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撕機帶你看國寶——陶鷹鼎-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真的只靠萌?

2020-12-18 那個老撕機

本期的主角不是青銅器,而是陶器。

首批64件禁止出境展覽文物之一,國寶中的國寶,仰韶文化陶鷹鼎,中國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

今天陶鷹鼎陳列在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陳列-遠古時期展廳一進門的左手邊,有一個獨立展櫃,你一進去就會看到,位置顯眼,地位尊貴。

陶鷹鼎的陳列位置

國博的一級文物接近6000件。什麼概念?簡單說大概就是你看到的全是國寶。重要的如利簋,婦好鴞尊,杜嶺方鼎等,雖然有獨立展櫃,但是全部挨著角落靠牆站,燈光昏暗。

能和陶鷹鼎的陳列位置相提並論的,只有后母戊鼎,子龍鼎,大盂鼎等知名已久的國之重器。能在強手如雲的古代中國展廳裡搶到如此重要的位置,足以說明它的重要。

很多人覺得陶鷹鼎很可愛,這可能是因為照片角度的問題,當你有機會站在它面前時,你會被它的體量和厚重感所震撼。

陶鷹鼎雙目圓整,一身腱子肉,粗壯的大腿肌肉力量感十足,雙翼向後貼著身子,託起了背後的的鼎身,尾巴作為鼎足起到支撐的作用。

相聲裡經常有如下描述:「刀砍斧剁一般齊,腮幫子努著,太陽穴鼓著,胳膊四稜起筋線。」這不正是陶鷹鼎嗎?再套用周星馳《破壞之王》裡達叔的外號「魔鬼筋肉人」,這難道不貼切?

5,6千年前我們沒有筆,沒有紙,沒有辦法先畫一個草圖然後照著圖做,這對工匠的觀察力,想像力和業務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陶鷹鼎的命名經歷了很多階段。最早的命名也許是罐,也許是盆,後來逐漸升級成尊,最後被定名為鼎。一次次改名的背後,代表著60多年來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得我們對這件文物的認知和重視的一次次加深。

發現

1957年,華縣太平莊的農民殷思義在平整土地的時候,挖出來一個物件,正是陶鷹鼎。五十年代的農民沒啥審美,只知道這玩意挺大能裝東西。於是拿回家裝雞飼料。

這裡我要槓一下,很多資料都說這東西是雞食盆,陶鷹鼎高35公分,比人腦袋還大兩圈,雞怎麼夠得著?我相信它只能拿來起到今天米桶的作用,不可能直接拿來餵雞。

1958年,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陝西分隊華縣隊在華縣發現了泉護村遺址,泉護村和太平莊相鄰,殷思義聽到了考古隊的宣傳,遂把陶鷹鼎捐給考古隊。

1959年,陶鷹鼎應徵入藏剛建成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國博前身),成為今天國家博物館最資深的藏品之一。

當時根據殷思義提供的線索,考古隊在陶鷹鼎的出土地發掘出了一座距今5300年左右的仰韶時期墓葬,編號為M701,墓主人為一名30-40歲的成年女性。推測陶鷹鼎的出土位置在墓主人腳部的區域,正對著自己曾經的主人。

太平莊僅發現這一座墓葬。在當時對比資料缺乏的情況下,陶鷹鼎也沒有第二件類似的物品可供比較。對陶鷹鼎的研究一度陷入沉寂。

太平莊M701

這裡我們要補充一下背景知識。

山東的大汶口-龍山文化文化和中原的仰韶文化本是並駕齊驅的兩個不同的文化,後來仰韶文化消亡了,龍山文化統治了黃河中下遊,是我們今天中華文明最直接的祖先。

但是仰韶文化的消亡並非一夜之間,而是和大汶口-龍山文化不斷融合後最終被兼併,簡單來說,就是仰韶被龍山吃掉了。這個過程長達1000多年(6000-4800年前),這一千多年的融合時期,恰恰是仰韶文化從興盛到消亡,龍山文化逐漸出現的過程,被稱為廟底溝類型(文化)。

