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說說廁所的事兒。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時間是在廁所裡度過。廁所問題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目前全國都在興起「廁所革命」,但是你知道嗎?重慶早在1990年就已在全國率先開始了「廁所革命」。「梭槽」、「旱廁」,吊腳樓式公廁……這些具有年代感的詞,你是否又聽說過?
近日,來自市城管委的消息,今明兩年內,重慶最後一批「旱廁」即將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達到「國標」的現代化公廁。在它徹底消失前,讓我們來看看,重慶的廁所到底經歷了什麼樣的變化,未來的公廁又會是什麼樣?
A篇 重慶「廁所革命」的變遷
回憶1:
如廁蹲一排 沒有水來衝
時光倒回至1988年。家住夫子池的杜萬鵬還在念初一。和大多數重慶人家庭一樣,一層樓幾十號人只有一個廁所蹲位,尖峰時段比春運的車票還搶手。於是他習慣去離二三十米外的公廁方便。
早上不到7點跑出門,公廁前已排出了十來米。隊伍中有打著哈欠裹在皺巴巴睡衣裡的女人,有拄拐杖翻報紙的老先生,有叼著香菸抖腿的小夥子。排隊的人不管什麼樣的姿勢,手裡在做著什麼,眼角每過一陣都會朝同一個地方瞟上一眼。好在隊伍移動的速度很快。偶爾慢下來,就會有人吼上一句「裡頭的,搞快點喲,還不出來,都5分鐘了」,快排到門邊的人,表情都輕鬆又愉快。
杜萬鵬進去前先憋一口氣,迅速衝進去,儘量在一口氣的時間內解決問題。
杜萬鵬家的優勢是下樓走幾步就能去廁所,劣勢也非常明顯:七八月份一開窗戶臭味就肆無忌憚飄進來。遇到下雨天,糞水外溢,廁所裡的蛆蟲跟著雨水漂到了樓下。夏天,明晃晃的太陽底下,綠頭蒼蠅在頭頂盤旋的聲音他至今記憶猶新。
建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的廁所,多為旱廁。渝中區市政園林管理局供圖
杜萬鵬記憶中的,叫做旱廁。上世紀90年代之前,重慶基本上都是旱廁。
什麼叫旱廁?對於這個有些年代感的詞,重慶中渝環衛公司菜園壩分公司市場部部長,從事了33年環衛工作的老一輩環衛工作者王麗萍解釋說,就是沒有衝水設備、下水道和分解處理排洩物的化糞池的老式廁所,蹲坑下面是一個貯糞池,直接用來貯藏排洩物。旱廁的貯糞池、蹲坑、小便池和糞缸裡面的糞尿不能及時清掏,因此這種廁所常常臭氣燻天,招來蚊蠅,滋生蛆蟲。
重慶市環境衛生管理局設備科有關負責人回憶說,那時的公廁可以靠「聞著味道」找到,根本談不上有什麼造型,連洗手盆、鏡子都沒有。
建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的廁所,多為旱廁。渝中區市政園林管理局供圖
和旱廁相對應的,叫做「梭槽」——那時還不是單獨的蹲位,由廉價的瓜米石打造的一個通槽,由簡陋的柵欄隔開。男士小便池也是通槽式,站成一排同時「方便」,沒什麼隱私而言。
廁所裡沒有水衝,由管理員從附近居民樓或是水栓接水,每天只打掃三次。早上5點、中午12點、晚上6點各衝一次。後來有了自來水,拿起用直徑5釐米的皮管直接衝,衝不走的頑固汙漬用笤帚掃到池裡。
沒有化糞池,糞便如何處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環衛部門專門有一支隊伍,上百名環衛工人從事擔糞的工作。穿著黑色的圍裙,戴著口罩,夜幕降臨後出動,將貯糞池裡的糞便擔走,在滄白路有一個集中處理點,由於周圍還有農田,這些糞便其中一部分會用於灌溉農作物。
