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lice
From 外灘教育微信號:TBEducation
前天收到一封特別郵件,是我的18歲的美國朋友Linda發來的。她上半年在上海的兩個家庭做了半年的互惠生,回美國已經兩個月。
作為一個剛剛親歷了中國虎媽式教育的美國女孩,她對教育的看法經歷了戲劇性的變化。我們最近一封郵件對此有一個開放的討論,她回美國後的反轉讓我深感意外。
郵件中提到:
「當我第一次去中國, 作為互惠生陪伴叮噹的時候, 我簡直震驚了:我從來沒有見過任何一個5歲孩子學這麼多東西!我當時覺得「虎媽式」教育對孩子太殘忍。
可當我從上海回到美國後,發現我的家庭以及周圍的孩子除了讀、寫,其他什麼都不會。很多美國孩子還在浪費非常多的時間看電視,閒晃;而同年紀的叮噹卻會彈鋼琴,騎馬,遊泳,能流利使用英語溝通。
我意識到叮噹受到的教育要好很多,我又想起叮噹在虎媽教育方式下其實享受很多學習的過程,這樣就不能說是殘忍的教育方式。
你知道美國大學學習一點兒也不輕鬆,所以我在想美國家長是否應該向虎媽式教育學習?這樣,美國學生進入大學能輕鬆點……觀察到叮噹的教育和美國我身邊孩子教育的對比,我現在對教育的看法改變非常大……」
要講清楚Linda和她的上海虎媽的故事,還得從頭說起。
我認識Linda是在她住在上海第二個互惠家庭期間,我們每天同一時間去幼兒園接孩子。正巧我兒子和她的寄住家庭的孩子Abby是好朋友,經常一起玩,自然我們也就聊得多了,慢慢地我開始了解她的經歷。
Linda來自美國俄亥俄洲,是社區大學的學生。她有著美國人喜歡探險的精神,對美國以外的國家充滿好奇。作為一個歐美年輕人,想體驗異國文化,深入當地生活,最經濟的方式就是通過互惠生項目去目的地國家居住三個月到六個月,在匹配家庭陪伴看護小朋友換取自己機票以及食宿。
既然是「互惠生」,顧名思義這個項目的特點就是「平等」和 「互惠」。加入計劃的青年與寄住家庭以互惠互利的關係共同生活。寄住家庭為互惠生提供一切生活所需,每月支付他們零用錢,互惠生則為家庭照顧孩子,做簡單的家務,同時體驗當地的生活。互惠生一般被寄住家庭視為家庭成員之一。
去年,Linda在美國申請互惠生項目,經過面試以後,很快匹配到了兩個上海家庭。Abby家之前她在另一個家庭住了三個月。當我問起那段經歷,當時,她第一句話就是:我的第一個住家媽媽真的很瘋狂,她就是一個上海虎媽!
