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醫學博士如今成低保戶,畢業18年不找工作,高分低能多可怕

2020-09-13 星說教育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

對於很多大學生來說,大學是我們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是我們改變人生的一個地方,是讓我們從幼稚變得成熟的一個地方。

如今,又是一年開學季,很多學生都已經從家裡面出發,去自己嚮往的大學,希望自己在大學期間能夠好好的生活和發展。

不過,在孩子們爭相「飛往」新學校的時候,家長們也會有些擔心,畢竟,很多孩子長這麼大都是第一次離開家,父母一定會有些擔心孩子是否能夠適應大學生活,自己一個人能不能照顧好自己等等。

而家長有這樣的想法也並不是多餘的,因為很多孩子在家裡面的時候都是父母照顧著,自理能力也並不是很強,家長很擔心孩子在外面吃不好穿不好。

不過,現在的大學裡面都有食堂,宿舍裡面也有舍友可以相互幫助,正常一點的學生都可以慢慢的熟悉起來,一點點照顧自己。

畢竟,普通人家的孩子在家裡的時候,父母都會要求孩子幫忙收拾屋子,整理房間,做做飯等等,只要學會這些,那就可以很好的照顧自己。

而且,在大學期間,學生們除了照顧好自己之外,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完成,比如努力學習,交朋友等等,這些都是大學生的「必備常識」。

尤其是交朋友,在大學的時候,學生們的起點都差不多,都是從老家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有了朋友才能相互幫助,才能建立起友誼。

只不過,有一些學生,因為自恃天才,對於同學們很不屑,不屑於和普通同學交流、不屑於做普通的工作、不屑於和常人為伍等等。

雖然「天才往往都有怪癖」,但是,對於一些天才來說,這些「怪癖」很容易讓自己被他人排擠,也很難融入社會。

北大醫學博士成低保戶,畢業18年不曾找工作,「高分低能」多可怕

北京大學是我國最頂尖的一個高等學府之一,擁有著百年的歷史,在很多學生以及家長心中,北京大學是非常有地位的。

而進入北京大學的學生,也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因為北京大學的錄取分數線就高於其他學校,能在眾多學子中闖出名堂的也是少之又少。

而每年北大畢業的學生,都是各家企業爭著搶著要的,學歷更高也就代表待遇越高,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可是,卻有這樣一位北大才子,張進生出生於湖南省的一個農村,在小時候的成績就非常優異,後來,高考考進了四大學院之一的「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

當時,張進生在村子裡面可是風光無限,不僅村子裡出了一個高材生,還是名牌大學的高材生,為了不辜負父母以及村民的希望,張進生在學習方面一直很出色。

只不過,正是因為這樣的出色,導致張進生非常的傲氣,甚至是不屑於常人為伍,在學校期間,不和別人多交流,習慣了獨來獨往,在大學裡面就沒有什麼朋友。

後來,畢業之後被分配進了一家醫院,但是,卻因為這樣獨來獨往的性格讓同事們不待見,大家逐漸開始疏遠他。

而且,張進生的自身條件也不滿足一個醫生的職責,因為他患有嚴重的「恐血症」,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不能見血,導致他沒有什麼做手術的經驗,只能當一個普普通通的住院醫生,有一些能力甚至還不如實習的學生。

面對這樣的落差張進生是完全接受不了的,決定放棄工作回家繼續學習,後來就考上了北大研究生,又成功的成為了醫學博士,按理說,這樣光輝的履歷可以找一份非常好的工作了,可是,現實卻讓張進生無法接受。