王麗萍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重慶很多人家裡沒有獨立衛生間,老居民區早上排隊上公廁是一道景觀,比如解放碑周邊的青年路、老群林市場、江家巷、八一路,那一帶的公廁是使用率最高的,每天「接待」上千人。
回憶2:
吊腳樓式公廁 讓人很尷尬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普遍存在的這種「旱廁」,大都是解放前沿用下來的。跟隨市環衛局設備科相關負責人的講述,時間再往前追溯幾十年:解放前,重慶早期公廁由當時的警察局管理,被老百姓戲稱為「官茅司」。
建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的廁所,多為旱廁。渝中區市政園林管理局供圖
當時一個貯糞池或糞缸埋入地下,用來貯藏糞便,上面設置若干個蹲位,再搭建一座棚子,一座簡易廁所就這樣產生了。外觀簡陋,連一扇正兒八經的大門都沒有。
裡面也沒有隔斷,大家都在坎上蹲成一排「方便」,無任何遮擋。小便池也是一溜大通槽,男士站在一起,對著牆壁邊擺龍門陣邊解決問題。廁所裡潮溼陰暗,到處都是水漬和尿跡。
解放後,廁所裡才慢慢修起了隔斷,最早是0.5米高,然後到0.8米,再到1米,經歷了幾十年的過程。一直到現在1.8米以上的隔斷。但解放後公廁的外觀和功能在相當長時間內沒有太大變化。
重慶曾經還有一種獨特的吊腳樓式公廁——建在陡坡上,由幾根木樁子支撐起地板,距離地面三四米,下面就是糞池,完全懸空。「方便」時,糞便從高空降落,濺起很高的水花,讓「方便」的人很尷尬。
目前現存的重慶最老公廁已經54歲。那是建於1964年的廁所,在王家坡,目前處於拆遷區域,也是屬於旱廁,今年將進行拆除。
回憶3:
全國創衛 首次「廁所革命」
「旱廁」時代的終結,始於1990年前後,那也是重慶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公廁革命」。
變革源於1989年《國務院關於加強愛國衛生工作的決定》,第一次吹響了創建全國衛生城市的號角。
從渝中區開始,住在老群林市場附近的居民欣喜地發現,經過整修,以前臭氣衝天的廁所變得窗明鏡亮,有譁譁流水的龍頭,有獨立的「坑」和1.81米的隔斷——大家上廁所時不用你看著我我看著你,第一次有了「私密性」這個概念。
當年解放碑和平電影院對面,群林市場旁邊的那個廁所,正好被選為「迎檢」公廁。這次「變臉」讓市民發現,上廁所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新建的一批公廁得到了附近老百姓和中央檢查團的一致好評,當年重慶也順利獲得首批「全國衛生城市」的稱號。
「創衛」活動促使城區公廁發生了第一次大的變革。」重慶環衛局設備科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也是全國率先開展的「公廁革命」。
僅僅只是一個開端。1990年,首次「創衛」成功後,主城區約1500座公廁陸續開始改造,特別是1990-1995年,以渝中區為代表,重慶的公廁發生了質的改變——大部分由「梭槽」變為了蹲位,「旱廁」變為了獨立水衝式。
廁所漸漸向標準化轉變。
廁所終於開始向標準化逐漸轉變。每新修一座公廁,都要求按照住建部頒發的《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設計,廁所外觀必須和周邊協調,通風、採光、洗手、照明等設施一一具備。糞便不再是由人擔走,廁所下面或旁邊都建起了化糞池,和汙水管道相連,直接進行處理。
重慶的公廁經歷過一段收費的歷史,從1角到5角,直到1元。市環衛局表示,當時收費的初衷是「以廁養廁」,收入作為水電開支和人工管理費用,並根據衛生狀況對管理員進行考核。到了2009年10月1日,重慶廁所全部取消收費。
