  • 北大醫學博士卻見不得血,女友嫌其沒本事,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短短十四字就道盡了人生的豁達,給世人帶來了無限的力量。相信自己,期待自己,永遠懷著一顆積極進取的心。對於讀書人來說,考取一所像樣的大學,接受高等教育是首要的任務。讀大學不僅能提高知識文化水平,還能擁有想要的人生。中國大學千千萬,不是所有大學都站在時代的頂端。北大、清華無疑是其中的鳳毛麟角,它們代表著中國教育的巔峰,是無數學子的夢想學府。
  • 高考跟風選專業,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啃姐」18年
    高考跟風選專業,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啃姐」18年每年高考都會有很多考生和家長為之焦慮和糾結,「焦慮」是因為高考是一場人才選拔考試
  • 讓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的是誰呢?
    北大保安,現在又出了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據說是畢業後一路艱難,現在淪為了一名低保戶,引來眾說紛紜,其實在我看來,這是很正常的事情,誰說北大的醫學博士就不能當低保戶了,但很多人還是覺得可惜,是北大的醫學博士啊,怎麼也不應該淪落到這步田地吧,有的人說就是在一個中小學裡做個老師,也不至於現在這樣啊
  •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地貧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老祖先的教誨還猶言在耳。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也是多麼寒門子弟奮發向上的動力。如果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學,不知會羨煞多少考生和家長,更不用說考上北大了,如果能考上北大博士生,那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學業追求。但是如果告訴你有一位北大的博士生,卻在家待業十幾年,只能靠低保生活,你一定無法相信。寒門學子考取醫科大學這位北大博士生是湖南常德人,名叫張進生,父母都是農民,一家四口,家境貧寒。
  • 北大博士,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遇事的態度決定了你的人生成就
    前段時間,我的朋友圈被一篇名為《北大醫學博士,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的文章刷屏了。在讀博士的最後一年,他收到了英國某所皇家醫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但因付不起高昂的學費,留學夢想破滅。學業,事業都不如意的張進生也被診斷出了重度抑鬱症,最後被北大退學。張進生回了老家,開始一門心思研究數學,兩耳不聞窗外事。十幾年過去,父母老了,哥哥姐姐們也已無力再照顧他,只得向當地政府申請為他辦理低保。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如今失業18年靠低保度日
    「北大」、「醫學」、「博士」,從這三個關鍵詞中挑出任何一個似乎都能讓人依稀看到美好的未來——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可是現在有這麼一個人,他有以上三個光環在身,卻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曾經月薪1000,低到被只是一個護士的女友嫌棄,別說走上人生巔峰了,官方系統都查不到這個大活人。
  • 他曾是北大醫學博士,卻失業在家啃老18年,如今淪為低保戶
    然而令人費解的便是這麼一位1995年畢業於北大的醫學博士張進生,在人才緊缺的年代,高學歷的他卻足足在家待業長達18年,如今淪為靠著低保和姐姐的救濟維持生活,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在艱難的學習環境下,張進生通過自己努力在18歲那年考上了湖南醫科大學,也就是現在的中南大學。
  • 上世紀北大肄業的張進生,曾是高端人才,後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並不是說說而已,大部分的人都靠學習,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只會讀書沒有情商,不懂得如何生活,最終還是會落到一事無成的下場。,他曾是高端人才,後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張進生讀書確實非常的厲害,最後他考取了北大的研究生,不僅如此,他還繼續攻讀了博士學位。讀博之後,一張錄取通知書,又改變了他的命運。
  • 上世紀北大肄業的張進生,曾是高端人才,後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並不是說說而已,大部分的人都靠學習,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只會讀書沒有情商,不懂得如何生活,最終還是會落到一事無成的下場。 比如上世紀北大肄業的張進生,他曾是高端人才,後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張進生雖然出生貧寒,但是他的求學之路卻很順利,很容易就考入了湖南醫科大學。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為何後來失業成低保戶?
