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不服老的聯想教父柳傳志,掌舵萬達的工作狂人王健林,文藝男中年潘石屹,還有不知妻美的「臉盲」劉強東……這些帶著鮮明標籤的人物都曾走進央視一檔財經類紀實節目《遇見大咖》。這檔節目的幕後策劃人是央視財經主播史小諾。從臺前走入幕後,史小諾渴望轉型,目標瞄準了她最熟悉而又陌生的企業家。2002年,她開始擔任《全球資訊榜》和《經濟信息聯播》的主播。這些年,雖然擔當過不少重要財經活動的主持人,但作為主持,她的任務幾乎僅限於「念稿」。為了製作節目,史小諾開始嘗試自己撰寫採訪提綱,做準備的功課,改變以往習慣的採訪模式,這一切可以說從0開始走到了1。如今,《遇見大咖》已播出三季,第四季節目也在製作當中。史小諾期望能通過近距離的觀察和記錄去探究企業家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他們又何以成為了如今的「大咖」。她在自己的新書《40而立,也不晚:遇見大咖背後的故事》中寫道:「我就是想把他們從神壇上拉下來,露出他們接地氣的一面。」「我們的終極目的不是通過他們來炫耀成功學,更不是炫富,這些人物成功的背後都飽含艱辛,值得我們做更開放的學習和思考,如果能讓更多人通過我們記錄下的這些人物,有新的角度看待創業、看待財富、看待人生,我真的願意去做。」近日,澎湃新聞專訪了史小諾,和她聊了聊《遇見大咖》節目背後的故事。
史小諾採訪董明珠。《遇見大咖》節目組供圖
史小諾在劉強東老家採訪。《遇見大咖》節目組供圖
史小諾跟隨潘石屹去甘肅天水採訪。《遇見大咖》節目組供圖
澎湃新聞:
你為什麼要做《遇見大咖》這檔節目?
史小諾:
做《遇見大咖》這檔節目,最開始是我自己一拍腦袋想出來的主意。有一次坐飛機,我買了兩本雜誌。一本是《三聯生活周刊》,那一期的一篇文章講了哈文從我們財經頻道轉型去當春晚導演的事。我那時也想嘗試去做幕後,但並不知道該做什麼。後來,我看了手裡的另一本雜誌《看天下》,裡面的文章寫了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的一些小故事。我也曾主持過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的活動,但從未深入了解過,那次是我第一次讀到了這些「大咖」的故事。我覺得非常有意思,於是就想如果把這些故事做成一檔節目,是不是有人也和我一樣覺得很有趣呢?
我在央視二套承擔的工作,更多的時候是就某一個問題採訪這些企業家,然後他們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僅此而已。但是「他從哪裡來?他是誰?他要到哪裡去?」,這些問題我們並不知道,所以我在做第一季節目的時候,取了名字叫《你從哪裡來》。後來,我們改成了《遇見大咖》。
澎湃新聞:
你們節目選擇「大咖」的標準是什麼?你覺得什麼樣的企業家能被稱為「大咖」?
史小諾
:因為這檔節目的平臺是財經頻道,所以我們很自然地選擇了做財經人物。當時,考慮到新節目需要借力,我們在選擇目標人物的時候首先瞄準了社會影響力、知名度最大的這群人。除此之外,我們希望找來的嘉賓是經過了歲月的洗禮,有情懷,有故事,具有正能量的人物。
計劃做第一季的時候,我就在想一定要採訪到柳傳志,因為他是「中國企業家教父」。攻城拔寨,首先得把最高的旗子拔下來。後來,我們在那一季又做了王健林、王中軍、潘石屹、稻盛和夫。第二季的嘉賓選了王石、李彥宏、董明珠、周鴻禕、曹德旺、雷軍、劉永好、楊元慶,之後的第三季節目我們採訪了劉強東,等等。
到現在這一季,我們拍了「蔚來汽車」的李斌。他是個非常謙遜的人,找李斌的時候,他說:「我還不是『大咖』。」之後,我們聯絡滴滴汽車創始人程維,他是1983年出生的,他也跟我們說:「對不起,我還不是『大咖』。」
其實,「遇見大咖」只是節目IP的名字,在它之下的破折號連接著「新勢力」,我們要記錄的是這個時代具有企業家精神的那批人,那些正在路上的人。我認為「在路上」這一點很重要,為此他們也一直在拼搏,不吝惜奉獻,不斷地付出,積累之後再爆發。「大咖」這個符號就代表著企業家精神,他們比其他領域的明星,承擔了更大的社會責任。就好比劉強東,他管理的京東擁有超過14萬員工,擔在他肩上的壓力非常大。
澎湃新聞:
走進了這些企業家的私生活,如此近距離地對話後,你覺得他們為什麼會成功呢?