被Linda稱為上海虎媽的林女士,看起來非常慈愛。初次見面,林媽媽就用有限的英文表達了她對Linda加入這個家庭的歡迎。第二天早晨,林媽媽擔心Linda吃不慣中式早餐,特意為她準備了蛋糕作為早餐。
然而,Linda從小到大從來沒有在早餐上吃過蛋糕,但考慮到林媽媽的熱忱,她還是將蛋糕吃了個乾乾淨淨。
不料,這樣一來林媽媽以為Linda喜歡吃蛋糕,隔三差五地就用蛋糕當早餐。這讓Linda感到哭笑不得:這簡直是催肥的節奏啊!不得已,Linda只好用微信翻譯,告訴林媽媽,自己願意和她的女兒一起吃中式早餐,這才結束了以蛋糕當早餐的生活。
儘管有這樣的小插曲,Linda還是挺滿意林媽媽一家作為她的寄住家庭的。特別是林媽媽的五歲女兒叮噹,簡直是個小天使。第一次見面,叮噹就很親切地叫Linda姐姐,性格也很可愛乖巧,Linda十分喜歡陪伴她。不過,在接觸了林媽媽的「虎媽教育」後,Linda卻一度感到困惑。
作為互惠生的Linda,在叮噹家的「工作」就是每周陪伴叮噹30到35個小時。叮噹白天去幼兒園,她陪叮噹起床,吃早飯;幼兒園放學後,她要一直陪伴叮噹直到睡覺。
18歲的Linda其實還是個大孩子,她喜歡聽音樂和唱歌。一開始,Linda陪伴叮噹的時候,會和她一起聽英文歌,還會教她一起唱。叮噹的樂感很好,基本聽兩遍就能跟著一起唱,這樣的時刻,讓兩個人都覺得很快樂。
然而,這樣歡樂的場景被林媽媽撞見了,林媽媽立刻明令禁止兩人再一起唱歌。理由是唱歌會讓叮噹在學習中分心,她希望叮噹跟Linda系統地學習英語。第二天,林女士就給了Linda一份當月學習指導時間表
叮噹四月學習計劃
1. 學習20-30個新單詞,並且告訴我學習了哪些新單詞。我會給叮噹做測試,需要她能夠用英文解釋詞彙意思以及正確運用。
2. 每天複習叮噹在幼兒園學的知識。
3. English Time 學習兩篇課文,至少一周一篇新的,一篇學過的,而且在能日常生活中運用。
4. 每天至少閱讀5本繪本,而且需要確保叮噹真的讀懂以及理解繪本裡的故事。
5. 每周學習一篇新概念英語,需要認識,背誦會翻譯裡面所有詞彙。
6. 兒童的學習的方式需要不斷重複記憶,強化記憶,因此每周複習之前所學的非常非常重要。
註:表中標註的「休息」以及「上課」時間 ,
叮噹需要額外學習:騎馬,遊泳,數學,邏輯,
跳舞,書法,演講和畫畫。
最初,Linda對這份工作表完全不能接受。她覺得叮噹基本沒有玩耍的時間;而這麼大的美國小孩兒幼兒園接回來都在玩啊,玩才是這麼大孩子的主要「任務」。
林媽媽對Linda的問題只是簡單回答:在中國,尤其是上海,小孩面臨的競爭就是這麼激烈,大的環境跟美國完全不同,所以請Linda遵守她的「工作約定」。
Linda雖然心有疑慮,但是出於對林媽媽一家的尊重,和自己的「職責」約定,她還是很快進入角色,認真執行這份時間表。當然這也離不開乖巧的叮噹的全力配合。
為了能跟Linda一起唱英文歌,玩角色扮演遊戲(林媽媽後來發現叮噹通過唱英文歌也能掌握一些英語詞彙,便允許她們唱,條件是必須完成每天的學習計劃),叮噹經常提早完成每天學習任務,好跟Linda一起唱歌,玩耍。
Linda還提到一個小細節,每天早上起來,林媽媽就把叮噹去幼兒園需要穿的衣物鞋子按照順序擺好。這樣可以保證叮噹吃飯加準備好出門的時間控制在20分鐘以內。Linda覺得這簡直就是軍事化管理!更不可思議的是,叮噹每天出門都非常快準備好,能準時出門,她可才是個五歲的娃呀!
