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特殊的醫師節到來之際,除了向醫護人員致敬,探討疫情下的醫患關係似乎成了觀察醫師節的另一種不同視角。
而在這個視角上,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副主任醫師範蕾博士有著自己的見解——在疫情中深受影響的腫瘤患者,於困境中更緊密地團結在醫生周圍,疫情讓醫患關係更團結了。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副主任醫師 範蕾 博士
疫情讓醫患關係更團結了
身在腫瘤醫院的範蕾醫生表示,疫情對癌症患者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整個治療節奏可能被打亂。而癌症患者一旦進入到治療周期,是不能隨意停止的,一旦中止可能會影響到治療效果。
當時醫院和醫生想了很多辦法,在醫院和科室公眾號上進行各種宣傳活動。病房電話全部開放,有專人接聽患者來電。醫生們無論年資高低都來進行網絡宣教,每隔幾天就會做一場講座,都是特別實用的能夠解決眼前困難的內容,比如中斷治療怎麼辦、有哪些情況是可以暫時中斷的、化療最多能推遲多長時間、如果某種藥物用藥不及時有哪些應急預案……
疫情中,患者對醫院和醫生特別理解,幾乎是全力配合。不能住院,就門診拿藥;不能面診,就網上「雲診」。所以那時候感覺醫患之間好像變得更團結了。
每一位病人都是一本值得品讀的書
在範蕾看來,每一個病人都是一本書,細細品讀都會有很多的故事,特別是癌症患者可能和其它疾病的患者不太一樣,因為他們可能面對的就是生死較量。
讓範蕾久久不能忘記的是一位乳腺癌病人。在孩子三歲那年她被檢查出乳腺癌,而且當時已經發生了骨轉移,其實那時的醫生對她的病情並不抱樂觀態度,判斷她大概僅有兩三年左右的生存時間。而現在,範蕾說,去年看到她發的朋友圈,才驚覺已有十多年過去,她的孩子已經高中畢業了。
為什麼奇蹟會發生?範蕾覺得是她格外強烈的求生意志、對醫生的全面信任、以及近年來乳腺癌研究方面屢次實現的突破。醫患之間用堅強和信任打了一場漂亮的配合戰。她每堅持多一年,可能就會再迎來一個新的轉機——先用內分泌的藥,一個一個不斷換、不斷用,有了耐藥性就換下一個,內分泌藥用完了就化療,化療幾乎所有的藥用完了,她又等來了新的內分泌藥物上市。這些年的新藥、靶向藥,一個個都被她等到了。她吃了很多苦,各種藥物的不良反應都嘗了個遍,但她一定要堅持,並且相信醫生,所以醫生們也願意為她去嘗試一些不一樣的、針對她個體的治療方式。「在這位患者這裡,堅持得越久,越能等到新技術、新藥出現,堅持也許真的就是勝利。」範蕾說。
人文關懷贏得患者信任
信任,讓醫患之間聯心合力。但如何能贏得患者的信任?範蕾認為,真正走進患者的心裡,是最理想化的一種醫患關係,但在目前醫療資源尚不豐富的情況下,醫護人員能重視患者治療過程中身心方面的反應,無疑是促進醫患信任的一項重要工作。
談及醫患關係,範蕾坦承自己內心最理想的狀態尚未達到。在國內醫院的醫生工作強度真的非常大,大家有時候也難免「流水線作業」,醫生很難面對每一位患者都真正走進患者的內心。「所以有時候我們是把他們物化了。比如我去開刀,或者我去給一個病人做化療,不是每個病人我都能做到真正去跟他做很多很多的溝通。但我覺得一個更高境界的治療應該是這樣的,我們不應該把病人物化,應該真正去品讀他們。即使暫時做不到位,但我覺得我們應該要努力去想這麼做」。
範蕾所在的科室一直在這樣努力。科室把化療患者納入綜合治療部進行統一管理。在綜合治療門診,受過專業訓練的醫生或護士,除了醫療方面的指導,他們還會進行一對一的患者教育,包括對治療方案的理解、對不良反應的預處理等。
範蕾提到,像有些病人,往往一提化療,第一個擔心就是嘔吐,因為電視劇看多了,固有的心理在那裡。第二就是擔心脫髮、擔心生育、擔心乳房切除後太難看等。但恰恰對於乳腺癌患者來說,化療又必不可少,「因為乳腺癌腫瘤比較體表,患者生存期較長,但前提是必須保證劑量強度、劑量密度都是比較大的化療,這種情況下,可能很多病人用的方案都是比較高致吐性的」。
範蕾清楚地記得,嘔吐是怎樣成為患者們揮之不去的化療惡夢,甚至只要看到蒽環類這種紅顏色的紅藥水就會想吐。「但現在藥物發展得很快,我們破解了嘔吐的發生機制,用藥物切斷這兩種發生嘔吐的機制,所以我們能看到,用於嘔吐反應預處理的藥,像一些阿瑞匹坦這一類的藥物,本身它就能夠非常好的降低那些患者的嘔吐發生」。
解決患者治療中的不良反應,不但讓患者更有信心前行,也給醫生無上的成就感,醫患之間的信任,也許就從醫生真正關心、解決患者的不良反應開始,「作為醫生,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提高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也很關鍵。很高興現在在我們醫院,通過我們積極、合理、規範化地預防和處理腫瘤治療相關的不良反應,已近90%的患者不再需要擔心化療引起的噁心、嘔吐的發生了。」範蕾笑說。
#特殊醫師節,致敬好醫護#
#我和我的患者#
#醫師報超能團#
#放化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