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文書法中有很多字體被稱作」cursive」,在這個Cursive大家族裡,一些字體被稱作「secretary」「court-hand」「Anglicana」等,有時候很容易混淆幾類的區別。
再加上對於西文書法而言,很多專業詞彙在翻譯上我們都是生搬硬套的中文書法詞彙,導致很多理解出現比較混亂的情況。
同時還要強調一點,書法中的Cursive和現代字體設計中的cursive並不是完全一樣的。
總之,如果都翻譯成「草寫體」的話是相當混亂了。
今天討論的議題主要是兩種非常容易弄混的字體,文書體(Secretary)和英國教會速記體(Anglicana),這兩種都屬於「草寫體」,不過字形、使用方法均不同。
先來分析一下Cursive這個家族, Cursive在功能上最大的特點是書寫速度快,主要依靠迴環筆畫多、連筆多減少提筆次數、字母字形結構簡化等方法來提高書寫速度。
但是書寫速度提高必然帶來的是可讀性的降低。
所以Cursive發展和中文草書類似,草歸草,為了保證可讀性,cursive自己的章法。草寫和胡寫是不一樣的。
最早,草寫體都是對應於同時期的「正體」,草寫體通常作為速記字體、平民用字體或者是注釋字體。例如之前公眾號普及過的羅馬草寫體,給人的感覺就是非常不正式。
雖然草寫體給人的感覺是上不了臺面(精緻古本都不採用這種字體),但是實際上這種字體後期的發展主要推手卻是政府機關,多為皇室和法庭使用。
12世紀後,人們越來越注重書面證據,法庭人員為了提高記錄速度,這種「草寫體」才逐漸成熟,所以有時草寫體也叫法庭體或者宮廷體(Court Hands)。
而教會速記體Anglicana的出現,使得草寫體更上一層樓。通常我們見到的精緻古本都採用當時的「正體」,但是13世紀之後,一些精緻的古本也採用了教會速記體。
《Beinecke MS 661: Siege of Thebes》採用了教會速記體
通常來說,採用Cursive的古本相對而言都比較粗製濫造,鮮有搭配繪飾的,最多也就是幾個加了簡單線條紋理的倫巴第字母。貼金、繪飾和邊框畫幾乎沒有。
但是13世紀之後的一些古本,諸如上圖,文本採用了Anglicana字體,同時又較為精美的倫巴第大型繪飾字母,很多頁還有邊框繪飾畫等。
那麼如何區分secretary和anglicana字體,又要如何學習呢?
風騷的w,w這個形狀由一個類似心形的v和一個加了波浪筆畫的v疊加而成。除此之外,w還有一些大同小異的形式,整體而言,w都很風騷。
● 9, 文書體的m和n幾乎沒有專門的字足,就是很普通的一個豎筆畫,不加裝飾,或者只在m和n的最後一個豎筆畫添加字足。紅線上為一個教會速記體的m,紅線下為文書體的n,m,m至此,至少我們在有一個較完整的古本書寫段落的前提下,應該可以判斷出哪個是文書體,哪個是教會速記體了。然後額外的提出一點,字體沒有絕對,或許一些過渡性的字體同時兼顧了兩種(或更多)字體的特徵,又或者某一種字體書寫時,書寫員突發奇想而採用了不太符合上面總結後規律的一些字形,這都是正常現象。比如這個圖中,仔細看,下面的文書體中,有的a也採用了雙層結構。所以判斷某種字體時,單獨拿出幾個字母比較是不靠譜的,最好有一個大段內容,才可以更準確判斷,雖然這種判斷也不能說是十拿九穩,畢竟字體都是逐漸變化發展,不存在階躍式突變,以現在視角來看四不像的過渡字體,或許佔了更多的數量。PS,現在手頭有AOC的朋友,有沒有發現,AOC上面的「巴斯塔德文書體」其實字形並不差,但是雜糅了「文書體」和「教會速記體」的一些特徵,所以書中的這套字體既不是文書體也不像教會速記體,但是單個的字母字形其實還是不錯的,是不是大衛哈裡斯在寫這個字體的時候也參考了一個「文書體」和「教會速記體」混用的古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