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都知道現代社會是個重視人才的社會,一個有本事的人無論走到哪兒都可以吃得開,那麼究竟什麼是人才呢?儘管許多人對人才的定義都不一樣,但相信大部分人都會覺得清華北大的學生肯定是人中龍鳳。
不過,今天咱們要講的這個人,他畢業於北京大學,還取得了博士學歷,卻偏偏在畢業之後懷才不遇十幾年,窮困潦倒了半輩子,他就是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最讓人難受的是,張進生的人生悲劇更多的是來自身邊那些"為他好"的人。
張進生來自湖南常德,他的名字是他爺爺給他起的,希望這個孩子將來能夠有一番大作為。而小時候的張進生自然不負眾望,順利考進了常德縣的第一中學,並以優異的成績升入了湖南醫科大學。
一開始張進生想填報的是土木工程志願,因為他想投身國家基建事業,但架不住周圍人的打著為他好的名義輪番勸導,最後學了醫學。網絡上有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調侃句子:"勸人學醫,天打雷劈",學醫對個人能力要求其實是很高的,那為啥大家都還要勸他學醫?
在村裡人看來,當醫生可以坐辦公室,工作環境好,條件待遇又高,而且非常穩定,最重要的是萬一鄉裡鄉親有個頭疼腦熱或者得了什麼大病,不就有了現成的"關係"嗎?問題來了,張進生本人其實非常暈血,而醫生這個職業又難免接觸到大量的血液。
說起來這種別人覺得是在"為你好"所以強行更改你的志願的人還真不少,今年高考不就有個湖南的留守少女鍾芳蓉考上北大想報考考古專業後,一堆人來勸她不要學,讓她學金融嗎?
農村人哪曉得那麼多,又或者是知道了但並不在意,就跟很多小孩子說自己心理壓力大但大人只會覺得孩子在耍賴一樣,鄉親們普遍覺得暈血這種小毛病輕鬆就能克服,張進生說自己暈血,反而還引來周圍人的嘲笑,覺得他膽小懦弱不懂事。
經過幾次三番的掙扎之後,張進生最終還是讀了醫學專業。
雖說張進生選的醫學專業非他自己所喜,但畢竟從小努力慣了,張進生又重新昂揚起來了鬥志,一秒都沒浪費自己的大學時間。不是有句話叫做"幹一行愛一行"嗎?張進生覺得,反正學都學了,那就一定要學好,學出門路來。
當時國內條件還比較簡陋,臨床課並不算多,因此在學校裡接觸真血的機會也比較少,張進生倒一時沒發現這個暈血症對醫學生而言到底有多麻煩,他還以為自己的暈血症好得差不多了。那張進生有沒有成功克服暈血這個毛病呢?並沒有。
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以後,張進生終於意識到暈血這個毛病根本不會憑空消失,經常接觸病人傷口讓他總是無法正常進行工作,並且還會整晚都輾轉反側。他也想過正面解決這個問題,強迫自己面對鮮血,但每次都以失敗而告終。
無奈之下,張進生選擇拿起了書本和筆桿繼續學習,並考上了北京醫科大學研究生。後來這個學校也就和北大合併,成為了北京大學醫學部。
不得不說張進生讀書還是很厲害的,他一路往上讀,研究生畢業了繼續讀博,北大的醫學博士含金量可是非常高的。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張進生會一直讀完博士,然後留在學校的研究所,或是成為一名大學教授。到時候就算暈血,也再也影響不到他的正常生活。
但世界上沒有那麼多如果,1998年的時候,因為各方面的壓力張進生患了很嚴重的抑鬱症,精神上出現了很大的刺激。遂跟學校辦理了休學。
他姐姐對外宣稱,當時張進生本有機會去英國留學,但家裡拿不出錢,導致了張進生錯失了進一步追求學術研究的機會,這才使得他出現了抑鬱的症狀。學校規定休學期限是半年,可張進生一年之後都沒有重新返校,這就導致了學校直接安排張進生退學。
退學之後的張進生,從事過很多工作。只會讀書的他,在學校外面發現幾乎沒有一項工作他能勝任。就算新回到醫院,也因為暈血等原因呆不長久。四處碰壁的張進生,在家待業期間喪失了鬥志,靠姐姐接濟度日,成了專業"啃老族",還申請成為了一名低保戶。
張進生的這一生令人可惜又無奈,如果按照他原本的想法,選擇土木工程,現在是不是我們國家就會多出一位傑出的工程師了?張進生的故事再一次給大家敲響了警鐘,如果你真的關心一個人,就不要再以自己的想法去強掰別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