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小朋友帶到國外「留學」半年,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2021-02-23 小花生網

現在很多家庭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爸爸或媽媽有個機會到國外工作半年一年,可以順便把小孩帶過去做一次短期「留學」,接觸一下國外的教育和文化,正好把英語水平也提高一下。

但是,帶孩子短暫出國上學,的確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兒,需要考慮很多問題。如果希望半年左右的國外上學經歷能給孩子帶來很大進步或變化,也不現實。那麼,如果遇到這類情況,該怎麼辦呢?折騰這一番,值不值呢?

難得,小花生網友@river dance正好有這方面的第一手經驗。今年1月到7月,趁孩子爸爸去美國訪學,她把小孩也送到美國西北部的華盛頓州,上了半年幼兒園。回國後,她仔細思考了這趟「小別離」是否值得,總結了收穫與付出、思考與經驗,很細緻,也很實在。

和大家分享這篇原創文章,謝謝@river dance!


本文由@riverdance發布於小花生寫作計劃

寫這篇文字,是為了總結這半年多的經歷,也給有類似想法的家長們一點參考。

一、去美國上幼兒園的緣起

14年,孩子爸爸計劃15年到美國訪學一年。那時孩子還小,沒有表現出特別的語言天賦,而且我們並不熱衷於過早給孩子進行英語啟蒙,所以也沒有讓他「遊學」的想法,甚至一直感嘆如果訪學計劃可以推遲兩年就更好。

直到有一天,孩子爸爸說,同事的孩子在美國待了半年,回來之後原版動畫片可以全部看懂,我才有點心動。於是和家裡商量,得到長輩支持後就開始為全家人辦理籤證,購買機票,一步步計劃起來了。

(火雞過馬路,浩浩蕩蕩)

二、比預想多了些曲折的過程

孩子爸爸是15年10月底開始訪學的,我和孩子是16年1月份(我的工作單位開始放假)再過去。

雖然耽誤了幾個月,但我們仍覺得這是比較好的安排。相比起一家人一起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倒時差,租房子,以及各種生活不便,孩子爸爸在工作之餘有足夠的時間幫我們找到合適的住處,而且一下飛機很快就可以安頓下來了。於是,剛滿3歲的小朋友開始了第一次長途飛行。

既然要學習語言,最好的辦法就是進入純英語的環境,對小朋友來說最好的選擇是上幼兒園。

雖然當地有很多各種各樣的幼兒園,但是我們對入園的情況仍然估計不足,加之國外多數機構都需要提前很長時間預約(這也不是我們國人的習慣),一開始入園並不順利。孩子爸爸在我們到達之前開始尋找住處附近的幼兒園,被告知均滿,或者錯過了報名時間(通常聖誕假期之後孩子們就入學了),只能等待6月份的名額。我們顯然等不起。

在一次次失望地掛掉電話後,我們又抱著一線希望去了幾家幼兒園參觀,然後見縫插針地去給他補打疫苗(事實證明這個年紀去並不需要補打,國內疫苗足夠)和體檢(部分學校需要這些材料,特別是公立學校)。

就在我們快要失去信心時,有一家home-based的私立幼兒園打來電話,問我們是不是有興趣參加幼兒園的tour。我們馬上趕了過去。

幼兒園半天學制,秉承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在一戶人家的一層,規模很小,政府規定每個時間段只能招收不超過12個幼兒入園,當時每周只有兩個上午的spot。儘管費用比上5天高出很多,但時間比金錢寶貴,我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下來。

小朋友由此開始了幼兒園的學習生活。雖然我們倆的英語口語都不差,但因為擔心口音問題仍沒有教過小朋友英語,他僅有的語言儲備就是告訴老師要pee pee或者poo poo。

一下子把他扔進語言完全不通的環境裡,我們一開始很擔心他的適應問題。沒想到除了第一天不願意上廁所,他馬上喜歡上了這個幼兒園,每次都迫不及待地衝進教室,又捨不得離開。雖然我們覺得他幾乎什麼都聽不懂,但一定玩得很high。

