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我國漢族的傳統風俗,陰曆臘月二十三日,叫做「小年」。之所以如此稱呼,恐怕是因為再過幾天,作為「大年」的春節就要來臨了。因此,也可以說「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或序曲罷!
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習俗。過去,到這一天人們都要在灶屋(廚房)的鍋臺附近牆壁上供奉灶王爺、灶王奶奶。神龕的兩側還要貼上一副對聯,上聯寫「上天奏好事」,下聯寫「下界保平安」或「回宮降吉祥」,橫額是「一家之主」。古人云:「民以食為天」,所以人們把灶王爺恭恭敬敬地奉為一家之主,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小年的來源:
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子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迎屍等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專家說,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鄱陽湖等沿湖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無論是哪天過小年,人們辭舊迎新的願望卻是一致的」。)(四川和貴州等部分地區臘月三十為小年,正月十五為大年),在山東部分地區小年為臘月二十二。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
在小年這一天會有以下的習俗:
小年吃灶糖 ,每年的農曆 臘月二十三就是 中國人常說的 小年, 這一天的俗習是「 送灶爺」,據說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 述職,所以家家戶戶會敬獻糖瓜(也有用 芝麻糖的),為的是讓灶王爺嘴甜一點,多在 玉帝面前說好話,來年給家裡一個更紅火的光景。
掃塵:亦稱「除塵」、掃地,「除殘」、「撣塵」、「打埃塵」、"打陽塵「等。掃塵民諺說: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北方叫掃房,南方叫撣塵。室內屋外,房間屋後,徹底進行打掃、衣被用具、洗刷一新,乾乾淨淨地迎新春。大家小戶準備過年。
貼窗花是古老的漢族節日習俗,新春佳節時,中國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漢族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
一到臘月就開始各種吃餃子了。冬至要吃,小年也要吃,而大年三十,初一初五初七也都要吃餃子。大概也是因為餃子可以放許多菜,製作起來省事,而且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著熱乎乎的餃子其樂融融的樣子更有年味兒一些吧?餃子餡兒自己隨意放,可葷可素可魚可肉,家裡經濟允許全葷也可,經濟稍差都是素的也無所謂,其實重點只在於吃的是餃子,而不在內餡;
這小年離大年不過就是剩個不到十天,城市裡的人們應該是早就提前買好年貨了。現在網購方便,而春節前物流基本不收穫了,必然會提前很久買好。但是很多東西比如菜、飲料什麼的還是要小年開始備貨的。農村的年貨相當簡單,也不用買一堆零食,殺豬灌腸就可以搞定,當然這些活也不是說一天就能幹完,so小年就得開始準備年貨了;
小年應該可以說是有新年新氣象之寓意吧,總之,沐浴更衣神清氣爽的過年是必須滴,把上一年的塵埃晦氣除去,把新一年的好運帶來便是沐浴的宗旨。換上新衣服,就可以快樂的期盼到大年三十了,這也是小孩子們一年最高興的時刻。沒有什麼太多的講究,只是一種個人自願的行為,當然你也可以在臘月二十九來換新衣服,不過又要過年又要洗一堆衣服不是很麻煩的事情嘛,所以小年更衣沐浴也是象徵著好的開始,新年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