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臘月二十四,也就是就是我們潮汕人常說的小年,也稱祭灶節。今天已經臘月二十三,還有一天就小年,你是否了解潮汕的小年習俗?
臘月二十四,是民間祭灶的日子,又被稱為過小年。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
值得一提的是祭灶時間有說法,俗話說「官三民四船家五」;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小年在全國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我們潮汕人的小年是臘月二十四,有潮汕俗語說「廿四神上天」,指的就是小年。
「小年」的由來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灶日,又稱「小年」。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於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潮汕人的「小年」習俗
天圓地方即為灶
潮汕人對「灶」尤其重視,做灶必須請先生看時擇日選方位!潮汕老式灶是由紅磚砌成的上寬下窄的四方形灶臺,寓意在於天圓地方,天地交泰,家道和晏!潮汕灶臺俗稱之為「灶山頭」,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灶用於生火煮飯,是一家人生存的保障,是一個家庭自立的標誌。中國文化中的「另立山頭」,也是「另起爐灶」之意。而且平時忌在灶上烹煮或烘烤「穢物」, 忌在廚房裡罵人、吵嘴、打架,忌重放和磕碰鍋、盆、碗、筷等。
天庭基層公務員 — 司命公
潮汕人對灶的尊崇,也源於灶有「灶神」,又名「東廚司命定福灶君」,也稱「灶王爺」,也叫「申面公」,正確的神名是司命帝君,簡稱司命公,屬天庭基層公務員,傳說玉帝每年正月初四派灶神下凡,並於臘月廿四日子時上天匯報。
「神上天」這一日,各家各戶都會祭拜灶神。在潮汕地區,這位灶神叫「申面公」,正確的神名是司命帝君,簡稱司命公。《風俗通義》中記載所祀小神就有司命這位帝君,他主管和生命有關的事物。《管子。囿蓄》說:「五穀食米,民之司命也。」屈原《楚辭》稱司命帝君主災咎、主壽。
在潮汕民間,傳說司命公與各家關係密切,他了解各家全年大事。每個人做了什麼好事、什麼壞事,到了「神上天」這一天,他就到天上去向玉皇大帝匯報,有什麼說什麼,毫不隱瞞。昔時有的人做了虧心事,生怕司命公直奏玉皇大帝,怪罪下來,擔當不起。於是,便想在司命公上天之前,先用供品祭祀一番,把司命公的嘴堵住,以免他向玉皇大帝打小報告,因而潮汕民間有「司命公直奏」的俗語。
祭灶也有潛規則
祭祀灶神的食品,歷代也不大相同。漢魏時祭灶流行用黃羊。至南北朝,則多用「豚酒」祭灶。宋代祭灶神多用米餌、豬頭、魚等食品。南宋詩人範成大詩曰:「豬頭熟爛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獻酌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明清祭灶多用「灶糖」,即「麥芽糖」,當時人們擔心灶神上天說人間壞話,冀求用飴糖粘住他的口。
潮汕民俗:「廿四神上天」,是時,各家各戶提前祭灶「送神」,供品葷素皆宜,但必備糖品,比如「糯米餈」(俗稱「落湯錢」、「膠羅錢」等甜品)。據說灶君吃了糖品,便會在玉帝面前甜言蜜語。人們深知,灶神「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敬灶全書》)。
由於家家戶戶都有掛心灶神向玉皇大帝訴說家中過錯的憂慮,因此有的鄉村住戶,祭灶神時還用酒糟塗灶門,謂之「醉司令」。灶神醉了,當然不敢在玉帝面前亂說話。但人們還是希望灶神能向上蒼說好話,造福家門,故在灶上貼上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潮汕祭灶神的食俗除了吃「糯米餈」之外,還有甜棵、南糖、糖糕等,這些糖食都是祭灶不可或缺的食品。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到灶房,祀拜時,先燒三炷清香,然後跪下,口裡念念有詞,祈求司命公上天多說家門的好話,多降福到家門,在新的一年裡能養好大豬。燒香完畢,就讓司命公攜帶這些禮品上天。為了使司命公儘快安全到達,祀拜完畢又燒了兩隻紙馬,讓灶公婆夫妻倆乘上天馬,直奔天宮,減少勞累。
清乾隆《南澳志》云:「凡神廟及人家各備儀供養,並印幡幢、輿馬、儀從於楮上,焚而送之,謂之送神。」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女人是不能祭灶的,「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語說的就是這個。
過年大掃除——採囤
「採囤」是潮汕地區的另一習俗。送司命公上天后,各家各戶就要清理室內衛生,進行大掃除,用竹葉、或榕葉、或甘蔗尾、或長掃把、或紅花仙草,對家中天花板、牆壁角落進行清掃,謂之「採囤」。「採囤」把家裡的蛛絲、灰塵清理乾淨,把家具都清潔一遍,這一民俗寓意把一年來的晦氣都清出去,迎接新春的到來。
在潮汕地區,送神上天的日子幾乎都是在農曆十二月廿四日,但在南澳的章姓氏族,送神上天之日卻是在農曆十二月廿三日。傳說他們的祖先在廿三日「筅囤」洗塵時,不慎把神龕的神像掃落便桶裡,當天索性把所有神像全部洗淨送上供桌,同時辦好供品祭拜,提前一天送神上天,以後一直沿傳至今。
小年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在民間,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咱們過完「小年」迎「大年」,小登也在此祝各位新的一年心想事成!
↓ 精彩繼續不錯,點個
鼓勵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