    在貧富差距始終存在的社會中,讀書是改變底層百姓命運的最佳途徑,很多孩子無法選擇出身、左右家境,卻可以通過後期努力改變命運。學歷是一個人大展宏圖、施展抱負的篩選門檻,北大作是莘莘學子的嚮往學府,從北大畢業的天子嬌子大多衣食無憂、事業有成。但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北大有一個博士生曾經是醫學界的高端人才,後來卻失業18年,淪為了政府救濟的低保戶。這個北大博士生是誰?
  • 從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58歲的張進生如今過得怎樣?令人感慨
    如果說一個北大博士找不到工作,最終淪為低保戶,你會相信嗎?讓我們看起來非常荒謬的,但確是一個事實的事情曾經發生過,今年58歲的張進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博士的學歷在我國是非常吃香的,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大學生越來越多,這就導致大學生的含金量沒有那麼重。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卻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但這一切在張進生身上卻並沒有應驗,他原本考取北大醫學博士,但是卻沒有順利畢業成為了一名肄業生,後來的他不僅沒有一份體面的工作,甚至只能靠著特困救助的低保勉強維持生計。曾經的醫學高端人才為何失業了整整18年?這其中又有什麼坎坷緣由呢?
  • 他曾是北大博士醫學高端人才,卻因留學資金抑鬱,如今淪為低保戶
    今天,我們來說一位缺乏高情商的高材生因錯誤選擇而淪為低保戶的故事。寒門學子智商超群,無奈不善交際成硬傷1966年6月1日,湖南常德縣的一戶農民家庭迎來了第6個孩子的出生,父母為這個男嬰起名為張進生。這個普通的南方農家,一家人都靠土裡刨食為生,比較貧寒,但父母還是對這個小兒子寄予厚望,再苦再難也想辦法拿錢供張進生讀書。別看張進生從小老實巴交,性格內向,但學習方面從來都是輕輕鬆鬆,不但從未讓父母操過心,而且一直成績突出,顯示出了超高的智商水平。
  • 北大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為何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北大是我國的著名大學,許多人都夢想進入北大求學,這所學校也為中國培養了許多的頂尖人才。想要成為北大的本科生已經很難了,更別說成為其碩士和博士生了,而一旦真的有幸被北大錄取,許多人也都是十分珍惜這個機會的。但是在北大的歷史上卻有這樣一個博士生在中途肄業,之後一生坎坷,明明曾經是醫學界的高端人才,最後卻失業十八年找不到工作,最後只能淪落到靠低保過日子,這個人就是張進生。
  • 考上北大醫學博士,為何在家待業18年,淪為低保戶?
    1998年6月,張進生向學校提出休學,一年的時間過去了,張進生依然沒有返校,因此學校將張進生視為退學。這是張進生第二個人生的轉折點,他的北大博士之路也在此斷絕。眼高手低,多次辭職雖然張進生沒有獲得北大博士學位,畢竟當時大學生稀缺,更何況張進生先前已經取得北大的碩士學位,自認為自己可以憑著的碩士的學歷獲得心儀的工作。
  • 54歲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曾是全村人希望
    尤其是考上了清華、北大這些名校,大家普遍認為,以後的前途也一定是非常光明的。而最近網上就有一個54歲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曾是全村人的希望,女朋友的一句話說出其中真實原因。這個北大博士就是張進生,張進生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整個村子也沒有出過一個大學生,張進生還是頭一個,而且還考上了北大。
  • 張進生:北大醫學博士生,曾是全村的驕傲,如今淪為低保戶
    北京大學是我國的最高的學府之一,在2020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居第22位。能夠考上北京大學的,都是我國各個省份的佼佼者。北京大學是很多考生心目中的象牙塔,而對於父母來說,孩子能夠進入這樣的高等學府,未來的發展也算是得到了保障,但張進生的人生卻沒有因為是北大學子,而一路平坦。
  • 北大博士被退學,失業18年靠救濟,他再讓「寒門出貴子」只成為可能!
    在人們記憶中,農家的孩子因為知曉生活的貧苦,十分珍惜能夠學習的機會。在當時,醫學專業被認為是最有前途的專業,張進生恰好也選擇這個專業。02天津某醫院辭職,張進生考進北大卻被退學!03失業18年,考家人接濟過活!張進生當時32歲,年紀的偏大的他在找工作方面屢屢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