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度規範停車,小遛實力逆襲,撬動共享電單車千億出行市場

2020-12-11 砍柴網

科技自媒體 / 螞蟻蟲

隨著復工形勢的好轉,人們紛紛走出小區,逐漸回復到正常的生活狀態。城市展現出繁忙景象,共享單車也重新回到市民生活中。而在一些城市,很多市民有了新的選擇——共享電單車。

今年3月10日,山東泰安宣布引入了共享電單車,首批獲得批准的有三家品牌,分別是美團、青桔和小遛。青桔是出行巨頭滴滴旗下的子品牌,美團是國內本地生活平臺,2018年巨資吃下了摩拜,而小遛則是近年來快速發展起來的一個新興企業。

據報導,三家都採取了無門檻免押金的方式,從根本上杜絕用戶的資金風險。被共享單車教育起來的泰安市民,很快就被共享電單車的省力、快捷所吸引。騎行共享單車的人在街頭日益增多,成為人們生活中的新選擇。

一、從共享單車到共享電單車

在很多中小城市,共享電單車出行早就不是什麼新聞。江西省20多萬人口的小縣城,2018年5月就有共享電單車入駐運營。2元起步與公交車一樣的價格,但更方便快捷,很快就融入居民生活中。我向當地朋友小雪詢問收費標準和品牌時,20出頭的她居然說沒有留意,稱反正2塊錢一次足夠她騎到縣城的任何角落,車身是黃色的所以當地人都叫它小黃車(沒錯,和其他地方對ofo的稱呼一樣),而且當地並非獨家,附近市縣也有。

除了小遛等新興企業之外,共享單車巨頭也早有所行動。2018年1月,滴滴率先推出了「街兔電單車」,隨後,摩拜和哈囉先後推出了共享助力車,ofo也完成對多項電單車的專利申請。

這兩年,巨頭們主動收縮共享單車業務,但在共享電單車市場上卻保持擴張勢頭。哈囉出行最為積極,已經將共享電單車業務擴大至1/3的運營城市,滴滴和美團也在跟進。滴滴旗下的青桔單車最近獲得10億美元融資,外界認為或與電單車業務有所關聯。據36氪消息,美團已和製造商籤下了百萬級的電單車訂單,合作製造方包括富士達和新日。

1.借新國標利好加速合規化

共享電單車2016年下半年開始入局,時間上不比共享單車晚多少,只是限於政策原因一直無法大張旗鼓地發展。交通部新聞發言人吳春耕在建議各地方審慎對待共享電單車時,指出了問題的關鍵:「當前市場上投放的網際網路租賃電動自行車普遍超標。」

也就是說,監管部門並非反對共享電單車,只是擔心問題爆發像共享單車那樣不可收拾。不過並沒有明文禁止,為共享電單車後來利用2019年4月正式執行的《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範》(下簡稱新國標)重新啟動創造了有利條件。

新國標為共享電單車行業帶來了兩方面的利好:一是為地方監管部門根據本地情況開放共享電單車提供了法律基礎,共享電單車有機會以合規車的身份向當地政府申請運營牌照;二是佔比超過9成的超標車陸續退出,為共享電單車空出了大片市場。

不少共享電單車企業抓住這難得的機會,從哈囉、美團、滴滴等出行巨頭,到小遛、小蜜、雷風行等新興廠商,都推出了符合新國標的電單車,只有無力回天的ofo缺席。

共享電單車朝著輕型化的方向發展,體積更小、重量更輕,時速在20公裡以內。為了避免騎車帶人的安全隱患,共享電單車還主動撤掉後車座,進一步減輕整車重量。共享電單車合規化,邁出了重啟市場的關鍵第一步。

2、換電模式實現無樁化運營

共享電單車行業最重要的變革,是通過換電模式實現了無樁化運營。

早期的玩家因為有樁式運營,不但運營成本高企難下,而且用戶局限在樁站周邊的小範圍內。而無樁化讓用戶隨時隨地騎行共享電單車成為可能,大大降低了用戶騎行的交易成本,從而擴大了市場需求。和共享單車一樣,共享電單車通過無樁化運營打破了需求僵局,順利進入與它爭奪城市最後一公裡市場的競爭之中。