太平莊M701墓陪葬品

陶鷹鼎所在的M701屬於泉護村一期三段(5300年前),雖然受到了廟底溝類型的影響,比如對鳥的崇拜,但仍然屬於平行關係。過了500年,泉護村二期(4900年-4400年前)部分被半坡四期和廟底溝類型同化,再過500年(4000年前),仰韶文化被龍山文化兼併,泉護村三期文化最終成為龍山文化的一部分。

近幾十年來,陝西,河南,山西等省大量和M701同時期的遺蹟被發現,通過對比,這些地方不約而同的出現了鳥元素,灶君,陶祖,斧鉞等高等級文物,還有高級的房屋和墓葬:

女性灶君掌管一切飲食炊具,代表著吃飽和生育,而陶祖即是男根,象徵著力量與多子多孫。斧鉞象徵著權利,鳥元素代表著圖騰崇拜。更大的房屋和墓葬代表了階級和權利。

陶祖 新石器時代 高陵楊官寨遺址

新石器時代 人面形桶狀陶器 山西吉縣溝堡遺址出土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兩個數字:5300,4700

5300年前,是中華文明的一條分界線。在此之前沒有發現象徵權力或特殊身份的物品。除了太平莊M701象徵著權利分化的陶鷹鼎,中國最早的城市湖南城頭山進入了鼎盛期——屈家嶺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已經萌芽,他們的文化上限同樣都是5300年前。

中國最早的城市——湖南城頭山遺址

經過幾百年的發展,4700年前又來到一個節點:山東的龍山文化,製作了今天都無法複製的精美蛋殼陶。良渚已經進化成為國家,反山墓地著名的玉琮王上細密的神人獸面紋匪夷所思,中原呢?黃帝的傳說到處都是。

從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轉變,社會組織開始複雜和多元化,私有制的產生和貧富差距,權利的集中和禮器的出現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影響中華文明後世五千年的諸多要素,從太平莊M701開始出現。

M701幕平面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為什麼偏偏是M701呢?因為在其他地區的墓葬沒有發現比陶鷹鼎更有代表性的文物,更因為泉護村遺址非常連貫,我們可以在這個遺址清楚的看見一個地區2000年來到底是在哪一個節點從無到有的,而其他地區都沒有這個條件。

至於為什麼太平莊只有M701一個墓葬,中國國家博物館綜合考古部副主任、研究館員戴向明認為此處原先應該是一片墓葬群,但是由於人類活動,埋得淺的低等級墓葬可能都在歲月中被破壞殆盡,M701能保留下來完全是因為等級高,埋得深,儘管如此,陶鷹鼎還不是被挖出來了,整個墓室也只留下最底下的部分,上半部分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為什麼是鷹的形象?

古今中外對鷹的崇拜持續了幾千年,內蒙古博物院鎮館之寶——鷹形金冠飾,遼金時期遊牧民族的海東青,樣板戲林海雪原裡的座山雕,象徵美國精神的白頭鷹,中東土豪現在還流行養鷹,都代表著人類對力量的崇拜和敬畏。

鷹頂金冠飾 內蒙古博物院 圖片來自官網

我們提過,農耕文化的產生導致了生產方式的轉變,有了餘糧的地主自然而然產生了私有制,私有制催生了階級和信仰,階級催生了藝術,藝術又輔助了信仰。

早期的圖騰崇拜崇拜的大多是些人力所不能及的動物,比如力量如熊虎,多子如青蛙和魚,振翅高飛,搏擊長空如鷹鴞等。

除了生育,就是力量。這是人類繁衍的基本保障。

從新石器時期到青銅時代,天上的鷹,地上的虎一直都是權利階級鍾愛的題材。陶鷹鼎,很可能就是這種崇拜體現在實物上最早的實證之一。今天我們通過對比,能夠證明廟底溝類型的鳥紋飾的變化過程是從寫實到抽象,再到寫意。這是一個符合邏輯的進化過程。

