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六旬老人重拾民間傳統工藝 玻璃油畫筆尖傳匠心

2020-12-22 浙江新聞

  尉鑑城老人展示玻璃油畫作品。

  浙江在線11月22日訊(浙江日報見習記者 金燕翔)一張老舊的木桌,幾支極細的毛筆,一個絢麗的調色盤,一塊擦得透亮的玻璃……冬日早晨,紹興越城區長橋直街的一個小屋內,63歲的尉鑑城老人正在創作玻璃油畫。儘管封筆45年後再拾畫筆,但他的手法依舊嫻熟,調色、描邊、上色等各道工序皆信手拈來。

  環顧這間狹小的工作室,只見牆上、桌上放著仙鶴圖、仕女圖、花鳥圖等各種玻璃油畫,一幅幅成品、半成品和草稿圖,見證著老人的創作過程。「在我看來,這是一門民間傳統手工技藝,一定要精益求精。」畫圖間隙,尉鑑城講述起他與玻璃油畫糾纏近半世紀的緣分。

  據他介紹,玻璃油畫是18世紀由西方傳入中國的,最初流傳於宮廷和皇親貴戚手中,用於表現帝王宮廷生活和個人藝術意境,後來隨著玻璃產量的增加逐漸傳入民間。

  為了生計,尉鑑城在10歲時就自學了紙扇畫、人物肖像畫等,14歲那年又開始學習玻璃油畫。憑藉繪畫功底,經過查找資料、拜師求藝和鑽研琢磨,他很快掌握了玻璃油畫的創作技巧,在當時的紹興有了一定名氣。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對於玻璃油畫需求量較大,床、柜子、鐘錶等都要鑲嵌這種裝飾物件。」尉鑑城說,他學藝時,正是玻璃油畫最受歡迎的時候。那時,不少油漆匠、木匠都會畫這種畫,大部分人只要打個草稿,就能直接上手。

  因為種種原因,玻璃油畫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逐漸沒落,尉鑑城也擱筆轉做其他工作。隨後,他做過很多工作,直到前幾年,安徽有位古建築商輾轉全國找到尉鑑城,邀請他創作玻璃油畫用於仿古建築的重建。那一刻尉鑑城意識到,這門傳統手工藝不能丟。

  「其實,玻璃油畫是一門藝術,一門全用反筆的民俗工藝。」尉鑑城介紹,和普通油畫不同,玻璃油畫是反畫在玻璃上的,描邊、上色、題字都要反著來。「你看到的最後一筆,就是我的第一筆。離你最近的顏色,往往是我最早畫上的顏色。」

  由於玻璃光滑,顏料很難附著,畫玻璃油畫必須慢慢移筆,畫好一層顏色後,等到顏料完全乾燥後才能畫第二層。由於構思和顏色的層疊都非常有講究,尉鑑城至少需要花上兩個月時間,才能創作一幅優秀的玻璃油畫。

  「現在,玻璃油畫越來越少,如果再不傳承,以後我們就只能在文字上體驗玻璃油畫的魅力了。我必須將它傳承下去。」尉鑑城說,當年他學藝時,紹興擅長畫玻璃油畫的只有5人,現在大部分人已過世。這兩年,他經常背著相機在全國各地進行採風,卻很難看到玻璃油畫,這也讓他越發堅定了擔當起傳承人的信念。

  值得高興的是,現在有不少人都想跟尉鑑城學藝,這其中,還有幾位來自同濟大學古建築專業的大學生。而尉鑑城也表示,只要有人要學,他便願意免費教授,希望這門藝術在創新中得到繼承和發揚。