兩周後(也就是上了4個半天的幼兒園),因為要上班,我回國了,孩子的爺爺奶奶到了美國「接班」。這是我們能想到的唯一的辦法。

之後每次視頻聊天,我最關心的是他學到了多少英語。孩子爸爸第一個反饋是在我回國後一周,說小朋友告訴他幼兒園裡吃了「葡萄」和「cracker」,也就是對於他不知道的東西,他直接用了英語。之後的幾個月似乎進度並不明顯,仍然停留在幾個單詞的水平,除了「Hello」和「Bye bye」,說得最多的就是小朋友之間搶玩具用的「Stop it」。我幾乎都灰心了,覺得效果不如想像中好。

今年7月底,我放假來到美國,此時小朋友也結束了5個月的幼兒園學習。隨後我們在美國小住一段,9月回國上幼兒園。

(街邊隨手拍)

三、半年國外生活的收穫

1、英語

這也是我們最關心的。與孩子在美國的一個多月間,明顯感覺到了他語言的進步。從一個單詞都不會的小傢伙,到可以說一些非常簡單的短句,詞彙量增加了不少,偶爾還會冒出幾個意想不到的單詞,對於他喜歡的汽車,甚至可以說出一堆我都不知道的單詞。

但我覺得仍達不到「聽懂原版動畫片」的程度,當然一方面他幾乎不看電視,另一方面也無從檢驗。會的雖然不多,但能說的部分發音很標準。路遇外國人(好吧,其實在當地我們才是「外國人」),他會主動說英語。吸收新的英語單詞與句子的速度也比較快。

我們會給他讀一些繪本,然後他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嘰裡呱啦往下念。但是他沒有語法的概念,句子結構往往不完整,可能在他的概念裡只有單詞。

回國之後,他也會和外國人講英語,但使用機會明顯減少了。幼兒園裡最喜歡的課程也是英語課,第一周把英語課本拿回家,他就自己翻著看著圖片念完了。

但是因為種種原因,他接觸英語環境的時間仍然不多。所謂「沉浸式」,也僅僅是每周幾次,每次3個小時而已,而且這3個小時他多半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2、生活

國外的空氣和水質都比較好,這是毋庸置疑的,天空很藍,水喝起來也比較甘甜無異味。水果、蔬菜和肉類的口感也更好一些。但是美國轉基因的食物很多,根據當地法規也無需標明,對我們而言好處是東西更好吃,但如果介意轉基因的話就只能花更多代價購買有機食品了。好在美國的有機食品也不像國內漫天要價,只是比普通食物價格略高而已。

(蔬菜瓜果都非常漂亮,有不少是轉基因的)

(非常粗壯的大蔥,特地在下面放了一支原子筆作對比)

3、幼兒園

小朋友很喜歡幼兒園,每次都迫不及待要上學。我們猜想,主要是因為幼兒園自由,有寬敞的活動場所(室外有滑梯、小沙坑、小水塘、小房子),還有各種各樣的玩具(我們初到一個地方,也沒有帶什麼玩具)。幼兒園會讓小朋友玩一些小實驗,根據季節觀察動植物的變化。

幼兒園老師不多,director很有經驗,每個月也會給我們發郵件,告知這個月主要的活動內容。為了增加家長間的溝通,幼兒園每個月組織會potluck,偶爾也有家長會請同學一起為孩子慶祝生日,組織聚會活動。不知道國內和國外的幼兒園具體差別是什麼,但是上了兩天小朋友就吵著說要上美國的幼兒園,我們一開始描繪的美好情景似乎沒有起到太大作用。

4、玩伴

小小孩都喜歡和大小孩玩,但是在國內的情形是大小孩喜歡和更大的孩子玩,因此小朋友經常受挫。可能因為美國有很多多子家庭,在商店裡、遊樂場裡遇到的大小孩都願意和小小孩玩,有些黑人小孩還會手舞足蹈逗小朋友,而且孩子們大多都很願意share。總之,孩子們之間無論皮色種族都很友好。

