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小年是哪一天及如何過,老祖宗的傳統不能忘

2020-12-23 濮水小貼士

「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區稱臘月二十三或臘月二十四的祭灶節為小年。中國國內也有不少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小年期間漢族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掃塵,祭灶等。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稱臘月二十三或臘月二十四的祭灶節為小年。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髮。漢族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

  中國各地小年夜日期是不一樣的。在歷史上,年前有四個比較有重要意義的日子。冬至、拜灶神(十二月廿四日)、小年夜(除夕前一天)、大年夜(除夕)。在宋代的時候為了節約時間,小年夜和拜灶神合併成小年夜,放在十二月廿四。在清代的時候又發生改變,因為農曆十二月廿三日是滿族祭祖的日子,因此清皇室規定,農曆十二月廿三日是小年,隨後逐漸推廣。因此在北方地區的小年夜就變成了十二月廿三日、南方大部分地區變成了十二月廿四日,江浙滬一帶保持原來的日子。  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別。  在民間,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  而南京城區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地區,這是因為在明代朱棣篡奪皇位後,實行了暴政。當時的百姓在永樂元年正月十五舉行燈會,心裡紛紛懷念朱允炆時代的寬政,場面賽過過年。因此在南京地區,元宵成了小年。西南雲貴川地區和部分北方回民地區把正月初一作為大年夜,除夕就成了小年夜。下面總結一下:

  北方地區:十二月廿三

  南方地區:十二月廿四

  江浙滬地區:「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夜。

  臺灣地區:除夕前一天

  南京:正月十五、即上元節(元宵節)

  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除夕(大年是年初一晚上)雲南部分地方:正月十六

  部分地區有臘月二十二送灶神的習俗,這天也成為該地區的小年。

  過去,過小年是"官三民四道士和尚五",就是說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如今北方地區多在二十三日過小年。

  過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動是「辭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民間稱「灶王爺」。

  相傳灶王原來是一個叫張單的富家子弟,曾娶一賢慧女子郭丁香為妻,後又休棄續娶李海棠。李氏好吃懶做,不久就把張家財產揮霍一空,改嫁他人。張單家境敗落,又遭火災,雙目失明.淪為乞丐。一天,他乞討到一戶人家,主人給了他熱湯熱飯,後發現施飯者就是他休棄的妻子郭丁香,羞愧難當,碰死灶前,被姜太公封為灶王。

  柳腔戲《張郎休妻》、茂腔戲《火龍記》都是說的灶王爺這段故事。

  灶王最初只管火,後來受天帝委派為掌管一家的監護神,被封為一家之主。他權力很大,卻連個土地廟大小的廟宇也沒有,只有一張畫像(木板印製的年畫)貼在灶牆上。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或"東廚司命主,南方火帝君"的對聯,橫批是"一家之主"。祭灶時要擺上棗和糖瓜等果品,糖瓜是用大麥發酵糖化而成的食品,據說是讓灶王吃了嘴甜,也有的說為了欺住他的嘴,叫他上天光說好話不說壞話。焚香祭拜後,將舊灶君像揭下焚化。換上新像,就算送灶王爺上天找玉皇大帝匯報去了。

