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1月7日的傍晚,人群湧入了瑪瑙斯的新地標——亞馬遜劇院。人們因為興奮而有些頭暈,但這樣的情形是可以被理解的。世界上很少有哪座劇院像亞馬遜劇院一樣,如此渴望展現所處城市的遠大抱負。即使是歐洲的諸多偉大音樂廳,也無法與這座花了近20年才修好的華麗劇院匹敵。
這裡的第一場演出,是義大利作曲家龐開利(Amilcare Ponchielli)的歌劇《喬康達》。吸引瑪瑙斯市民的,不僅僅是演出,因為劇院本身同樣充滿魅力。劇院中布置了華麗的座椅和電氣照明;精美的壁畫致敬了莫扎特、貝多芬和巴西人卡洛斯·戈麥斯等許多偉大的作曲家;舞臺幕布上奢華的蝕刻版畫,則描繪了當地著名的自然景觀——尼格羅河與索利默伊斯河在這裡交匯,流入了壯闊的亞馬遜河。
根據當時的標準,亞馬遜劇院是一座十分現代化的建築,也是「美好年代(belle-époque)」給當地居民的一份額外饋贈。但它的存在也相當荒謬。
瑪瑙斯最初是葡萄牙殖民者建立的一座堡壘,主要用於抵擋來自北方(現在的蘇利南地區)的荷蘭侵略者。這裡的地理位置十分具有戰略性,是亞馬遜河兩條主要的支流交匯的地方,為船隻航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這裡茂密的熱帶雨林不便耕作,因此,這座距離入海口1000英裡的孤城很難擴張。
最終,瑪瑙斯還是獲得了發展的機會。亞馬遜雨林中有大量的橡膠樹,但一直到19世紀時,人們才發現在這種植物的用途。但之後,對橡膠的需求便立刻飆升。
對於歐洲殖民者而言,這裡仍然是葡萄牙帝國的一部分,橡膠熱引發了新一波的繁榮。但對於本土的居民來說,橡膠熱並沒有給他們帶來太多的實際利益。他們被迫進行高強度的勞動,在野生橡膠樹上採集乳膠,處境和奴隸一樣悲慘。如果採集的數量不夠,還經常會被鞭打,甚至虐待致死。
橡膠業的熱潮在1870年代慢慢褪去,一直到1900年都再也沒有重回鼎盛時期。雖然如此,這座幾乎未曾擴張的城市,也依然需要一個清晰的策略,來應對不斷遷入的居民。城市的治理者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安裝電燈,限制自來水管道數量,為某些街道鋪上鵝卵石。
1880年代,這座城市的野心不再局限於為居民提供基礎設施。省立法機構的成員希望建造一座不朽的劇院,來提升瑪瑙斯的地位,將它從一個邊區村落變為整個地區的中心。1881年,他們獲得了為建造劇院購置土地的資金。事實上,劇院的選址一直到三年後才真正確定;那時,這筆建設資金才被批准。在瑪瑙斯繼續發展的時候,1889年,巴西帝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新的共和國。這一事件促進了瑪瑙斯和整個亞馬遜州的經濟繁榮,充滿領袖魅力的州長愛德華多·裡貝羅(Eduardo Ribeiro)採取了很多城市改革,使瑪瑙斯成為了亞馬遜州的中心。
他的計劃包括拓寬街道,開通地面電車系統,修建廣場和噴泉,在市中心營造現代都市風光。整個計劃很大程度上在模仿歐洲,因而為瑪瑙斯帶來了「叢林中的巴黎」的稱號。但是,不是城市的所有地方都從這個計劃受益。歷史學家弗朗西斯卡·杜薩(Francisca Deusa)寫道:「工人階級被隔離在城市的外緣。」
