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實行民辦與公辦義務教育學校同步招錄
「公民同招」:教育公平的正確打開方式
「以前為孩子上學做了『保公辦、衝民辦』的兩手準備,如今看到『公民同招』的消息反倒不用糾結了。」家住三亞市吉陽區荔枝溝居委會附近的周女士,孩子今年即將升入初中,看到手機、報紙上報導的三亞今年實行公辦民辦學校同步招生的消息時,她鬆了一口氣,全家一致決定為孩子報名家附近的公辦學校。
「公民同招」這一政策的推進將會給義務教育招生格局帶來怎樣的變化?公辦民辦學校又將面臨怎樣的機遇與挑戰呢?
何為「公民同招」
何為「公民同招」?在海南省教育廳、三亞市教育局最近發布的政策問答中給出了答案。「公民同招」是指在義務教育階段,公辦民辦學校實行同步招生,其基本要求是公辦民辦學校同步報名、同步開展錄取、同步註冊學籍。其實,「公民同招」並不是新詞。教育部在2018年、2019年做好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通知中,都強調了要推進「公民同招」。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提出,「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實行電腦隨機錄取」。
「這一政策強調了義務教育公辦民辦學校一視同仁、平等發展的原則,完善了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政策。」市教育局基礎教育科工作人員黃紹平告訴記者,「公民同招」政策的出臺促進義務教育持續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義務教育入學問題成為老百姓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每年進入四五月份,各地小學、初中的招生工作陸續啟動,按照往年慣例,民辦學校的招生時間一般會比公辦學校提前幾周。「由於民辦學校能提前招生,一些家長優先選擇民辦學校,把公辦學校作為保底,導致一部分優質生源提前被民辦學校挑走,對公辦學校造成擠壓,這種做法打亂了正常的招生秩序,破壞了教育生態。」三亞市第一中學校長萬輝表示,「公民同招」不是壓制哪一方面,而是緊緊圍繞「就近,隨機,公平」這一主旨,是為了劃定更公平的起點,打造更健康的成長跑道,營造更好的教育生態。
「公民同招」凸顯教育公平
隨著「公民同招」的推進,公辦中小學被弱化的格局將得到扭轉。「這也意味著競爭的徹底弱化,意味著家長沒有必要再在孩子學習上進行過度投入,家長的教育焦慮會進一步減弱,擇校熱會降溫,低齡小學生過度超前的教育培訓,在某種意義上會有所抑制。」萬輝說。
在今年的秋季招生中,海南省、三亞市實行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同步招錄,取消了民辦高中學校、學生及其法定監護人三方自願提前籤訂錄取協議書做法,禁止民辦學校提前通過籤協議錄取學生。
不僅如此,為鼓勵優質民辦普通高中學校拿出一定比例的計劃統一招收公費生,今年民辦普通高中學校錄取批次中,公費生計劃列入第一批次錄取,其他計劃安排在第二批次錄取。若公費生計劃在第一批次未錄取完成,則在第二批次所錄取的考生中,按成績從高到低補足。若民辦普通高中學校計劃在第二批次未錄取完成,則所剩計劃轉入第三批次繼續錄取,同時放開生源區域限制,即可在全省範圍內跨市縣招生錄取。
此外,今年在招生方式和招生範圍上,公辦學校採用單校劃片方式,在學區內招生,未經主管教育行政部門批准,不能改變學區範圍。民辦學校在審批地範圍內招生,當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時,實行電腦隨機錄取;未超過招生計劃時,按報名人數等額直接錄取。在收費上,公辦學校不收取學費,民辦學校按學期收取學費,各民辦學校的收費標準見學校的招生簡章。
在採訪中,多位民辦學校校長表示,雖然好的生源不可能像過去那麼集中了,但並不完全意味著學校辦學優勢的弱化,他們會從現實出發,調整心態,調整學校發展思路,在辦學特色和內涵上下功夫。
「推進『公民同招』,也得以讓民辦教育回歸教育本源,吸引真正的公益性教育資本進入民辦教育領域。」業內人士肖先生認為。
(記者 胡擁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