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信條》,你得先了解「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

2020-12-24 電影三把刀

最近電影《信條》引發了不少的討論,豆瓣評分只有7.8分,很多觀眾直呼:

雖然看不懂,但是覺得這部電影很香……在電影院裡睡得很香!

很多諾蘭粉絲覺得《信條》依然是神作,並且無情地嘲笑了豆瓣評分:

評分只有7.8,和《八佰》一樣,我笑了。

《信條》為什麼讓很多人看不懂?《信條》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關鍵信息點:時間穿越/逆轉

雖然《信條》中說並不是時間穿越,而是時間逆轉/局部倒流,但實際上,它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時間穿越小說。

TENET(信條/天能),這個詞據說來自龐貝古城的一塊石碑,很多人覺得十分玄乎和神奇,實際上這種東西在我們中國文化中也有很多,正著讀和倒著讀一個意思,就是"回文":

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山西懸空寺空懸西山……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迴文詩,是東晉時女詩人蘇蕙的《璇璣圖》,據說縱橫8寸,五彩相宣,瑩心耀目,計841 字,題詩200 餘首,無論橫讀、反讀、斜讀、交互讀、進退一字循環讀,都"徘徊婉轉,自成文章"。

我們來看電影《信條》中的"迴文結構","正向故事":

男主角是一個特工老黑,在搭檔小白的幫助和營救下,通過了特工誠信測試,被信條組織接納,接到了阻止俄羅斯寡頭黑老大毀滅人類的任務,老黑找到了搭檔小白,一起去完成任務,在關鍵時刻,小白犧牲了自己,完成了任務。

《信條》的"逆向故事":

男主角是特工老黑,老黑知道有一個俄羅斯寡頭黑老大想毀滅人類,於是創辦了信條組織,培養了搭檔小白,然後讓搭檔小白穿越到過去,營救和幫助自己完成特工誠信測試,然後老黑被信條組織接納,接到了……

這個故事從開頭來看,和從結尾來看,都是同一個故事,也都能講得通,類似於"迴文結構"。

當然,關於其中的黑科技——驗算機,可以實現時間逆流/倒流,關於"熵"這種物理學上的概念,對於觀眾來說,並不重要,只是導演為了講好故事搞出來的"情節需要手段",就好像《復仇者聯盟》中的「時間穿越」,這種技術,什麼量子力學,根本沒有實現,也講不通,只是一種電影敘事的需要。

很多人糾結這個其實沒必要,它只是一種情節設定,用導演諾蘭的話就是:

不要去理解它,去感受它。

諾蘭的意思很簡單:大家,跟著我的節奏,一起來,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

很多假裝智商很高的人在分析什麼電影中的科學原理,就好像偽音樂家去分析廣場舞大媽的音樂素養一樣滑稽。

廣場舞大媽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健身,電影的終極目標是為了講故事的,不是用來培養物理學家的,它……也培養不了。

理解《信條》中,最重要的兩次"時間穿越":

一是,電影結尾處,搭檔小白背包上的紅線暴露了身份,也揭露了信條組織的創辦人是老黑自己,小白穿越回過去,幫助老黑在關鍵時刻,撬開了鐵門,拯救了整個任務。

二是,電影開頭處,主角老黑差點被壞蛋打死,結果一個背包上有紅線的人救了自己,這個小白正是老黑派來的,從未來穿越回來的。

老黑在未來培養了小白,小白又回過去救了老黑,一切互為因果。

因就是果,果就是因。

《信條》有沒有"邏輯漏洞"?

當然是有,所以關於"時間穿越"的電影,都存在"祖父悖論",如果過去被改變了,未來還存在嗎?

一個人穿越到過去,殺死了自己的祖父,然後未來的自己還存在嗎?

但是,諾蘭的觀點是:已經發生的事情,就是一種事實,不會改變,也沒什麼平行宇宙。

這種看法也主導了電影《信條》,《信條》是一個"回文",而不是一個像《恐怖遊輪》一樣的"無限循環",也不是跟《終結者》一樣的單純時間穿越。

關於"時間穿越"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段子,大概是:

1945年,一個女嬰出現在孤兒院,1965年,女嬰長大,她愛上了一個流浪漢,女孩懷孕了,流浪漢跑了,女孩在生產時發現自己是雙性人,接受了變性手術,變成了男的,而女孩所生的孩子也被送到了孤兒院。