有著這樣巨大的光環,又有以前的工作經驗,按道理說最應該先改善的是自己的脾氣秉性,可是張敬軒還是心高氣傲,好的崗位不要他,不好的崗位他不要。

就這樣,陷入了一個死循環,導致畢業18年依舊碌碌無為,白白浪費了學歷,如今只能成為低保戶,靠著低保過日子。

所以說,很多家長在勸導孩子學習的時候,都是讓孩子看書、看書、看書,卻忘記了對孩子其他方面的培養。

不論是自理能力還是人際交往能力,家長都應該一點點的引導孩子,教導孩子,讓孩子先學會為人處世,然後再將精力放在學習上。

如果孩子寒窗苦讀多年,到頭來依舊是一個書呆子,那就很容易想張進生一樣高不成低不就,也很難好好的在社會上生存下去。

今日話題: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呢?你覺得是學習重要還是為人處世更重要呢?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如今失業18年靠低保度日
    「北大」、「醫學」、「博士」,從這三個關鍵詞中挑出任何一個似乎都能讓人依稀看到美好的未來——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可是現在有這麼一個人,他有以上三個光環在身,卻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曾經月薪1000,低到被只是一個護士的女友嫌棄,別說走上人生巔峰了,官方系統都查不到這個大活人。
  • 一朝天驕學子,北大博士在家待業18年,如今竟成低保戶
    在越來越重視教育的社會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寒門學子親身實踐了什麼是知識改變命運。知識能改變命運,但是知識一定會改變命運嗎?離開象牙塔後的學子們能否適應「社會人」的角色?曾經的北大博士張進生由北大博士淪落為低保戶,他或許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發。
  • 北大博士淪落為低保戶,「高分低能」現象應引起重視
    選擇用學習來逃避生活的擔當無法面對工作的張進生,毅然選擇了繼續上學深造,他似乎就是一個專門為學習而出生的機器,通過努力學習,於1992年被北大錄取攻讀研究生。也許合適他的就只有讀書,也似乎只有讀書考試才能令他自由自在,輕鬆自如,研究生畢業後,繼續攻讀博士。
  • 高考跟風選專業,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啃姐」18年
    高考跟風選專業,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啃姐」18年每年高考都會有很多考生和家長為之焦慮和糾結,「焦慮」是因為高考是一場人才選拔考試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為何如今淪落為低保戶?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為何如今淪落為低保戶?導語:說起北京大學,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這是一所十分牛逼的大學,凡是從這所學校畢業的學生很少有發展不好的。因此當他從大學畢業到醫院上班之後,他空有滿腹的知識,卻完全不會應用到實踐當中。他在醫院上班的三年多時間裡,他因為不會人際交往,完全沒有交到朋友,始終是一個人。除此之外,他害怕給人開刀,連一臺手術都沒有做過,只是置身在書本當中走不出來。
  • 他是北大醫學博士,工作受挫後回家啃老18年,如今淪為低保戶
    儘管許多人對人才的定義都不一樣,但相信大部分人都會覺得清華北大的學生肯定是人中龍鳳。不過,今天咱們要講的這個人,他畢業於北京大學,還取得了博士學歷,卻偏偏在畢業之後懷才不遇十幾年,窮困潦倒了半輩子,他就是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最讓人難受的是,張進生的人生悲劇更多的是來自身邊那些&34;的人。
  • 他是北大醫學博士,因工作受挫後回家啃老18年,如今淪為低保戶
    儘管許多人對人才的定義都不一樣,但相信大部分人都會覺得清華北大的學生肯定是人中龍鳳。不過,今天咱們要講的這個人,他畢業於北京大學,還取得了博士學歷,卻偏偏在畢業之後懷才不遇十幾年,窮困潦倒了半輩子,他就是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最讓人難受的是,張進生的人生悲劇更多的是來自身邊那些"為他好"的人。
  • 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在家啃老18年,是什麼毀掉了他的人生?
    近日,「北大博士張進生淪為低保戶」的新聞頻頻刷屏,許多人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首先都是好奇:醫學專業、北大博士任何一個身份在各個年代都是吃香的,為什麼張進生卻偏偏淪落到連普通人也比不上?張進生也爭氣,在1984年考上湖南醫科大學,成為是全村人的驕傲。五年後畢業,被分配到天津一家醫院做醫生,可謂是那個時代的「天之驕子」。
  • 張進生:農村小夥成北大博士,畢業後卻失業18年,如今靠低保度日
    多少學子埋頭苦讀十幾年,就是為了一張名校的入學通知書,但是有一個好學歷也不一定就會保證人的未來坦途,獲得知識只是人生的一部分。這段時間,一位名叫張進生的北大醫學碩士領失業低保的信息,吸引住了人們的注意力,其實他已經在家肄業多年,雖然身懷天分,名校畢業,但張進生幾十年來一直找不到工作,這到底是他自己的原因還是社會不給他機會?
  • 考上北大醫學博士,為何在家待業18年,淪為低保戶?
