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的朋友圈被一篇名為《北大醫學博士,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的文章刷屏了。
文章的主人公叫張進生,1984年,張進生考入湖南醫科大學(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前身)。
畢業後,被分配到天津一家醫院工作,但命運卻給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
工作以「血液研究」為主的張進生竟患有「暈血症」。
因此,在醫院工作的三年裡,張進生一直沒有長進。
鬱郁不得志的張進生把希望放在了自己最擅長的事情上——「讀書」。
1992年,張進生考上北京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進而攻讀博士學位。
在讀博士的最後一年,他收到了英國某所皇家醫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但因付不起高昂的學費,留學夢想破滅。
學業,事業都不如意的張進生也被診斷出了重度抑鬱症,最後被北大退學。
張進生回了老家,開始一門心思研究數學,兩耳不聞窗外事。
十幾年過去,父母老了,哥哥姐姐們也已無力再照顧他,只得向當地政府申請為他辦理低保。
網上關於這篇文章的討論大多有這兩個方向:
1,「高分低能」的教育現狀
2,寒門是否真的再難出貴子?
可在我看來,以上兩個方向都不是重點,張進生的問題主要還是出在面對挫折時的態度上。
2006年8月29日晚,胡歌發生車禍,當即被送往醫院搶救。
經過一夜搶救,胡歌的命是保住了,但沒有人能保證他的右臉可以完全不留下疤痕。
對於演員來說,容貌是向觀眾表達情緒的重要窗口。
若這個窗口破了,觀眾就很難入戲。
胡歌曾坦言,車禍期間,因為不再完美的外貌而深感焦慮,甚至害怕面對鏡頭,不想再拍戲。
當時,《射鵰英雄傳》只拍了一半,整個劇組推遲一年時間來等胡歌康復。
出於責任感,胡歌打算拍完《射鵰英雄傳》就退居幕後。
在拍攝期間,他用看書來療愈自己,慢慢地心態也發生了變化。
那段時期,胡歌在給《南都娛樂周刊》寫專欄時,說道:
「車禍創傷了我的容貌,也衝擊了我的內心,每次當我戰戰兢兢拿起鏡子的時候,我都渴望能在鏡子裡尋找到勇氣和力量。」
照鏡子的舉動,就是直面痛苦的過程。
胡歌想逃避,不想面對的「缺陷」,都在鏡子裡完完全全的展露出來。
那一刻,他才知道除了自己,沒有人能夠讓他重新站起來。
因此,他說:「如果皮囊難以修復,就用思想去填滿它吧。」
接受了外表不再完美的事實後,胡歌反而沒有了困擾,開始沉下心來,認真打磨演技。
最終在《琅琊榜》中,憑藉梅長蘇一角「浴火重生」。
現在提起胡歌誰不贊一聲「演技派」?
命運的無情,為胡歌關上了「偶像派」的大門,可直面痛苦,不逃避的態度反而讓他的演技和思想得到了真正的成長。
而張進生呢?
有「暈血症」不能手術的三年,他鬱鬱寡歡,選擇以自己最擅長的「讀書」來逃避職場生活。
可身為醫務工作者,患有「暈血症」應該進行脫敏治療而不是逃回學校繼續當醫學生。
即便醫治不好,也可以專攻理論知識,從事其他相關職業。
就像胡歌一樣,接受「缺陷」,專攻演技,實現成長。
古人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心志有所困苦,才能震動思想與情感,隨後行為才會發生改變。而接受「苦難」,精神上做好準備,才是實現「大任」的第一步。
2016年,日本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墊底辣妹》橫空出世,激勵了無數為高考奮戰的莘莘學子。
故事主角沙耶加,是一個沒有學習天分,只愛玩,愛化妝的高中女生。
一天,老師在沙耶加的包裡發現了煙而導致她被學校無期休學。
妹妹問:無期休學不就上不了大學了嗎?