泉護村一至三期出土彩陶上鳥紋的變化

陶鷹鼎是孤例,但在泉護村同時期墓葬中,鷹作為器物上的元素並不罕見。陶鷹鼎並不寫實,它也許正是先民的藝術創作從寫實到抽象的轉變過程。到了青銅時代後,青銅器從器型到紋飾再度完成了從抽象到寫意的轉變。大量的紋飾充滿了想像力,往往一個紋飾糅合了幾種不同的動物。陶鷹鼎,正是這一系列改編的最早實證。

冬簋 西周 扶風縣博物館

可以想像,陶鷹鼎在墓主人生前的時候可能陳列於自己家最重要的位置,在她死後,也放在她墓葬陪葬品最中間的位置在地底沉睡了5300年。周邊其他的墓葬早就不復存在,它幸運等來了殷思義和黃河考古隊。

助力奧運

1993年6月23日,瑞士洛桑奧林匹克博物館開館。時任奧委會主席,中國人民的好朋友薩馬蘭奇先生親自挑選了七件文物送往瑞士展覽,輔助中國申辦2000年奧運會。很多資料都會告訴你這一點,但是這七件文物到底是什麼呢?

薩馬蘭奇宣布2000年奧運會申辦結果

分別是:1.古蜀國三星堆青銅大面具,2.戰國古中山國四龍四風銅方案座,3.秦兵馬俑,4.中山靖王劉勝金縷玉衣(獅子山漢墓94年才發掘),5.何家村窖藏唐代鎏金飛廉紋六曲銀盤,6明定陵鳳冠龍袍,以及本文主角——7.仰韶文化晚期陶鷹鼎。很可惜當年北京最終2票之差惜敗給雪梨。加上年代久遠,此展覽自然資料難覓。

結果宣布時的中國代表團

1993年早已過去,我們的國力和我們對陶鷹鼎的了解早已今非昔比。

陶鷹鼎以最矯健的姿態背負著一個國家的期待,從中華文明曙光初現開始穿過5300年時光一路走來。直到今天,仍然在這個國家最重要的博物館中佔據著最顯眼的位置,見證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下期我們專門說說鼎的發展。

