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玉米長得特別好
在農村,誰要是跟「懶」這個字沾上邊兒,肯定會被鄉親們瞧不起,自家的光景也好不到哪裡去。可是在赤峰市松山區穆家營子鄉大西牛波羅村,卻「懶」得有理了!就拿第四村民組的組長劉長龍來說吧,不僅自己種田做起了「懶漢」,還不停地做其他村民的思想工作,希望大家和他一起學習「懶漢種田」。他還振振有詞地說:「懶漢種田不但能增產增收,還能解放勞動力!我推廣有什麼不對呢?」
懶漢種田增產增收
7月17日,記者走進了大西牛波羅村,看到路兩邊實施保護性耕作的玉米長勢喜人,一片片綠色讓人感覺到無限生機。地裡的秸稈碎片還依稀可見,田野裡見不到農民忙碌的身影,只有一臺臺噴藥機伸開雙臂,在巡迴噴灑著除草劑。
什麼叫做保護性耕作?劉長龍的解釋很直白:保護性耕作其實就是「懶漢種田」!過去實施傳統性耕作的時候,把玉米棒子掰回家後,還要把秸稈割回,到秋天還要翻地。現在不但不用翻地,就連秸稈也不用收回,到第二年春天直接把地深松一遍進行播種,再灑一遍除草劑後就等著秋收了。
大西牛波羅村的趙明和趙茹軒叔侄倆地挨著地,壟挨著壟。在2002年開始推廣保護性耕作時,叔侄倆產生了很大的分歧。叔叔趙明很是不理解:莊稼人種地不翻地、不揀茬子,莊稼還能長好?就沒聽說過懶人能種好莊稼的!於是趙明依舊按照老一套辦法種田。侄子趙茹軒則按照保護性耕作的要求,不翻地,不耪地,用深松機和免費播種機1天就將自家的6畝玉米地種完了。到了秋收時一算產量,趙明口服心服:自家玉米畝產600公斤,而侄子種的玉米卻畝產700多公斤!趙明逢人便說:「種了一輩子地,卻越來越不會種了!過去說精耕細作能多打糧,而如今懶漢種田產量照樣高,看來我也得學一學新技術了!」
實現經濟生態雙贏
「懶漢種田」不但能增產,還有明顯的環保效益。劉長龍給記者算了一筆帳:與傳統性耕作相比,保護性耕作每畝節約開支70多元,再加上每畝大約增產的100多公斤玉米,每畝比原來增收近200元。過去種地不上化肥就打不了多少糧食,而且抗旱性極差。而實施保護性耕作以後,土地就像海綿一樣,不但能保水聚肥,還能有效地防止水分蒸發,比過去能多抗旱6~8天。
自從實施保護性耕作之後,大西牛波羅村的風沙明顯減少了。村民張俊峰對記者說:過去在地裡幹一天活,滿頭滿臉都是土,到了冬天家裡連窗戶都不能開,全都是沙塵。現在好了,秋收後留在地裡的玉米秸杆把風沙都擋住了。赤峰市松山區農牧業機械化管理局的一份監測數據也表明:實施保護性耕作的農田與傳統耕作農田相比,風蝕量減少58%以上。
幹活少了收入高了
盛夏季節,大多數農民都在忙著侍弄莊稼。可是走進大西牛波羅村,你隨時可以看到在樹下納涼的人們。劉長龍告訴記者:「實施保護性耕作之後節省了大部分勞動力,現在家中只要留下一個婦女,甚至一個小孩兒就可以種地了,男勞動力得到了徹底解放。這不,他們實在閒不住,都出去打工賺錢了,有的還到了國外!」
村民吳洪波對記者說,他家共有17畝地,過去,他們夫妻倆除了侍弄莊稼根本就沒有時間做別的,一年下來,收入也不過7000多元,日子過得緊巴巴的。自從2002年實施保護性耕作後,妻子一個人就把所有的農活兒包了,收入還比原來翻了一番。他自己呆著沒事幹,就湊錢買了臺裝載機在外面打工,每個月都能收入1萬多元。這樣一年下來,家裡收入十幾萬元不成問題。
大西牛波羅村村支書趙振華說:「第四村民組實施了保護性耕作之後,在家種地的人用不著幹多少活兒,收入卻越來越高了。部分男勞力還走出了國門,到阿富汗、日本、新加坡等國家打工,每年收入都不低於4萬元。現在我們正在其他村民組推行『懶漢種田』模式,在實現輕鬆種田的同時,還要讓村民們儘快地富起來。」
推廣效果不理想
「懶漢種田」模式是1992年由山西省農牧業機械化管理局、中國農業大學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共同合作研究的項目。經過10多年的努力,已經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目前已經在山西、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得到了大面積推廣。赤峰市松山區農牧業機械化管理局於2000年派技術人員前往山西省考察,後在大西牛波羅村試驗並推廣,現在松山區的推廣面積為20多萬畝。
松山區農牧業機械化管理局副局長王景川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這種模式推廣起來很困難,因為想讓老百姓改變傳統觀念並不容易。大多數人認為,從沒聽說過莊稼不用侍弄就能長好的道理,那樣做就是在糟蹋地。所以當初在推廣的時候,我們按照每畝地補貼15元錢的做法,慢慢來實施的。保護性耕作的好處太多了,它省工省時,節約勞動成本,抗旱能力強,防止水土流失,改善自然環境……保護性耕作可以說是耕作模式的一場革命,我們也盡力做了推廣,可是目前才發展了20多萬畝,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目前除了農牧業機械化管理局,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單位參與。要想使這種耕作模式得到推廣,造福更多的農民,一定要得到相關部門的支持和全社會的關注。」
文/本報記者 湯 軍 實習記者 李彥群 攝影/實習記者 李彥群
[責任編輯:wg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