5、 公共設施

美國號稱「兒童的天堂」,帶著小孩果然有很多便利。超市購物,有人會讓你先結帳;機場安檢,有優先通道;公交車上,司機會傾斜車身讓孩子便於上下車(對於殘疾人和老人也一樣);走在路上,會有人主動和孩子打招呼,讓孩子玩玩小狗;更不用說隨處可見的圖書館和兒童遊樂設施(雖然大多都很簡單)了,偶爾還有街頭藝人玩大泡泡之類逗小孩。

如果碰到警察和消防員,他們會主動讓孩子參觀消防車或者其他裝備,忙不迭地演示解說,瞬間又變戲法似得掏出一些sticker或者塑料安全帽給小朋友。我們在華盛頓機場碰到一個荷槍實彈的警察,甚至把自己的badge給了小朋友。這可是個real one,不是那些貼著 junior officer的塑料製品。

美國還有很多公共設施或者展覽是對孩子免費的,有數不清的寓教於樂場所,對於孩子來說真的有玩不盡的地方。

(警察送的自己的badge)

(消防員送的塑料帽子)

圖書館和博物館的設施都很好,不僅針對兒童有各種讀書活動,針對成人和老人也有各種活動,比如讀書交流、影視欣賞、手工編織、電腦技能等。不同的圖書館活動內容和時間都不同,而且對於不同年齡段分開設置,因此在小朋友初到美國沒上學的日子,我們就帶著他到處混圖書館。

而傳說中的開車半小時必定有一個圖書館確實不假,我們坐公交車加步行半小時的距離就有兩個圖書館,分數不同的圖書館系統。圖書館都有兒童區,擺著數不清的繪本,裝飾也很符合兒童的心理。館內設備很好,電腦全是觸控螢幕,真皮沙發的大小剛好夠媽媽和孩子擠在一起讀書。同一個圖書館系統的書是可以互借互還的,憑任何身份證明就可以辦借書卡(我們就用的護照),一次可以借多本,還可以網上續借,非常方便。

據說每年還有圖書館的送書日,美國家庭往往拉著小推車把書裝回家。在那邊半年,我們也收穫了一些繪本,無奈書本太重沒法帶回來。

博物館更不用說,針對兒童的區域絕對是可以讓孩子們尖叫的地方。總之,外部環境對孩子來說非常友好。

(這樣讀書, 哪個孩子會不愛)

四、去國外上幼兒園,我們付出了什麼

1、經濟

或許有人會覺得我把這點放在第一條顯得很可笑。現在很多家庭可以在孩子的教育上不惜血本,我們這麼寫似乎很另類。

事實上,我們租住的地區消費和稅收很高,光光房租就超出了我們兩人每個月的收入之和,更不用說其他吃穿用度和小朋友的學費。所以對於別人輕描淡寫地說「你們怎麼不買輛車啊」、「呀,去美國買愛瘋」之類的話,我們也只能呵呵。

其實對於美國人,基本生活用品的成本並不高,但相對於我們在國內就顯得微薄的收入,再把一切都加稅乘以利率,費用就節節攀升了。

2、幼兒園的選擇

總的來說,對於幼兒園的選擇我們還是倉促了一些,當然當時的情況是沒得選擇。這個幼兒園聚集了多國訪問學者的孩子,流動性很大,孩子們的語言也非常混雜,整個幼兒園「族群化」現象很「嚴重」。

據說我們小朋友一開始和一個墨西哥孩子玩得不錯,那個孩子回國後便和幾位日韓小朋友玩。人類這種對膚色的認同真是天然的。這也造成了小朋友無法最大程度接觸英語國家的孩子。

除去這一點,我們對於幼兒園還是比較滿意的。但是這樣的情況在一個美國孩子居多的幼兒園會不會有所改善呢?我們也不得而知。

3、健康

可以讓小朋友在國外待這麼長時間,對於家中長輩的支持分不開。對於早把英語忘光的一代人,讓他們生活在沒有朋友語言不通的環境中,還要處理各種生活瑣事,確實非常不易。而帶小朋友是非常辛苦的事情。如果長輩身體狀況好,這是再好不過,如果身體不好,美國高昂的醫療費用以及語言不通習俗不同帶來的各種不便又是新的挑戰。同時,小朋友在美國那麼長時間,我們也無不擔心是不是會感冒發燒或者有什麼意外情況。

