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傳統工藝做新式米餅

2020-12-23 廣西新聞網

覃勇端起一籠剛蒸好的果蔬米餅,準備包裝。

有著60多年歷史的米餅模子。

米餅,是玉林民間傳統特色點心。每逢過年過節、重大慶典、婚嫁喜慶等場合,玉林人的餐桌上必定有這麼一道糕點。它用糯米為原材料製作,口感綿軟香甜,老人和孩子易於消化,很受大眾歡迎。米餅在玉林民間的起源雖然不可考,但據老人回憶,已流傳了數百年之久。家住玉州區玉城街道州珮社區的覃勇,因為懷念記憶中的老味道,他重拾傳統工藝做米餅,並以此開創事業新天地。

記憶中的好味道

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玉林街坊的許多人家都會做米餅。但是因為費時費工,隨著時代的變遷,做米餅的人已經越來越少。覃勇感慨地說:「小時候,州珮家家戶戶幾乎都會做米餅。我外婆做米餅更是一絕,每逢三月三、土地誕等節日,家裡都會有米餅吃。可自從她去世之後,家裡已經好久沒人做米餅了,想吃只能到外面去買,但外面買的,總是跟以前的味道有很大的不同。」

因為對外婆的思念,也因為怕自己的孩子再也吃不到自己小時候的味道,覃勇決定,一定要把這道玉林傳統糕點——米餅重新做起來。

說幹就幹。覃勇做的是家電生意,日常非常忙碌。今年1月新冠疫情開始後,他清閒下來,於是和妻子一起,租廠房、買工具。有些工具買不到,他就跟朋友設計焊接,使各種器材得心應手。做米餅,最重要的是原材料。覃勇根據小時候的記憶,又請教做過米餅的舅父霍老先生,終於把材料和流程完整複製出來。



