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鑑城老人展示玻璃油畫作品。
浙江在線11月22日訊(浙江日報見習記者 金燕翔)一張老舊的木桌,幾支極細的毛筆,一個絢麗的調色盤,一塊擦得透亮的玻璃……冬日早晨,紹興越城區長橋直街的一個小屋內,63歲的尉鑑城老人正在創作玻璃油畫。儘管封筆45年後再拾畫筆,但他的手法依舊嫻熟,調色、描邊、上色等各道工序皆信手拈來。
環顧這間狹小的工作室,只見牆上、桌上放著仙鶴圖、仕女圖、花鳥圖等各種玻璃油畫,一幅幅成品、半成品和草稿圖,見證著老人的創作過程。「在我看來,這是一門民間傳統手工技藝,一定要精益求精。」畫圖間隙,尉鑑城講述起他與玻璃油畫糾纏近半世紀的緣分。
據他介紹,玻璃油畫是18世紀由西方傳入中國的,最初流傳於宮廷和皇親貴戚手中,用於表現帝王宮廷生活和個人藝術意境,後來隨著玻璃產量的增加逐漸傳入民間。
為了生計,尉鑑城在10歲時就自學了紙扇畫、人物肖像畫等,14歲那年又開始學習玻璃油畫。憑藉繪畫功底,經過查找資料、拜師求藝和鑽研琢磨,他很快掌握了玻璃油畫的創作技巧,在當時的紹興有了一定名氣。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對於玻璃油畫需求量較大,床、柜子、鐘錶等都要鑲嵌這種裝飾物件。」尉鑑城說,他學藝時,正是玻璃油畫最受歡迎的時候。那時,不少油漆匠、木匠都會畫這種畫,大部分人只要打個草稿,就能直接上手。
因為種種原因,玻璃油畫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逐漸沒落,尉鑑城也擱筆轉做其他工作。隨後,他做過很多工作,直到前幾年,安徽有位古建築商輾轉全國找到尉鑑城,邀請他創作玻璃油畫用於仿古建築的重建。那一刻尉鑑城意識到,這門傳統手工藝不能丟。
「其實,玻璃油畫是一門藝術,一門全用反筆的民俗工藝。」尉鑑城介紹,和普通油畫不同,玻璃油畫是反畫在玻璃上的,描邊、上色、題字都要反著來。「你看到的最後一筆,就是我的第一筆。離你最近的顏色,往往是我最早畫上的顏色。」
由於玻璃光滑,顏料很難附著,畫玻璃油畫必須慢慢移筆,畫好一層顏色後,等到顏料完全乾燥後才能畫第二層。由於構思和顏色的層疊都非常有講究,尉鑑城至少需要花上兩個月時間,才能創作一幅優秀的玻璃油畫。
「現在,玻璃油畫越來越少,如果再不傳承,以後我們就只能在文字上體驗玻璃油畫的魅力了。我必須將它傳承下去。」尉鑑城說,當年他學藝時,紹興擅長畫玻璃油畫的只有5人,現在大部分人已過世。這兩年,他經常背著相機在全國各地進行採風,卻很難看到玻璃油畫,這也讓他越發堅定了擔當起傳承人的信念。
值得高興的是,現在有不少人都想跟尉鑑城學藝,這其中,還有幾位來自同濟大學古建築專業的大學生。而尉鑑城也表示,只要有人要學,他便願意免費教授,希望這門藝術在創新中得到繼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