女孩變性後,在街上變成了流浪漢,有一天流浪漢來到酒吧,在一位好心的酒吧夥計的幫助下,加入了"時間穿越部隊",流浪漢穿越回了1965年,他遇到了一個從孤兒院長大的女孩,後來女孩懷孕了。

流浪漢在孩子出生時,搶走了孩子,又穿越到1945年,把孩子送到了孤兒院。

之後,流浪漢參加了"時間穿越部隊",生活了20年,1965年,他混進了酒吧,假裝成酒吧夥計,遇到了一個流浪漢……

這整個故事繞來繞去,就只有一個"人",穿越來穿越去。

所以,允許無限制"時間穿越/逆流"的話,電影《信條》完全可以變成男主角老黑一個人的故事。

相關焦點

  • 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最佳下聯的分析和解讀。你有怎樣的看法呢
    因為「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這副上聯的知名度很高,得到萬千網友的喜愛。所以,「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山西採煤炭煤採西山」這副對聯,不但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同時也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上聯「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它的來源和出處難以考證,只能憑藉「自來水」這個近現代產物,判斷它誕生的時間是近現代。
  • 上聯:「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各省網友下聯太經典!
    上聯:「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各省網友的下聯太經典!中華文化上下傳承了五千年,直到現在都多世界各地有著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四大發明的出現,更是推動了整個歷史的發展進程。在這其中,湧現出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既包含物質文化,也包含小編今天要說的精神文化。在中華文明璀璨的文學長河中,對聯無疑是最明亮的一顆星。
  • 上聯:「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倒著念發現精彩絕倫,下聯更驚豔
    上聯:「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倒著念發現精彩絕倫,下聯更驚豔中國古代的對聯文化,是屬於大眾化的文化,而傳承至今,貌似沒有那麼的普及了。究其原因,是時代的不同。古人沒有現代人的娛樂項目多,所以,對對聯成為他們聯絡感情的紐帶。
  • 「跟我學英語」「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也有英文版
    「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也有英文版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這句話在網上流傳很廣,後經各大相聲名人的演繹,現在幾乎成為一個眾人皆知的詞彙。首先,這種句式不是我們現代人創造出來的,古代就有,這種文字結構叫「回文」,中文博大精深,並且每個字都是獨立的整體,因此很容易出現這種「回文」。不過其實英文和中文一樣,都充滿了各種形態的變化。
  • 「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你給對個下聯唄!
    後為我慢慢知道,這種反過來,正過來都能說得通順的話,在漢語裡專門有一種稱呼,叫回文。文字在句子中的相對位置不變,只是改變順序,讓兩句在結構上類似,語義上相反的效果。老子的《道德經八十一》中就有一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二上中學時,有一陣子迷上對聯。
  • 上聯: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機智網友巧對下聯實在高明
    上聯: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機智網友巧對下聯實在高明眾所周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而作為獨特的文化形式——對聯,從三國時期開始就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聯特點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這也是中華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 上聯「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下聯怎麼對?有人給出神奇答案
    在說相聲的過程中,演員也經常以一些對聯作梗,逗得觀眾們捧腹大笑,曾經在舞臺上,有人就提到過一個著名的上聯:「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當時有人給出的因為山西正好和上海相對,它們都是地名,而運煤車與自來水相對,都是一種物品,最重要的是這個下聯倒著讀也是和正著讀完全一樣,這是最難得的。從這一個對子中就可以看出對對子文化的博大精深,你還有什麼新鮮的下聯嗎?