相關焦點

  • 六七十年代的傳統米餅做法
    在我爸媽的那個年代,在過年之前每家每戶都會製作各種各樣的年貨,米餅就是其中之一,那個年代製作的米餅可真的是香啊。那麼,那個年代的米餅是怎麼製作的呢,讓我們來看下。首先,把大米浸泡後放到鍋裡炒,炒到什麼程度才可以呢,米粒外有一點點焦就可以了。
  • 七夕佳節傳統味濃 家家做米餅 戶戶糯米香
    做米餅成為樂清七夕節的傳統習俗。下周一是農曆七月初七,即民間俗稱的七夕節。七夕,原名乞巧節。其實七夕還有很多傳統習俗,如乞巧、穿針引線、吃麻巧等。而在樂清,流傳最廣的習俗是做米餅,在七夕前後,家家戶戶都飄出糯米餅的甜香味。 用傳統方式做米餅8月23日,樂成街道湖上岙村婦女主任徐樂丹家中,一大早就蒸好了南瓜,煮上一大鍋紅豆,今天,村裡幾戶人家要到家中來做七夕米餅,她提前準備好了各種食材。
  • 他用行動證明:山西傳統名吃太谷餅不是「夕陽產業」
    李俊偉,30歲,「鑫炳記」(原名 「炳記」)太谷餅第五代傳人、太谷縣鑫炳記食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太谷縣生產太谷餅的小企業小作坊數量眾多,大多工藝簡單規模較小。李俊偉父親所經營的太谷餅廠,也是其中一家。李俊偉大學畢業後,提出想參與家裡太谷餅廠的經營,但遭到家人的反對。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和調研,他堅定地辭去了當時已經入職一年的工作,進入父親的企業,從一名銷售員做起,開始了他的太谷餅事業。
  • 糕點6:龍門米餅
    隨後,先將米粉鋪在米餅模板上,再將餡料裝入,然後鋪上米粉,用平底錘子敲打餅面,直至餅面光滑平整。成形的米餅一般要用明火烘乾,保質期達6至8個月。 民俗學者、省民俗文化研究會原理事林慧文表示,龍門米餅原是出自龍門瑤鄉農村的一種過年美食。年者,豐也,以傳統的「炒米餅」技術和生活的和味,到了「年」的日子,注入豐收節慶的餡料,頓時香味甜味的豐盛了起來,這就是一種地方風情味十足的、以寓生活富足香甜的過年節慶。這樣的食品,變成一種流行手信和小吃,是讓年的喜慶和美帶到了每天。
  • 龍門米餅:從年餅到日常小吃
    米餅製作四季可見 在龍門縣城、永漢、平陵、藍田等地,都可見龍門米餅的身影,不管是深巷中的家庭作坊,還是寬敞明亮的加工廠,常飄出米餅香。 這是龍門人舊時過年的禮品。每到年關,龍門人便以家庭為單位,炒米、和餡、打餅,在熱鬧的氣氛中迎接新年。米餅,成為款待和贈送親友的良品。
  • 藻成長寶貝米餅 | 連媽媽都眼饞的寶寶米餅
    藻成長寶貝米餅的主原料是大米,在經過洗米、浸泡、制粉、蒸熟、攪拌、捶搗、擠壓充填、冷藏、切斷、乾燥、烘烤、調味、乾燥等13道工序後被加工成美味的米餅。通常在加工過程中,會根據米的特性對其進行「阿爾法化」處理,使人的腸胃極易吸收。
  • 英氏泰國茉莉香米米餅上市 開啟寶寶「輕食新理念」
    英氏以匠心做好寶寶每一餐為己任,從寶寶健康出發,不斷探索健康零食新理念,誠心滿懷推出泰國茉莉香米米餅,將「輕食「理念糅合在一枚枚米餅中,從原料到配方再到工藝,詮釋不一樣的小「輕」新,開啟寶寶 「輕食新理念
  • 惠州龍門米餅,爽脆可口,鹹淡適中,是龍門人的除夕小吃!
    在廣東惠州,對於很多龍門人來說,龍門米餅是很特別的,它不單是一種小吃,更是傳統習俗的延續。龍門米餅,可以說是惠州龍門的經典特產。記得小時候,農村人家在每年春節前幾天都會製作米餅,作為款待賓客之品,親戚之間會比一比誰家的米餅做得好吃。龍門縣龍城、藍田、永漢、平陵等多地盛產米餅。
  • 為什麼說「來杯米飲」是時下特色健康養生新式飲品
    當前,飲食光是注重好吃已經不是全部了,美味的同時還要健康,才是重要,可見傳統的茶飲已經不佔優勢,養生飲品會成為焦點。 為了迎合年輕消費者的口味,長沙澤米飲食旗下推出了低熱量、高營養的特色街頭飲品「來杯米飲」。現所提供的產品有仙貝米樂、雪餅米樂、燕麥米米樂、紅豆米米樂以及綠豆雪糕米樂。
  • 柳市:七月七的米餅吃了哇
    金絲河村做米餅。黃瀚/攝米餅滋味濃8月20日凌晨,天還未亮,浹底村20多名「平安媽媽」志願者聚集在村民活動中心製作米餅。「我們準備了100公斤米粉和黑豆、紅糖、豬肉、南瓜等食材,製作黑豆米餅、南瓜餅、鹹味米餅3種不同口味,鹹味的有豬肉、雪菜、香蔥、蝦皮等餡料,特別美味,老人和孩子都愛吃。」浹底村婦聯主席石蘭娥說。
  • 今日小年 說說廣西米餅習俗——作家一耕文章鑑賞
