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與每個人畢生相伴,如何高效學習,是每個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會學與學會是遞進式的邏輯關係,會學是學會的條件,學會是會學的必然結果。有的人不是沒學會,而是不會學,可見「會學」比「學會」重要。教師要讓學生由 「學會」到「會學」,就必須將目光從關注教學內容向關注學法指導這一方平移。也就是要求教師完成從教會到會教的角色轉變。會教的老師往往能授予學生自學之道,求知之法,教會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中發展智能。本期,我們和諸位教師從「學」與「教」兩個方面共同探討一下學會、會學與教會、會教這幾個非常相似而實際意義上卻大相逕庭的詞語,希望通過這番討論,能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其中微妙的區別與聯繫,從而讓我們對教學之道有更加深刻和細緻的理解。
◆◆ ◆
一、學會和會學
學會和會學是學習王國裡的一對孿生姊妹。一直以來,很多人都認為:學會和會學本就是兩位一體:能學會者必定會學,會學者一定能學會。然而,事實上,學會與會學二者之間是量變和質變的的關係,是有本質不同的。
怎樣才能每天都收到這樣的文章呢?
只需點標題下「老師分享專欄」關注即可!
1
學會是暫時的,會學了是永恆的
「授之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學會了只是暫時的,會學了才是永恆的。會學了何愁學不會,這與「授人與魚不如授之以漁」有相通之妙。一個人只有掌握了獲取知識的知識和方法,才有可能獲取無限的知識和技能。
2
學會是適應性的,會學是創新性的
「學會」,重在掌握知識,積累知識,以提高解決當前問題的能力,是一種適應性學習;而「會學」,則重在掌握方法,主動探求知識,目的在於發現新知識、新信息以及提出新問題,是一種創新性學習。
3
學會是結果狀態,會學是學習境界
學會了說明你掌握了知識,會學了說明你收穫了能力。學會了只表現了一種結果的狀態,有可能是自學而成,有可能是教授而得,有可能一氣呵成也有可能繞了很大的圈子浪費了無數的無用功。會學了是一種學習境界,是學習能力羽翼豐滿的表現。
4
學會是前提基礎,會學是發展升華
「會學」必須先經過「學會」的準備。沒有之前的知識積累,「會學」也只是枉然的。只有通過「學會」對知識掌握的量的積累,「會學」才能通過「學會」達到發展和升華。所以,「學會」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掌握更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促成「學會」的升華,達到「會學」這一目的。
◆◆ ◆
二、學會的人和會學的人
學會、會學、會用,這是一條通往成功必由之路。學會和會學指的是學習的兩個階段,然而學習不是目的,會用才是目的,這就是學以致用。然而,在學習中,以會學和學會為目的的人,會以不同的心態和行為對待學習,相應的也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1
學會者被動,會學者主動
一個以學會為目的的人,充其量只是一個學習的僕人,更有甚者只是為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而被動學習。他們往往讓自己處在一種不得已的境地,是被逼無奈的,學習的方式往往是榨油式的,最終是油盡燈枯。而以會學為宗旨的人,自己會做學習的主人,常能自覺主動,越學越有趣,越學越愛學。
2
學會者狹隘,會學者廣闊
會學者的眼中,會看到條條大路通羅馬,而以學會為目的的人看到的往往是自古華山一條道。會學者,把生活看作一種學習,把應用看作是一種課堂學習的延伸,即使在沒有作業的情況下,也會在社會和書本集結成的知識的海洋中遨遊。而以學會為目的的人,除了寫作業和完成老師需要檢查的背誦之外無事可做。
3
學會者無畏,會學者懦弱
會學者可能有暫時的學不會,成績不理想,但是他們不乏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的毅力,而以學會為目的的人一不小心就會走向學習的反面:自暴自棄,甚至厭學。因此,以學會為目的的人,遇到困難和挫折,往往會一蹶不振,容易氣餒、放棄,而會學的人有一種潛力和潛能,有一種向上的態勢。會學的人,把困難和挫折當作一種機遇和挑戰,制定計劃,選擇學法,調劑身心,另闢蹊徑。
4
學會者慵懶,會學者勤奮
以學會為目的的人一心只想著學會,所以,往往因缺乏計劃和正確的途徑、方法而慌不擇路,最後事倍功半。而會學的人像辛勤的小蜜蜂在知識的百花園裡,採花釀蜜,在勤奮中收穫成長,在成功中體驗喜悅。他們不會因為一點進步而自喜驕傲,他們深知只有持之以恆,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他們懂得只有勤奮努力,才能給他們帶來不菲的收穫。
◆◆ ◆
三、既要學會,更要會學
一個人在沒有之前積累認知,在完全看不懂,弄不明,聽不了的情況下,「會學」也只是枉然的。所以,只有在「學會」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升華到「會學」的境界。
1
學會是生存的需要
「學會」是一個人生存所必須的要求。農民在種地的時候,何時播種、何時施肥、何時除草等一系列的活動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學來的。技術工人、街邊小販,等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學會了一些生存的技能。不同的是,有些是在不知不覺中學的,而有些是刻意而為的。也許有些人沒上過學,沒有學習書本上的知識,但是依然生活的很好,那是因為他在另為的一個方面學會一技之長,生存技能不光是來自書本上的,但一定是要必須學會的。
2
會學是時代的要求
