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還陶醉於「貨基寶寶們」10多倍於活期存款利率的收益率,或狠狠地吐槽房貸利率上浮5%後「居然高達5%」,那麼你真的「已經OUT了」。最悶聲發大財的顯然並不是上述「明碼實價」的產品,而是銀行最接地氣的信用卡分期。
據《證券日報》記者測算,考慮到資金實際佔用因素後進行測算,信用卡分期手續費年化費率最高接近甚至可能超過20%,約60倍於活期存款利率,13倍於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4倍於房貸利率,且足以媲美大型P2P平臺的網貸借款利率。
銀行力推分期「捆綁」理財概念
對於信用卡分期付款,多數信用卡用戶並不陌生,主要包括現金分期、帳單分期、汽車分期和單筆消費分期等。其中,先拿錢後消費的現金分期業務更是賺足了眼球。
事實上,本報記者以及身邊的親友都曾多次接到銀行關於信用卡分期業務的推介,在節假日或旅行之際,這種推介的頻次也往往會有所增加。
「現金分期可以先取現再消費,確實很方便」,近日在某金融機構就業剛剛一年多的小王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身邊的朋友辦理信用卡帳單或現金分期的朋友還是比較多的,畢竟大家剛剛參加工作,月收入雖然不算低,但是幾乎沒什麼積蓄,因此希望把還款的節奏放慢」。
目前,多數大中型銀行已推出了信用卡現金分期業務,其最大特點是無需任何抵押和擔保,客戶申請獲批後,資金最快「即刻到帳」,當然,所謂的「自由消費」並不是絕對的,不得用於投資(包括但不限於購房、股票、期貨及其他股本權益性投資)、金融機構的商品和服務、購買彩票、醫院、訴訟等,僅限用於消費(包括但不限於裝修、家電、婚慶、購車、助學、旅遊、醫療等)。
值得一提的是,《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多家銀行官網的信用卡頻道將「理財」和「分期」捆綁在同一個欄目裡,甚至是直接表述為「帳單分期助您理財」。然而,點擊進入頁面後,從官網對於分期業務優勢的各種描述(例如,申請便捷、期數靈活、金額自選、還款輕鬆、自由消費)來看,該項業務與理財的關聯度似乎並不大。
手續費費率上限比肩P2P
部分銀行對優質客戶打折
對於分期業務是否真的有利於持卡人理財,觀點恐怕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僅從分期業務年化手續費的上限費率來看,現金分期業務已經與P2P網貸有一拼。
按照某股份制銀行現金分期收費標準測算,如果申請2萬元現金借款,分12期償還,則每期手續費=分期總金額*每期手續費費率,即20000元*0.75%=150元,合計手續費為1800元,每月應還款額為1817元。表面上來看,上述收費標準折合年化手續費率在9%左右,但實際上,銀行的收益率遠不止於此。按照銀行官網資料的說法,用戶分期付款的手續費是按照期初用戶分期總金額乘以一定的費率係數來計算,並不是按照每月剩餘的貸款額度來計算,顯然持卡人並不是一直使用著20000元的貸款額度,而是逐月遞減,按此計算,月均的資金佔用約為10833元。如果考慮遞減因素的影響,12期分期付款實際的年化手續費費率為1800/10833,結果為16.6%。
不同銀行以及不同期限的現金分期業務手續費標準不盡一致,但通常相差並不懸殊。此外,信用卡帳單分期的手續費與現金分期業務在較短期限產品上幾乎差不多,中長期的費率大多略低於現金分期業務。
此外,《證券日報》記者對比了部分商業銀行的分期業務手續費和網貸平臺的線上借款收費,記者發現,兩者的手續費費率相差並不大。
本報記者選擇了兩家規模較大的網貸平臺官網的借款計算器進行模擬借款,同樣是申請2萬元現金借款,分12期償還,第一家網貸平臺計算出的借款總成本(利息+平臺服務費)為1838.3元;月還款額(月本金+月利息+月分期服務費)為1819.85元。
第二家平臺計算出的月還款金額為1758.32元,不過該金額結果不包含借款服務費用,按照網站首頁「借款期限6個月以上;成交收取4%服務費;成功後收取,沒有前期費用」的表述,該平臺大致需要收取800元左右的服務費,如果平攤至每月計算,月均還款額約為1825元。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現金分期業務與部分網貸平臺的收費相差並不多。但是,從資產質量而言,銀行現金分期業務的整體質量應該是遠遠好於P2P網貸的。雖然同為無抵押貸款,但是分期客戶實際上是銀行現有的普通信用卡客戶中篩選出來的,銀行掌握的大數據比較詳實,風險可控。而P2P行業的貸款客戶資產質量往往是良莠不齊,部分客戶恰恰是無法從銀行獲得貸款的。
「分期業務手續費最高確實接近20%,但是我們也是實行風險定價,優質客戶有可能獲得折扣費率」,一家股份制銀行信用卡業務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實際費率與持卡人的用卡情況有關」。
不過這種風險定價並不是每一家銀行都實行。另一家銀行信用卡中心客服人員對記者明確表示,「所謂以系統測評為準是指額度、手續費率都是一樣的,與持卡人用卡情況和徵信無關,除非信用卡中心搞促銷活動主動邀請客戶,可能會主動進行優惠或贈送積分」。
有銀行財報默認「明費實息」
但無視近年來6次降息
對於分期業務費率是否合理,還有一種算法是與銀行的貸款利率相掛鈎。
「我已經關注和使用分期業務多年,我比較不解的是,我關注的銀行分期業務手續費近年來一直沒有隨行就市的改變過,現在的手續費標準與2014年中期還是一樣的,而從2014年四季度至2015年四季度,央行曾經6次降息;今年上半年,都說資金價格有所上升,但是分期業務的手續費也沒有上調」,信用卡用戶張女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信用卡帳單分期和現金分期收費標準近年來確實沒有降低,主要是因為分期業務的收費屬於手續費,不是貸款利率」,某股份制商業銀行信用卡中心客服人員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不過,資深法律界人士也指出,現金分期業務的內核還是銀行借出資金,客戶以信用方式取得資金,且資金用途受到銀行監管,到期後(或按約定期限和方式)由客戶償還本息(即本金和手續費),與貸款形似神也似。
比較有趣的是,本報記者注意到,有上市銀行在財報中記帳時,將分期業務手續費計入了利息收入,而不是全部計入包含了手續費的中間業務收入。這或許也表明了銀行內部對於所謂手續費的真實看法。
(責任編輯:彭雙 HX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