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大醫學博士,因工作受挫後回家啃老18年,如今淪為低保戶

2021-03-02 小蝸牛時光屋

咱們都知道現代社會是個重視人才的社會,一個有本事的人無論走到哪兒都可以吃得開,那麼究竟什麼是人才呢?儘管許多人對人才的定義都不一樣,但相信大部分人都會覺得清華北大的學生肯定是人中龍鳳。

不過,今天咱們要講的這個人,他畢業於北京大學,還取得了博士學歷,卻偏偏在畢業之後懷才不遇十幾年,窮困潦倒了半輩子,他就是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最讓人難受的是,張進生的人生悲劇更多的是來自身邊那些"為他好"的人。

張進生來自湖南常德,他的名字是他爺爺給他起的,希望這個孩子將來能夠有一番大作為。而小時候的張進生自然不負眾望,順利考進了常德縣的第一中學,並以優異的成績升入了湖南醫科大學。

一開始張進生想填報的是土木工程志願,因為他想投身國家基建事業,但架不住周圍人的打著為他好的名義輪番勸導,最後學了醫學。網絡上有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調侃句子:"勸人學醫,天打雷劈",學醫對個人能力要求其實是很高的,那為啥大家都還要勸他學醫?

在村裡人看來,當醫生可以坐辦公室,工作環境好,條件待遇又高,而且非常穩定,最重要的是萬一鄉裡鄉親有個頭疼腦熱或者得了什麼大病,不就有了現成的"關係"嗎?問題來了,張進生本人其實非常暈血,而醫生這個職業又難免接觸到大量的血液。

說起來這種別人覺得是在"為你好"所以強行更改你的志願的人還真不少,今年高考不就有個湖南的留守少女鍾芳蓉考上北大想報考考古專業後,一堆人來勸她不要學,讓她學金融嗎?

農村人哪曉得那麼多,又或者是知道了但並不在意,就跟很多小孩子說自己心理壓力大但大人只會覺得孩子在耍賴一樣,鄉親們普遍覺得暈血這種小毛病輕鬆就能克服,張進生說自己暈血,反而還引來周圍人的嘲笑,覺得他膽小懦弱不懂事。

經過幾次三番的掙扎之後,張進生最終還是讀了醫學專業。

雖說張進生選的醫學專業非他自己所喜,但畢竟從小努力慣了,張進生又重新昂揚起來了鬥志,一秒都沒浪費自己的大學時間。不是有句話叫做"幹一行愛一行"嗎?張進生覺得,反正學都學了,那就一定要學好,學出門路來。

當時國內條件還比較簡陋,臨床課並不算多,因此在學校裡接觸真血的機會也比較少,張進生倒一時沒發現這個暈血症對醫學生而言到底有多麻煩,他還以為自己的暈血症好得差不多了。那張進生有沒有成功克服暈血這個毛病呢?並沒有。

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以後,張進生終於意識到暈血這個毛病根本不會憑空消失,經常接觸病人傷口讓他總是無法正常進行工作,並且還會整晚都輾轉反側。他也想過正面解決這個問題,強迫自己面對鮮血,但每次都以失敗而告終。

無奈之下,張進生選擇拿起了書本和筆桿繼續學習,並考上了北京醫科大學研究生。後來這個學校也就和北大合併,成為了北京大學醫學部。

不得不說張進生讀書還是很厲害的,他一路往上讀,研究生畢業了繼續讀博,北大的醫學博士含金量可是非常高的。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張進生會一直讀完博士,然後留在學校的研究所,或是成為一名大學教授。到時候就算暈血,也再也影響不到他的正常生活。

但世界上沒有那麼多如果,1998年的時候,因為各方面的壓力張進生患了很嚴重的抑鬱症,精神上出現了很大的刺激。遂跟學校辦理了休學。

他姐姐對外宣稱,當時張進生本有機會去英國留學,但家裡拿不出錢,導致了張進生錯失了進一步追求學術研究的機會,這才使得他出現了抑鬱的症狀。學校規定休學期限是半年,可張進生一年之後都沒有重新返校,這就導致了學校直接安排張進生退學。

退學之後的張進生,從事過很多工作。只會讀書的他,在學校外面發現幾乎沒有一項工作他能勝任。就算新回到醫院,也因為暈血等原因呆不長久。四處碰壁的張進生,在家待業期間喪失了鬥志,靠姐姐接濟度日,成了專業"啃老族",還申請成為了一名低保戶。

張進生的這一生令人可惜又無奈,如果按照他原本的想法,選擇土木工程,現在是不是我們國家就會多出一位傑出的工程師了?張進生的故事再一次給大家敲響了警鐘,如果你真的關心一個人,就不要再以自己的想法去強掰別人的人生。