世界是進步的,社會是發展的,一個人所擁有的知識是永遠跟不上社會發展的節奏的。所以,人們必須不斷豐富自己以適應時代的進步。新技術革命中知識翻新的驚人速度要求人們必須學會怎樣學習。唯有如此,才能不斷學會新知,適應社會變革的需要。教育的現狀也要求教育者改變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育觀念,改革一切不利於學會學習,不適應自身持續生存與發展需要的做法,而這就註定所有人都要「會學」。
3
學會學習就是會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人生是一個不斷求知解惑的過程,所以要有「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和毅力。未來的社會將是學習化的社會,要與時俱進,就要學會學習。學會學習就是會學;學會學習就能終身學習;學會學習才能跟上時代。「學會學習」是從學習方法的意義上說的,即「善學」與「不善學」的問題。「不善學,雖勤而功半」而「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善學與不善學、得法與不得法會導致兩種完全不同的學習效果。因此,會學「如何學」才是至關重要的。
怎樣才能每天都收到這樣的文章呢?
只需點標題下「老師分享專欄」關注即可!
4
從學會升華到會學
皮亞傑的研究說明:兒童的頭腦不是「白板」一塊,他們是有思維能力的人,經過培養,逐步發展,接近成人。而且,由於兒童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凡事有疑必問,並且常常能提出一些天真卻不失哲理的問題。所以,教育者要保持好自己的、保護好兒童的那份天真和好奇。會學的人,肯定是善於思考、注重內在聯繫的人。世界是處於聯繫之中的,而影響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是內因,抓住本質,去偽存真。從學到的東西裡面去篩選出真正的精華,加以提煉,得以升華,就會逐漸從學會到會學!
◆◆ ◆
四、教會與會教
與學會和會學相應的是教會和會教。「教會與會教」表面上看雖然是兩個字的順序對調了一下,但實際意義確是截然不同的。教會和學會一樣,充其量是一種技術;會教和會學則是一種藝術。技術容易學,藝術無止境。因為易學,人們常會停滯不前;因為無止境,所以不管作為學生還是老師都要不斷的反思、探索和完善。
1會教需要高超的教藝
「會教」是從教育過程中針對教師的專業化水平來說的,需要教師創設適宜的環境氛圍,用恰當的手段,實現最好的效果。這就向教師提出了「會教」的要求:應充分展示教師高超的教學技藝,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根據內容及學生基礎採取適合學生的恰當的方式方法,讓學生學得有趣、輕鬆、高效。
2會教必須要以學定教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應以「學」定「教」。即以學生學什麼來決定教師教什麼、怎麼教。而不是以「教」定「學」,這才是以學習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目標是可以被預設的,但不是一定要達成的。老師只要在課前分析好學生的學習起點,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實現學力的增長,這堂課就是成功的。
3教會不能淪為知識灌輸
「教會」為目的的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完全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如果教會的目的僅是為了學會,那麼教師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課堂教學常常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部分老師甚至乾脆用教師的「講」來取代學生的「學」。因此,以教會為目的的教學往往會淪為簡單的知識灌輸,根本談不上能力的培養提高和素質的全面發展。
4會教一定要落實教會
有些教師在評定優質課等選拔性教學活動過程中,可能會設計出所謂精彩的課堂教學。但從學生實際的學來講,其實並沒有達到真正的學會。表面的熱熱鬧鬧掩蓋不住實際的空空洞洞。所以,會教一定要落實到教會上來,因為教師的「會教」是在學生的「學好學會」中得到落實和體現的。教師的一切教學工作,都要圍繞「教好教會」「學好學會」的總目標來謀劃、來開展。既要在教的層面修煉到會教,又要在學的層面達到教會。
◆◆ ◆
五、教會與學會
教會與學會之間,可能有必然的聯繫,也可能沒有。因為有些知識技能是可以無師自通的,例如:說話、吃飯、走路、交往等,而有些是刻意而為的,例如:技術專長、品德塑造、行為規範等。作為由自然人到社會人培養的基地——學校,擔負著塑造未來合格公民的重任,教會與學會,自有其特殊的內涵。
1教會就要「育好人」
「教會」,從教育終極目標說,就是實現教育的本質目的——育好人。這裡既有教學生做好「人」的要求,又有教學生學好知識、技能、學會思維的要求;既有教學生有一個健康身體的要求,又有培養學生會審美並有良好心理素質和品格(比如自信、勇敢、忍耐等)的要求。
2教會就要「教方法」
「教會」,就要教學生會學習,包括學習、交流、思維的方式方法。特別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更要教學生會充分利用自己支配的時間自己學習,會自己設置學習規劃,會自覺主動地通過各種途徑選擇自己的學習內容、方式方法,打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底子,循序漸進。
3教會就要「教做人」
「教會」,就要教學生會做人、會生活、會與人共事等。這裡說的「做人」,主要是德育的目標,現實情況下,特別要注意責任意識、法制意識的培養。「教會」,就要教學生會選擇;讓學生會科學地分析判斷、辨別是非;讓學生會選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4學會就要「重參與」
