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的變化,情景交融,古詩山水寫得賞心悅目

2020-12-19 何必這樣哈哈哈

將山水轉化為山水畫比較容易,但將山水轉化為山水詩歌則比較困難。作者的意境是指作者如何以何種方式將空間中的山水轉化為詩歌和散文。大多數山水詩記錄了作者訪問山水時的所見所聞。

雖然看不到作者的風度,但從現存的詩歌中可以歸納出一些基本的、有規律的方法。首先,根據客觀景物的特點,將最可見的物體分成幾類,然後根據各種場景的邏輯順序或時空順序排列合理的順序,再按大比例尺寫出文章。

先寫吳均《與宋元思書)為例。文章先總提那兒「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然後寫「異水」,「水皆綠碧,千丈見...」,再寫「奇山」「夾岸高山,皆生寒」),然後寫出山裡各種各樣的聲音,如春天的聲音,鳥語,蟬鳴和猿鳴。範仲淹《嶽陽樓記》也是分類描述的一個例子。他首先在「理雨罪靠」中寫入胡,然後在春和景明中寫入洞庭湖,分為春日和月夜兩層。

尤其是在格律詩中,常常採用分類描寫的方法,其中孟浩然、杜甫等五韻寫於洞庭時期,而崔灝、李白、金陵鳳凰臺等七韻均為逐句、逐景、對聯、範疇。其次,根據作者的觀察,選擇了材料的排列方式。有以下四種情況:

1描述從固定地點觀察到的場景。

兩棵王安石《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杜甫《絕句》兩棵黃鵬柳樹,還有一條白鷺到天空。窗戶裡有西嶺千秋雪,門上有東吳萬裡船。

前者是從一個角度觀察的場景,這種方法只適用於小場景。後者是從書房寫的,但也有俯視、左右看、展望未來,視野比較開闊,視野也比較大。

2轉化。

作者以自己的劃分為線索,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地改變空間和最多的素材,他被稱為「移步換形」「一步一景」。一般的遊記,如陸遊的《人蜀記》、範成達的《吳船錄》、徐弘祖、柳宗元、薛宜的《永州八記》、薛宜的《遊龍門記》都是這類作品的典型代表。詩歌,如謝靈運的《石壁精舍還湖中作》和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

3看小的和大的。

在沈括《夢溪筆談》中有句名言:大都山水。以大觀小蓋,如人觀假山耳。如果和真山法一樣。從下面的觀點來看,我們怎麼能在和合的幫助下看到同樣的重山,我們不應該看到山谷裡的東西,也不應該看到中庭後面的車道上的東西。如果人們在東立,那麼山西是一個遙遠的地方;如果人們在西立,那麼山東就是一個遠程領域,如何作畫?

「以大觀小」用於放置「擴大」和山水人

4用心填滿眼睛。

讓你的眼睛充滿心靈和想像。視力總是有限的,但是世界是無限的,作者以有限的視力觀察無限世界,其範圍必然不廣。為了突破視覺的局限,擴大拓深的意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突破視力的限制

杜甫《望嶽》戴宗福怎麼樣?齊魯仍處於初級階段。將靈覺頂上,小山一覽無餘。

玉勃《滕王閣序》(節選)漁船唱晚了,響差了彭蠡岸邊,李鎮井漢,勝端街陽之浦。

詩人的眼睛能做什麼?站在滕王閣上,你怎麼能看到彭蠡漁船和衡陽鵝,聽到彭蠡釣魚歌和衡陽湧浪

5情景交融山水詩歌創作的最高境界。

乍一看,大多數山水詩歌和散文都是以形式和色彩寫成的,其實,形式和色彩總是包含著作者的理想、情感和趣味。因此閱讀山水詩,不僅要看描寫了什麼,還要看他表達了什麼情感,我們應該透過風景看到作者的思想和感受。

在山水詩文學場景與情感的關係中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觸摸場景。

吳均《與宋元思書》結尾的結論是:「營飛戾天者,塑峰總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這個「望峰息心」和「龐谷忘返」都是從「奇山異水」從富陽到桐廬。他像崔灝那樣的鄉愁和李白中的挫敗感也是他與黃鶴樓和鳳凰臺接觸的結果。

第二層次:移情到場景。

自然風光本來就沒有情感,甚至沒有生命,山水詩文作者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事物中,使之具有生命和情感,這就是移情入景。最引人注目的例子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記》。

最高境界:愛情與風景的交融。

作者的情趣融入了事物的狀態之中,情與景是完美和諧的,不能與景和情區分開來。王維中的山水詩大部分都達到了這個極限。謝靈運的山水詩經常是景勝在戀愛中,李白的山水詩有時會充滿情感,似乎還沒有達到王維的狀態。

