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興趣,一切學習都不會發生。
那興趣是什麼呢?為什麼我們會對有些事情感興趣,對有些事情不感興趣呢?
我們在和爸爸媽媽們聊孩子時,聽到最多的就是,我們家孩子對學這個沒興趣。
對彈琴沒興趣,所以不想彈琴,對閱讀沒興趣,所以作文寫不好;對數字不敏感,所以不愛學數學等等。
《把時間當作朋友》一書的作者李笑來老師說,其實,我們並不是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沒有興趣,而是沒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
幾乎沒有人會喜歡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每個人都會不自覺地儘量迴避自己的短處。
如果一件事情,你嘗試了很多次都做不好,你當然會沒有興趣了。
我們每天是不是都會有很多很多想法,我們對很多事情,很多問題都有想法,好玩的、有趣的、很酷的,是不是。
反正就是每天都有很多很多的想法冒出來,想成為各種各樣的人,尤其是孩子。
上小學的女兒看到美食節目,或者聊到吃的,逛街時候看到各種好看誘人的烘焙蛋糕店,就特別開心,一定要去看看,嘗一嘗。
並且因為學校開設了吃貨軍團的社團興奮不已,馬上申請加入,每周五的社團課都會提前準備各種食材到社團,回家後總會帶些在社團學做的美食給家人吃,聽到我們的讚揚,特別有成就感。
平時,做完功課,就喜歡跑到廚房看看有什麼可以幫忙,可以學習做的好吃的。
現在已經可以一個人做一日三餐了,周末還會來點小點心,果汁什麼的。
做的時候不僅有成就感 ,還特別享受做美食糕點的過程。
總讓我感覺這是一個特別熱愛生活的孩子,讓我們的生活也都是熱氣騰騰的。
有一天,看到電視節目中有她喜歡的偶像,就多看了一會,原來是表演配音的一檔綜藝節目。
看了才知道平時我們看到的電視劇、電影裡的聲音,都有專業配音演員來配,尤其是韓雪配的英文動畫片特別興奮。
之後女兒說,我也要學配音,原來配音這麼好玩,然後我就找來教程讓她看一下配音是怎麼學的。
雖然看完覺得配音還挺難的,但是女兒開始在APP上自己用英文配短片了。
之前英語老師也都建議孩子們可以試著用英文來趣配音,但孩子一直沒去做這件事。
反而因為看到這期配音節目後開始堅持練習英文配音了。
我不知道女兒能堅持多久,但目前是喜歡的,並且還能做的好,我覺得是有興趣的。
想想看,如果一件事情,你每次做都會失敗,並且總被人質疑,那這時候,你還會有興趣嗎。
所以,先有想法後,要讓這些想法的一部分先能做到。得到有成就感之後才有可能變成興趣。
我不喜歡做某件事情,是不是僅僅因為這件事我沒有做好?
若是因為自己沒有做好而不喜歡,就要考慮另一個問題:做好這件事情究竟對我有沒有意義?
如果有,那就努力做,直到做好為止,沒有其他選擇。
反過來,自己做得挺好,但就是不喜歡,純粹因為那件事對自己確實沒有什麼吸引力——事實上這種情況少之又少——直接換一件事情做吧。
誰能逼你去做一件你確實不喜歡做的事情呢?
退一步說,如果你被逼著去做自己能做好的事情,應該會有些興趣的。
其次,人們總說他們真正感興趣的是其他事情。
可事實上,出現這種感覺應該僅僅是因為還沒有開始做那件事情,也還沒有在那件事情上遭受挫折而已。
有的媽媽說,我想讓孩子多看看文學類的書,培養他的文學素養,可孩子就喜歡看漫畫,怎麼辦呢。
其實,這不是興趣,它只是用這種 方式填補自己,因為不想看文學類的書,就找點別的書來看。
真正產生興趣後,第二步就是學習了。
比如說,孩子喜歡看漫畫,喜歡看偵探小說,那就可以從這裡入手,可以告訴孩子這個漫畫家背後的故事,甚至是邏輯。
漫畫家的生平都有哪些興趣愛好,或者勵志故事可以讓孩子學習的。
孩子既然喜歡看漫畫書,一定對寫這本漫畫書的作者會感興趣,這時候,孩子就會從一開始單純的興趣變成學習了。
那接下來,可以對其他類型的書,先讓他了解作者背景開始,從而打開孩子閱讀學習的興趣呢。
先有了興趣之後,他才會去學習,學習就是要懂得它背後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有了學習之後才會知道自己有沒有興趣,能不能解決我平時想解決的問題,對我有什麼樣的影響,因為沒有喜歡就沒有興趣,也就沒有學習,那就更不可能有行動了。
在培養閱讀興趣方面,應該選擇讀什麼書呢?