  • 經典對聯: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下聯經典到爆!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個比較經典的對聯,這個上聯就是「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別看這個對聯非常簡單,在很長的時間裡這個對聯一直都被稱為絕對的。因為正著讀和倒著讀都是一樣的。所以說這個對聯還是有些難度的。另外這個對聯讀起來也是非常有趣的。
  • 絕對:「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一農村大爺趕集買肉,對出下聯!
    對聯其實與我們的生活也是息息相關的,曾經有一絕對,上聯是「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這句上聯無論是正著來念還是反著來讀,都是同樣的,所以一時之間還是很難想出下聯的,但是高手在民間,一農村大爺趕集去賣肉,對出了下聯!這個下聯就是「一塊五花肉花五塊一」。
  • 諾蘭新片《TENET》熱映,但中文片名《信條》譯得太爛?
    這一次的《信條》(Tenet)依然很燒腦,講述的是時間的正敘和逆轉,看完後有一種智商被碾壓的感覺,還好看之前做了些功課,不至於被碾壓得太慘。今天我不做任何劇透,單純給大家講講電影片名,就一個單詞tenet。
  • 諾蘭《信條》沒看懂?看完這篇文章,解答你心中的所有疑問
    許多看完《信條》的觀眾走出電影院後,仍然是一臉懵的狀態,似乎看懂了,但是又有很多細節沒有搞清楚,本篇文章我就從幾個方面加以解析,認真看完,相信你一定會有不少收穫。
  • 沒人能一遍看懂《信條》 這篇解答你的所有小問號
    另外,影片中一些重要信息都是後置的,先拍事件過程,而後在某個人物的一句臺詞中再提示你是怎麼回事,所以第一遍看很難把信息拼圖拼完整。觀影中但凡你走神幾秒,可能前後情節就連不起來了。  如果有人自稱一遍就看懂了,可以試試二刷三刷——會發現越看問題越多。這是一部整體故事脈絡清晰,但燒腦細節可無限回味的電影。筆者已經三刷,也不敢說百分百吃透了這部作品。
  • 其實你看懂了《信條》,只是你自己不知道!
    可見在大眾層面上,《信條》的口碑已有了定論——它絕對不是爛片,但也未達預期。當然,目前令觀眾最困擾的一個問題,可能還是「覺得自己沒看懂」。《信條》的故事不僅非常簡單,而且十分「爛俗」——英雄打敗反派,拯救了世界。這對任何觀眾來說,都沒什麼理解門檻。但你可能會問,那時間逆轉、熵增熵減、鉗形運動等等科幻概念,是啥意思嘞?
  • 周末的電影院裡都在問 「燒腦」的《信條》 你看懂了嗎
    比如,9月4日上映的好萊塢科幻新片《信條》。為什麼《信條》能讓觀眾率先自我檢討?因為它的導演是獨一無二的克里斯多福·諾蘭,也只有這位全世界最會「燒腦」的導演,才能讓整個周末的電影院和朋友圈裡響起此起彼伏的詢問聲:「你看懂《信條》了嗎?」因為他久違午夜場回來了誰能想到,全國影院自7月20日復工後,諾蘭的電影竟然成了救市之作。
  • 諾蘭新片TENET中文片名《信條》譯得太爛?
    這一次的《信條》(Tenet)依然很燒腦,講述的是時間的正敘和逆轉,看完後有一種智商被碾壓的感覺,還好看之前做了些功課,不至於被碾壓得太慘。我不做任何劇透,單純給大家講講電影片名,就一個單詞tenet。
  • 測測你幾遍能看懂!院線同步:諾蘭最新科幻大片《信條》已上線!
    快來江蘇有線電影院線 一次付費 30小時免費觀看 想看幾遍就看幾遍 一起測試一下 你需要幾遍能看懂吧
  • 「雙語彙」Tenet/信條
    「Tenet」(信條)算不上一個出鏡率很高的英文單詞,直到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編劇和執導的同名電影《信條》近期上映。除去古詩詞不說,大多數人很可能都聽過「柳如是如柳」,「華萊士來華」,以及更接地氣的「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但如何以「信、達、雅」的標準實現中英互譯,卻是譯者最大的難題之一。事實上,《信條》剛剛上映,該片「有無更加信達雅的中文譯名」就成為網上熱議的話題。
  • 回文,妙哉: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Sé verla al revés……
    palíndromo這個詞來自於希臘語palin dromei,是由palin「重新、再一次」和dromei「跑步、跑的動作」組成,表示「我們以正常的順序讀了這個文本,還可以以相反的順序再讀一遍,而這個文本不變」。
  • 《信條》的時間逆向是怎麼設定的? 如何看懂信條的時間邏輯線?
    《信條》的時間逆向是怎麼設定的?一、電影的逆向理論設定設定這個東西,沒有任何必要去槓符不符合科學,電影設定就是設定,認可就好了。電影關於「逆向」的設定說得很複雜,我給大家翻譯成好理解的人話。
  • 《信條》沒看懂?來看全方位劇情解析!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新片《信條》剛上映,不少觀眾都大呼沒看懂。素以高智商和燒腦著稱,這部新片的難度絕不亞於他以往的任意一部前作,甚至可能是最晦澀難懂的一部。該片從「時間逆轉」的概念出發,討論了這項來自未來的技術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本文將帶著讀者重新梳理一遍劇情,並把故事中可能出現的細節和疑點整理出來,方便理解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