另一方面,無樁化運營減少了對公共資源的佔用。以往的有樁模式,共享電單車公司必須在街區設置充點站,統一停放和充電,這勢必佔用較大面積的公共資源,這也是早年監管部門不鼓勵共享電單車的一個直接原因。而換電模式下,企業只需要分區域設置一個小面積的室內站點,即可用於電池充電和保管,不再集中佔用公共資源。

這種進步是監管部門所樂於看到的,有利於推動各地政府改變了對共享電單車的態度。一些地方後來改變了之前的強硬態度,應該與共享電單車行業的整體良好表現有關。

3.續航時間加長,體驗提高、運維成本降低

之前共享電單車難以被人們所接受的另一個制約因素是續航不足。當時,傳統電動車使用的是鉛酸蓄電池,它的優點是成本低、性價比高,但缺點是體積大、分量重,容易出現虛電現象,加上管理水平較低,容易出現騎行中途沒電的尷尬。電池重巡檢人員攜帶不便,更換時比較吃力,這也是早期共享電單車採取有樁管理的原因之一。

近年來,共享電單車企業進行了針對性的技術升級,它們不約而同地採用了更先進可靠的鋰電池,它性能更佳且尺寸更小、重量更輕的優勢,方便攜帶和更換維護。雖然鋰電池成本較鉛酸蓄電池高出一大截,但其使用壽命長達3-4年,是鉛酸蓄電池(使用壽命1-2年)的2倍以上。這樣一來,共享電單車企業就達到了低成本、高頻率換電的目的。

目前共享電單車的實際續航普遍在60公裡左右,提高了10-20公裡,按平均單次騎行2-3公裡計,可騎行20-30次左右,其中個別廠商如小遛電單車的續航甚至高達80公裡。更長的續航裡程,也讓共享電單車的換電周期變長,以目前的使用距離和頻率計,換電一次可以保證四五天甚至一周的正常運營(此段請核實相關表述),從而進一步降低了運維成本。

4.90度規範停車等新技術加強行業自律

共享電單車同樣也遇到了與共享單車類似的亂停亂放難題,一些用戶隨意在人行道甚至是馬路中間停放電單車,妨礙了正常交通秩序,還破壞了共享電單車的行業形象。除了提醒勸導之外,共享電單車行業主要採取技術手段來規範用戶行為。

共享電單車行業很早就啟用電子柵欄,廠商提前在運營區域設定了有效停車範圍,用戶必須將電單車騎到範圍之內才能還車。電子柵欄已經成為主流共享電單車品牌的標配,街兔、青桔、哈囉、小遛等均搭載了該技術。在同時開通共享單車和共享電單車的城市,共享電單車亂停放現象明顯少於共享單車。

這項技術的精準度越來越高,比如小遛新近發布的亞米級精準停車技術,通過集成北鬥高精度定位晶片+定製RTK差分定位算法+接入高精度定位服務,消除衛星定位的各種誤差,將誤差進一步縮小至1米以內,減少了用戶亂停亂放的可能。

在城市管理部門看來最理想的狀態是:電單車不但要停在正確的位置,而且應該停得規範。因為停放不規範既影響了城市美觀,還會浪費寶貴的公共資源。

小遛作為新創企業,一直重視技術研發,近年來投入累計高達3000萬元,陸續申請了10項軟體著作權、12項發明專利和8項其他專利。其中有一項歷經三年多研發成功的90度規範停車技術,基本實現了城市管理的目標。採用90°規範停車技術後,用戶在還車時,不但要停進電子柵欄內,還必須將車身擺正與馬路牙子(路緣石)成垂直90°,系統才允許完成還車結束計費。

就這樣,共享電單車企業通過不斷的技術升級,逐漸淘汰了非合格電單車,重建了共享電單車行業的新面貌。

二、用戶為何更青睞電單車

給點陽光就燦爛,共享電單車在悄悄推開市場大門後便迅速取得增長。

近日,寧波市公路運輸中心首次發布了共享電單車的使用數據:共享單車日均周轉量為3.5萬次,而共享電單車的日均周轉量為5.6萬。在共享電單車與共享單車的比例接近13:1的不利情況下,寧波市民使用共享電單車的次數超過了共享單車。市民為什麼更青睞共享電單車呢?