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鑑於主城仍有一些區域存在「如廁難」問題,市城管表示,今明兩年,主城將新增公廁720座,其中新建公廁230座,社會單位廁所對外開放490座,使總量達到3160座。
目前重慶城市地區絕大部分旱廁已變為衝水式廁所和各種環保生態廁所。主城未達到「國標」的廁所僅存120座,將在今明兩年被標準化公廁取代。
B篇 重慶公廁結構的變化史
大開間大進深 通風更好
重慶中渝市政環衛有限責任公司工程部部長陳鴻從大學畢業後,他筆下的圖紙、手稿,幾乎全部是廁所。2003年至今,他參與設計的公廁至少有40座。
他對重慶公廁的結構再熟悉不過。重慶的公廁結構經歷了三個時期的變化:最早是磚木結構,在火災、地震等災害面前非常脆弱。2010年以後,變為了磚混,但受結構限制,高度通常只有2.5米左右,最低的只有2.2米,人走進去會感到壓抑,而且空間狹小,導致臭味難以散開,於是那種不可描述的味道便會久久縈繞。
煥然一新的現代化公廁。
現在新建的公廁,要求框架結構,好處是內部布置更靈活,可以大開間大進深,通風更好。「新建廁所要求3.7米—4米,大空高,即使有異味也會飄到上空。」
在2013年之前,重慶大部分公廁每個蹲位的空間也並未達到國家標準,通常進深只有1—1.1米,寬度0.85—1米。2016年以後,重慶新建廁所嚴格按照住建部頒布的《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設計。
於是,新廁所進深增加至1.2-1.4米,寬度增加至1.2米。「其實哪怕只是延伸20釐米,都會讓如廁舒適感大大提升。」陳鴻說,像在冬天市民衣服厚重,如果廁所狹窄,連轉身都困難,而寬20釐米,人蹲下去後,前後左右有更多空隙,會感覺舒適許多。
「所長」專門值守 免費開放
在公廁管理上,渝中區實行專人值守的「所長」制,實施24小時免費開放。64歲的老環衛工人石大雲就是臨江門公廁的「所長」。
老渝中人可能都曾路過這座公廁,修建於1989年,今年已經「29歲」。石大雲也守護了29年,對這座242平方米的廁所比對自己家還熟悉。
每天早上6點半之前,他就趕到廁所,把公廁進行一遍徹底清潔,白天隨時打掃,擦拭蹲位隔板、壁磚,衝洗便池,拖洗地面,用藥水消毒殺菌……晚上10點半回家。但廁所並不關門,附近吃宵夜的市民有需求都可以來方便。
作為一名管理員,他必須隨時清掃,保持公廁內燈明水通,通風良好,定期消毒除臭,無死角,無堵塞,無尿垢,無臭味,無積水,無蜘蛛網。
他剛來這裡當公廁管理員時,異味是免不了,當時的小便池是廉價的瓜米石打造,一旦沾上了異物要用刷子刷七八次。新建的公廁瓷磚鋪地,還增加了飄香機,每3-5分鐘自動噴香,基本上聞不到異味。
石大雲按年齡已退休,但放不下守護了近30年的公廁,加上身體硬朗,於是又繼續管理,「一直到我幹不動為止!」
作為重慶的「窗口」地區,解放碑有15座公廁,也是全市利用率最高的公廁。附近居民和外地遊客都會」光顧「,平均每天大約有800人如廁,節假日更是達到1200-1500人。
C篇 「國標」公廁這樣建造
讓市民如廁「儘量不用手」
目前渝中區市政園林管理局正在設計一批新的的公廁,考慮到眾多人性化細節。
陳鴻介紹,新建公廁,總面積不小於60平方米,按照「找得到,進得去,快速方便」的標準打造。
首先為了讓人找得到,增設了醒目的黃色導示牌,製作電子地圖,只要關注「重慶城市管理」微信公眾號就能搜索出附近的公廁。
為了照顧行動不方便的人群,只要是地理位置合適,都會修建無障礙通道。在公廁周邊和內部增加綠植,色調和外觀讓公廁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在公廁內增設第三衛生間和「愛心驛站」,為環衛工人提供飲水設備、微波爐等人性化設施。蹲位的男女比例,也都會由2013年之前修建公廁的1:1改為2:3,更多照顧到如廁時間長的女性需求。