可以說,一家人的健康問題是我們最最擔心的。事實證明,體力的付出和心理的負擔,種種勞累確實超過了在國內可能有的負荷,即便是我自己也要在小朋友睡覺後與國內保持無時差的工作,行程結束後大家都非常勞累。

4、親子分離

對於一個working mother來說,我最糾結的是讓小朋友和我分開那麼久,與讓他接觸一個英語環境,孰輕孰重,真的很難抉擇。都說分開半個月就算是重度分離了,何況這是將近半年的時間。

小朋友到底有多想念媽媽,這個無從而知,我倒是經歷了一番煎熬。不過也感謝這段非常自由的時間,我終於實現了自己的一些願望,同樣過得非常充實。

5、文化壁壘

要想真正融入當地文化,半年時間遠遠不夠。即使是非常接受西方文化的我們,在處理一些問題時也難免帶著東方思維。

雖然各個地區群眾性的文化娛樂活動眾多,出於臨時居住的想法和各種不便利,我們也無法一一參加。同樣回國之後,我們又經歷了一個適應的過程,細節在此就不贅述了。

(有樹的路邊隨處可見松鼠)

五、我的一些思考與經驗

以下全是個人觀點,英語學習經驗主要針對學齡前兒童和有一定英語基礎的家長。不喜勿噴。


1、英語口音真的那麼重要嗎?

對於這個問題,同大多數家長一樣,我們曾經也認為非常重要。雖然我們口語都不差,但畢竟沒有長期海外經歷,達不到native speaker的水平,因此一直不敢教小朋友,擔心給了不好的示範和啟蒙。

但是這次經歷之後,我本人反倒是對這個問題釋然了。一方面,我們說普通話都難保完全沒有地方口音,有時候聽聽帶點北方口音的相聲小品反而覺得更有味道,為何不允許說英語帶口音呢;另一方面,在美國接觸一些當地人,他們的英語也難保沒有口音(比如著名的德州口音)。在國內,我們對老外講中文帶著奇怪的腔調都可以接受,為什麼認為老外不能接受我們講帶口音的英語呢?

講真,我倒是覺得,對英語口音苛刻的其實是中國人自己:擔心自己講著不標準的英語就無法融入當地的生活,就不能被當地人接受,而國內近幾年的「口音崇拜」更是有增無減。事實上,只要能聽懂,美國人根本不care你的口音。

而美國人中,相當一部分是對中國人抱有好感的,他們認為中國人勤勞聰明(碰到好幾個小朋友都說要來中國看看,要學中文),一旦對你產生了信任就會把你當成很好的朋友,口音根本不會為你減分;但對於那些骨子裡有歧視基因的人,再好的口音也不會增加他對你的好感,頂多認為你是個華裔而已。

真正幫助你融入美國生活的,不是你的口音,而是你的思維方式。

所以,我認為,我們首先要拋開文化自卑。英語發音確實重要,有純正的口音自然是再好不過,但如果沒有條件學習到純正的口音,就努力做到發音標準,帶點口音是可以接受的。

(喜歡的書店) 

2、這趟行程值,還是不值?

拋開對口音的糾結之後,我們也開始和小朋友說英語了,這就不得不讓我們思考這趟行程值不值的問題。

值不值,其實完全是一個個人感受和個人能力的問題。比如我們倆都不懂音樂,如果給小朋友報一個音樂班,我們就會覺得值得。但現在市面上動輒2萬多的英語培訓班我們就不會考慮,因為我們在家裡就可以和孩子對話,加上一些免費資源和軟體,足夠目前的學習(當然在不care口音的前提下)。同樣,自己有一項技能的父母就可能不會在這一方面為孩子啟蒙過多投資,但對其他領域的投入可能就心甘情願。

前文已經分析了很多此行利弊,我相信除了上述幾點,對小朋友深層次的影響還有,有些也是觸動我們家長的,只是不宜在此文中一一羅列。這些影響雖然現在無法表現出來,但相信在以後會慢慢顯現。

 

(送小朋友上幼兒園的第一天,出門後拍了一張照片)

3、發音?口音?