相關焦點

  • 他是北大醫學博士,工作受挫後回家啃老18年,如今淪為低保戶
    儘管許多人對人才的定義都不一樣,但相信大部分人都會覺得清華北大的學生肯定是人中龍鳳。不過,今天咱們要講的這個人,他畢業於北京大學,還取得了博士學歷,卻偏偏在畢業之後懷才不遇十幾年,窮困潦倒了半輩子,他就是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最讓人難受的是,張進生的人生悲劇更多的是來自身邊那些&34;的人。
  • 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在家啃老18年,是什麼毀掉了他的人生?
    近日,「北大博士張進生淪為低保戶」的新聞頻頻刷屏,許多人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首先都是好奇:醫學專業、北大博士任何一個身份在各個年代都是吃香的,為什麼張進生卻偏偏淪落到連普通人也比不上?張進生也爭氣,在1984年考上湖南醫科大學,成為是全村人的驕傲。五年後畢業,被分配到天津一家醫院做醫生,可謂是那個時代的「天之驕子」。
  • 他曾是北大博士醫學高端人才,卻因留學資金抑鬱,如今淪為低保戶
    1995年,張進生研究生畢業後,繼續在北大攻讀博士學位,讀博的最後一年,英國的一所著名的醫學院校給張進生寄來了一張錄取通知書,附上的唯一條件是預先繳納20萬元的留學保證金。1998年原本是張進生讀博的最後一年,可時年32歲的他卻在身患抑鬱症後做出了一個不理智的決定——退讀北大博士研究生。
  • 他曾是北大醫學博士,卻失業在家啃老18年,如今淪為低保戶
    然而令人費解的便是這麼一位1995年畢業於北大的醫學博士張進生,在人才緊缺的年代,高學歷的他卻足足在家待業長達18年,如今淪為靠著低保和姐姐的救濟維持生活,這是怎麼一回事呢?畢業後工作受挫貧困家庭培養出一個大學生十分不易,張進生算是給家裡賺足了臉面,他成功走出了鄉村,看到了外面的大千世界。
  • 他是北大醫學博士,啃老吃低保18年,「寒門」真能出「貴子」?
    他是北大醫學博士,啃老、吃低保足足18年,「寒門」真能出「貴子」?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自古至今,長輩們告誡後人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一定要好好讀書,將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的確,知識是無價的財富,要想成為人上人,一定要出類拔萃。
  • 從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58歲的張進生如今過得怎樣?令人感慨
    如果說一個北大博士找不到工作,最終淪為低保戶,你會相信嗎?讓我們看起來非常荒謬的,但確是一個事實的事情曾經發生過,今年58歲的張進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博士的學歷在我國是非常吃香的,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大學生越來越多,這就導致大學生的含金量沒有那麼重。
  • 高考跟風選專業,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啃姐」18年
    高考跟風選專業,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啃姐」18年每年高考都會有很多考生和家長為之焦慮和糾結,「焦慮」是因為高考是一場人才選拔考試
  • 考上北大醫學博士,為何在家待業18年,淪為低保戶?
    在如今健全的教育體制下,每個孩子都與書作伴十多年,為的是拿到一紙好文憑,跨過進入社會的高門檻。誠然,對於沒有家庭背景、家境普通甚至貧寒的孩子來說,高考無疑是改變命運最公平的方式。有很多孩子因考上名校而改變命運,但這並不是意味著所有的名校生畢業後都有好的發展。
  • 讓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的是誰呢?
    北大保安,現在又出了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據說是畢業後一路艱難,現在淪為了一名低保戶,引來眾說紛紜,其實在我看來,這是很正常的事情,誰說北大的醫學博士就不能當低保戶了,但很多人還是覺得可惜,是北大的醫學博士啊,怎麼也不應該淪落到這步田地吧,有的人說就是在一個中小學裡做個老師,也不至於現在這樣啊
  • 54歲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曾是全村人希望
    一年一度的高考季,不知不覺又已經過去了一個月的時間了,如今考生們都面臨填報志願,十年的寒窗苦讀,都在這次考試當中體現了出來。那些金榜題名的孩子,也必定是榮耀加身。尤其是考上了清華、北大這些名校,大家普遍認為,以後的前途也一定是非常光明的。而最近網上就有一個54歲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曾是全村人的希望,女朋友的一句話說出其中真實原因。
  • 北大醫學博士: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農家子弟僅靠努力人生難逆襲