要讓學生學會,教師就要在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上做文章:加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培養學生的參與能力。讓學生親自參與、深刻體會,這樣更利於學生的真正理解。讓學生在「玩中學」、「說中學」、「做中學」,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真正學會。
5學會就要「重合作」
古有雲「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學習也一樣,一個人的思考可以促動思維發展,但不如合作學習帶來的體驗豐富。所以老師應提倡以合作學習或小組學習的方式讓學生一起進行交流、討論、互助的活動,探索方法,發展思維,合作學習、一起成長。
6學會就要「重過程」
學生可以「對的很漂亮」,也可以「錯的很有價值」。在學生發生錯誤的過程中教師要能發現他們存在的「迷思概念」,能基於學生的知識基礎,引導學生構建對知識概念的理解,促進學生學習的真正發生。所以,教師還要了解學生的思考過程而不只是思考結果,從而指導學生「學會」走向「會學」,為學生今後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 ◆
六、會教與會學
要提高學生的學習力,不但要靠教師的「會教」,還要使學生「會學」。每個學生都有與生俱來的學之本能,他們之所以「學會」是因為他們「肯學」、「會學」。教會只可達到學會,而會教才能達到會學。由「學會」到「會學」才是教學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這就要求教師完成從教會到會教的角色轉變。
1會教要注重內涵
會教的老師常以自身的積極進取、樸實大度、學識淵博、講課生動有趣、教態自然大方、態度認真,治學嚴謹、和藹可親、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為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自己較高的威信,然後他的教學才能有較大的感召力,才會喚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會教的老師常以真誠友愛和關懷的態度與學生平等交往,對他們尊重、理解和信任,激發學生的上進心,使其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2會教要善於溝通
會教、會學能使得教學關係和諧,所以,會教的老師都善於交往溝通、協調好師生的雙邊活動,積極創設諧愉快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發展個性的機會,讓學生在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群體學習環境中既獨立思考又相互啟發,在共同完成認知的過程中加強思維表達,發展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提高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質量。
3會教要重視方法
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雙邊統一的活動過程。教師不但要重視教知識,還要重視教「學法」。教學相長意味著「教須有法,教必得法」,才能「學方有路,學方有效」,否則學生只會一板一眼而不能舉一反三。所以,會教的教師往往在明確了學生應該學會什麼的時候,就會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會學。會學讓學生終生受益,會學也讓教與學更加和諧。
4會學強調能自學
「會學」強調的是學生較強的自學能力。學生的自學能力指的是他們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和方法,進行獨立學習,獲取知識和更新知識的能力。教師在這種教學思想的指導下,其教學形式就會轉變為教師指點學習方法,學生自學質疑,師生共同解疑的活動。實際上,這種教學已由師生之間的教與學的關係,轉變為師生共同協作的同伴關係。
5會學著眼於將來
「學會」和「會學」雖然只是兩個字的顛倒,卻是兩種不同教育觀的反映,學會是著眼於當前,而會學則著眼於學生的未來。教師要引導學生去觀察、去發現,掌握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探究的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以後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會教的老師其教學的著眼點常放在使學生如何掌握一套終身受用不盡的學習方法上,使學生「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6會學才是硬道理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與學會學習的理念一致,是說「會學」比「學會」更重要。會學就是擁有「學習力」,相比傳授知識,掌握學習方法,具備學習力更能幫助學生取得良好的學習結果。真正的學習,從來不是多做幾道題、多掌握幾個知識點,而是在對知識的探索中學會正確的思維模式、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因此,要讓學生由「學會」到「會學」,教師就必須將目光從單一關注內容,向關注學法指導上平移。
學會是必然的,會學是必要的;教會是必行的,會教是必須的。會學的學生必定輕鬆學會;會教的老師勢必高效教會。會教、會學是教會、學會的前提和保證,教會、學會是會教、會學的結果和延續。「會教」與「教會」是相輔相成的,但也並不是絕對的。「會教」的教師並不一定都能「教會」所有的學生;「教會」的功勞也並不一定都是「會教」的結果。教學本身就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只有教學相長,才能讓教學的魅力大放光彩,學生也才能有真正的收穫。
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