如果父母自己帶著孩子學英語,對於有一定英語基礎的家長,我認為需要經歷三個層次。

首先是發音。個人認為,對於可以說標準普通話的中國人而言,除了極個別輔音,我們幾乎都可以達到英語發音標準。現在市面上英語學習資料很多,也可以通過學習phonetics正音。

其次是一些英語發音的習慣,這也是中國人突破中國口音的初階階段,比如連讀、爆破音、濁化等。正規的phonetics書中都會涉及,通過多聽多練就會找到感覺,自然就會說出來了。

最後一個層次是口音。對於英語為非母語人來說會比較難,需要大量的練習。但是我認為這已經不是必要的部分了,所以做到前面兩個層次就可以放心和孩子對話。孩子的舌頭比大人軟,模仿能力也更強,他們會找到自己更喜歡的發音。

(我一直很想知道,這家店的味道和國內的是不是一樣)

4、經驗

如果想讓小朋友出國學習,需要至少提前半年規劃,通過網絡尋找適合的學校,遞交申請,否則很難在這個講究預約的國家找到spot(這是我們的經驗,不知道是否適合其他地區)。

如果可以,到一個新的地方,最好家裡有人打前戰,畢竟帶著孩子會有很多不便。

個人經驗,不要指望著看原版動畫片就能讓孩子學好英語。看動畫片時孩子只會關注情節,對英語的吸收率實際不高,除非一集反覆看(大人看美劇同理)。

如果可以,不要直接把一點英語都不懂的孩子丟進英語環境中。這是我們的教訓,至少我一直認為,如果在上學之前他就懂一些英語,學習效率會更高。

不要期待學了2個月孩子就能開口說(一些有語言天賦的孩子除外)。我們在華盛頓遇到兩位家長,暑假把剛上完小班的孩子帶來上幼兒園,兩個月下來孩子就是不肯開口,很是著急。其實這種焦慮我們也有過,小朋友是在3-4個月之後才開始慢慢說得多一些,但到現在還是停留在單詞為主的階段。所以,時間的積累很重要。家長也要耐心,要堅持(P.S. 華盛頓博物館暴多,真的是非常適合帶有一定英語基礎的孩子來,待上一個月慢慢看都不嫌多。希望幾年後可以找志同道合的爸爸媽媽組團)。

也不要指望培訓班一周2次課就可以顯著提高孩子的口語水平。這樣的強度,一周下來也不會超過3個小時,投入實在太少。孩子的英語學習家長一定要參與,在平時的生活中有意無意和孩子對話才能幫助孩子鞏固,孩子才真正會用。

你的孩子有短期出國生活和學習的經歷麼?有什麼感受?歡迎分享你的故事 ...

相關文章

點擊閱讀原文,可以和作者直接交流 ... 