陳鴻說,新建的公廁會提高市民如廁的體驗感。比如,讓男女洗手池分開,營造私密性;在廁間設置不鏽鋼扶手、添加掛鈎或置物架;部分公廁增加熱水供應,讓市民冬季如廁後洗手不再寒冷;每個蹲位增加了扶手,為老人增加了坐便器。
他透露,未來的公廁在設計上儘量讓市民「不用手」,減少觸摸帶來的汙染。比如把大門取掉,這樣就不需要用手推拉。採用感應式龍頭,伸手自來水就來了。蹲位的衝洗也都儘量用腳踩或感應式。另外,空調對於南方城市來說也很有必要,將在主城區逐步推行帶有空調的公廁。
增加人性化設置後,也加大了廁所管理難度,市政部門準備先在商圈、旅遊集散地等窗口區域試點推行。
煥然一新的現代化公廁。
再嘗試免費提供廁紙和洗手液
現在新建公廁裡都有裝廁紙的紙架設計,「我們當初是考慮了廁紙需求的。」王麗萍說,像國外發達國家很多公廁都會有洗手液、廁紙。其實重慶也嘗試過,然而管理員每放進一捲紙,一轉身就不見了。每捲紙平均壽命不到十分鐘,明顯已超過正常使用範圍。
2010年,南岸區在後堡一公廁也曾拿出專項經費做過試點,衛生紙的「壽命」同樣短得離譜。一周下來,廁紙支出1000多元。這對於平均年管理費總共只有5萬元的公廁來說根本無力承擔,只得停止免費發放。其他像公廁設施頻繁丟失、損壞,也讓管理者很頭痛。
「現在來上廁所的市民素質好多了。」大坪公廁管理員黃雲琴說,這些現象幾乎已絕跡,文明程度大大提高。渝中區市政園林管理局表示,未來會考慮再嘗試免費提供廁紙,包括洗手液等服務。但同時也期待市民素質有更高提升,公廁的進步與社會的文明程度相輔相成。
不搞「五星級」突出實用方便規範
國家旅遊局本月下文,規定在公廁改造中,避免浪費、豪華、攀比,不要搞所謂的「五星級」廁所。
陳鴻介紹,重慶目前大的公廁改造工程通常是5年一次,經費都有嚴格的管控。比如去年底建好的大坪公廁,投入30萬元,都是經過層層財政審批,杜絕鋪張浪費。根據面積、環境的不同,公廁改造費用大約是每平米2000-3000元。
市環衛局設備科負責人表示,廁所的設計本質還是強調『實用、方便、規範』,現階段的重點仍然是增加數量,提升衛生程度和設施品質。下一步會根據市民的實際需求進行升級打造,比如今年將在部分公廁試點增加WiFi、充電等人性化的功能。
市城管委表示,倡導公廁文化建設能提升一座城市的品位。「城市公廁從某種意義上代表著城市文明發展水品。」在重慶未來的公廁建設中,會充分考慮融入人文元素,增加體現重慶人文地理特色的元素,倡導市民文明如廁,宣傳低碳環保厲行節約提示等淺顯易懂、幽默風趣的文字和圖片反映公廁文化。
相關連結>>
2年內重慶490家單位掛牌「社會廁所」
社會進步的表現,其實並不是單一的公廁數量增加,社會廁所也越來越大程度上緩解了市民的「方便」需求。
市城管委介紹,僅靠公廁遠遠不夠,必須同時依靠「社會廁所」的力量,現在很多市民更習慣到商場、餐館、酒店尋找方便之地。目前重慶對外開放社會廁所已有461座。在這些單位門口,均在顯眼位置懸掛有「本單位衛生間對外開放」標示牌,並標明了具體開放時間。
目前商場廁所的開放度很高,且無需任何消費。大多酒店也對來上廁所的市民持歡迎態度,上遊新聞記者走訪了解放碑、觀音橋的5家星級酒店,問到洗手間位置時,工作人員都友善地告知。其中一家酒店的大堂經理吳先生表示,自從開放廁所後,清潔人員每天打掃衛生間的次數會增加。衛生紙更換率也提高了。但作為一項回報社會的職責,他們仍然很樂意,這對酒店口碑也是一個良性傳播。
市城管委表示,計劃今明兩年內,社會單位廁所對外開放量增加490座。社會單位開放衛生間後,難免要增加水電及清掃等費用。各區對此進行不同程度的補貼,比如渝中區市政園林管理局對於向公眾免費開放公廁的社會單位,給予了資金補助——根據廁所設施設備的不同等級,給予經營性單位每月補貼每個蹲位200元。
上遊新聞記者 紀文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