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國都市報數字報-百名勇士 雷公島壯烈犧牲

2020-12-20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
  4月23日,站在澄邁玉包港海邊高地,看著腳邊不遠處的懸崖峭壁,很難想像,65年前,我軍登陸部隊是如何爬上來的;看著敵軍留下的地下碉堡,厚厚的,足足有四十釐米左右,幾個架槍的口子對準大海,同樣很難想像,解放軍如何穿過這裡射出火力。

  結果已被寫進了歷史。儘管如此,站在這峭壁之上,迎著獵獵的風,遙想著當年發生在這裡的一幕幕,解放軍那股不畏犧牲的精神,仍撲面而來,動人心弦。

  南國都市報記者 楊金運 王小暢/文  陳衛東/圖

  我軍:冒生命危險回去拿文件,吃百姓家剩飯留「光洋」

  93歲的王克祥腦海中,玉包港的獵獵海風中,夾帶著血的腥味。

  1950年3月26日傍晚,瓊崖縱隊副司令員馬白山與四十軍一一八師政治部主任劉振華率領加強團,分乘81艘木帆船,自雷州半島燈樓角起航。原計劃進軍臨高角,因中途生變,便就近向澄邁縣玉包港前進。渡海的戰士中,消瘦的王克祥目光堅毅,是瓊崖縱隊司令部警衛隊長。

  王克祥的父親是被日軍殺害的,母親則因過度勞累病逝。1941年,19歲的他參加了瓊崖獨立遊擊隊,當偵察兵抗日。解放海南時,他隨瓊崖縱隊渡海到雷州半島接應解放軍。

  當年玉包港的槍炮聲,仍清晰迴蕩在王克祥耳畔。「登陸時,國民黨軍的機槍掃射過來,我們連忙趴到船尾。」王克祥說,炮彈下了水,船激烈地搖晃,「乾糧都泡水裡溼了。」

  那是夠吃3天的餅乾,準備上了岸作戰時吃的。海水一浸,都不能吃了。

  緊接著,王克祥聽到了「衝鋒」。當時,天色很黑,王克祥用手去抓船的一個部位,沒想到抓到了帆船排氣的地方,「手被燙傷了,跳下海裡,海水浸泡就脫皮了。」王克祥沒有時間為自己護理。「上岸後,馬白山說還有一份文件在船上。我就和馬白山的警衛一起回去拿。」王克祥說,當時敵人飛機正在頭頂盤旋,不停朝著我軍掃射。

  躲在一塊巖石後面的王克祥右手傳來一陣劇痛。「打到了右手,事後發現左手的袖子也被打了一個洞。」王克祥說,所幸,傷得不是太重,文件也順利取回來了。

  部隊在一個村子裡集中。「大家都很渴,幾位婦女打水給我們喝。」王克祥說,當天晚上,部隊本想去臨高的,但我方剛煮了飯,差不多就要熟了,國民黨軍就打過來了。

  「很多戰士飯都沒吃上一口。」王克祥說,乾糧都被打溼了,戰士們飢腸轆轆,行軍過程中,他和另外的3個人在一戶老百姓家裡吃剩飯。

  「老百姓的東西不能白吃。」王克祥說,他們留下了一個光洋,用碗蓋住。

  邊走邊打,3月30日前後,登陸部隊在澄邁美厚村遇到了接應部隊。

  敵軍:連長為避責假裝受傷,讓村民抬去團部匯報

  澄邁玉包村,旁邊的玉包港是解放海南戰役的重要登陸點,解放軍先後在那裡登陸兩次。4月23日下午,村中一家小賣部門前,幾位老人家正坐在長凳上閒聊。8旬老人陳光榮聽說有人想了解當年解放軍登陸故事時,來了興致,一下子便打開了話匣子。

  解放前,國民黨有一個團部駐紮在臨高縣馬嫋鄉,他們在玉包村裡有一個連部,下有2個排,人數大概有四五十人。

  陳光榮稱,解放軍兩次從玉包港登陸。第一次登陸,1950年3月26日晚7時,四十軍加強團分乘81艘帆船從雷州半島的燈樓角揚帆起航。早上8時,加強團在玉包港正面地段分散登陸,船隻靠岸後,前鋒戰士毫不遲疑地徒手攀上六七米高的懸崖,然後猛打猛衝,英勇摧毀了敵人防守的碉堡群。當時,村民正在睡覺,大概凌晨四點左右,霧很大,解放軍登陸被敵軍發現後,發生激烈交戰。村民聽到槍聲後,紛紛爬起來跑到村外的洞裡躲避,「那是村民們以前防盜賊挖的一些洞。」在去躲避的過程中,陳光榮看到解放軍有一艘船靠岸時擱淺了,戰士跳到海裡面想把船推出去,可是推不動,岸上一群敵軍用機關槍朝他們掃射,一道道火光劃破黑夜。這場戰鬥打得很激烈,解放軍登陸成功後,便在接應部隊的協助下,迅速轉移了。

  「我們幾天後到海邊,看到很多戰士死在船裡,流了好多血。」陳光榮遺憾地說。

  慘烈的還有,3艘船在拂曉時登陸雷公島,與守敵血戰了2個晝夜,擊斃擊傷敵人200多人,但我軍也損失慘重,有100多人在戰鬥中壯烈犧牲,最後只有11人奪船突圍。

  村民的記憶中,這次戰鬥後,在玉包村駐紮的敵軍還鬧了一出笑話。陳光榮笑呵呵地說,戰鬥時,敵軍連長跟老婆在家裡睡覺,沒有到戰場指揮。「戰後第二天,我們還看到他正常走來走去。」可是兩三天後,他可能用紅墨水把腿染紅,還綁上紗帶裝出受傷的樣子。找來8個村民,他坐在椅子上,讓大家抬到團部去匯報,「擔心會被責怪沒有參與作戰。」

  「有一個船工受傷後,被村民抬回村裡,但沒辦法治療,慘叫幾天後便死了。」陳光榮說,他們是幹工時發現這個受傷的船工的,他當時穿著便衣,可能是受傷後爬上岸的。

  看到船工死得很慘,陳光榮心裡很難過。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