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讀者。
此刻,坐在重慶晨報記者面前的史小諾有著兩重身份:其一是大家今天依然能每周在央視財經頻道見到的新聞主播、節目主持人,清爽短髮、行事幹練;其二則是大家看不到的紀實財經人物紀錄片《遇見大咖》的製片人,奔忙在鋪天蓋地的背景資料和接洽廣告贊助、聯絡大咖之間。
有趣的是她自己的解讀:前者之於自己更像「花瓶」,「那是別人想要的樣子」,後面這個才是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言語間,重慶妹子的果敢、不管不顧的衝勁溢於言表。
已經46歲的史小諾現在的生活是這樣的——忙著出書,忙著和更多的孩子交流,忙著為新一季的《遇見大咖》聯繫「大咖」、拉廣告,忙著做跨界的夢……4月29日,她帶著新書《40而立,也不晚》回到家鄉重慶籤售,也更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初心和出發原點。
念舊
去北京多年
定期回重慶做頭髮
沒有助理,甚至新書出版社也沒有隨行工作人員,史小諾就這樣一個人拖著行李箱回來了。因為工作實在太忙,她無奈選了4月28日一早的班機,一下飛機又馬不停蹄地隻身趕往萬州。一切辛苦在她看來都值得:「我想回母校萬州三中去看看,儘量多跟孩子們交流。」
「畢竟我小時候是在那裡長大的。」史小諾說,對比自己後來考上北京廣播學院,畢業後入職四川電視臺,「我在萬州的中學時代可以說還是很閉塞的,沒有那麼豐富的信息。所以,之後我一直覺得孩子如果在中學時代能儘可能地和外面交流,是很幸福的事。」
臨行前,還有孩子在微博上給她留言:我們每個班只有前五名的同學才能去現場聽你的分享。「我就鼓勵他們,你們要更加努力啊!」史小諾說,這也更加堅定了自己回母校和學弟學妹聊聊的決心。「我知道,我的經驗分享、我的一句話也許能影響他們某個人一點點,這就很有意義了。」
29日下午,在萬象城西西弗書店面對重慶主城的讀者和粉絲時,史小諾換上了一件藍白相間細條紋的襯衫,搭配白色休閒褲,帶微卷波浪的短髮和螢屏上一樣幹練、清爽。
「這個髮型是我在重慶做的!去北京那麼多年,我都還是堅持每三五個月就回來找那個師傅做。」
她說,那其實就是一間很普通的小髮型屋,師傅多年不變不說,「他不把我當名人,我也相信他的手藝。」
衝動
《遇見大咖》
就是一拍腦門的想法
王石、李彥宏、馬雲、柳傳志、王健林、潘石屹、劉強東……國內商界你能想像到的大腕幾乎都坐到過史小諾的鏡頭裡,這就是最早捧紅了劉強東「不知妻美」的《遇見大咖》。
在這檔紀實性很強的節目裡,史小諾認為自己有兩重身份:一方面,她面對大咖們不斷發問,另一方面則是她自己更看重、耗費更多精力和心血的角色——製片人。
「真的就是我一拍腦門的想法。」說起自己一手促成的《遇見大咖》,史小諾毫不諱言,創辦《遇見大咖》可以說是自己人生中的二次創業,但也真沒預料到有這麼難。
「最初我的想法(現在來看)很天真的。就是跟拍企業家的日常嘛……」
開始之後,她蒙了。「先說內容,我們設定是人物紀錄片。這就決定了沒有故事情節,我們只能根據現場的觀察來結構片子,但懂這個的編導就非常難找。」史小諾說,紀錄片領域的業內行規是,做類似的人物紀錄片起碼要有4年的基本訓練,才能出這麼一個編導。
還有一個問題,無論是王石,還是潘石屹、劉強東,「他們的日常其實對節目而言,都是散的,但節目需要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勾著觀眾往下看。」史小諾仔細盤算了一下,《遇見大咖》從自己有想法到今天,已經過去了六年,「我們已經換了三撥人。」
火花
40歲辦新節目
成為想要成為的自己
豪情萬丈、火花四濺!形容起2012年自己最初構想《遇見大咖》時的場景,史小諾止不住地大笑,和普通重慶鄰家妹子別無二致。
「應該是2012年三四月份吧,一次和中國寬帶資本基金董事長田溯寧聊天,我就把我之前想的『搞個新節目』的想法一股腦兒說給了他。他後面說了一句話,我記到今天:小諾,你40(歲)了,千萬不要放過你思想中產生的任何一個小火花。」
史小諾說,這句話讓自己變得勇敢。「其實我當時什麼構思、團隊都沒有。現在想起來也挺好的,如果知道了後來的那些難,我就真不敢做了。」