沙耶加說:反正我的人生也就這樣了。
媽媽不願女兒這麼繼續消沉下去,就為沙耶加報了高考補習班。
剛開始,她在補習班的成績一塌糊塗,她自己也不以為意。直到發現,母親、妹妹、朋友、補習班老師都在默默支持她後,沙耶加開始改變了。
她剪短了頭髮,不再化妝打扮,一門心思撲在學習上。
沙耶加的目標是重點大學「慶應」,可只有短短一年多時間,想要從小學四年級水平變成高考不在話下的「學霸」何其之難?
一次考試過後,成績不理想的沙耶加崩潰了。
現實與目標的巨大差距,讓她深感無力。
消極,逃避,自卑,不滿……所有的負面情緒如潮水般向沙耶加席捲而來。
她逃到自己的「舒適區」,逃回了「學渣」時面對學習不想努力的態度。
她對補習班的老師說,自己不想考「慶應」了,反正她本來就是生活在低處的人,按照從前的生活那麼過,沒什麼不好。
後來,弟弟的冷言嘲諷,父親的不信任,母親任勞任怨的付出,不斷讓沙耶加明白:
為了逃避現實,躲回舒適區是不可能有任何改變的。
她重新振作起來,學習更加努力。最終考上了理想高校。
在《了不起的我》一書中,有提到「心理舒適區」的概念。
「心理舒適區」並一定意味著舒適,它最大的好處是「控制感」。
控制感是每個人的基本需求,也是安全感的來源。
我們大部分的應對方式,最初都是用來應對焦慮情緒的。
而走出心理舒適區就意味著,我們要放下以前用來應對焦慮的武器,重新面對焦慮,尋找新的方法。
拿沙耶加來說,接受自己是「學渣」的事實並不難,難的是在此基礎上,如何走出舒適區實現改變。
答案一目了然:不要回頭,一直走下去。
網上說,張進生很喜歡數學,一開始想報考的是土木工程系,沒考上才選擇醫學專業。回老家後也一直想當數學老師,但苦於沒有教師資格證。
張進生若天生怕血,完全是可以轉專業的,尤其是考入北大研究生後。
如果真心喜歡數學,喜歡土木工程,為何不在讀研究生,讀博士時選擇別的學科?
原因無非就是不願走出「心理舒適區」。
他已經習慣讀醫學院了,面對未知的恐懼,他沒有勇氣改變現狀。
沙耶加能實現高校夢想,關鍵在於她努力的每一步都不在自己舒適區內。
舒適區不是自己的理想狀態,唯有改變方能進步。在錯誤的道路上死磕,只會離目標越來越遠。
從痛苦的深淵而來,每向上攀登一步,就接近光明一分。
面對挫折,敢於走出「心理舒適區」,才會改變現狀,才有戰勝的可能。
貝多芬四歲學鋼琴,六歲作曲,八歲登臺演出,這麼一個音樂天才卻在事業巔峰時期患上耳疾。
50歲後,貝多芬的耳朵已經完全聽不見了。
在這種情況下,他沒有怨天尤人,沒有後退,而是勇敢地向命運挑戰,創作出了舉世聞名的《歡樂頌》。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決不能倒下」,這是貝多芬留給世人的名言,也是他不畏挫折的命運寫照。
而挫折來臨,只想通過讀書來逃避的張進生,是沒有勇氣像貝多芬那樣「扼住命運的喉嚨」,進行反抗的。
因為困難是彈簧,你弱它就強。
每遇一次挫折,就退後一步,那終有一日,你將會把自己圍困在:不敢前行又無處可退的境地。
從胡歌、沙耶加再到貝多芬的經歷,我們看出:
決定一個人成就高低的,不是他的長處,也不是短處,而是面對挫折的態度。
挫折到底是人生不幸還是翻身的機遇,往往只在我們一念之間。
都說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但是這些「不如意」,我們接受了,改變了,戰勝了,哪怕一無所成,至少再次遇見,也能應對自如。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生命不息,拼搏不止。
張進生還是有機會改變現狀取得成就的,當然,我們也一樣!
——END——
從情竇初開到垂垂老矣,我們一輩子都在跟「情」字打交道。歡迎關注,讓我們一起聊聊感情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