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送福利:關注 "解螺旋" 微信公眾號,回復關鍵詞"1月"可索取2017年1月資源包:老談酸菜說基金錄播課免費收看資格。
作者:解螺旋.子非魚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解螺旋·醫生科研助手
每個菜鳥在通往科研聖殿的道路上都要經過英文文獻的試煉,而這無疑是英文能力戰五渣的童鞋們心中最大的痛。儘管文獻中每個單詞都認識,可是拼在一起愣是不知所云。每每談及海量的英文文獻閱讀,便如臨大敵,談「文獻」色變。所謂大道無形,小道可走,以下幾點閱讀心得可幫助大家跟英文文獻死磕到底。
英文文獻之所以難讀,不外乎是文獻中高密度的專業詞彙障礙以及詰屈聱牙的英語表達形式;加之一篇高端論文所研究的問題一般都很晦澀難懂,往往讓人感到手足無措甚至是一頭霧水。一般並不建議大家在遇到生詞後就立刻去翻字典獲取其中文翻譯,這樣很容易導致思路被打斷,進而失去閱讀的連貫性;另外一些單詞僅僅是直譯,與文中意思相差甚遠,反而形成誤導。因而,可在讀的過程中將生字標記,待通讀全文後再查找其意思。
一般在首次接觸一個新的領域時,建議大家先看中文綜述,然後是英文綜述,最後是英文期刊文獻。之所以要先讀綜述,是因為一篇好的文獻綜述是研究者進入某一領域最好的教科書,不僅可了解該領域中的現狀及進展,還可快速掌握一些該領域中有待解決的問題。而閱讀中文綜述可了解其中的基本名詞和常用實驗方法,同時中文綜述也包含了大量的英文參考文獻,這就為後續的查找文獻打下一個基礎。
英文綜述,尤其是那種invited paper或是發表在高影響因子期刊上的,往往都是本領域的牛人們寫的,涉及範圍廣,可讓人事半功倍。對此要精讀,重點了解作者對各個方向的優缺點的評價以及對缺點的改進和展望。而後就是針對自己的課題查找閱讀相關英文文獻了。
此時要依據自己的研究目的及方向,有針對性地尋找相關的英文文獻來閱讀,比如本領域中的核心期刊文獻、本領域中牛人或主要課題組的文獻、 高引用次數的文章,而且也可通過ISI的反查,找到引用它的文獻和它引用的文獻,從而建立一個文獻樹來獲取信息量,如文章中已解決的問題及得出的結論,並學習其中研究思路,邏輯推論及實驗技術方法。
讀文獻時首先要明確閱讀目的及閱讀順序。一般來說,每篇文獻都圍繞著一個核心問題,且這個問題會跟文章標題有很大相關性,此時可通過文獻的標題大致推測出文章的內容,而後依據閱讀目的來決定採取的閱讀方式是精讀還是泛讀、跳讀等。一般先看abstract、introduction,然後看discussion,最後看result 和method(結合圖表)。
注重摘要(Abstract): 通常多數文章看摘要,少數文章看全文,畢竟真正有用的全文並不多,過分追求全文是浪費,不可走極端。當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對的。多數文章題目、摘要簡單瀏覽後,直接把幾個Figure及Title與Legend一看,一般能掌握大部分。
一般摘要是文章的一個大致思路框架,包含了文章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要素——研究目的、方法及結果等,因而帶著問題去讀摘要才是最有效率,如判斷該文章是否與自己的研究內容相關,採用的方法是否新穎,其結果是否完美、有無可改進的地方等。注意,摘要的關鍵詞一定要弄清楚,因為在全文會反覆地出現。
閱讀引言(Introduction): 初次接觸某研究領域的人應認真閱讀文獻的Introduction,因為Introduction部分可理解為該領域裡的一篇簡單文獻綜述,藉此可詳細的了解到你所研究問題的來龍去脈以及目前的進展。但當你對研究領域已有了一定了解,此部分大可跳過,因為相關文章的Introduction也都是大同小異的。
重讀文章的分析討論(Discussion): Discussion可以說是文章的重點,所有的精華都聚集於此,而且越是好的論文,這一部分就越難讀懂,自然這部分也就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讀。
一般情況下,作者會把這塊內容分成好幾個小塊,並分別設置了子標題,而幾乎每一個子標題就是一個新的發現或者一個結論。所以只要按部就班的閱讀,跟著作者的節奏走,就能掌握文章的核心內容。
