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遇事的態度決定了你的人生成就

2020-08-14 情之瑣事

前段時間,我的朋友圈被一篇名為《北大醫學博士,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的文章刷屏了。


文章的主人公叫張進生,1984年,張進生考入湖南醫科大學(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前身)。

畢業後,被分配到天津一家醫院工作,但命運卻給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

工作以「血液研究」為主的張進生竟患有「暈血症」。

因此,在醫院工作的三年裡,張進生一直沒有長進。

鬱郁不得志的張進生把希望放在了自己最擅長的事情上——「讀書」。


1992年,張進生考上北京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進而攻讀博士學位。

在讀博士的最後一年,他收到了英國某所皇家醫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但因付不起高昂的學費,留學夢想破滅。

學業,事業都不如意的張進生也被診斷出了重度抑鬱症,最後被北大退學。

張進生回了老家,開始一門心思研究數學,兩耳不聞窗外事。

十幾年過去,父母老了,哥哥姐姐們也已無力再照顧他,只得向當地政府申請為他辦理低保。


網上關於這篇文章的討論大多有這兩個方向:

1,「高分低能」的教育現狀

2,寒門是否真的再難出貴子?

可在我看來,以上兩個方向都不是重點,張進生的問題主要還是出在面對挫折時的態度上。


直面讓你痛苦、讓你想逃避的事,會給你帶來真正的成長


2006年8月29日晚,胡歌發生車禍,當即被送往醫院搶救。

經過一夜搶救,胡歌的命是保住了,但沒有人能保證他的右臉可以完全不留下疤痕。

對於演員來說,容貌是向觀眾表達情緒的重要窗口。

若這個窗口破了,觀眾就很難入戲。

胡歌曾坦言,車禍期間,因為不再完美的外貌而深感焦慮,甚至害怕面對鏡頭,不想再拍戲。

當時,《射鵰英雄傳》只拍了一半,整個劇組推遲一年時間來等胡歌康復。

出於責任感,胡歌打算拍完《射鵰英雄傳》就退居幕後。

在拍攝期間,他用看書來療愈自己,慢慢地心態也發生了變化。

那段時期,胡歌在給《南都娛樂周刊》寫專欄時,說道:

「車禍創傷了我的容貌,也衝擊了我的內心,每次當我戰戰兢兢拿起鏡子的時候,我都渴望能在鏡子裡尋找到勇氣和力量。」

照鏡子的舉動,就是直面痛苦的過程。

胡歌想逃避,不想面對的「缺陷」,都在鏡子裡完完全全的展露出來。

那一刻,他才知道除了自己,沒有人能夠讓他重新站起來。

因此,他說:「如果皮囊難以修復,就用思想去填滿它吧。」

接受了外表不再完美的事實後,胡歌反而沒有了困擾,開始沉下心來,認真打磨演技。

最終在《琅琊榜》中,憑藉梅長蘇一角「浴火重生」。


現在提起胡歌誰不贊一聲「演技派」?

命運的無情,為胡歌關上了「偶像派」的大門,可直面痛苦,不逃避的態度反而讓他的演技和思想得到了真正的成長。

而張進生呢?

有「暈血症」不能手術的三年,他鬱鬱寡歡,選擇以自己最擅長的「讀書」來逃避職場生活。

可身為醫務工作者,患有「暈血症」應該進行脫敏治療而不是逃回學校繼續當醫學生。

即便醫治不好,也可以專攻理論知識,從事其他相關職業。

就像胡歌一樣,接受「缺陷」,專攻演技,實現成長。

古人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心志有所困苦,才能震動思想與情感,隨後行為才會發生改變。而接受「苦難」,精神上做好準備,才是實現「大任」的第一步。


走出「心理舒適區」才能改變現狀


2016年,日本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墊底辣妹》橫空出世,激勵了無數為高考奮戰的莘莘學子。

故事主角沙耶加,是一個沒有學習天分,只愛玩,愛化妝的高中女生。

一天,老師在沙耶加的包裡發現了煙而導致她被學校無期休學。

妹妹問:無期休學不就上不了大學了嗎?


沙耶加說:反正我的人生也就這樣了。


媽媽不願女兒這麼繼續消沉下去,就為沙耶加報了高考補習班。

剛開始,她在補習班的成績一塌糊塗,她自己也不以為意。直到發現,母親、妹妹、朋友、補習班老師都在默默支持她後,沙耶加開始改變了。

她剪短了頭髮,不再化妝打扮,一門心思撲在學習上。

沙耶加的目標是重點大學「慶應」,可只有短短一年多時間,想要從小學四年級水平變成高考不在話下的「學霸」何其之難?