  祭灶時還要供上碗麵湯(麵條),俗話說:"灶王爺本姓張,一年一頓雜麵湯。"雜麵湯是用白面、豆面、地瓜面混合製成,這種粥,是為了讓灶王爺多說好話。

  灶王臘月二十三上天,初一五更回來,就算完成匯報任務,帶著吉祥保佑一家過平安日子了。

  如今,祭灶王的人越來越少了,但過小年吃糖瓜的習俗仍在民間盛行。

  臘月二十三日以後,人們開始打掃庭院、居室,清除積垢,置辦年貨,製作節日食品,一直要忙到除夕。

  補充:小年夜那天傳說是灶王爺升天回宮的日子,這天在北方地區傳統的做法是糊兩個褡褳似的紙袋,一個裡面裝的是毛驢的草料和豆子,一個裡面裝的是灶王爺的盤纏和乾糧,在灶王像前燒掉,同時還用那種棍棍糖(一般用球狀的,只是原料和棍棍糖一樣)在火爐爐口糊一圈,聽大人講是為了糊住灶王爺的嘴,讓灶王爺在天上不要亂說,只說好聽的。一般灶王爺像前的對聯是這樣寫: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曆 過小年祭灶的食品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專家說,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鄱陽湖等沿湖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無論是哪天過小年,人們辭舊迎新的願望卻是一致的」。四川和貴州等部分地區臘月三十為小年,正月十五為大年,在山東部分地區小年為臘月二十二。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雲南部分地方以正月十六位小年,過完小年才算過完年。

  小年,即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在中國,它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主要習俗有兩個:掃年和祭灶。

  掃年,即掃塵,實際上就是大搞家庭環境衛生。北方人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稱「掃房」;南方人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稱「撣塵」。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乾淨徹底的衛生大掃除。小年的前幾天,家家打掃房屋,意為不讓灶王爺把土帶走。據《拾遺記》記載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它是先民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後「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節。據民間傳說,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因為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東廚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灶中間,記錄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人們在臘月二十三都要祭灶,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牆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橫批是「一家之主」。中間是灶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爺的嘴,讓它不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也有意為讓灶王的嘴甜,光說好話。然後將灶王爺像焚燒,謂之「升天」,邊燒邊磕頭禱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有的地方燒假馬、放鞭炮送灶王爺騎馬上天。上世紀50-60年代,祭灶王爺的習俗逐漸消失,但吃灶糖(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和打掃房屋的習俗仍流傳至今。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據說雞是灶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白馬」。焚燒香表後,屋內香菸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裡念念有詞。念完後,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後天執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飲食: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供品除糖瓜之類外,也有供水餃,取民間「起身餃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麵條。

  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近代卻多數由家庭主婦來充當祭灶的角色。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家,清理箱、櫃、炕席底下的塵土,粉刷牆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晉東南地區民間流傳著兩首歌謠,其一是「二十三,打發老爺上了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糰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錫器;二十八,漚邋遢;二十九,洗腳手;三十日,門神、對聯一齊貼」。體現了時間緊迫和準備工作的緊張。

  其二是一首童謠:「二十三,祭罷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闢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五子登科桌球響,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兒童盼望過年的歡躍心理。

  臘月二十三以後,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髮。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呂梁地區講究臘月二十七日洗腳。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開水洗腳。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們也要幫她把腳擦洗乾淨,不留一點汙穢。民間傳有「臘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腳。一個不洗腳,流膿害水七個月」的俗語。

  祭灶實際是中國歷史世俗社會秩序的一種反映,表現普通人對天子及其公家基層官員的恐懼,以及對基層官員賄賂的風氣,所謂「瞞上不瞞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員賄賂好,皇帝朝廷不會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即使小有觸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懲罰。