相關焦點

  • 國家寶藏:12個國內頂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提前看看12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過過癮01中國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陶鷹鼎「 6000年前的猛禽容器卻萌化了無數現代人的心 」在國家博物館中「背手而立」的它,被網友戲稱為「出門遛彎的老大爺」。被好好保護起來的它,每天不僅在國家博物館迎接成千上萬的粉絲觀看,還在視頻網站上狂漲人氣。看這桀驁不羈的深邃眼神。看這萌翻全場的渾圓小腳。B站網友@一隻蟬蛹 還特意為它創作了「少年版」的擬人漫畫形象。也有調皮的粉絲給陶鷹鼎造出了新梗——嘴硬三連。這麼可愛的國寶。
  • 帶你去看G20各國——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
    與此同時,各位小夥伴們肯定也很想見識一下G20各國的國寶是什麼?今天,《走遍世界博物館》就帶大家一起去看看G20各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走起! *********中國后母戊青銅方鼎(中國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 年代:商,約公元前14—前11世紀材質:青銅規格:高133釐米,口長122釐米,口寬79.2釐米;重832.84千克 國寶簡介:
  • 國博七大鎮館之寶,全都禁止出境展覽,兩件曾被當成雞食盆和馬槽
    不論是大博物館也好,還是小博物館也罷,幾乎每個博物館都有屬於自己的鎮館之寶,當然,雖然同樣是鎮館之寶,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無論如何也無法跟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相提並論的。比如說縣市級的博物館,能有一件二級文物都算是很了不起了,而對於那些省級以上的大型博物館來說,能被稱作鎮館之寶的文物,最起碼都是國寶級別的。
  • 老撕機帶你看國寶-北魏司馬金龍墓木板漆畫屏風
    但是對於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國寶的大背景,這才剛剛開始。 晉惠帝這一生作為皇帝顛沛流離。在歷史上並沒有什麼存在感,他卻有一句話流傳千古:「何不食肉糜」。希望以後如果想諷刺別人的時候先想想這句話的背景。晉惠帝說這句話不是他不懂得民間疾苦,而是他的智力不夠用,真的理解不了。 公元307年,晉懷帝改元永嘉。太傅、東海王司馬越輔政,掌握了朝廷大權。
  • 南京各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你了解幾個?
    南京文物多,博物館自然就不少。據一份官方數據顯示,南京有52家在江蘇省文物局備案的博物館(紀念館),另外還有近200家各類特色陳列館。這麼多的博物館,你知道各家的鎮館之寶都是什麼嗎?我們選了一些主流博物館,來說一說他們的鎮館之寶。
  •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到底是哪幾件?
    國家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以及北京故宮博物院,這些收藏大戶的「主事」館(院)長,曾在不同場合上說過,他們那裡沒有所謂的「鎮館之寶」,因為精品太多,難以抉擇。陝西歷史博物館,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但在其官網新聞中則提到「十八件(組)國寶級文物」,這應該可以算作其代表作了。
  • 《如果國寶會說話》走近中國國家博物館 20餘件國寶壓軸收官第二季
    中國國家博物館專職講解員朱寧正在講解陶鷹鼎節目中網友呼聲很高的「陶鷹鼎」,精緻華美的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和有「國之重器」美譽的后母戊鼎,在活動中備受矚目。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策展人王月前與此同時,中國國家博物館專職講解員朱寧介紹道:「《陶鷹鼎》節目播出後,很多觀眾都專門來看這件『霸氣萌』的文物,從展柜上的指紋變化就可以看出來了。」
  • 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驚豔亮相《國家寶藏》 網民神吐槽
    荊楚網大數據輿情系統顯示,在10日0時到11日17時的監測時間段內,網際網路上與「國家寶藏」「湖北」相關的信息就有近9千條。從節目前期的預熱開始,相關信息在節目播出的10日晚達到了一個小高峰,看來有許多觀眾是邊看電視邊津津有味地在網上寫「觀後感」。11日白天,錯過了電視節目的網民通過微博等平臺回看並討論,同時本地媒體也以新聞、微信等形式對節目內容進行整合傳播,都助推輿情達到傳播最高峰。
  • 京都國立博物館鎮館之寶
    鎮館之寶:一萬多件貴重文物     入館先知: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建造於1897年,也就是明治中葉時期,建築具有法式文藝復興風格。這座磚結構的建築物,由於其特殊的歷史價值,還被列為日本的國家重要文物。博物館主要收藏日本的出土文物和平安時代以來的美術、工藝美術作品,其中有許多日本的國寶。
  • 西安各大博物館「鎮館之寶」,你打卡了嗎?
    《國家寶藏》節目截圖除了上面3件國寶陝歷博還有這些鎮館之寶鑲金獸首瑪瑙杯唐朝的文物,1970年窖藏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6.5 釐米,長15.6釐米,口徑5.6釐米。西安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大家逛博物館的時候可以重點參觀哦~西安博物院鎮館之寶秦代玉高足杯該杯於1976年陝西省西安市東張村,秦阿房宮遺址出土。
  • 國博「鎮館之寶」曾被當作馬槽,又被深埋地下14年,專家痛心疾首
    確實發現許多的國寶級文物都有一些不同尋常的悽慘經歷,比如乾隆爺下令打造的那16枚金編鐘,不僅被後人溥儀給抵押出去,而後更是遭到日本鬼子的搶奪;還有陶鷹鼎,一度被農民大爺當成了雞食盆;再者還有「中華第一龍」一度被小孩子當成玩具在玩,想一想也是挺無語的。