歡迎在小花生網(www.xiaohuasheng.cn)分享成長故事和生活感悟;也歡迎加花生編輯微信號 linzi1939,溝通、投稿。

感謝訂閱 「小花生網」

把世界上先進的教育帶到我們身邊

周一:原版新書開團

周二:實用的學習和教育方法

周三:英文趣味學習資源

周四:老師或家長的思考和實踐

周五:兒童電影/動畫片/紀錄片

周六:有趣的觀點和畫報

周日:帶來思考的文章

相關焦點

  • 在俄羅斯留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現如今,來俄留學的人數也是不斷攀升,因為來俄留學門檻低,學費低,給了很多學生更多的機會,又加之,近幾年中俄關係的不斷升溫,俄語人才的需求量加大,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來俄深造。每個留學生在來俄羅斯留學之前,對俄羅斯這個國家,對俄語學習的困難度都有著各種各樣的了解。他們所憧憬的和來到之後有著怎樣的變化呢?來俄羅斯留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記者採訪到幾位留學學生,讓他們來談一談在俄留學的各種新奇體驗!
  • 國外開中餐廳 是怎樣一種體驗?
    賺錢or圓夢 國外開中餐廳 是怎樣一種體驗?
  • 【日本留學】留學生在日本電影院打工是怎樣的體驗?
    在日本打工,是每一名赴日留學生必須體驗的事情。不過打工選擇什麼職業,就有很大的不同了。對於喜歡電影的人來說,在電影院打工就是很好的選擇。小編今天就介紹一下,在日本的電影院打工,是種怎樣的體驗。小編介紹的這家電影院,是日本有名的TOHO電影院。其實,TOHO電影院,就是我們所說的東寶,相信大家一定很熟悉了吧!
  • 在西班牙留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西班牙留學全解來啦
    鬥牛士比賽,葡萄酒與弗拉明戈舞蹈,西班牙的熱情是眾所周知的,在西班牙留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西班牙的哪一點最吸引你呢?一起來了解下西班牙留學吧~
  • 「任性」走起,在世界各國留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青年朋友們不妨一讀《「任性」走起,在世界各國留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也許可以給你們帶來新的視角。在 中 東我在美國西北大學的卡達校區讀過兩年多。這個校區像是美國教育和中東文化的結合體:因為它使用的是美國本科的教學系統,但是卻融合了一些獨特的中東元素。先來說說在中東讀書是怎樣的體驗吧。關鍵詞:壕。
  • 分享留學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小老婆們好哇,去國外學習是先酸後甜的一個過程,留學就是一部血淚史,相信許多留學異國的小老婆都有一大堆想要吐槽的……比如當地的生活環境跟國內差異太大了,課程太多平時又困又累壓力又大了……but,小老婆也分享了一些留學體驗時融入當地生活
  • 在土耳其留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那麼,在土耳其交換留學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今天就來和侃侃,作為一個留學生,在這裡的吃喝拉撒睡情況~作為一枚學生,最關心的肯定是這裡的教育質量到底如何?在經歷了一場水水的期中考試之後,我對於這裡的教育真的是大跌眼鏡。
  • 住在伍倫貢大學宿舍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是很多澳洲留學的同學的理想院校,不管在哪上學,住宿問題是很多學生關心的,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伍倫貢大學宿舍,住在伍倫貢大學宿舍是一種怎樣的體驗1、生活超級方便學校宿舍距離校園內的所有設施都很近,而且非常靠近免費接駁巴士,即使早上8:30的課,提前10分鐘出門也不用擔心遲到。
  • 帶孩子留學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可能很多家長都有一些顧慮,覺得帶著孩子留學不太方便。我訪學的期限是一年,這個時間長度我覺得還好。然後我的孩子年紀還比較小,來德國的時候還不滿三歲,感覺還是離不開、捨不得。另外一點就是家人也都忙不開,如果讓父母照顧孩子一年也挺辛苦的,還是帶到自己身邊更放心一點。
  • 在瑞典留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跟著我們一起來看看,在瑞典留學有哪些重要體驗?優秀的學術傳統Photo: Nobel Media AB/Alex Ljungdahl瑞典擁有歷史悠久的大學教育,最古老的烏普薩拉大學成立於1477年。高度安全的社會Werner Nystrand/Folio/imagebank.sweden.se選擇留學目的地,安全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考量因素,瑞典社會安定,當地人善良友好,社會福利與治安狀況世界名列前茅。——小編,請問如何能去瑞典留學?——So-Easy!
  • 移民國外是一種怎樣的生活體驗?