1.省力、體驗更好,場景更豐富

儘管共享單車進行升級,但座墊不舒適和避震性能差的問題,一直倍受網友吐槽。而共享電單車一問世在舒適性上超過了共享單車。從報導來看,很多共享電單車用戶接受採訪用得較多的關鍵詞就是騎行舒適。

共享單車騎行比較消耗體能,不太適合體能差和疲憊狀態下的人。對普通人而言,消耗體能並不是什麼問題,權當健身鍛鍊,他們更擔心的是騎行過程容易出汗的問題。試想,當我們滿頭大汗甚至溼透衣衫地出現在商務或社交場合時,會給人留下什麼樣的糟糕印象。

而騎行共享電單車無需耗費體能,適合的人群更多元化,上至老人下到學生;騎行場景更加豐富,通勤換乘、吃飯購物、娛樂遊玩,甚至同城商務。對於一些注重形象的95後來說,共享電單車比共享單車要受歡迎得多。小遛透露,他們的用戶以85後為主,白領居多,月均騎行支出在100-150元之間。共享電單車儼然正在成為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2.時效更快,更符合城市節奏,減少季節性影響

根據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摩拜單車發布的《2017年共享單車與城市發展白皮書》顯示,騎行最快城市是濟南,平均速度是每公裡6.2分鐘,而長沙市最慢為每公裡9.3分鐘。

以此計算,共享單車的騎行速度在6.45-9.7公裡/小時之間,而共享電單車的最高時速可達到20公裡/小時。同樣是城市交通接駁的最後1-3公裡,電單車3-15分鐘就能解決,而共享單車需要6-30分鐘。

別小看這幾分鐘、十幾分鐘的差別,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人們通勤距離越遠就越重視時間的邊際效用。之前一個同事家裡附近通了地鐵後非常高興,因為早上可以多睡20分鐘好覺。

同樣,選擇共享電單車也可以讓用戶把省下來的時間用於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更有價值的其他方面。在寒冬酷暑的季節裡,這幾分鐘、十幾分鐘的用戶價值就更高了。

3.可適應更多地形不同的城市

2017年6月,悟空單車成為首家退出市場的共享單車企業。人們普遍認為,選擇重慶作為市場是它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只是悟空單車,當時紅極一時的ofo也沒走出沙坪垻大學城。看了這幾個網友的看法,大家就知道為什麼。

網友Jasmine_tz說,「在重慶,我寧願走15分鐘也不想騎車。因為騎10米可能就要下來推50米的坡」。知乎網友「大聖」則引用一句生動的話來形容這種感受:上坡如吃屎,下坡如拉稀。網友「-呵呵噠噠」的總結更是一語中的:在重慶騎車只是娛樂項目,而並不是交通工具。

與對共享單車進入冷嘲熱諷的態度相反,共享電單車進入重慶時受到政府和市民的歡迎。2017年12月27日,小蜜單車入選 「交通民生項目」,成為首家官方授牌運營的共享電動單車,後續又有筋鬥雲、松果等多個品牌在重慶落地。重慶對共享電單車持與其他大城市截然不同態度,很難說與其地形特點無關。

重慶並非個例,南方不少城市身處山區或丘陵地帶,坡路較多不適合單車出行。長沙市民騎行速度最慢,也與當地坡路較多、缺少自行車道有關。在長沙,電單車才是市民的出行首選,它和重慶一樣擁抱共享電單車,哈囉、街兔等多個品牌陸續入駐。

為了便於快速擴張,共享電單車廠商開始有意識地優先布局電動車普及率高的南方城市。小遛官方消息顯示,它在國內投放城市超過100個,除了北京和天津外,大多數如杭州、長沙、南昌、合肥等都集中在南方。

4.定價合理,性價比高

目前共享電單車主要玩家有哈囉、摩拜、小遛、小蜜、街兔、雷風行,大家的價格基本差不多,多以1元起步,按時間收費,通常以15分鐘為單位。產品和服務較好的廠商報出了更高定價,比如小遛大部分城市的標準是每5分鐘收費1元。也有少數2-3元/30分鐘起價,多在3-10公裡出行為主的中小城市,比如前面說過的山東泰安,美團和青桔均3元起價,推測是為了避免與自有單車業務競爭,有意定價較高。