  • 盤點國家博物館的那些「鎮館之寶」,件件都是稀世珍品
    中國國家博物館位於北京市天安門廣場東側,是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和原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基礎上組建而成的。國博基本陳列以中國通史為主。是一座以歷史與藝術為主、系統展示中華民族悠久文化歷史的綜合性博物館。2016年國博參觀人數達755萬人次,成為全世界人氣最旺、最受歡迎的博物館。
  • 陝西歷史博物館,年接待遊客270多萬,國家4A景點,國寶文物18件
    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鎮館之寶,像故宮博物館的金甌永固杯,清明上河圖,中秋貼,韓熙載夜宴圖,平復帖,千裡江山圖,步輦圖,洛神賦圖,伯遠帖,五牛圖等等;國家博物館的四羊方尊,后母戊鼎,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陶鷹鼎,虢季子白盤,彩簋,嵌綠松石象牙杯,錯金銀雲紋銅犀尊,擊鼓說唱俑,人面魚紋彩陶盆,紅山文化玉龍,明代鳳冠等等。
  • 博物館日 探尋世界頂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1977年,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國際博物館協會將5月18日定為國際博物館日。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世界頂級博物館,去尋找每一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人類文明寶藏。那故宮的「鎮館之寶」是什麼呢?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說,很難挑出一件代表性的寶貝。這是因為故宮的藏品呈倒金字塔結構,93.2%的文物都是國家珍貴文物,6.4%藏品為普通文物,資料留存僅0.4%。也就是說,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中夠「鎮館之寶」級別的寶貝太多了,幾乎件件都是壓箱底的寶貝。
  • 姜松點評世界五十大博物館及其鎮館之寶
    近年來姜松在各大、中、小學和社區組織「走進世界十大博物館」,「帶孩子去博物館吧」;「輕讀藝術史 趣遊博物館」等講座百餘場。主要作品有:《博物館裡的活色生香》《博物館裡的巔峰對決》等。  本文我們約請姜松老師為全國廣大讀者推薦「世界五十大博物館及其鎮館之寶」。圖文很長,不能一口氣讀完,讀者可慢慢品味。  對於熱愛文明史與藝術史的朋友們,利用世界各大博物館資源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此列出世界最知名的五十家博物館,和每家博物館的一件鎮館之寶(自然歷史博物館和科學技術博物館不在列表之內),隨後在「姜松評寶」中用一句話告訴您選取這一件國寶的原因。
  • 農民挖到吃不了的「菜」,專家800元買下,如今成博物館鎮館之寶
    白菜,是菜市場裡非常常見的菜,又便宜又好吃,但你能把它跟國寶聯繫在一起嗎?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之一就是一顆白菜,河南省博物館裡也有顆白菜被稱為鎮館之寶。我們先來說說臺北故宮博物館裡的這顆白菜,這是一顆翠玉白菜,整顆白菜由翠玉雕琢而成,從白色的菜幫到翠綠的菜葉,通透無暇,菜葉上還有2隻昆蟲,觸角清晰可見,栩栩如生。這顆白菜原來陳設在光緒帝的妃子瑾妃的寢宮永和宮。
  • 「鄖縣人」頭骨化石入選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記者 冰客本報訊記者昨日獲悉,經廣大網友和專家委員會歷時一個月的評選,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其中「鄖縣人」頭骨化石入選。 據悉,此次當選為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的是: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
  • 如數家珍,西安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娓娓道來
    博物館,是了解一座城市一段歷史最好的地方。陝西歷史博物館是西安代表性博物館之一,早前被熱追的紀錄片《國家寶藏》第四集就介紹了陝歷博的三件國寶。《國家寶藏》節目截圖除了上面這三件國寶,陝歷博還有一些重量級的鎮館之寶鑲金獸首瑪瑙杯1970年窖藏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6.5 釐米,長15.6釐米,口徑5.6釐米,屬唐代文物。
  • 古代4大珍貴文物:件件無價,圖4為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
    古代4大珍貴文物:件件無價,圖4為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1、「長毋相忘」銀帶鉤。深藏兩千年秀恩愛,兩個半扇的內壁,分別以陰陽文刻有「長毋相忘「四字,動人的情話用來訴說。這樣有關愛情的文物很珍貴。2、后母戊鼎。
  • 國際博物館日,見識一下這些鎮館之寶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發展史。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到來之際,新華社記者帶你看各地文物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聽背後精彩的故事,體味華夏如「滿天星鬥」的璀璨文明。「鎮水神獸」萌萌噠成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一頭萌萌噠的「鎮水神獸」,它就是2013年出土於成都市中心天府廣場的石犀。石犀長3.3米、寬1.2米、高1.7米,重約8.5噸,由整塊紅砂巖雕刻而成,體態豐滿,壯實可愛,是目前我國出土體量最大的圓雕石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