    這一天,廣西武宣和周邊桂平等地有做米餅習俗。這是一件全家都能參與的工作,記得小時候是大人小孩全家總動員,男女老幼圍在一起,其樂融融,年味濃濃。關於武宣米餅的歷史,據《武宣縣誌》飲食章節記載:春節民間多習慣包大粽、蒸年糕、做米餅、炸粉圓、炸魚圓。在當地來說,廣西武宣米餅又以東鄉三裡的最為有名。
  • 營養米飯新做法之煎米餅,煎米餅這樣做會更好吃
    營養米飯新做法之煎米餅,煎米餅這樣做會更好吃米飯是南方的人們愛吃的一種主食,米飯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維生素B、果糖等人體必需的營養素,所以怎麼把米飯做的又好吃又有營養可是一門大學問,蛋包飯、揚州炒飯、一顆番茄飯都是米飯佳品,今天小編來向大家推薦另一道美食
  • 尋味湖南傳統法餅(泡餅)
    尋味湖南傳統法餅(泡餅):技術匠心|中國糕餅資深工匠杜德春法餅亦叫發餅、泡餅,乃是溯源湘地之餅;後延伸湖北、四川、重慶、滇貴;與東北的光頭餅有同工異曲之藝據說,兩百年前法餅的創始人唐氏就是因為不小心將甜酒倒進了麵粉裡,為了不浪費索性將它揉成麵餅再烘烤,結果大出所料。意外的美食就這樣誕生了。將麵粉過塞,剔除雜質,再將甜酒倒入麵粉加水揉勻,揉成麵團後搓成條再分成小段,捶打,滾成圓坯成型。最後放入烤箱烘烤,十分鐘後,整個烘烤間都瀰漫著法餅的甜香。
  • 嬰兒米粉怎麼做米餅 米粉做成米餅的簡單做法
    嬰兒米粉怎麼做成米餅目前市面上的寶寶米餅成分不夠單純,讓不少媽媽擔心。為了讓寶寶吃的更天然、更健康,不如自己動手為寶寶製作愛心米餅,讓媽媽的愛融入米餅的香氣中,還能夠保證食材的新鮮與安全哦。
  • 健康新選擇 「來杯米飲」開啟飲品新風尚
    來杯米飲主打純天然系列的新式米飲產品,在產品的創新和口感的定製方面都下足了功夫,一方面要保證產品的多樣性,另一方面又要保證健康養生。來杯米飲在原材料選購方面也尤為注意,畢竟人們不光注重享受而且也很注重自身的健康,所以在原材料方面應該儘量選擇最新鮮的材料,只有這樣才能給消費者帶來最好的味覺體驗。
  • 致力打造安全健康的食品 方廣米萌米餅全新上市
    近日,由方廣精心打造的「米萌口水米餅」將全新上市。方廣米萌米餅全新上市米餅是日式米果的代表,起源於日本江戶時代(17~19世紀),在我國「煎餅」製法的基礎上,用米粉代替小麥粉,採用焙烤加工工藝製作而成。
  • 傳統爆米花含鉛、新式爆米花熱量高
    傳統爆米花含鉛、新式爆米花熱量高 相信很多人的童年都有蹲守馬路邊,盼著熱騰騰的爆米花爆出一聲響的經歷。如今,路邊很難再見到傳統爆米花的售賣了,取而代之的是我們在電影院裡常見的新式爆米花。那麼,這兩種爆米花有什麼區別?哪種更健康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傳統爆米花。
  • 最為傳統的妻子餅,這種糕點的製作方法,還是相當的複雜!
    妻子餅是一種非常傳統的甜點,很多人非常喜歡吃妻子餅,但卻不知道妻子餅應該怎麼做,其實妻子餅的製作非常簡單,只需要我們準備一些配料,然後按照常規的步驟來做,現在很多人都在推行新式妻子餅,但實際上傳統的妻子餅吃起來也很不錯,所以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也來聊聊,這個普通妻子餅的製作方法,教大家這種最傳統的妻子餅該怎麼做
  • 鹽水鴨、鹽水雞、鹽水鵝等滷製技術中的新式做法與傳統做法的探討
    鹽水鴨、鹽水雞、鹽水鵝等滷製技術中新式做法與傳統做法區別探討本文內容意在探討傳統鹽水類製品與新式鹽水類製品製作工藝中的區別。鹽水滷類製品比較典型的代表當屬鹽水鴨,我們以鹽水鴨為例進行探討。在傳統鹽水鴨製作過程中有一口訣是比較公認的,口訣:熱鹽擦、清滷復、晾(烘)的幹、捂的足、皮白、肉紅、骨頭綠。而新式做法要比傳統做法簡單的多,且味道更好。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傳統的做法注重醃製,不注重滷製滷水(滷水多為一次性滷水)。
  • 澳門傳統美食品牌 十月初五餅家
    澳門十月初五街,以前叫做泗孟街(葡文:Rua de Cinco de Outubro),風雨滄桑近一百年歷史,當年是澳門土特產一條街,街道兩旁店鋪林立,車水馬龍,餅味飄香。十月初五餅家秉承當年傳統古法工藝,精心烘焙出地道澳門餅食,重現了當年泗孟街的縷縷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