共享單車在成本壓力下不斷上調價格,目前美團和哈囉的單車起步價格提高到了1.5元/30分鐘,部分甚至是1.5元/15分鐘,高過很多共享電單車。這讓共享電單車的性價比優勢更為明顯:起步價更低,騎行1-3公裡僅需要1-2元總價相當;北京杭州等地,部分共享單車騎行一小時甚至需要花費4元,而同樣的裡程下共享電單車只需要2-3元。

比共享單車更快更舒適,比公交地鐵靈活有效率,比打車便宜、不堵車,共享電單車的價格具有競爭力。在同等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共享電單車並不意外。

三、共享電單車何以後來居上

開局不利的共享電單車,在經過數年的蜇伏之後,現在發展越來越好,大有力壓共享單車後來居上的勢頭。共享電單車何以後來居上,除了如前所述的技術優勢、體驗更佳之外,主要是在以下兩個方面更具優勢:

1.沒有風口,理性競爭,贏利模式更為現實

共享單車行業迄今仍然沒有一家宣布實現盈虧平衡,即便擁有後發優勢的哈囉出行。但它在去年3月承認,電單車業務在全國範圍內已經實現了盈利,並將關鍵歸納為其運營成本可控。在實行電子柵欄定點還車的前提下,300輛電單車只需配備一個運維人員,這個比小於共享單車0.5%的官方最低標準;加上共享電單車的折損率低,綜合運營成本非常合理。

他們沒有提及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市場競爭相對溫和,能保持較高的利潤率。共享電單車自誕生之初就比較坎坷,政策制約之下沒能迎來共享單車那樣的投資風口。因此行業發展理性,大家沒有瘋狂燒錢和超量投放等惡性行為,而在產品、技術和服務層面展開競爭。

哈囉出行沒有披露過具體數據,可以用小遛共享的資料分析。官方數據顯示,近年來小遛共享累計投入4.8億元,投放近10萬輛電單車,2019年營收超過了2億元。

以此計算,平均每輛電單車的綜合投入成本不超過4800元,帶來超2000元的年收入。這與它提供的運營數據基本吻合,每輛小遛電單車日均使用7次,每次收費1-2元。保持目前的運營水平,4.8億元就能實現在2-3年內回本。小遛預計,隨著城市的擴大和車輛的增多,2020年營收有望達到10億元,走上了一條高經營性現金流、高用戶粘合度的健康發展新路徑。

共享電單車不但商業模式可行,而且能夠建立起明確的贏利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

2、節約公共資源,可持續發展

共享單車圍城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多數人認為,開放共享電單車會比共享單車還糟糕。但大數據告訴我們,這是一個錯覺,共享電單車效率更高,非但不會圍城反而可以節約大量公共資源。

寧波市的大數據顯示:近26萬輛共享單車的日均周轉量為3.5萬次,而近2萬共享電單車的日均周轉量為5.6萬。以此計算,一輛共享電單車的效率相當於20輛共享電車。只要增投1.2萬輛左右的共享電單車,就可以替代現有的近26萬輛共享單車,相當於節約了8成左右的公共資源。

共享電單車節約公共資源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前面提到的高周轉效率,可以在較少資源下實現更大的社會福利。另一方面是替代效應非常顯著,據小遛共享用戶大數據測算,每一輛小遛共享電單車投放,可減少私人電單車6-8輛。按小遛在寧波投入了1.5萬輛電單車計算,有望減少私人電單車9萬輛以上,使得電單車總量大幅下降。

全國發展共享電單車的大小城市達到數百個,尚未出現過類似共享單車圍城的現象。這表明,共享電單車可以和城市交通兼容互補,並且共同可持續發展。

對於志在控制單車總量的一線城市來說,這無疑是個好消息。2018年前後,面對單車圍城,一些大城市通過設置總量上限進行調控,北京90萬輛、上海60萬輛、廣州40萬輛等。如果開放共享電單車準入,那麼這些城市就能達到上限總量下調或出行效率提升的目標。