    今天,我想講述的是一個北大肄業醫學博士,求職受挫後一蹶不振,宅家18年淪為低保戶的人生故事,其悲劇有個人原因,更有社會環境因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不想作過多的評價,希望大家能從他的人生經歷中悟出些什麼?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為何後來失業成低保戶?
    學歷是一個人大展宏圖、施展抱負的篩選門檻,北大作是莘莘學子的嚮往學府,從北大畢業的天子嬌子大多衣食無憂、事業有成。但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北大有一個博士生曾經是醫學界的高端人才,後來卻失業18年,淪為了政府救濟的低保戶。這個北大博士生是誰?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 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淪為低保戶,如今已54歲了,他過得怎麼樣?
    今天筆者給大家介紹北大畢業生張進生的故事,張進生有一個輝煌的頭銜,北大醫學博士。如今醫生頗受人尊敬,還是北大醫學博士,如果張進生稍微努力下,在他那個時代很容易成為中國頂級醫院的醫生。可命運有時候難以琢磨,張進生最終失業18年,靠著領低保生活。
  • 北大最慘博士生,待業18年混成「低保戶」,54歲還在「啃老」
    ,畢業後卻待業18年,非但沒有光宗耀祖,反而混成了「低保戶」,已經54歲了,依然在「啃老」,因此也被稱為「北大最慘博士生」。這就意味著他五年的大學所學,沒了用武之地。面臨如此境地,張進生不甘心。工作三年後,他毅然辭職,選擇做自己最擅長的事——讀書深造。雖然家裡已經被掏空了,但為了兒子的未來,父母咬牙同意了,再加上兩個姐姐的補貼,張進生沒有了後顧之憂,開始專心準備考試。
  • 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因暈血失業18年,在家中靠低保勉強度日
    曾經在北大有一個博士生,此人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也擁有著極高的學歷,然而,他卻因為自身的一個障礙,結果居然沉淪18年,淪為低保戶,可謂是典型的教訓和案例。那麼此人究竟經歷了什麼呢?緊接著在1995年碩士畢業以後,他又進一步挑戰博士學位,在讀博的最後一年,他又收到了英國一家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可以說這一階段,張進生的讀書以及修行是非常順利的,而且大有一種一往無前的感覺。不過可惜的是,他的人生絕不可一帆風順,很快他隱藏的問題就暴露了出來。
  • 那個從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的張進生,現狀如何
    那個從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的張進生,今年54歲了,現狀如何都說學歷是進入社會的敲門磚,未來的成就能有多高,就取決於起點。 北大是多少人的夢想,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是遙不可及的。 然而,有這樣一個人,站在最高的教育水平,卻沒有取得絲毫的成就。 這是張金生。
  • 北大醫學博士,17年無人識成低保戶!是不見伯樂,還是太清高?
    一位北京大學醫學博士,因工作不順,生活不如意,回到農村老家生活17年,落魄成為政府救濟的低保戶,在今年高考期間,又被媒體翻出來,被貼上「在家啃老17年」的標籤,肆意消費。對一個懷才不遇的弱者,不給予同情憐憫,只有無底線的消費和嘲諷,實在不是什麼本事,是人性之惡,社會之醜。
  • 張進生:北大醫學博士生,曾是全村的驕傲,如今淪為低保戶
    在5年的本科學習生涯中,張進生保持著高度的學習熱情,最終順利的從湖南醫科大學畢業。畢業之後,國家幫他分配了工作,於是他進入了天津的一家醫院工作,成為了住院醫師。而當醫生在那個年代,就是一個&34;。再加上他作為醫生,卻暈刀怕血,所以他的專業能力一直備受質疑,工作幾年職位也一直沒有上升,而且這幾年他並沒有積累太多的實踐經驗,能力也沒有得到更大的提升。
  • 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待業18年一事無成,背後的原因讓人唏噓
    高曉松在一次採訪中說過這樣一番話,北大和清華的學生畢業後要胸懷天下,有所作為,這樣才能對得起學校對他們的培養。的確,北大和清華是我國首屈一指的高等學府,這裡的學生都是天之驕子,人中龍鳳,畢業後肩負著相當大的社會責任,所有人對他們的期望值都很高。然而現實中卻有這樣一個人,他是北大的博士,畢業後四處碰壁,最終淪為低保戶,在家待業18年,一事無成,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北大醫學博士如今成低保戶,畢業18年不找工作,高分低能多可怕
    如今,又是一年開學季,很多學生都已經從家裡面出發,去自己嚮往的大學,希望自己在大學期間能夠好好的生活和發展。北大醫學博士成低保戶,畢業18年不曾找工作,「高分低能而每年北大畢業的學生,都是各家企業爭著搶著要的,學歷更高也就代表待遇越高,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可是,卻有這樣一位北大才子,張進生出生於湖南省的一個農村,在小時候的成績就非常優異,後來,高考考進了四大學院之一的「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