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小年,乃民間掃塵、祭灶的日子。
那麼什麼是小年?據資料顯示,小年並非專指一個日子,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雲南部分地區小年日期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小年日期是除夕。
在風景優美,素有仙城之美稱的廣西武宣,民間俗稱「小年」為農曆臘月廿三。這一天,廣西武宣和周邊桂平等地有做米餅習俗。這是一件全家都能參與的工作,記得小時候是大人小孩全家總動員,男女老幼圍在一起,其樂融融,年味濃濃。
關於武宣米餅的歷史,據《武宣縣誌》飲食章節記載:春節民間多習慣包大粽、蒸年糕、做米餅、炸粉圓、炸魚圓。在當地來說,廣西武宣米餅又以東鄉三裡的最為有名。2017年11月1日,武宣米餅已被列入武宣縣第三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得到更好地傳承。
在我的記憶中,米餅的製作方法工藝繁雜,經過選米、泡米、晾米、炒米、打粉、煮糖、制餡料七道前期工序後,方可進行打餅、蒸餅、曬餅等後續工作。在我小的時候,都是母親帶著我們兄弟姐妹一起做餅,那時候,米餅就是年前的美味佳餚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製作米餅的木製餅模了,一般當地的父老鄉親都是選擇刻上祥禽瑞獸、奇花香草、福祿壽喜之類圖案文字,應該算是一種傳統的民間木刻藝術品吧。我記得我們家的餅模有金元寶、公雞及鮮花等等。中間凹下去的部分就跟金元寶、公雞一樣的外形,做好的餅也是栩栩如生,令人喜愛。在我們兄弟姐妹分食時,都是說我要「金元寶」,我要「福」,說出來真是好意頭,大人不用刻意去教孩子春節期間說什麼好話,看到美味自然隨口說出,可見老人們的智慧了。可惜的是,前幾年我刻意尋找我們家的餅模,應該是搬家的時候不見了吧,只能留下美好的回憶了。
在採訪中,我了解到,目前在廣西武宣與桂平一帶,一般百姓家裡很少自己做餅了。這估計是程序比較繁瑣,或者是現在出外打工的人多了,在家的都是老人與小孩,勞動力不夠,也就不太願意動手的緣故吧。由此一來,一批米餅作坊應運而生,米餅也不再是春節獨有的應節食品,也成為尋常家庭的日常美食了。
說到廣西米餅,不得不說說在廣州從事食品企業的成功的家鄉人:來自廣西武宣縣東鄉的黃正東,他把家鄉的傳統米餅技術,傳承到大灣區,成立了宏豐食品公司,註冊「噴噴香」商標,通過傳統與現代化技術的結合,把武宣的特色食品銷售到全國,從而聞名粵港澳。我了解到,他廠裡的員工90%以上都是武宣人,可見他在文化傳承與家鄉奉獻上做出了應有的貢獻。而且,他還以此為基礎,結合現代人的健康飲食理念,製作了老婆餅、老公餅、綠豆餅等等,從而風行食品界,成為廣西人推廣和傳承傳統文化的楷模之一。
美不美,故鄉水;香不香,故鄉餅。春節臨近,能在廣州吃到家鄉特有的食品,我想,已不在於這餅的美味了,而是在於來自家鄉的呼喚,來自家鄉的濃情記憶,從而造就了它永恆的美味來。
作者:一耕,本姓譚,作家、導演,資深媒體人、國家註冊高級策劃師、高級演講師、一耕文學創始人、南粵童星創始人。
一位來自廣西壯族的子弟,某大學院校營銷、演講與寫作導師,曾在政府部門、報社、電視臺、新媒體等工作,任過編輯記者、主編、副社長、總導演,於粵港澳大灣區混生活,會寫作懂演講,混跡文化界,喜歡折騰,拒絕平庸。
特別說明:這是作者本人原創作品,歡迎轉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時必須具上作者姓名與簡介,否則視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