相關焦點

  • 六旬老人重拾技藝 閩侯傳統竹編後天絕活再現
    福州晚報記者 陳木易/文 石美祥/攝 砍、鋸、切、剖、拉、撬、編、織、削、磨……最近這幾天,家住閩侯鴻尾鄉橋頭村的65歲老人謝瑞國特別忙碌,他正努力重拾已荒廢30多年的傳統竹編手工藝。 12日,「了不起的匠人 2020首屆閩侯技藝傳承大賽」將舉行決賽。
  • 他用傳統工藝做新式米餅
    米餅,是玉林民間傳統特色點心。每逢過年過節、重大慶典、婚嫁喜慶等場合,玉林人的餐桌上必定有這麼一道糕點。它用糯米為原材料製作,口感綿軟香甜,老人和孩子易於消化,很受大眾歡迎。米餅在玉林民間的起源雖然不可考,但據老人回憶,已流傳了數百年之久。家住玉州區玉城街道州珮社區的覃勇,因為懷念記憶中的老味道,他重拾傳統工藝做米餅,並以此開創事業新天地。
  • 湖北宜都:六旬夫婦樂當民間文藝「二傳手」
    門口一樹大石榴啊,果果長得紅揪揪啊,哥一口來妹一口啊,你情我願到白頭啊,到白頭啊啊……4月19日,在一農家婚宴上、湖北宜都市紅花套鎮年過六旬的段丙武、戴天會夫婦表演的帶有濃鬱地方特色的枝城丹陽民歌《想吃石榴等奓口》贏得父老鄉親陣陣喝彩。
  • 古代傳統工藝的代表,手工藝草編與竹編,民間工藝丹寨苗族蠟染
    在古代,由於生產與生活需要,傳統手工藝很發達,很多日常用品都需要這些傳統手工完成,所以手工技藝也是那個時代的代表。一、傳統手工藝草編大名草編手工藝是傳統家庭手工藝製品,多以麥稈製作草帽提籃等物品。麥草貼畫集油畫、工筆畫等藝術於一身,多表現花鳥蟲魚,虎嘯深山,鹿鳴翠谷,懸流飛瀑等題材,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草編手工藝是我國民間藝術的重要一項內容,它反映和體現了我國古代簡樸,審美意識和觀念,有一定的價值。
  • 紹興有什麼好吃的?到紹興必吃的六種傳統特色美食
    紹興是一座具有濃鬱江南水鄉特色和文化的城市。同樣,紹興的美食也富有江南水鄉風味,文化底蘊深厚,風味獨特迷人,歷來深受四方食客的青睞。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到紹興必吃的六種傳統特色美食吧!一、紹興臭豆腐紹興臭豆腐是紹興傳統特色小吃,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它是用莧菜梗汁浸制的,有蒸的也有炸的,炸的比較多見,因為吃起來方便,蒸的就有更多的家常的味道。和長沙的臭豆腐黑黑的外表不同,紹興的臭豆腐仍然保留了金黃的外表,外表酥脆,裡面卻是軟軟的,喜歡吃的人吃起來是不用加任何調料的,要的就是原汁原味的「臭」。
  • 非遺紹興丨嘗過紹興臭豆腐 三日不知肉滋味
    紹興臭豆腐其名俗氣、外陋內秀、平中見奇、源遠流長,古老而傳統,一經品味,常令人慾罷不能,一嘗為快。「聞著臭、吃著香」的經典口號更是耳熟能詳。在紹興的街頭巷尾,每天都在上演著這樣的場景:一副擔子,一頭小灶油鍋,一頭木格案板,油鍋小沸,案板上調料瓶、竹籤。老人從木格裡取出一塊塊臭豆腐放入油鍋。
  • 六旬老人出版《重慶方言辭典》 草稿重20多公斤
    六旬老人出版《重慶方言辭典》 草稿重20多公斤 2020-05-27 09:33: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清代四品武官肖像》:最早民間油畫現身肇慶