為了鞏固自己的改革,裡貝羅將精力集中在了亞馬遜劇院的建設上,劇院的工程在上屆政府執政期間停滯了。英格蘭的鋼鐵,義大利的大理石,法國的屋面瓦,來自世界各地的建材被運到了瑪瑙斯。劇院的外部是由義大利建築師切勒斯提爾·薩卡爾丁(Celestial Sacardim)設計的,華麗的圓柱,中央的圓頂則覆蓋著當時剛完成的巴西共和國國旗的顏色,外觀十分獨特。劇院內部的裝飾是藝術家克裡斯皮姆·德·阿瑪拉爾(Crispim do Amaral)親自指導的,華麗程度不亞於劇院外觀。
裡貝羅認為自己的任期十分成功,他說:「我將一個小村莊變成了現代化的城市。」可惜的是,儘管他付出了許多努力,劇院還是沒能在他任期結束的1896年開幕。
在接下來數十年裡,劇院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許多來自歐洲的知名劇團到此演出。因為較高的地勢和顯著的地理位置(臨近聖塞巴斯蒂昂廣場),人們可以從城市的很多地區望見劇院,劇院也成為了瑪瑙斯的重要地標。《瑪瑙斯:在過去和現在之間》(Manaus: Between Past and Present)的作者杜蘭戈·杜阿爾特(Durango Duarte)將劇院稱為「整個亞馬遜州最重要的文化標誌」。
然而,給城市帶來繁榮的橡膠業熱潮褪去了。1876年,英國商人將橡膠樹的種子走私到了巴西以外的地方,斯裡蘭卡和非洲等英國殖民地也開始種植橡膠樹,而這些地方的環境似乎更適合橡膠樹的生長。橡膠產量的增加,使得巴西人的橡膠價格下跌,瑪瑙斯人奢靡的生活方式也走到了盡頭。
亞馬遜劇院因此遭受重創,在1924年停止了常規演出,但瑪瑙斯保留了劇院。1966年,劇院成為了國家歷史名勝,但很少對外開放,只允許有導遊帶領的遊客進去參觀。
瑪瑙斯也逐漸失去了舊世界的魅力。公園荒廢了,地上電車系統被關閉了,許多奢華的房屋也被閒置了。大多數能夠離開這裡的人,都離開了。在經濟繁榮年代裡就已經出現的階級分化問題,現在則更加嚴重了。
經歷了數十年的棄置,亞馬遜劇院因為一個意外的機會看到了復興的希望。1982年,沃納·赫爾佐格(Werner Herzog)的電影《陸上行舟》中,講述了亞馬遜劇院中的一場音樂會。電影大受歡迎,也將全世界的目光帶回了瑪瑙斯城內這座傳說中的劇院。
這一次,城市不再處於可怕的經濟危機中。橡膠業在當地經濟中的地位大不如前(二戰中橡膠業曾有一次短暫的復興),但作為自由經濟區的瑪瑙斯正鼓勵當地貿易和新產業的發展。
被忽視了多年之後,劇院終於在1990年重開。重開後的第一場演出,依稀有100年前首演時的痕跡。但舞臺下面坐著的不是當地的名流,而是慕名而來的西歐和美國遊客。很多瑪瑙斯的居民選擇了抗議,他們大喊:「我們付錢重修了劇院,現在卻被關在了外面!」
這次重開後來被證明是個錯誤。因為公眾的強烈反對,劇院重開僅短短兩周,又再次關閉了。直到1997年,亞馬遜劇院才恢復了定期的音樂會日程。同年,瑪瑙斯愛樂樂團將這裡作為常規演出地點,幫助劇院在古典樂迷心中建立聲譽。
如今,瑪瑙斯依然被建立之初就存在的貧富分化問題所困擾。城市中有嶄新的斜拉橋(亞馬遜河流域的唯一一座橋),以及為2014年世界盃新建的足球場。但根據巴西地理和統計研究所的估計,依然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市民生活在貧民窟中。
但是,將亞馬遜劇院內部的華麗裝飾展現在人們面前,或許是不錯的解決方案。比起新球場,到達市中心劇院的交通更為便利。劇院也正在嘗試給瑪瑙斯各階層的居民帶來更加多樣的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