相關焦點

  • 2020小年是哪一天幾月幾日?過小年的傳統習俗介紹
    民間把每個農曆的臘月二十三日稱為「過小年」,也同時稱為小年、小年節。過小年雖然不是過年但卻是在預示著新年即將到來,也是十分重要傳統節日。那麼2020小年是哪一天幾月幾日?以及過小年的傳統習俗介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2020過小年是哪天幾月幾日?
  • 小年是哪一天?過小年必吃的12種傳統美食推薦
    小年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節日,由於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中國民間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是臘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它是中國整個農曆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小年夜到了,小年要吃什麼好?小年夜12種傳統美食推薦:
  • 小年是哪一天?農曆小年是什麼意思?
    小年是哪一天?農曆小年是什麼意思?今天翻過檯曆,看見角標上掛著小年,愣了一下,長這麼大很少關注過小年,隨手翻過一頁,角標上還是掛著小年,前後翻了翻,發現今天的小年下注了北,明天的小年下注了南,腦補了一下,原來小年的時間南北不一樣,相信不少人和小編一樣有疑問,小年是哪一天呢?為什麼南北小年的時間不一樣?農曆裡的小年是什麼意思呢?
  • 「小年」究竟是哪一天?在南京正月十五才是小年
    這一次的焦點,則是「小年」!作為「過年程序」正式開啟的一天,「小年」究竟是哪一天?到底是「臘月廿三」還是「臘月廿四」?這樣的爭論一直在網絡熱搜榜不退。而南京人對這一次的爭論顯然有點無所適從,難道我們的「小年」不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嗎?
  • 2018小年是哪一天幾月幾日什麼時候 2018年小年日期
    如果開一場辯論會,討論小年的時間問題,那麼,北方的同志們堅持認為小年在農曆臘月二十三,而南方的同志們而一直堅稱小年在臘月二十四,不明就裡的朋友就暈了到底2018小年哪一天?是二十三還是二十四?所以萬年曆小年現在就來為您答疑解惑,看看2018小年在幾月幾號的吧![南方小年是哪一天?
  • 2020小年,是哪一天?小年有哪些旺運習俗和禁忌?
    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了,這不,明天,就到了我們傳統小年夜。啥是小年?2020小年在哪一天?小年,是大年的開始。一般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開始。從這一天起,直到大年三十,每一天,古老民俗都安排了為過大年準備的小年習俗。從打掃屋子到準備年貨,每一天都有每一天不同的吉祥事務。2020的小年,就在明天,也就是陽曆的2020年1月17日。
  • 農曆2020小年是哪一天 2020小年夜什麼時候幾月幾號
    很快就要過小年了,過了小年之後,中華民族傳統的春節就到了,下面一起來看看農曆2020年小年是哪一天,2020小年夜什麼時候幾月幾號時間。  農曆2020年的小年是哪一天,2020小年夜幾月幾號時間  2020北方小年夜是2020年1月17日,農曆臘月二十三,星期一。
  • 二十三、二十四、正月初五、正月十五,你的家鄉小年是哪一天?
    看看各地結婚時的習俗,真是五花八門:北京地區新婚夫婦要一同祭拜神、佛和宗親三代;上海地區婚嫁必得有三媒六證;重慶地區結婚要結兩天等。老沙的故鄉有這樣的風俗,如果誰家有小孩出生,都要給親戚朋友發紅雞蛋報喜,到了其他地方,卻再沒見過這個風俗。除了在這些具體事情上的不同,一些節日的日期竟然也不一致,比如「小年」。可以說,在各地節日差異中,「小年」日期不一致是最能體現各地風俗不同。
  • 小年夜究竟是哪一天?官三民四船家五,還有地方正月過小年
    小年夜是中國傳統節日,顧名思義,對應的是除夕的大年夜,是過年前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小年夜並非專指某一天,受當地歷史環境和習俗影響,全國各地的時間並不完全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區:臘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區: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除夕的前一天南京:正月十五,即元宵節這天
  • 2020小年夜是哪一天農曆幾號 小年是幾月幾日星期幾
    民間把每個農曆的臘月二十三日稱為「過小年」,也同時稱為小年、小年節。過小年雖然不是過年但卻是在預示著新年即將到來,也是十分重要傳統節日。那麼2020年的小年夜是什麼時候呢?小年的時間是臘月二十三還是臘月二十四呢?2020小年夜是哪一天農曆幾號  2020年過小年是2021年02月04日星期四。
  • 2017年小年是哪一天幾月幾號?農曆日期時間是什麼時候?