當然很多時候在閱讀此部分時,總會在讀到一半時,會忘了之前所讀的內容,會忘了作者到底要證明什麼東西,又或者文章每個環節都看懂了,最後連在一起卻還是不懂.正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一份好的筆記能使理解文章變得更加容易。
細讀實驗結果(result):其實文章的Discussion中已經對results中的很多內容進行描述並對該結果的產生原因進行解釋。此時對於結果部分,只需要集中精力去看每一個圖表及注釋並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例如作者用不同的句子結構描述一些數字的結果),基本就能明白文章主要做了哪些實驗,可為自己課題研究的實驗設計提供了一定參考。
至於材料及方法(method),一般建議將文章的實驗方法以流程圖畫出來,若以後研究中需要採用某種實驗方法時,再將其挑出來進行認真的查看。平時粗略閱讀即可。
另外,所有的論文的研究方法都是有跡可循的。如果你真心對這篇文章理解不了,可以搜索一下此作者之前的文章(最好是近5年的文章),而後按照時間順序,由遠及近的讀下來,跟著作者的思路,一步一步的前進,並將所思所想整理下來記錄在本子上。此外,引文(References)也是可以利用的。
最後,在掌握閱讀方法後,增加閱讀量。剛接觸一新領域時,對許多問題還沒有什麼概念,讀起來自然十分吃力。但隨著閱讀量的增加,最後可以融會貫通。所以對新手而言,應當重視閱讀文獻的數量,積累多了,自然就由量變發展為質變了。
1. 看過的文獻要溫習。看完的文獻千萬不要丟在一邊不管,3~4個月一定要溫習一遍,可以根據需要,對比自己的試驗結果來看。
2. 做好筆記和標記。重要的結論、經典的句子、精巧的試驗方案一定要記下來,供參考和學習。複印或列印的文獻,直接用筆標記或批註。pdf 或html格式的文獻,可以用編輯器標亮或改變文字顏色。這是避免時間浪費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則等於沒看。
3. 請務必集中時間閱讀。學術文章不適合碎片化閱讀,所以請準備好充足時間,關掉手機,專心閱讀。
4. 有些實驗方法相同、結論不同的文獻,可以批判性的閱讀。一般出現實驗方法相同,結論不同的原因有下:試驗方法描述不詳細,可能方法有差別;實驗條件不一樣;某些作者誇大結果,瞎編數據。
5. 本專業內的英文雜誌要養成定期瀏覽的習慣,一般文獻進行泛讀,對於重要的或者感興趣的論著,綜述可以下載列印進行精讀。
1)撰寫文章初稿時,主要看重邏輯。而邏輯的形成來自於對實驗數據的總體分析。必須先討論出一套清晰的思路,而後按照思路寫一個以小標題為主的框架,在開始具體寫作。同時要注意前後句的邏輯關係及相鄰兩段的邏輯關係。
2)要全力以赴完成初稿,儘可能不受外界事情幹擾(關閉手機、座機),爭取在最短時間內拿出第一稿。還要注意:一句話不可太長。
3)學會照葫蘆畫瓢。閱讀SCI文章時要多琢磨,並在此階段總結出各種適用的模板,話說模板是個好東西,來源於「抄襲」卻要高於「抄襲」。其次要多練習運用模板,謹記熟能生巧,長期的苦心修煉必然會融會貫通,自然在寫SCI文章時,無數模板句式猶如泉湧。
4)英文文章要儘量避免過多重複,最好用同義詞替代,這就需要對相應英語詞彙的廣泛積累。
5)好的論文不是寫出來的,是改出來的。文章完成後,要先通讀一下,對個別詞句略作改動。而後隔兩三天再次進行細緻修改,以避免錯失一些新的更好的想法。
6)修改文章時要從審稿人、讀者多個角度去看,想想讀者能從文章裡面獲得什麼、想看的是什麼。也可請本領域中朋友幫助審查一下,以便檢驗論文的正確性和新鮮性,而且也可對一些術語用詞進行改善。
61:非編碼RNA類型及功能匯總,吐血推薦!
62:一文讀懂 | 與自噬相關的mTOR信號通號
63:乾貨 | Oligo設計引物,就是這麼簡單
64:跟著13分文章學作圖,等著收穫SCI吧(origin8教程)
65:乾貨 | 磷酸化抗體使用必殺技
66:Discussion寫作模板:從3分、5分到10分
67:一文包會:Web of science資料庫應用寶典
68:讀圖 | qPCR那些奇奇怪怪的曲線都代表啥?
69:MicroRNA,如何實現從零基礎到10分的跨越
70:ELISA實驗操作中值得關注的細節大盤點
投稿郵箱: tougao@helixlife.com.cn
合作微信:helixlife6
詳情點擊底部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