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黑星病
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現保護地黃瓜黑星病迅速擴展蔓延,有些地區已成為重要病害。
黑星病幼苗、成株均可發病。幼苗發病,子葉上產生黃白色圓形小斑點,擴展後子葉爛掉,幼苗死亡,稍大幼苗剛露出真葉即爛掉,成株期莖蔓各部位都能發病,但以瓜條最易發病。
葉片發病產生近圓形褪綠小斑點,擴展後成直徑2~3毫米黃白色圓形病斑,後期病斑內邊緣部產生裂紋,形成穿孔。病斑穿孔邊緣呈星芒狀,並留有黃色圈。病斑接近葉脈或葉脈受害變黑,停止生長,造成葉片皺縮畸形。龍頭髮病,生長點萎蔫,變褐腐爛,2~3天變成禿頂。莖蔓發病,最初產生汙綠色水漬狀斑點,擴展後呈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形凹陷病斑,嚴重時病部龜裂,多數有膠質物溢出,溼度大時病斑密生煙黑色黴層。
幼瓜或成瓜均可發病,以嫩瓜最易發病。最初瓜條上產生近圓形褪綠小斑點,病部溢出透明膠狀似小水珠物。以後小斑點逐漸擴大,呈汙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形凹陷的病斑,病斑部溢出膠狀物增多,不久變為琥珀色,俗稱「冒油」。溼度大時,病斑上密生煙黑色黴層。接近採收時,瓜條上病斑有時呈瘡痂狀,空氣乾燥時龜裂,病斑一般不腐爛。幼瓜受害,常因病斑導致瓜條生長不均衡,使瓜條彎曲、畸形。
【病原菌】為瓜瘡痂枝孢黴,屬半知菌亞門真菌。除侵染黃瓜外,還能侵染冬瓜、西葫蘆、西瓜等。
病菌以菌絲體或菌絲塊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著在種子表面或菌絲潛伏在種皮內越冬,播種後病菌可直接侵染幼苗。土壤中病殘體上的病菌,第二年產生分生孢子,侵染定植的秧苗。田間植株發病後,條件適宜時病部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氣流、雨水和農事操作傳播。溫、溼度條件適宜時,分生孢子很快萌發,從傷口、氣孔或直接從表皮侵入,潛育期4~7天,生長季節可反覆侵染。
病菌在9~36℃範圍內均可發育,最適溫度為20~22℃,相對溼度93%以上才能產生分生孢子,而分生孢子萌發必須有水膜(滴)存在。病菌喜弱光,所以在冬春棚室溫度低、溼度大、透光差的情況下發病較重。黃瓜品種間抗黑星病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防治措施】選用無病種子,進行種子消毒,實行輪作,培育適齡壯苗,定植時施足有機肥,定植後調節好溫、溼度。發現病害立即用藥劑防治。藥劑可選用50%苯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或2%武夷黴素水劑150倍液,或6%樂必耕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6000~8000倍液,或8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800倍液噴布。也可用10%多百粉塵劑,667平方米500克噴撒,或用瀋陽農業大學研製的煙劑3號,或黑星淨煙劑,667平方米350克燻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