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陝西商洛市鎮安縣豪華中學」備受關注。鎮安縣於2019年5月脫貧摘帽,去年地方財政收入不足2億元,而建設該中學投資已超7億元。輿論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教育發展、財政資金使用等問題的關注度較高。
輿情熱點
輿情熱度走勢圖
(數據來自: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人民在線)
8月13日晚,新華社旗下微信公眾號「新華視點」發布報導《學校建漂亮點本無錯,為何這所「豪華中學」讓人困惑?》,輿情熱度開始上升。8月14日,多家媒體發文關注此事,輿情熱度達到峰值。當日,鎮安縣有關工作人員回應稱,學校由多校合併而成,所以面積比較大,從長遠看是可行的。新建鎮安中學項目是為了徹底解決城區學校大班額問題,項目的立項和籌資方式均符合政策規定,所有的手續都是齊全的。商洛市政府工作人員回應稱,已成立調查組去往現場。8月17日,有學生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花銷增加,回家不便」,輿情再度升溫。目前,該事件熱度降低,輿論期待當地發布調查結果。
熱點詞雲圖
目前,「豪華中學」「鎮安縣」「脫貧摘帽」成為輿論熱議的高頻詞。具體來看,校園總投資達7.1億、建設噴泉和假山瀑布、校領導辦公室疑似超標、教育質量未相應提升、地方財政收入不足2億元、高額貸款增加債務壓力等內容受到較多關注。
輿論焦點
多家主流媒體媒體發布評論文章,關注地方教育的發展觀念、公共項目建設的審批監管、防範「形象工程」增加地方債務風險、妥善安排該學校後續工作等內容。網民觀點方面,多數網民期待徹查此事,認為過度舉債建校背後可能存在官員貪腐和作風問題;部分網民認為,當地「硬體」建設花費過高,師資建設等方面投入不足,發展教育的方式失之偏頗;另有少數網民表示,多地縣城中學實施「密封式」管理,校園環境優美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師生身心健康。
1.教育應以「育人」為先,「豪華校園」並不可取
「再窮不能窮教育」不應被誤讀。央視網評論指出,再窮不能窮教育,是不讓孩子因貧困而失學,要保障最低限度的教育投入。而不顧地方財政承受力,在沒必要的地方「豪華」,體現的不是對教育的尊重,而是對教育的傷害。表面的豪華之外,師生並沒有相應的獲得感。不要誤解公眾對教育的支持,教育投入應更有敬畏心和公共關懷。
發展教育重點在練「內功」。《工人日報》評論表示,教育的發展應有適度的前瞻性,這也是共識。摘帽不久的深度貧困縣,投資7.1億元新建中學,建人造景觀、搞豪華裝修、辦公室面積超標,並由此債臺高築,顯然並不「適度」。加大教育投入不等於「外觀競賽」和「豪奢攀比」。發展教育不能光在「大樓」上下功夫,必須持續練內功。
2.地方發展需量力而行,過度舉債值得警惕
「豪華中學」帶來沉重財政負擔,「教育」之名難掩形式主義問題。人民網觀點頻道發文稱,一個剛剛摘掉貧困帽的縣,更應厲行節約,諸多基建等民生工程都需要財政投入,要儘可能優化、合理分配資金。「豪華中學」一系列「非必要」設施,以及由此帶來的沉重財政負擔,更顯刺眼。豪華中學引爭議,浪費寶貴資金,難掩形式主義。地方管理者須秉承正確的政績觀,才能鞏固脫貧實效,進一步推動地方發展。
完善社會公共服務,合理規劃資金使用。《農民日報》評論稱,剛脫貧出列的貧困縣在完善社會公共服務上勢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特別是教育、醫療等方面的發展更需高效有力的資金支持。地方政府應該將教育投入用在最需要、最緊急的地方,同時強化規劃和監管,使有限的資金髮揮更大的社會效益。
3.正視問題反思追責,盡力做好後續工作
民生工程應接受輿論評議,出現問題要追究責任。《新京報》評論稱,目前,涉事學校已經交付使用。反思此事,涉及公共利益的工程,在開工前,就應把規劃設計公之於眾,接受輿論評議。更應從源頭糾偏,遏止奢侈之風和形式主義。建造校園是一個教育項目,而不是一個旅遊項目。校園不便拆了重建,思想卻是可以重新洗禮的,責任也是可以回溯追究的。
學校已然建成,後續應重點提升教育質量。紅網評論稱,學校理應以教育質量為本,硬體只是錦上添花。同樣是教育建設,張桂梅靠著一百萬捐款建起雲南大山裡的華坪女子高中,今年159人參加高考,150人都上了本科,這是了不起的成績。學校已然建成,更要督促有關方面做好後續的招生、教學工作,抓住教育建設的根本,讓「豪華中學」的教育質量也「豪華」起來。
輿情點評
「剛脫貧摘帽的縣城」與「豪華中學」對比鮮明,引發輿論熱議。目光長遠辦教育,適當提升基礎設施質量,本無可厚非。但過度舉債建學校,「硬體」華而不實,而「軟實力」並未有所提升,受到媒體和網民的普遍質疑。輿論進而對當地的項目規劃、審批監管、資金安排乃至政績觀都存有疑慮。
以此事為鑑,兩個深層次問題更值得關注。其一,經濟欠發達地區如何規劃教育發展,如何破解師資不足等難題,如何切實提升教學質量,都值得深思。輿論呼籲從實際出發辦學,多著眼於「育人」而非「政績」,警惕「形象工程」向教育領域蔓延。其二,對於脫貧摘帽不久的經濟基礎較薄弱地區,如何安排教育等領域公共財政支出,如何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如何提升當地持續發展能力等問題更需關注。輿論期待,教育投入真正為當地發展賦能,財政支出更加科學合理。(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輿情分析師 李揚)
編輯:劉柳(實習生)| 責編: 李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