    本報肇慶訊肇慶市一位油畫家幾年前在古董店裡購買的一幅破舊油畫,最近被確認為清代的中國油畫,有專家評價說該畫填補了大陸清代早期民間中國油畫在實物上的空白,是目前國內已發現的最早民間中國油畫。  這幅名為《清代四品武官肖像》的油畫長80釐米,寬56釐米,畫面上是一位花白鬍鬚、頭戴黑色官帽、身穿藏藍官服,神態安然的清朝官員,從他胸前的補子圖案(虎)判斷,應是一位四品武官,畫面上沒有留下落款和創作年代。  該畫是袁野先生於1996年在肇慶一家古董店裡購得,當時該畫粘滿了汙垢,幸運的是在殘破的畫框上有一層玻璃保護,因而該畫除左下角破損外,其它部分保存完好。
  • 中國十大民間傳統手工藝,看完這些,讓人驚嘆不已!
    中國十大民間傳統手工藝,看完這些,讓人驚嘆不已!中國是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千年以來的綿延曆史,民間所產生的手工藝可謂是門類繁多,並且個個都是光彩奪目 。今天,我們來盤點一下我國十大民間傳統手工藝。木雕木雕是雕塑的一種,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時期就出現木雕魚,到了唐代,木雕工藝更是達到了發展的巔峰。2008年6月7日,木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打草鞋打草鞋是歷代農民流傳下來的手工技藝,與農民生活密切相關。過去,農民常在農作時穿用,特別是雨天上山打柴時,穿著草鞋就不會打滑了。
  • 汪氏皮影作品入選福建陝西傳統民間工藝交流展(西安站)
    開幕式邀請函時間:2020年12月28日上午9:30地點:陝西亮寶樓藝術博物館美美與共 絲路同行福建陝西傳統民間工藝交流展西安站精彩啟幕誠邀您的光臨!本次「美美與共絲路同行——福建陝西傳統民間工藝交流活動」,由福建省文聯、陝西省文聯主辦,福建省民協、陝西省民協承辦。將於12月28日,在陝西亮寶樓藝術博物館正式開展。
  • 「女兒酒」,陪嫁紹興地區的傳統婚俗,很有寓意
    導讀:「女兒酒」,陪嫁紹興地區的傳統婚俗,很有寓意一提起紹興的老酒,一般好酒之人無不垂涎欲滴。紹興老酒屬於中國八大名酒之一,它的色澤金黃澄澈,香氣濃鬱芬芳,滋味醇厚甘甜,書裡面有介紹說,紹興酒大約始現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越國都城會稽(即今紹興)已有人釀酒,而且相當盛行。當年越王勾踐出師伐吳,越中父老抬著自己釀造的老酒獻給勾踐,越王下令將酒倒入河中,與軍民共飲,全軍士氣大振,一鼓作氣,大破吳軍。至今,紹興人還把這條小河叫做「投河」。
  • 河北河間:工藝玻璃遠銷海外市場
    12月18日,河間市一家工藝玻璃製品生產企業工人在車間加工工藝玻璃器皿。 河北省河間市工藝玻璃製造行業起步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是當地一大傳統支柱產業。近年來,河間市積極引導企業加大產品研發力度,推動工藝玻璃製造產業提檔升級,產品遠銷海外50多個國家和地區。
  • 人間美味:紹興八大美食
    把梅乾菜炒得焦焦的,放到肉餡裡拌好,包在麵團裡揉成一個小餅,放在油鍋裡兩面煎成金黃色就成了,紹興街頭有很多賣此小吃的。2、紹興醉魚醉魚是紹興傳統名菜,盛譽至今。沿用傳統工藝,選用一級淡水魚,經過道道工序精工細做,配製紹興特有佳釀黃酒酒糟調製而萬裡,產品色澤黃亮,酒香醇厚,後味悠遠。
  • 紹興十大名菜
    1、清湯越雞紹興「菜中皇后」清湯越雞享有紹興「菜中皇后」之譽,是浙江紹興的漢族傳統風味名菜,據說是春秋時期越國流傳下來的,它用紹興的特產越雞烹製而成。此雞肉白嫩,骨質鬆脆,利用原汁清燉,味鮮爽口。清朝皇帝乾隆遊紹興時吃過此菜,連聲稱好,此後這個菜就成了朝廷的貢品。這道名菜幾經紹興廚師的改進,加上火腿、香菇、筍片作輔料,更具特點。