史小諾:
中國這批民營企業家的成功,首先是遇到了好的時代,有中國這片沃土。國內龐大的市場給予了他們機會。時勢造英雄,網際網路時代給了中國一批新銳企業家崛起的機會。我覺得,今天的中國相當於100年前的美國,今天的北京相當於100年前的紐約。那個時代,美國的商業為什麼會那麼興旺呢?因為大家想要去打破固化的階層,想創造神話,創造財富。這個時代的中國也一樣。
採訪劉強東,當時我跟他說「你這個季度扭虧為盈了,季報多棒啊!」他告訴我,他不在乎。我問他:「你真的不在乎嗎?錢難道不重要嗎?」採訪他之前的一晚,我失眠了,因為每次有採訪任務我都會非常焦慮。他當時就反問我:「你採訪我之前一晚上睡不著,是因為錢嗎?」我想,確實不是,他一句話點醒了我。當他到了一個階段,賺錢已經不是單純的目的了。對他來說,通過自身努力打破了階層固化,小時候的他甚至沒有見過電燈泡。時代賦予了我們太多好機會,就看你是否能抓住。
澎湃新聞:
你觀察到這些企業家有什麼共同點?
史小諾:
節目到現在為止採訪過二十七位企業家,以我粗淺的認識,我覺得他們讓我看到的共同點一個是勇敢,另一個是堅持。他們的勇敢表現在不同的方面。比方說李彥宏,他在自家帳上500億的時候,拿出200億去投O2O。這樣的行為,一個人內心不勇敢做不到。我問他,當時做決定不能再審慎一點嗎?他很平靜地回答我說:「企業家天生具有冒險精神。」但這種勇敢肯定不是莽夫之勇,他們做的每一件事背後都有自己的邏輯。
此外,他們就像鬥士一樣,身上有一種超凡的毅力。潘石屹一個小時能做1000多個伏地挺身。因為我自己平時也健身,我知道做伏地挺身之後肌肉的那股酸勁,他能堅持做那麼多,必然有很強大的毅力支撐,這也反映了他堅韌的性格。很多接受我採訪的企業家都是「秒著」的人,就是那種立馬能睡著的。我總結的時候發現,睡眠不好的人可能幹不了。當然,身體不好,你也幹不了大事。他必須是那種很有韌性的人。
澎湃新聞:
這些「大咖」在私生活中樣子與他們的公眾形象有什麼不一樣嗎?
史小諾:
我們在記錄的時候,有時能捕捉到這些畫面,但有些畫面沒有呈現在片子裡。董明珠在她最難的時候,當時她就想她媽媽了。那是在一個會議現場,遇到了很難的境遇,她私下對我說了一句:「我想我媽媽了」。那一瞬間,她的眼淚馬上流了出來。在外人心目中,董明珠是一個很堅硬的女性形象。在我們的片子裡,有一段視頻拍了董明珠和她姐姐的孫女視頻通話,她對著手機在那喊「圓圓」,那個時候,她的眼睛裡盛滿了愛,表現出來的那種柔情和她平時像一個鬥士一樣的公眾形象非常不一樣。她平時在公眾面前,說話非常強勢。
我記得有一次拍攝,董明珠正要和港臺企業家見面。她剛從巴西回來,還在倒時差,頭痛欲裂,但還是把回國第二天的工作安排得滿滿的。第二天,我在那聽她和港臺企業家交流,我在旁邊不爭氣地流了眼淚。她當時說的話,我們平時看來就是一種主旋律腔調,但她說出來卻體現得非常柔情。她當時說,祖國就是最大的後盾和依靠。那個時候,剛好香港發生了一些特殊的事件。我現在說出來,聽起來有些枯燥,但是身處現場的話,你會特別受感染。那時,我們對面坐著的年輕香港企業家給了她雷鳴般的掌聲。董明珠講話不用稿子,那些話似乎都是從心裡流淌出來的。你跟拍了這個過程之後,你會明白董明珠為什麼會是董明珠。
再比如說王健林,平時給人的印象很硬,但是我們交談的時候提到王思聰,在他的嘴裡冒出來的就是「聰聰」。在談到兒子的時候,他的眼光裡都是那種為人父的無限柔情。
澎湃新聞:
對我們來說,「大咖」們的故事有什麼價值嗎?
史小諾
:我們在拍王健林工作的時候,發現他每次一到公司的辦公室就會掛上自己的胸牌,每天如此。當時,我心裡就想:你的公司誰會不認識王健林,何必還帶著胸牌呢?後來,我忍不住問了他。王健林跟我說:「這是我們的規定,從上到下每個人都得遵守,還有絕不遲到。」我有一次約好去採訪他,遲到了三分鐘,沒趕上他那輛車,但他沒有因為覺得你是央視來的女記者,就憐香惜玉在那等你。這些細節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做事風格。
片子播出之後,我有個重慶老鄉看了那一期節目。他是個中小企業的老闆,本來是個工作、生活都過得非常休閒散漫的人。看了王健林那期節目之後,他開始要求自己和公司的員工上班時間穿職業西裝。他跟我說:「王健林的事業都做得這麼大了,每天還是西裝革履。想要把公司做好,這個儀式感看來還是需要的。」
後來,我回重慶見到他,看到他穿著西裝和皮鞋,外觀看上去變化很大。以前,他覺得企業是自己的,想怎麼樣就這麼樣。雖然他也許沒有在看完節目後得出什麼具體的結論,王健林為什麼能成為今天這樣的企業家,但是他通過節目看到王健林對一些小問題的較真,做事雷厲風行,這些都是讓他很觸動的。每個企業家都是不一樣的,但是我們有時能通過他們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小細節發掘到他們之所以能成功的秘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