其實有一條原則就是:讀自己喜歡的。
所以,興趣永遠是第一步的。
其實,很多人真的放棄原來做的事情,轉去做新的「真正感興趣的」事情的時候,往往會發現,想要做好這件事情同樣困難重重,挫折不斷。
沒過多久,這些人又會因為做不好這件事情而對其失去興趣,然後開始幻想做另外的事情,並且將這一行為「合理化」,才知道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並不是這個。
正確的做法是:根據孩子的情況,選出孩子最可能做得比別人好的事情(這很可能已經是極其耗時費力的了),然後絞盡腦汁讓孩子學得會、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誰都好——興趣就自然出現了。
說來說去,是順序出了問題:往往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
我們總是搞錯順序,並對這樣的錯誤毫不知曉。
雖然並非絕對,但完成大多數事情,確實都需要熟能生巧。
做得多了,自然就能擅長;
擅長了,自然就做得比別人好;
做得比別人好了,興趣自然就濃起來了,而後就更喜歡做、更擅長……進入良性循環。
可是,做得多,就需要大量的時間投入,所謂「沒興趣」,往往不過是結果,如果將它當作「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終的懲罰就是大量時間白白流逝。
所以,如果害怕自己做不好,做不到,那我們在計劃時,首先,不要把這件事計劃做的過大。
比如說,閱讀 ,我們可以計劃一天只讀兩頁書,在每天睡覺之前做。把大的目標變成小的目標。
就是這麼簡單,你會說,這很容易啊,我肯定能做到。
好,那就每天睡前讀兩頁書,讀了幾天後,你肯定會想,書都已經翻開了,我再多看幾頁。
越看越精彩,越來越有收穫,所以就從兩頁變成三頁,再到五頁,十頁,正所謂開卷益嘛。
那想一下,我們給自己每天的目標就是兩頁書對不對。
那今天因為看到精彩處,一下看到三十頁,是不是覺得很有成就感,已經遠超自己的目標值,並且完成的很輕鬆。
就這樣,從一天兩頁書,慢慢發展成五頁、十頁、五十頁。
這樣,是不是就養成了閱讀的興趣了呢。
就算每天只閱讀 ,一年可以讀多少本書?
1秒鐘10個字;60秒讀600個字;300秒讀3000個字;
1本書平均7萬字,每天5分鐘大概需要23天讀完,一年可以讀大概16本書。
這就是把一個大的目標拆解成一個小目標的計劃,先從一個小目標做起。
先做到,再做好!
那我們經常會為了給孩子培養興趣而同時制定幾個計劃。
這個其實對於孩子是非常不利的,因為每個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
我們的精力就好比電池電量一樣,每天要完成學校的學業,課下作業,還要上課外興趣班,電池電量就那麼多。
其實孩子是沒有精力同時在那麼多的領域內啟動的。
所以我們要學會精要主義。要像電池一樣維護好孩子的精力。
就是要先把一件事情做好。同一時間專注把一件事做好,做好了,自然就有興趣了。
彭小六老師告訴我們,想法×做到=興趣。
想讓孩子持續保持某個興趣,比如說閱讀 ,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分享。
讓孩子的大腦富足起來,把看到的,學到的,想到的,做到的,都分享出來。
孩子最喜歡當小老師了,我們就讓孩子學著老師的樣子把它分享出來,他會得到最大的獎勵:自我成就感。
這時候,孩子的大腦一定是富足豐盈的。並且非常愉悅的,他就會持續做下去了。
所以順序對了,才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