  • 河北河間:打造工藝玻璃產業集群
    9月12日,河間市一家工藝玻璃製品生產企業工人在車間加工工藝玻璃器皿。河北省河間市工藝玻璃製造行業起步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是當地一大傳統支柱產業。近年來,河間市積極發揮工藝玻璃行業龍頭企業的創新帶動作用,著力打造工藝玻璃產業集群,推動工藝玻璃製造產業提檔升級,逐步發展形成涵蓋工業儀器、工藝酒具、工藝茶具等七大類上千種規格的產品體系。目前,河間市擁有工藝玻璃製品生產企業252家,從業人員6萬多人,年產值達70多億元,產品遠銷海外50多個國家和地區。
  • 手造工藝匯集「魔都」重拾手作慢生活
    由他主持的國家級非遺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研究基地,創建「元新藍」品牌,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傳承。藍染,主要以藍印花布印染,紋飾以花鳥為主,古樸典雅。而吳元新的作品,則富有現代創新精神。其代表作《獅子滾繡球藍印花布臺布》造型優美,線條流暢,形象生動,展現了民間藝術現代魅力。這些年來,吳元新做了大量對藍印花布的搶救、傳承研究工作,收藏了一大批瀕臨消失的古舊藍印花布作品。藍染復興指日可待。
  • 用海邊撿來的垃圾玻璃收藏野花,竟然還是日本四百年的傳統工藝?
    無論是在豆瓣裡數萬次瀏覽的#銀杏葉變成玫瑰花話題,還是從小到大最傳統的書籤式收藏,但好像最後都很難真正長久地把這些落葉完整保存下來,很大機率會因為乾枯而碎掉。而壓花,則是把植物經過整理、加工、脫水,保持植物的原有色彩和形態,再設計製作成藝術品的一種工藝。yae.ohgane把在海邊撿來的海玻璃經過簡單處理之後,再用傳統的壓花工藝,把花瓣和草葉嵌進海玻璃之中,做成唯美剔透的藝術品。夕陽光影下,折射著格桑花微軀素色的脈絡。
  • 六旬男子可吃活蛇吞釘子 吃玻璃如吃炒豆(圖)
    舌頭上的玻璃碴。在黔西南州興義市,生活著這樣一位年屆六旬的奇人:他叫李顯明,不僅把玻璃、釘子、活物直接塞進嘴巴就吃,還將這些東西吞進腸胃卻安然無恙。現在這位老人想尋找傳人,將「絕活」傳承下去,並上「星光大道」展示一把。吃玻璃像吃炒豆昨日下午,記者來到李顯明家中。瘦瘦的他,個子不高,看上去甚至給人感覺很單薄。當他拿起一節洗乾淨的燈管津津有味地吃起來時,卻令人感到震驚。記者看到,李顯明拿的這根燈管大約有一米多長,已經洗乾淨並將表面白色的一層清理過。
  • 一句暖心話 臨沂六旬老人三謝公交車師傅
    而最近發生了一件事,讓六旬的老人劉雲成留下了眼淚,事後,老人寫了三封感謝信為一位公交車師傅點讚。  劉雲成是一位上夜班的老人,10日下了夜班後,他便坐上了29路公交車,計劃去人民廣場買點東西。上車後他便坐在駕駛員旁邊的一個座位上,誰知行駛中的公交車讓老人漸生困意。靠站時,駕駛員馬偉看到老人困得「直點頭」,便詢問老人在哪下車。
  • 細數那些令人嘆為觀止的客家傳統工藝!
    如今,存在於我國數千年的傳統工藝美術正受到現代工藝的不斷衝擊,保護和延續傳統工藝已刻不容緩。客家民間傳統工藝美術源於先輩們艱苦的精神和富有想像力的創新,不僅承載著贛南地區鮮明的地域特色,同時還象徵了客家人民嘆為觀止的智慧。那麼,客家裡面究竟有哪些令人嘆為觀止的工藝,讓我們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