一次考試過後,成績不理想的沙耶加崩潰了。

現實與目標的巨大差距,讓她深感無力。

消極,逃避,自卑,不滿……所有的負面情緒如潮水般向沙耶加席捲而來。

她逃到自己的「舒適區」,逃回了「學渣」時面對學習不想努力的態度。


她對補習班的老師說,自己不想考「慶應」了,反正她本來就是生活在低處的人,按照從前的生活那麼過,沒什麼不好。

後來,弟弟的冷言嘲諷,父親的不信任,母親任勞任怨的付出,不斷讓沙耶加明白:

為了逃避現實,躲回舒適區是不可能有任何改變的。

她重新振作起來,學習更加努力。最終考上了理想高校。


在《了不起的我》一書中,有提到「心理舒適區」的概念。

「心理舒適區」並一定意味著舒適,它最大的好處是「控制感」。

控制感是每個人的基本需求,也是安全感的來源。


我們大部分的應對方式,最初都是用來應對焦慮情緒的。


而走出心理舒適區就意味著,我們要放下以前用來應對焦慮的武器,重新面對焦慮,尋找新的方法。


拿沙耶加來說,接受自己是「學渣」的事實並不難,難的是在此基礎上,如何走出舒適區實現改變。

答案一目了然:不要回頭,一直走下去。


網上說,張進生很喜歡數學,一開始想報考的是土木工程系,沒考上才選擇醫學專業。回老家後也一直想當數學老師,但苦於沒有教師資格證。

張進生若天生怕血,完全是可以轉專業的,尤其是考入北大研究生後。

如果真心喜歡數學,喜歡土木工程,為何不在讀研究生,讀博士時選擇別的學科?

原因無非就是不願走出「心理舒適區」。

他已經習慣讀醫學院了,面對未知的恐懼,他沒有勇氣改變現狀。


沙耶加能實現高校夢想,關鍵在於她努力的每一步都不在自己舒適區內。

舒適區不是自己的理想狀態,唯有改變方能進步。在錯誤的道路上死磕,只會離目標越來越遠。

從痛苦的深淵而來,每向上攀登一步,就接近光明一分。

面對挫折,敢於走出「心理舒適區」,才會改變現狀,才有戰勝的可能。


戰勝挫折才有所為,成就人生


貝多芬四歲學鋼琴,六歲作曲,八歲登臺演出,這麼一個音樂天才卻在事業巔峰時期患上耳疾。

50歲後,貝多芬的耳朵已經完全聽不見了。

在這種情況下,他沒有怨天尤人,沒有後退,而是勇敢地向命運挑戰,創作出了舉世聞名的《歡樂頌》。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決不能倒下」,這是貝多芬留給世人的名言,也是他不畏挫折的命運寫照。

而挫折來臨,只想通過讀書來逃避的張進生,是沒有勇氣像貝多芬那樣「扼住命運的喉嚨」,進行反抗的。

因為困難是彈簧,你弱它就強。

每遇一次挫折,就退後一步,那終有一日,你將會把自己圍困在:不敢前行又無處可退的境地。

從胡歌、沙耶加再到貝多芬的經歷,我們看出:

決定一個人成就高低的,不是他的長處,也不是短處,而是面對挫折的態度。



寫在最後:

挫折到底是人生不幸還是翻身的機遇,往往只在我們一念之間。

都說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但是這些「不如意」,我們接受了,改變了,戰勝了,哪怕一無所成,至少再次遇見,也能應對自如。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生命不息,拼搏不止。

張進生還是有機會改變現狀取得成就的,當然,我們也一樣!


