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鄉縣:「小紅包」激活「大幸福」
河南經濟報記者張彤 通訊員張德勝
「近幾天陽光晴好,晝夜溫差大,適合出花菇,第二茬肯定又是大豐收。」隆冬時節,位於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內鄉縣板場鄉三岔村紅葉滿山,貧困戶王宜黑一頭扎進菇棚裡,忙得不亦樂乎。
香菇種植是板場鄉的傳統支柱產業。全鄉1.1萬農業人口中,有近三分之一從事香菇產業,歷年種植規模均保持在500餘萬袋。
王宜黑往年家庭收入主要是外出務工。今年受疫情影響,原來務工的企業遲遲未能復工。他沒有上過幾天學,重新找工作難度很大。
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危機,像王宜黑這樣為生計發愁的貧困戶不在少數。板場鄉黨委書記李耀武說,全鄉上下深刻認識和把握疫情影響下奪取脫貧攻堅收官之戰的新特徵新要求,多措並舉化危為機,規避因疫返貧風險,不斷拓寬增收渠道,確保貧困群眾脫貧路上行穩致遠。
出不了門,幹部們可不能讓他閒著。王宜黑參加了鄉裡組織的香菇種植技術培訓,取得了合格證書,利用政府貼息的扶貧小額信貸資金,發展21600袋香菇。「第一茬賣了4萬多元,政府給發了兩個『小紅包』,一個是合作社產業獎補3200元,另一個是種植補貼2.2萬餘元。香菇一共能出4-5茬,算下來淨收入10萬元沒有一點問題,這比外出務工幸福多了。」王宜黑說。
在板場鄉貧困戶中,494人參加技能培訓,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成為「土專家」,257戶獲得政府貼息的小額扶貧貸款,147戶享受香菇種植補貼和原料補貼196萬元。為進一步延伸香菇產業價值鏈條,新建冷庫2個,菌棒加工廠1個。
「小紅包」激勵下,板場鄉2020年度香菇種植規模達到800餘萬袋,其中貧困戶種植較往年淨增110餘萬袋。該鄉玉皇村貧困戶周代昌今年一口氣種植4.3萬袋,據他介紹,「『紅包』領了近5萬元,按照袋均淨收益不低於5元計算,我家今年保底收入也在20萬元朝上。響應政府號召,聽黨話跟黨走,這比弄啥都靠譜。」
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板場鄉716戶2108名貧困人口全部清零,脫貧戶人均純收入達到2.1萬元,同比增長39%,產業收入和就業收入佔比86%,減貧成就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