    (該報告對來自190個國家和地區總數量超過27000名移民進行追蹤調查,調查全球最適合外派人員居住、工作及養育家庭的國家地區,而決定其排名的主要因素有三個:經濟、生活體驗和家庭雖然移民有很多途徑——創業、技術、工作、留學。但是移民畢竟是件人生大事,這意味著在某幾年的時間,你基本完全斷開了在國內的發展。如果財務沒有相對自由,那就還需要在海外繼續打拼。其實,在海外只要你肯勞動,基本溫飽你不用擔心,醫療不用擔心,小孩讀書也不用擔心。
  • 國外超流行的Gap Year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大概意思是西方國家的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之後工作之前(近幾年越來越多21到23歲、已經獲得學位的年輕人也開始給自己一個空檔年)做一次長期的旅行(通常是一年),讓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體驗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不同的生活方式。一般包括兩種形式:  1、畢業之後,空檔一年做些其他的事情,再進入學校或社會。
  • 在冰島和馬爾他留學 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相對於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在留學市場上的高曝光度,一些留學目的國並不為大眾所熟知,甚至有些「冷門」。在這樣的國家留學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留學冰島 空氣太潔淨「並非好事」說到為什麼選擇到冰島留學,楊澍解釋道,一是申請冰島的學校,獲得錄取通知書較快;二是自己嚮往地處熱帶、寒帶的國家,而冰島位於北大西洋中部,北邊緊貼北極圈,正是自己喜歡去的國度。在楊澍看來,在冰島留學,有別的留學國沒有的優勢。
  • 留學記|在瑞典隆德大學留學是怎樣一種體驗?
    本系列邀請曾在各國的留學的留學生分享他們的經歷,以期能幫助更多走出國門的中國學子儘快適應新的環境,投入人生新階段的學習和生活。這兩日,一段關於瑞典隆德大學的故事在社交媒體刷屏。該校的導師派遣僱傭兵救出陷於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控制區的伊拉克籍留學生,使其得以完成博士學業。本文的作者曾在隆德大學留學,他的經歷沒有那麼傳奇,但或許可以幫助有意留學瑞典的同學們多了解一點這個國家和那所久負盛名的大學。
  • 在Lakefield和St.George讀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上次的文章中我們提到為了幫助中國的家庭獲得更多一線且真實的學校內部信息、幫助他們從多個角度了解加拿大精英私校,我們在2020年新年伊始將推出「加拿大精英私校校友說」欄目,在這個欄目中我們將邀請斯隆在各個學校的學生大使來跟大家聊聊他們眼中的校園和留學生活,以及留學給他們帶來怎樣的人生。
  • 加國同學會|小動畫,大夢想:留學加拿大「動畫界哈佛」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跟著韓笑走進加國同學會,這裡有豐富實用的留學諮詢,有真實有趣的留學生活,有理性嚴肅的留學思考,有真誠貼心的留學分享。在遠渡重洋的日子裡,讓我陪你一起含笑而過!——加國同學會主持人:韓笑小時候,甚至說長大以後都很愛看動畫片的人,對動畫片應該有一種執念吧。在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中,充滿中國元素的動畫片Bao (包寶寶)獲得了最佳動畫短片。
  • 指南者留學訪談:英語渣渣剛開始在國外念書,是怎樣一種體驗?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自稱英語渣渣+留學小白,雙標籤傍身,便註定成為人群的焦點。你可能會疑惑,英語不好還去國外念書?也可能想知道,英語不好的人後來怎麼樣了?來看看那些曾經被英語支配的留學生的心理陰影面積吧。
  • 在丹麥留學是怎樣一種體驗?
    丹麥,這個北歐的中心國家,有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與留學優勢。
  • 大學生留學透露了怎樣的教育現狀?國外教育就比國內教育好嗎
    大學生留學透露了怎樣的教育現狀?國外教育就比國內教育好嗎現在基本上每所大學都會有一些與國外學校的交流合作項目,主要分為公費和自費兩種。2、很多補習機構打著對外留學的幌子來欺騙消費者現在大家在網絡上搜索一些對外留學的中介,或者是一些培訓機構,發現他會有各種各樣的選擇。有很大一部分只不過是把老師和教學地點都定在國外,但是同樣只是國內的學生和國內的學生在一起進行學習。這樣只不過是打著出國的幌子來給學生們營造一個海歸的身份,根本就學習不到一些知識。
  • 在北歐留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一說到出國留學,大家腦子裡蹦出來的都是美國、歐洲、澳洲這些國家,但是隨著留學生觀念越來越成熟,很多「冷門」國家也走入人們的視野,北歐四國(芬蘭、瑞典、挪威、丹麥)就是這些冷門國家的代表。北歐國家雖不是傳統的留學國家,但近些年憑著優美的自然環境、完善的福利和發達的經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留學生。一、教育體制優越北歐各國實行以教育為福利的教育政策,所有教學支出都由政府承擔,所有收入則全部投入科研項目的研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