跟蹤研究共享單車行業多年的經濟學博士王力宏,就支持開放共享電單車。他認為,使用管理更加精細的共享電單車,一來可以用更少的投放成本,滿足更多用戶的出行需求,減少公共資源的佔用,二來也能有效解決單車亂停放的城市管理難題,提升了城市精細化治理水平與市民整體文明素養,從而推動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

巨頭和新興企業對決千億大市場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數據,2018年中國共享單車市場規模達178.2億元左右,用戶規模達到3億人左右。2019年市場規模達236.8億元,用戶規模達到3.8億人。增長主要來自於共享單車的價格上調和共享電單車的迅速擴張。

據哈囉出行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天接近28億次出行,其中有10億次依賴於兩輪完成,而這10億次裡面主要又依賴於電單車,中國存量電單車規模為3.5億臺。按小遛的一輛共享電單車可替代6-8輛私人電單車的標準計,滲透率達到50%全國至少可容納3000萬臺共享電單車,形成千億以上市場規模。滴滴、哈囉和美團開始重視共享電單車並加大投入,也就不難理解。

最大的利好莫過於,各地對於共享電單車的政策從不鼓勵轉向支持。今年4月,小雪發現小黃車已經掛上了嶄新的車牌,而此前兩年一直處於祼奔狀態。杭州更有代表性,早年它和北京、上海等地一樣,明確表示不發展共享電單車;而現在卻是共享電單車企業最為集中的大城市之一,至少有多達7個品牌同場競爭。

繼三四線及以下市場之後,共享電單車開始主攻省會和二線城市。去年12月,美團電單車入駐長沙,而滴滴旗下的街兔則殺進了瀋陽。除了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之外,大部分城市都開始擁抱共享電單車。樂觀地說,共享電單車正在進入屬於它的時代。

美團、哈囉和滴滴三大共享單車巨頭,雖然早就進入賽道但並未全面發力。因為它們還有大量單車在運營,如果全力發展共享電單車,就會內部互搏造成資產損失。它們希望待運營中的單車自然淘汰後再大規模投放電單車,這就給了其他新興廠商難得的擴張機遇。

小遛共享在去年基礎上提出了激進的計劃:2020年投放車輛達到47萬輛,擴張60個城市,覆蓋用戶5000萬人、城市160個,營收15億元;到2022年投放車輛達到600萬輛,覆蓋用戶2億人、城市1000個,年度營收突破260億元;目標是在國內共享電單車領域佔據20至30%市場份額。

這又將是一場巨頭和新勢力之間的戰爭。資金和實力固然非常重要,但技術、服務和精細化運營才是競爭的關鍵因素。出行巨頭佔據著一定的優勢,而小遛等新興實力企業同樣未來可期。