後記

滄海的單詞

幾千年的中國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財富。山水的詩文更是精彩紛呈,在古代文化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學習傳統文化,欣賞古代作家的作品,不僅可以增加審美趣味,而且可以增加知識。

相關焦點

  • 詩化自然:山水畫境非畫景
    南朝時,宗炳《畫山水序》說:「聖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餘復何為哉,暢神而已。神之所暢,熟有先焉。」這篇畫論蘊含著六朝士人對山水及山水畫的認識。 古人很早就意識到詩與畫在意境表達上有共通之處,魏晉文人已將山水詩和山水畫聯繫在一起, 山水勝境是六朝士人普遍的追求。
  • 數學老師給古詩畫山水畫板書,學生不捨得擦,網友:請寄給我黑板
    古詩配上山水畫,應該是非常令人賞心悅目的,因為很多古詩就出自山水之間。比如說李白這首《望廬山瀑布》,就是一首出自山水間的古詩。相傳唐代大詩人李白於唐開元十三年行至廬山遊玩,創作了《望廬山瀑布》二首。而假如山水畫不好的話,非但會影響美觀,還會破壞了詩的意境。但是上海有一位數學老師,卻給古詩《望廬山瀑布》畫了一幅板書。她用粉筆勾勒的山水,惟妙惟肖,堪稱「神仙板書」,讓不少網友大飽眼福。網友們紛紛表示:這是PPT也無法替代的板書。
  • 古詩詞中的情景交融
    人物一開始心情是比較平靜的,由於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的變化。上課前,教師不急於把詞中每句話的意思「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由對詩詞進行反覆朗讀,掃清字詞障礙。熟讀成誦後,讓學生對比之前學過的古詩《宿建德江》。同樣是描寫月亮,都借月抒發感情,但抒發的情感卻不同。
  • 為什麼現代人寫古詩不行?
    現代人寫古詩總是讓人感覺不倫不類,而且很難寫出古代人的成績,也很難突破窠套,寫出什麼新意。為什麼現代人寫古詩不行?詩歌發展從勞動呼喊而來,出現過二言詩、三言詩、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還有雜言的笙詩,詩歌體式的變化一路走來,風格的變化也是復古與革新反反覆覆,直到唐朝,詩歌才出現了大的輝煌。唐人寫詩無論體式還是風格亦或是審美都達到了一個高峰,後世很多人難以超越。以至於宋代很多詩人都拾唐人牙慧,東施效顰之作不少,創新出奇之作不多。
  • 鹿柴古詩的意思是什麼 鹿柴古詩的意思
    古詩是我們在語文學習中經常會涉及到的內容,那麼《鹿柴》這首詩是什麼意思呢?《鹿柴》古詩意思:空寂的山中不見一個人,只聽到一陣人語聲。太陽的一抹餘暉返入深林,又照到了林中的青苔上。《鹿柴》是王維山水詩中的重要代表作,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中空靈境界的追求和喜愛,這也是他隱居輞川中的樂趣之一。這首詩的主要特色是充滿了繪畫的境界。這首詩前兩句寫幽靜,後兩句寫幽深。山中的景色因為朝夕更迭,風雨陰晴而變化。
  • 春遊何處去,跟隨古詩遊:品賞十首春遊踏青詩
    春遊何處去,跟隨古詩遊——品賞春遊踏青詩 作者:田大金「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清明節"前後,春光明媚 ,桃紅柳綠,鶯飛燕舞,雨潤草綠,正是人們春遊踏青的大好時機。春遊何處去?跟隨古詩遊。
  • 最奇怪的寫雨古詩,全文無一「雨」字,前兩句還在極言天氣晴好
    山水詩以謝靈運為鼻祖,到了盛唐王維孟浩然的筆下,更是進一步確立了山水詩派的歷史地位。他們筆下對山水有非常精妙的描寫,字裡行間當中充盈著對大自然的謳歌,而且所運用的語言,都有清麗的美感。王維孟浩然之後,山水詩派雖然逐漸沉寂,但偶爾也會有經典之作。即便是在宋詞佔主導地位的宋朝,也有很多詩人自覺寫出山水詩派的詩歌,並在其中展現出獨特的意境之美。一夜滿林星月白,且無雲氣亦無雷。
  • 明朝唐伯虎寫一首古詩自命清高,最後一句古詩常被郭德綱拿來用
    今天我們所分享的就是唐伯虎寫的一首古詩。這首古詩是他自己人格的外在展現,寫出了他自命清高的那種情感。雖然全詩我們了解的並不是太多,不過最後一句古詩我們經常聽郭德綱在說相聲的時候說起。閒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這首古詩的題目非常簡單,只有兩個字就是《言志》。古典詩詞從《詩經》而來的傳統就是如此,詩言志,詩緣情,唐伯虎用這首古詩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來說明自己內心的品格。
