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影《信條》引發了不少的討論,豆瓣評分只有7.8分,很多觀眾直呼:
雖然看不懂,但是覺得這部電影很香……在電影院裡睡得很香!
很多諾蘭粉絲覺得《信條》依然是神作,並且無情地嘲笑了豆瓣評分:
評分只有7.8,和《八佰》一樣,我笑了。
《信條》為什麼讓很多人看不懂?《信條》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關鍵信息點:時間穿越/逆轉
雖然《信條》中說並不是時間穿越,而是時間逆轉/局部倒流,但實際上,它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時間穿越小說。
TENET(信條/天能),這個詞據說來自龐貝古城的一塊石碑,很多人覺得十分玄乎和神奇,實際上這種東西在我們中國文化中也有很多,正著讀和倒著讀一個意思,就是"回文":
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山西懸空寺空懸西山……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迴文詩,是東晉時女詩人蘇蕙的《璇璣圖》,據說縱橫8寸,五彩相宣,瑩心耀目,計841 字,題詩200 餘首,無論橫讀、反讀、斜讀、交互讀、進退一字循環讀,都"徘徊婉轉,自成文章"。
我們來看電影《信條》中的"迴文結構","正向故事":
男主角是一個特工老黑,在搭檔小白的幫助和營救下,通過了特工誠信測試,被信條組織接納,接到了阻止俄羅斯寡頭黑老大毀滅人類的任務,老黑找到了搭檔小白,一起去完成任務,在關鍵時刻,小白犧牲了自己,完成了任務。
《信條》的"逆向故事":
男主角是特工老黑,老黑知道有一個俄羅斯寡頭黑老大想毀滅人類,於是創辦了信條組織,培養了搭檔小白,然後讓搭檔小白穿越到過去,營救和幫助自己完成特工誠信測試,然後老黑被信條組織接納,接到了……
這個故事從開頭來看,和從結尾來看,都是同一個故事,也都能講得通,類似於"迴文結構"。
當然,關於其中的黑科技——驗算機,可以實現時間逆流/倒流,關於"熵"這種物理學上的概念,對於觀眾來說,並不重要,只是導演為了講好故事搞出來的"情節需要手段",就好像《復仇者聯盟》中的「時間穿越」,這種技術,什麼量子力學,根本沒有實現,也講不通,只是一種電影敘事的需要。
很多人糾結這個其實沒必要,它只是一種情節設定,用導演諾蘭的話就是:
不要去理解它,去感受它。
諾蘭的意思很簡單:大家,跟著我的節奏,一起來,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
很多假裝智商很高的人在分析什麼電影中的科學原理,就好像偽音樂家去分析廣場舞大媽的音樂素養一樣滑稽。
廣場舞大媽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健身,電影的終極目標是為了講故事的,不是用來培養物理學家的,它……也培養不了。
理解《信條》中,最重要的兩次"時間穿越":
一是,電影結尾處,搭檔小白背包上的紅線暴露了身份,也揭露了信條組織的創辦人是老黑自己,小白穿越回過去,幫助老黑在關鍵時刻,撬開了鐵門,拯救了整個任務。
二是,電影開頭處,主角老黑差點被壞蛋打死,結果一個背包上有紅線的人救了自己,這個小白正是老黑派來的,從未來穿越回來的。
老黑在未來培養了小白,小白又回過去救了老黑,一切互為因果。
因就是果,果就是因。
《信條》有沒有"邏輯漏洞"?
當然是有,所以關於"時間穿越"的電影,都存在"祖父悖論",如果過去被改變了,未來還存在嗎?
一個人穿越到過去,殺死了自己的祖父,然後未來的自己還存在嗎?
但是,諾蘭的觀點是:已經發生的事情,就是一種事實,不會改變,也沒什麼平行宇宙。
這種看法也主導了電影《信條》,《信條》是一個"回文",而不是一個像《恐怖遊輪》一樣的"無限循環",也不是跟《終結者》一樣的單純時間穿越。
關於"時間穿越"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段子,大概是:
1945年,一個女嬰出現在孤兒院,1965年,女嬰長大,她愛上了一個流浪漢,女孩懷孕了,流浪漢跑了,女孩在生產時發現自己是雙性人,接受了變性手術,變成了男的,而女孩所生的孩子也被送到了孤兒院。
女孩變性後,在街上變成了流浪漢,有一天流浪漢來到酒吧,在一位好心的酒吧夥計的幫助下,加入了"時間穿越部隊",流浪漢穿越回了1965年,他遇到了一個從孤兒院長大的女孩,後來女孩懷孕了。
流浪漢在孩子出生時,搶走了孩子,又穿越到1945年,把孩子送到了孤兒院。
之後,流浪漢參加了"時間穿越部隊",生活了20年,1965年,他混進了酒吧,假裝成酒吧夥計,遇到了一個流浪漢……
這整個故事繞來繞去,就只有一個"人",穿越來穿越去。
所以,允許無限制"時間穿越/逆流"的話,電影《信條》完全可以變成男主角老黑一個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