實際上,Linda一直覺得自己挺幸運,不僅陪伴的叮噹乖巧可愛,林媽媽一家對她也很好,還帶她去了北京,一起爬長城。這段旅行是Linda在中國的生活中最精彩的一段。她從心底裡感激林媽媽一家給她這個機會,叮噹也很興奮能跟美國姐姐一起爬長城。
但令她深感意外的是,林媽媽仍然布置了旅途中的學習任務:每天早上Linda陪叮噹一起學習英語一個小時;在飛機或者車上,Linda輔導叮噹一起閱讀英文書。晚上林女士會自己輔導叮噹的語文和數學。
Linda說,在美國如果說出去旅行就是純玩兒,很少有家長給學齡前的兒童制定學習計劃,如果孩子在看書,那也是打發旅途中的無聊。
不過,奇特的是,叮噹對於媽媽給自己的「任務」雖偶有抱怨,感到很累,但大多數時候,她是欣然接受的。Linda很難想像,一個美國同齡孩子會對這樣的安排不反抗。在Linda看來,林媽媽在生活中對叮噹的照顧無微不至,是個出色的養育者;在指導叮噹學習的時候,又像個苛刻而嚴厲的老師。
作為旁觀者的Linda,對於這樣的母女關係感到新鮮有趣,漸漸地,她融入了這個小家庭,也從質疑到「服從」和接受了林媽媽的要求和安排。
對於Linda來說,中國的這段經歷可能是永生難忘的。她看到了上海的繁榮,也看到了中國孩子面臨的激烈競爭和教育壓力。她最自豪的是,在她離開以後,叮噹已經可以當媽媽的小翻譯了,可以自信地說英語、唱英語歌。
當這樣一個青春陽光的女孩子告訴我,她回國後對比了身邊拼命玩耍的美國孩子後,她現在完全贊同虎媽式教育,這引起我作為兩個孩子媽(一個四歲半,一個兩歲半)的思考。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個人一直堅信「你是什麼人比對孩子做了什麼要更重要」,比起培養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等生,我更傾向於培養出一個擁有自由意志和能活出真實自我的孩子。因此以前我對虎媽式教育方式一直持有批評的態度。
但是在深入看了關於虎媽教育的報導以後,我發現我和大多數家長一樣可能並沒有全面了解虎媽教育。我以前只看到了形,可能沒有看到神。
比如最著名的虎媽蔡美兒,大家都知道她為兩個女兒設置的十大戒律,自稱「採用咒罵、威脅、賄賂、利誘等種種高壓手段,要求孩子沿著父母為其選擇的道路努力。」
但是我以前並不知道的是,蔡美兒允許孩子們長大後做她們真正喜歡的事;她還為孩子聘用美國老師進行教學,老師總有辦法讓孩子們和事情建立起豐富的感覺聯繫。
發展心理學家艾莉森· 高普尼克在2016年出版的「園丁與木匠」(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 What the New Science of ChildDevelopment Tells U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一書中,把六歲前幼兒的學習模式稱為「發現式學習」(Discovery Learning),六歲以後的學習模式稱為「掌控式學習」(Mastery Learning)。並且不斷強調六歲前「玩」是孩子的主業而非副業。
在我看來虎媽式教育從幼兒就開始強調掌控式學習,忽略了發現式學習。比如叮噹,她可能將來一路上最好的學校,接受最全面的教育,進入世界五百強公司,然後有個門當戶對的婚姻。她的人生是在母親的掌控下發展完成,不太會偏離家庭預設的軌跡,也不太會給自己一個驚喜的人生,更不大可能成為改變世界的人。至少目前,我們的社會還是需要這樣勤懇優秀的人才。
而從小被父母鼓勵發現式學習的孩子,如果六歲以後父母再稍加掌控式引導,這個孩子不一定會接受最精英的教育,進入上流階層,但是一定是一個能做遵從自己內心的決定,能活出自己想要的精彩生活的人。
我的兩個孩子現在都還不到六歲,我依然堅定地採取非虎媽式教育,等到六歲以後可能會採取更多幹預和引導。教育方式沒有優劣的劃分,對於每個父母而言,無非就是在一系列教育的現實和理想一系列矛盾中找到一個平衡點。
最後引用蔡美兒在華盛頓郵報採訪的一句話結尾:
「我個人認為,西式教育過於強調「創意」,中國教育卻過於強調紀律和刻苦鑽研。其實,兩種教育方式應達到一個理想的平衡狀態,孩子才會長成我們期待的那樣。"
本文所涉人物均採用化名。
本文系授權發布,By Alice,From 外灘教育,微信號:TBEducation,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中國K12國際教育領先媒體,並系列化提供面向中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優質在線課程。加粗,且字體大小、顏色須與正文一致。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
本期推薦閱讀:
後臺回復關鍵詞【教育】,閱讀文章《這部豆瓣9.1、全球5億人看過的恐怖片,拆穿了中國教育的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