  • 柳宗元的一篇經典之作,層次井然,動靜結合,更令人賞心悅目
    下面介紹柳宗元的一篇經典之作,層次井然,動靜結合,更令人賞心悅目。《小石潭記》(節選)作者:柳宗元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 始於先秦,興於魏晉,盛於唐宋,山水詩文興起的三個階段
    前者的《石壁精舍還湖中作》,用移步換形手法寫了從早到晚、從石璧精舍到湖上舟中再回到書裔的一路所見;後者的《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用定點觀察的方法寫還望中的京色晚景。這兩種方法對後世山水詩的創作影響至大至遠。第三階段:唐宋。唐宋為第三階段,這是山水詩文的高峰時期。
  • 山水田園詩派
    山水田園詩派 :盛唐詩歌流派,以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等為代表,又稱王孟詩派。
  • 小學必背古詩129首,第12首《小兒垂釣》內容賞析,把人物寫活了
    90%的小學生家長不清楚部編小學語文課本中必背古詩文是多少首。 我來告訴您,最新部編小學語文課本中必備古詩文是129首,這129首是需要小學生背誦、默寫、深刻了解字詞句的意思的、是階段性考試必考的內容。
  • 小學必背古詩129首,第12首《小兒垂釣》內容賞析,把場景寫活了
    90%的小學生家長不清楚部編小學語文課本中必背古詩文是多少首。 我來告訴您,最新部編小學語文課本中必背古詩文是129首,這129首是需要小學生背誦、默寫、深刻了解字詞句的意思的、是階段性考試必考的內容。
  • 寫在山水間的十首古詩: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
    山水田園詩是古代詩歌的一個重要的種類,其著名的詩人有王維、孟浩然、陶淵明等人,詩人們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閒的田野,緣景抒情,因寄所託,表達自己的理想、志趣。精選十首山水詩,讓詩人帶我們走進他們眼中的山水美景。
  • 男孩寫得一手「印刷體」,字跡端正清秀讓人賞心悅目,媽媽卻很愁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大部分家長都希望自家孩子能夠寫得一手好字吧?特別是看到那些漂亮又工整的字,讓人的心情都變得更加好了。但是也有的家長正為孩子寫的字太過於工整清晰而發愁。
  • 楊文森:山水寫生意無窮
    (原標題:楊文森:山水寫生意無窮)
  • 名家講座| 「以大觀小」,看山水之法的繪畫空間
    中國古代文人畫家" 以心取象"、"以形寫神"的獨特遊歷方法來積累名山大川的胸中丘壑,不僅靠視力,而且多憑記憶取象來繪製自然景物,用"借物寓志"來達到"以形媚道"的目的,這種觀式構成獨特的空間意識體現了中國藝術家以"一管筆,擬太虛之體",從"目有所極,故有所不見"的狹隘的視野和實景裡解放出來。
  • 王維、孟浩然與山水田園詩
    詩人視野所及,先寫空林煙火,一個「遲」字,不僅把陰雨天的炊煙寫得十分真切傳神,而且透露了詩人閒散安逸的心境;再寫農家早炊、餉田以至田頭野餐,展現一系列人物的活動畫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氣息,使人想見農婦田夫那怡然自樂的心情。「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 中考語文知識總複習,古詩欣賞
    【評析】:這是閨怨詩、描寫了上流貴婦賞春時心理的變化。詩的首句,與題意相反,寫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寫她登樓賞春:帶有幼稚無知,成熟稍晚的憨態;三句急轉,寫忽見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樹又綠,夫君未歸,時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寫她的省悟:悔恨當初慫恿「夫婿覓封侯」的過錯。詩無刻意寫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無餘。
  • 別致的秋景山水,唐岱繪《清秋圖》
    唐宋兩代,文人墨客寫了很多和清秋有關的詩詞,在這些詩詞中常常蘊含了作者了無盡愁緒。此後,清秋就和愁楚有了不解之緣。文人的創作,影響到了畫家。畫家們紛紛拿起畫筆描繪秋景山水。比如元代的王蒙就特別喜歡畫「秋山隱居」之類的題材。對於畫家來講,無論持有什麼樣的創作理念,求新求變都是他們的藝術追求。哪怕明明知道變化不了,也要強行嘗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