——END——

從情竇初開到垂垂老矣,我們一輩子都在跟「情」字打交道。歡迎關注,讓我們一起聊聊感情的那些事兒。

相關焦點

  • 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在家啃老18年,是什麼毀掉了他的人生?
    近日,「北大博士張進生淪為低保戶」的新聞頻頻刷屏,許多人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首先都是好奇:醫學專業、北大博士任何一個身份在各個年代都是吃香的,為什麼張進生卻偏偏淪落到連普通人也比不上?3年後他考研北大,博士畢業後,他的暈血症並沒有好轉,他也沒有積極去治療、克服,所以即使博士畢業,進入醫院後,他依然無法成為主治醫師,只能在醫院打雜,掙著一月2000多的薪水。
  • 選擇熱門專業,未必成就精彩人生!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你信嗎?
    有人說:高考,是影響人生命運的第一關,高考成績只是比賽的入場券。而志願填報,才是真正決定命運的時刻。因為,志願填報影響的,不僅是孩子的大學學業,還有他們的職業未來和生活。甚至,志願填的好不好,直接影響能不能突破現在的階層!選擇了什麼樣的志願,基本就選擇了什麼樣的生活。如果不重視,而以後想要糾正和彌補,要付出的成本和代價都非常大。
  • 上世紀北大肄業的張進生,曾是高端人才,後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比如上世紀北大肄業的張進生,他曾是高端人才,後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他在醫院待了三年,還只是一個普通的住院醫師,因此,他決定繼續讀書深造。張進生讀書確實非常的厲害,最後他考取了北大的研究生,不僅如此,他還繼續攻讀了博士學位。讀博之後,一張錄取通知書,又改變了他的命運。
  • 上世紀北大肄業的張進生,曾是高端人才,後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比如上世紀北大肄業的張進生,他曾是高端人才,後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張進生雖然出生貧寒,但是他的求學之路卻很順利,很容易就考入了湖南醫科大學。他在醫院待了三年,還只是一個普通的住院醫師,因此,他決定繼續讀書深造。張進生讀書確實非常的厲害,最後他考取了北大的研究生,不僅如此,他還繼續攻讀了博士學位。讀博之後,一張錄取通知書,又改變了他的命運。
  • 北大醫學博士卻見不得血,女友嫌其沒本事,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短短十四字就道盡了人生的豁達,給世人帶來了無限的力量。相信自己,期待自己,永遠懷著一顆積極進取的心。對於讀書人來說,考取一所像樣的大學,接受高等教育是首要的任務。讀大學不僅能提高知識文化水平,還能擁有想要的人生。中國大學千千萬,不是所有大學都站在時代的頂端。北大、清華無疑是其中的鳳毛麟角,它們代表著中國教育的巔峰,是無數學子的夢想學府。
  • 那個從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的張進生,現狀如何
    那個從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的張進生,今年54歲了,現狀如何都說學歷是進入社會的敲門磚,未來的成就能有多高,就取決於起點。 北大是多少人的夢想,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是遙不可及的。 然而,有這樣一個人,站在最高的教育水平,卻沒有取得絲毫的成就。 這是張金生。
  • 北大醫學博士: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農家子弟僅靠努力人生難逆襲
    文:木木清華人的一生就像在拉屎,有時候你已經很努力了可最終出來的只是一個屁。這句話看起來有點消極,但是卻是冷冰冰的現實。人生的方向錯了,越努力越幸運就像一碗毒雞湯,讓你滿血復活埋頭苦幹,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人生要想逆襲,僅靠一廂情願的努力是不夠的,更要一種腳踏實地的態度,低頭反省自我,抬頭看看遠方的路。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為何後來失業成低保戶?
    學歷是一個人大展宏圖、施展抱負的篩選門檻,北大作是莘莘學子的嚮往學府,從北大畢業的天子嬌子大多衣食無憂、事業有成。但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北大有一個博士生曾經是醫學界的高端人才,後來卻失業18年,淪為了政府救濟的低保戶。這個北大博士生是誰?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 高考跟風選專業,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啃姐」18年
    高考跟風選專業,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啃姐」18年每年高考都會有很多考生和家長為之焦慮和糾結,「焦慮」是因為高考是一場人才選拔考試
  • 從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58歲的張進生如今過得怎樣?令人感慨
    如果說一個北大博士找不到工作,最終淪為低保戶,你會相信嗎?讓我們看起來非常荒謬的,但確是一個事實的事情曾經發生過,今年58歲的張進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博士的學歷在我國是非常吃香的,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大學生越來越多,這就導致大學生的含金量沒有那麼重。