相關焦點

  • 小遛推出90°停車,承德就要這樣的共享電單車
    當人們逐漸恢復到正常的生活狀態,城市展現出繁忙景象,共享單車也重新回到市民生活中,而在一些城市,很多市民有了新的選擇——共享電單車。目前市場上首批獲得批准的有三家品牌,分別是美團、青桔和小遛。青桔是出行巨頭滴滴旗下的子品牌,美團是國內本地生活平臺,2018年巨資吃下了摩拜,而小遛則是近年來快速發展起來的一個新興企業。
  • 城市出行新選擇!小遛共享電單車來了
    ,加上小遛類似90度停車與亞米級技術的運用,能從根本上解決家用電動自行車帶來的停放不規範、超速行駛、充電自燃等安全隱患、以及盜搶等治安問題,在方便市民出行的前提下,進一步改進城市治理與交通管理,使電動車出行也能成為城市街頭一張靚麗名片。
  • 共享電單車不等於共享單車,小遛黑科技助力停車規範化
    從技術上來說,小遛共享一直鑽研技術創新,致力於解決共享出行工具的通病——亂停亂放問題。小遛共享黑科技發布,用技術破解單車規範停車難題4月11日,寧波本土最大的網際網路共享出行平臺——小遛共享在省會杭州舉行發布會,首次對外發布了自身研發的兩項最新技術:90°規範停車及亞米級精準停車,吸引了眾多業內人士到場觀摩。
  • 共享電單車的新牌局,小遛共享為何能突圍?
    新型技術的創新和使用,以及城市準入標準的提高,都在提高共享電單車的行業門檻,促使整個行業去偽存真。此前我們提到的小遛共享,2017年其是最早一批引入電子圍欄技術的出行平臺。近日,小遛共享又宣布,其自主研發的90°停車智控技術已經投入使用。
  • 小遛共享品牌全新升級,探索90度青年計劃!
    作為國內騎行頻次最高的共享電單車平臺,小遛電單車目前已在寧波投放超過1.5萬輛電單車,覆蓋鄞州、海曙、江北、餘姚及杭州灣新區等區域,亮黃色小遛已成為寧波城市街頭一景。除寧波外,小遛電單車目前已投放了超過100個城區,覆蓋北京、天津、杭州、長沙、南昌、合肥等一線及省會城市,總投放數量接近10萬輛。
  • 小遛開創90°停車技術,文明共享經濟時代已到來
    現階段,在寧波,為了鼓勵更多用戶體驗這項新技術,小遛還對規範還車並拍照上傳的用戶,給予停車券的獎勵,並有可能享受到當次騎行免費的優惠。90°停車智控技術對於小遛而言是站得更遠的自我管理,也是使其成為行業標杆的關鍵性舉措。之所以需要對電單車進行監管,是因為在缺少規則與規範的情況下,個體使用者會因為自身理性收益判斷而選擇不合作策略,進行逆向選擇,無視規則、隨意擺放甚至造成城市亂象。
  • 把共享玩成了海底撈,汕頭這家叫「小遛」的共享電單車品牌服務很遛
    共享電單車大家不陌生,以前年輕人習慣出門騎單車,現在都改成了共享電單車。相比較於共享單車,電單車不僅在速度上更快,騎行也相對舒適。目前汕頭街頭就出現了很多不一樣的電單車。比起共享單車,品牌也都加強了對車的維護。
  • 共享單車7天騎1次 小遛電單車1天騎7次 大數據有哪些啟示?
    既然是共享交通平臺,周效率就意味著運營效率。按照這份數據,在寧波,投放1輛共享電單車,相當於投放了超過20輛共享單車。「這等於用更小的投放,讓市民獲得了相同甚至更好的出行體驗;反過來說,在滿足相同出行需求的前提下,投放共享電單車佔用的公共空間及資源會更少。」業內人士說,這給今後城市投放共享兩輪車提供了更多的借鑑意義。
  • 90°停車智控技術加持精細化運營,小遛共享撬動下沉市場?
    相比共享單車利用高速擴張掩蓋運營難題,共享電單車參與者因為沒有擴張壓力,反而有了更多的精力,付諸於技術去解決難題。 比如,小遛共享新投入使用的90°停車智控技術,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範例。 如果說,電子圍欄有效約束了用戶四處停放的習慣,那90°停車智控技術和電子圍欄的結合,將從根本上解決電單車亂停亂放的行業難題。 這對整個共享出行行業來講也是一個關鍵性突破。
  • 5分鐘1元錢 續航80公裡 小遛共享電單車在蘭州開啟測試
    讀者大道上的小遛共享電單車每日甘肅網4月30日訊據蘭州晚報報導 皮質加寬加厚軟座椅,雙腳踏板,電動助力無需踩踏,寬輪胎……「豪華版」共享電單車悄然登陸蘭州,你發現了嗎?4月29日,記者聯繫到這款新型共享電單車——小遛共享電單車蘭州城市經理許先生了解到,小遛於4月20日在蘭開啟測試,測試期先在城關區範圍(東至東崗,西至西關十字,南至火車站,北至鹽場堡)投放使用100多輛共享電單車。「從測試10天的效果來看,目前蘭州地區用戶已達5654人,車輛活躍率98%,平均每輛車每天被騎行次數11.2次。」