    2017年小年什麼時候?2017年小年幾月幾號?小年(也叫小年夜,過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掃塵,祭灶等。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雲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是除夕。  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 小年祭灶傳統從何而來?臘月二十三和二十四,哪天才是正日子?
    在小年這一天,十分重要的一項活動便是祭灶,灶神在我國古代社會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神靈,他雖然沒有強大的法力,但卻掌握著人間的衣食以及禍福,是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居家之神。民間素來有過小年的傳統,但小年具體在哪一天卻是不固定的,一般來說北方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而南方則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
  • 小年北小年南是什麼意思?小年到底是哪一天?小年夜的由來習俗
    小年北小年南是什麼意思?小年到底是哪一天?長江以北地區在忙忙碌碌的準備小年,因為今天是臘月二十三,中國的傳統佳節——小年。但是南方的朋友表示不服,「小年明明是臘月二十四」!那麼,小年到底是哪一天呢?小年北小年南是什麼意思?南北方小年夜的習俗有哪些不同呢?
  • 2020年的小年是哪一天?今日小年朋友圈優美文案及小年習俗盤點
    2020年的小年是哪一天?歲尾寒冬,年味漸濃,在甜甜的灶糖香氣裡,我們迎來了傳統佳節——小年。2020年1月17日農曆臘月二十三,是中國傳統節氣——小年夜。小年是除夕前頗為重要的一個節日,習俗有掃塵,祭灶,吃灶糖,年糕等。
  • 小年的傳說,為什麼南方北方小年不是一天?原來如此
    小年的傳說,為什麼南方北方小年不是一天?原來如此文/景凌讀文史今天是小年了,是傳統的祭灶節,那麼大家知道小年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嗎?今天我們來說說小年的傳說,為什麼南方北方小年不是一天?作為我們漢族傳統的節日小年夜,有著不同的名字,灶王節,祭灶節,謝灶等等,在農曆二十三這一天,不過根據不同的人祭灶節並不是同一天,有著這樣一句俗話「官三民四船五」,而因為以前的政治中心多以北方,所以現在北方多數以二十三為主,而南方因為離京城比較遠,所以就多以二十四為主。
  • 馬上就要過年了,你所在的農村裡哪一天過小年?都有哪些習俗?
    今天是臘月十九,再過幾天就要過小年了,而對於過小年,有些地方的風俗傳統習慣並不相同,這就是中國地大物博所遺留下來的一個習慣。所謂五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從大的範圍上來講,北方地區一般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而南方地區普遍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那麼你所在的農村地區是哪一天過小年呢?
  • 2020小年是星期幾 北方小年夜和南方小年夜是哪一天
    2020小年是星期幾 北方小年夜和南方小年夜是哪一天  農曆臘月二十三,小年。距離春節只有7天了。還在外奔波忙碌的你,趕緊收拾行裝,準備回家過年吧!  北方小年:2020年01月17日 星期五  南方小年:2020年01月18日 星期六
  • 2019年小年是哪一天 北方小年飲食習俗及菜譜推薦
    2019年小年是哪一天?2019年1月28日臘月二十三,即民間的小年,這一天家家戶戶祭拜灶神過小年,也有掃塵的習俗。和南方臘月二十四過小年不一樣,北方人的小年多數是在臘月二十三。說到過節,很多時候離不開各種「吃」。那麼北方小年吃什麼呢?  小年是春節的前奏曲,熱鬧僅次於過年。北方地區的臘月二十三,人們稱為「小年」,意味著一年的結束。
  • 2019年小年是哪一天幾月幾號 陽曆多少是小年日期時間
    小年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稱之為祭灶節、灶王節,一般小年到來也意味著春節的到來,家家戶戶都都要開始準備年貨了,那麼2019年的小年到底是幾月幾日呢?2019年小年是幾月幾號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下2019陽曆多少是小年日期時間。  2019年小年日期時間
  • 小年晚上可以出門嗎 過臨沂小年了解傳統習俗
    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年味越來越重,尤其是臘月二十三就是我國傳統節日小年,有人說不能出門是真的嗎?   臘月二十三日為祀灶日,民間俗稱為「過小年」,亦稱小年、小年下、小年節。這天送灶神上天言事,稱為送灶、辭灶、醉司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