讓史小諾很感嘆的一點是,自己職業生涯的第一次重大轉折,朝著央視金牌製作人王利芬投奔而去,毅然「北漂」時是30歲。十年後,自己40歲時迎來了第二次重大轉折:二次創業、自辦新節目。
「感受太不同了!進央視是欣喜,這麼好的一線平臺伸出橄欖枝要你過來,被肯定,的確幸福。」但之後……史小諾說到這裡頓了一下,「最後就有點『花瓶』了。」
她坦承,「那個樣子是他們想要的樣子,主動權是別人掌握。」但創辦《遇見大咖》,讓自己看到了另一種可能性,「這個什麼都是我操辦,這是我想要自己成為的樣子!」
總管
從拉廣告到拍攝
啥子事情都得管
對影視業界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所謂製片人其實更等同於「大總管」。說起「大總管」要幹的事,史小諾一邊笑一邊連連搖頭說:「從找大咖,到拉廣告,我都管。」
大咖難找,節目第一季時是這樣,現在依然如此。史小諾說,即便是去年初劉強東自曝臉盲那期讓節目紅到發紫,但到了8月底新一季人物依然一個都還沒確定。「那段時間我就是瘋了一樣去找人。」
「廣告我也拉。之前有兩家主要贊助商在新一季開始前突然都撤了,我也蒙了。」史小諾說這話時帶著苦笑,「我又開始見誰都說,我們加個微信吧,我覺得都是潛在客戶。」
還有一個挑戰,是史小諾做新聞主播時,從來沒想到過的:「面對這些大佬們,攝像機鏡頭什麼打開都是講究」。
「像我們跟拍高瓴資本的創始人兼執行長張磊去湖南扶貧,儘管他和我們已經很熟悉了,但他從私人飛機上下來的時候,到底是走下扶梯後我就直接開機拍,還是跟他溝通了之後再拍,都很關鍵。」史小諾說,什麼時候鏡頭介入、什麼時候不能拍,錯過了(鏡頭)和惹怒了(記錄對象)都很糟糕。「我們必須有預想、假設。」
落淚
一次被氣哭
一次是被感動
當然,被史小諾「遇見」的商界大佬們的脾性也千差萬別。
溫和、體貼派的,史小諾印象中,蔚來汽車的董事長李斌算一個。「我們第一次採訪他是在襄陽,他在高鐵上坐二等座,也沒助理,旁邊有人吃方便麵他也不介意。其實他已經有兩家公司上市了。」史小諾笑著說,「用我們重慶話來說,他真的就是那種很乖的類型。我坐他對面,他看西裝領子沒翻好,會提醒;到了飯點,我們攝製團隊吃飯問題,他也會過問。」
史小諾印象中,節目做到現在,自己落淚過兩次,並且還真有一次是被氣哭的。
「我當然不怕說(笑),(氣哭我的)就是周鴻禕嘛。」史小諾說,當時拍攝是在早上,周鴻禕好像有點沒睡醒,「也的確是我想刺激他一下。我就直接提到,有時候我們明明想上百度,可瀏覽器打開就是360,怎麼也卸載不掉,這是怎麼回事?他一下就怒了,說『我不錄了!』」
尷尬,繼而淚水奪眶而出。不過,史小諾現在也釋懷了,「我也知道當時(被氣哭了)不夠職業。」
還有一次落淚,史小諾記得是在董明珠面前。「和她就是氣場很合的感覺。我已經記不得她說過些什麼了,就是很感動。」
史小諾把對談過的大咖分為三級:哥們、近一點的朋友,很尊敬的人。
媽媽
不斷地學習
就是對女兒最好的教育
一個多月前,在國外留學的女兒回家時,史小諾在朋友圈發了一張女兒的照片,配的文字是「請問你可否再長點肉啊」。顯然,這個要求更多是玩笑性質。女兒從小到大,史小諾也真沒提過什麼要求。
「我對她就是散養,中學前,我都不接她上下學,也不怎麼見老師。」史小諾說,作為媽媽,她其實是有點慚愧的。
她甚至用「失職」來形容自己做媽媽的表現。「剛好我三十歲到四十歲期間失眠很嚴重。所以,女兒回到家我基本都在睡覺。」但近些年,女兒大了,自己開始二次創業做了《遇見大咖》,母女倆見面機會看起來更少了,情形反倒有了變化。
「我做《遇見大咖》之後,發現和她交流質量特別高。每次見面,她都覺得媽媽在飛速成長。人家的媽媽40多歲可能都在等退休了,我還在不斷學習。」在史小諾看來,這其實是一種對女兒更好的教育。
史小諾說,這種不斷進步和「對談大咖」有關。「這個能學到的東西太多了。」史小諾說,自己問過王健林,他也說自己的知識中其實95%都是靠和其他人聊天獲得的。
記者隨即問她,考慮過退休、或徹底退到幕後麼?她稍稍頓了一下,側頭思考,「我現在想的是再做十年,等到我56歲,再來考慮(退休)。但如果我剛才說的跨界轉型成功的話,應該還可以再做下去。」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裘晉奕 攝影 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