  • 「小遛」成出行新寵,在上虞超十萬人註冊 這款網紅共享電單車不簡單
    醒目的黃色外觀、新穎的造型設計,在上虞的大街小巷,時常可以看到市民騎著這款名叫「小遛」的共享電單車穿梭自如,儼然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眾所周知,前幾年大火的共享單車如今不少已出現了頹勢,「小遛」卻能在激烈的共享出行領域市場中脫穎而出,成功圈粉10萬+上虞用戶,它究竟有何「獨門秘招」?
  • 小遛堅持技術革新與精細化運營,重塑「共享」江湖
    當泡沫消失後,共享經濟這塊大蛋糕還能被誰瓜分?17年在寧波也誕生了一家特別的共享出行企業——小遛共享電單車,經過3年共享經濟大環境的浮沉,小遛共享漸漸地在市場中站穩了腳跟。而仔細回看小遛的發展史,恰恰是共享經濟下市場對於參與者實力提出的要求。
  • 小遛共享「黑科技」重磅出擊,杭州亮起黃色風景線
    雖然共享單車、電單車帶來了良好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但是也帶來了"投放過量"和"亂停亂放"兩大問題,給城市交通管理帶來一定的困難,為了解決亂停亂放這個問題,小遛共享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尋找一套有效可行的答案。
  • 共享電單車有哪些品牌?
    共享電單車從最開始共享單車的衍生品,到逐漸成為與共享單車同位競爭的出行產品。在2019年正式實施的《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範》強制性國家標準下,市場還存有大量的私家非標電單車,擁有生產標準的共享電單車反而有了先天的產品優勢。
  • 小遛共享:「兩個輪子」跑出網際網路經濟加速度
    近日,在鄞州科技信息孵化園內,小遛共享副總經理王力宏信心滿滿地說。短短三年,「小遛」以寧波為起點,將一抹亮黃向全國各地發散,成為國內騎行頻次最高的共享電單車品牌。總部辦公室的電子大屏幕上,跳動的數字顯示著全國100餘座城市被「小遛」點亮,有近20萬輛「小遛」正在運行。
  • 共享電單車VS共享單車,兩輪共享出行賽道有了哪些進步
    共享出行,被譽為中國新時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它之所以有這麼高的評價,證明了市場需求是切實存在的,所以這個行業也一直在不停的發展當中。且自2016年共享電單車在一、二線的興起當中不難發現:共享電單車身上的「野蠻生長」、「影響市容市貌」、「易被盜」、「燒錢」等標籤就已被揭掉。  如何得知呢?  首先,共享單車的「圈地」計劃是如何實現的呢?
  • 生活因技術煥新|小遛共享90°停車黑科技搶先亮相
    共享兩輪車的停車技術,亦經歷著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的演變過程。在共享兩輪車爆發初期,企業過於追求發展速度和市場份額,無數兩輪車被推向城市的各個角落。彼時,亂停放的問題非常突出。嚴重影響大眾出行和市容市貌的現實情況,倒逼著共享兩輪車停車技術的出現。
  • 長沙將清退40萬輛無牌共享電單車
    三湘都市報·新湖南客戶端11月23日訊(記者 潘顯璇 周可)作為公共運輸「最後一公裡」的補充,共享電單車進入長沙以來,為市民出行提供了便利。但共享電單車亂停亂放甚至堵塞道路情況的頻現,也反映出長沙共享電單車的數量已遠超公共出行實際需求和城市的承載管理能力。
  • 攜手共享童車撬動共享經濟+花粉共享童車出行千億級市場
    攜手共享童車撬動共享經濟+花粉共享童車出行千億級市場童車也能共享了!這是許多人在景區或商場第一次見到花粉共享童車之後的感嘆。花粉共享童車兒童市場一直被認為是中國最有前景的市場之一,因為存在巨大的消費能力及增長空間,所以關於嬰幼兒的產品也是競爭激烈,但作為以兒童出行+共享經濟為組合的花粉共享童車,卻屬於市場開創期的領頭羊
  • 長沙將清退40萬輛無牌共享電單車 11月26日前全面清理
    但共享電單車亂停亂放甚至堵塞道路情況的頻現,也反映出長沙共享電單車的數量已遠超公共出行實際需求和城市的承載管理能力。三湘都市報連續報導長沙共享電單車亂象(詳見本報11月16日A03版《「彩虹大戰」亂象叢生,警惕重蹈覆轍》、11月18日A04版《規範共享電單車,長沙將實行配額管理》、11月19日A06版《長沙46萬共享電單車僅6萬臺有牌照》),引發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