  • 讓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的是誰呢?
    北大保安,現在又出了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據說是畢業後一路艱難,現在淪為了一名低保戶,引來眾說紛紜,其實在我看來,這是很正常的事情,誰說北大的醫學博士就不能當低保戶了,但很多人還是覺得可惜,是北大的醫學博士啊,怎麼也不應該淪落到這步田地吧,有的人說就是在一個中小學裡做個老師,也不至於現在這樣啊
  • 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因暈血失業18年,在家中靠低保勉強度日
    事實上,困難總是用來突破的,辦法是人想出來的,希望也是在人的努力下創造的,若不然人生真的會無奈,而且可悲。曾經在北大有一個博士生,此人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也擁有著極高的學歷,然而,他卻因為自身的一個障礙,結果居然沉淪18年,淪為低保戶,可謂是典型的教訓和案例。
  • 寒門學子考上北大研究生,讀到博士選擇肄業,失業18年成為低保戶
    比如北大博士肄業生張進生,這麼一個高學歷的人才,命運卻讓人唏噓不已。▲醫生形象但是這麼一點成就並沒有讓他止步於現在,三年後,他又考上了北大的碩士研究生,而且在1995年碩士畢業後繼續攻讀了博士學位,進入最高學府學習已經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了
  • 54歲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曾是全村人希望
    尤其是考上了清華、北大這些名校,大家普遍認為,以後的前途也一定是非常光明的。而最近網上就有一個54歲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曾是全村人的希望,女朋友的一句話說出其中真實原因。這個北大博士就是張進生,張進生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整個村子也沒有出過一個大學生,張進生還是頭一個,而且還考上了北大。
  • 他曾是北大醫學博士,卻失業在家啃老18年,如今淪為低保戶
    然而令人費解的便是這麼一位1995年畢業於北大的醫學博士張進生,在人才緊缺的年代,高學歷的他卻足足在家待業長達18年,如今淪為靠著低保和姐姐的救濟維持生活,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在那個重男輕女年代,他的倆位姐姐都早早嫁人幫扶娘家,一家人全力培養他,為了支持他的學業省吃儉用,雖然生活殘酷,但磨難最終也成就了張進生。在艱難的學習環境下,張進生通過自己努力在18歲那年考上了湖南醫科大學,也就是現在的中南大學。
  • 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待業18年一事無成,背後的原因讓人唏噓
    高曉松在一次採訪中說過這樣一番話,北大和清華的學生畢業後要胸懷天下,有所作為,這樣才能對得起學校對他們的培養。的確,北大和清華是我國首屈一指的高等學府,這裡的學生都是天之驕子,人中龍鳳,畢業後肩負著相當大的社會責任,所有人對他們的期望值都很高。然而現實中卻有這樣一個人,他是北大的博士,畢業後四處碰壁,最終淪為低保戶,在家待業18年,一事無成,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北大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為何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北大是我國的著名大學,許多人都夢想進入北大求學,這所學校也為中國培養了許多的頂尖人才。想要成為北大的本科生已經很難了,更別說成為其碩士和博士生了,而一旦真的有幸被北大錄取,許多人也都是十分珍惜這個機會的。但是在北大的歷史上卻有這樣一個博士生在中途肄業,之後一生坎坷,明明曾經是醫學界的高端人才,最後卻失業十八年找不到工作,最後只能淪落到靠低保過日子,這個人就是張進生。
  • 張進生:北大醫學博士生,曾是全村的驕傲,如今淪為低保戶
    北京大學是我國的最高的學府之一,在2020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居第22位。能夠考上北京大學的,都是我國各個省份的佼佼者。北京大學是很多考生心目中的象牙塔,而對於父母來說,孩子能夠進入這樣的高等學府,未來的發展也算是得到了保障,但張進生的人生卻沒有因為是北大學子,而一路平坦。
  • 54歲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曾是全村驕傲,女友嘲笑:眼高手低
    古時候的很多人寒窗苦讀數10年,為的就是能夠一朝中舉成為朝廷官員,現如今的考生們也是如此10年的寒窗苦讀,就是為了能夠邁進好的大學,擁有好的未來和發展。而有些人邁進了好的大學之後卻開始眼高手低,今天要來說的就是這樣的,一位54歲的北大博士竟然淪為第一保護,他曾經是全村的驕傲,女友說他眼高手低。
  • 湖南寒門學子考上北大研究生,博士肄業,失業18年成為低保戶
    有這麼一個北大博士生,他的命運讓人唏噓不已,也提供給我們一個重新思考人生和理想的全新角度。張某出身於湖南常德的一個農民家庭,18歲時,成為家鄉的第一個大學生,雖然家境貧寒,但作為家中最小的兒子,他還是得到父母和哥哥姐姐的全力支持,在湖南醫科大學完成了五年制的本科學習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