    在五年的大學期間裡,張進生依舊錶現出他對學習的熱愛,他如饑似渴地求學,掌握了豐富的醫學理論知識,以優異的成績順利畢業。在那個年代,知識分子本就不多,更別說是名品牌大學的學生了。大學生畢業之後,國家都會分配工作,也就是「鐵飯碗」,可以說是將來都不用為找工作而煩惱了。
  • 從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58歲的張進生如今過得怎樣?令人感慨
    如果說一個北大博士找不到工作,最終淪為低保戶,你會相信嗎?讓我們看起來非常荒謬的,但確是一個事實的事情曾經發生過,今年58歲的張進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博士的學歷在我國是非常吃香的,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大學生越來越多,這就導致大學生的含金量沒有那麼重。
  • 他曾是北大醫學博士,卻失業在家啃老18年,如今淪為低保戶
    然而令人費解的便是這麼一位1995年畢業於北大的醫學博士張進生,在人才緊缺的年代,高學歷的他卻足足在家待業長達18年,如今淪為靠著低保和姐姐的救濟維持生活,這是怎麼一回事呢?貧困家庭走出大學生張進生1966年出生於湖南常德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父母都是貧苦百姓,作為家裡唯一男丁,他被家人寄予厚望,好在他也爭氣,從小成績優異的他,一直把讀書成當成自己最重要的任務。
  • 54歲的北大博士淪落成低保戶,曾是全村驕傲,女朋友:他眼高手低
    北大醫學博士是一個怎樣閃閃發光的代名詞,對一般人來說考上北大已經是不敢想的夢,而張進生作為最難科系之一的北大醫學院博士生,按理說應該是人生巔峰的起點,走向成功,迎娶白富美,過上幸福的生活已經是非常可能發生的事,但最終他卻落得低保戶的下場,不免令人唏噓。
  • 讓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的是誰呢?
    北大保安,現在又出了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據說是畢業後一路艱難,現在淪為了一名低保戶,引來眾說紛紜,其實在我看來,這是很正常的事情,誰說北大的醫學博士就不能當低保戶了,但很多人還是覺得可惜,是北大的醫學博士啊,怎麼也不應該淪落到這步田地吧,有的人說就是在一個中小學裡做個老師,也不至於現在這樣啊
  • 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在家中待業18年,如今卻靠著低保度日
    如果是重點名校畢業,那更是了不得,可以說擁有了光明的未來。然而在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有一位北大的醫學博士,在畢業之後並沒有獲得自己滿意的工作,如今54歲的他,竟然農靠著低保生活,不得不讓人唏噓感慨。這位醫學博士名為張進生,於1966年出生在湖南常德的一個普通的農戶中。張進生還有兩個姐姐,他的父母都是農民,收入並不高,一家人的生活十分的拮据。即使是這樣,張進生的父母也依然堅持供他讀書。
  • 從醫學博士到低保戶,失業21年的張進生,究竟經歷了什麼
    昨天我們說到北大才子陸步軒,靠賣豬肉走向輝煌,不僅向母校捐款9個億,還被請去做成功學演講,可謂是人生巔峰。今天要講的這位同樣來自北大,只是在學歷上,要比本科學歷的陸步軒,還要高上不少,他就是北大醫學博士生張進生。
  • 他曾是北大博士醫學高端人才,卻因留學資金抑鬱,如今淪為低保戶
    1984年,張進生參加高考並考出了優異的成績,在那個年代,大學生畢業都包分配工作,大多數人都會為了好工作而選擇相應的院校專業就讀,並非出於自己的理想和愛好。1995年,張進生研究生畢業後,繼續在北大攻讀博士學位,讀博的最後一年,英國的一所著名的醫學院校給張進生寄來了一張錄取通知書,附上的唯一條件是預先繳納20萬元的留學保證金。
  • 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待業18年一事無成,背後的原因讓人唏噓
    高曉松在一次採訪中說過這樣一番話,北大和清華的學生畢業後要胸懷天下,有所作為,這樣才能對得起學校對他們的培養。的確,北大和清華是我國首屈一指的高等學府,這裡的學生都是天之驕子,人中龍鳳,畢業後肩負著相當大的社會責任,所有人對他們的期望值都很高。然而現實中卻有這樣一個人,他是北大的博士,畢業後四處碰壁,最終淪為低保戶,在家待業18年,一事無成,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因暈血失業18年,在家中靠低保勉強度日
    曾經在北大有一個博士生,此人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也擁有著極高的學歷,然而,他卻因為自身的一個障礙,結果居然沉淪18年,淪為低保戶,可謂是典型的教訓和案例。那麼此人究竟經歷了什麼呢?緊接著在1995年碩士畢業以後,他又進一步挑戰博士學位,在讀博的最後一年,他又收到了英國一家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可以說這一階段,張進生的讀書以及修行是非常順利的,而且大有一種一往無前的感覺。不過可惜的是,他的人生絕不可一帆風順,很快他隱藏的問題就暴露了出來。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為何後來失業成低保戶?
    學歷是一個人大展宏圖、施展抱負的篩選門檻,北大作是莘莘學子的嚮往學府,從北大畢業的天子嬌子大多衣食無憂、事業有成。但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北大有一個博士生曾經是醫學界的高端人才,後來卻失業18年,淪為了政府救濟的低保戶。這個北大博士生是誰?為何落得如此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