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深閱讀丨從梭槽、旱廁到標準化……重慶「廁所革命」的過去...

2020-12-20 上遊新聞

今天,我們來說說廁所的事兒。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時間是在廁所裡度過。廁所問題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目前全國都在興起「廁所革命」,但是你知道嗎?重慶早在1990年就已在全國率先開始了「廁所革命」。「梭槽」、「旱廁」,吊腳樓式公廁……這些具有年代感的詞,你是否又聽說過?

近日,來自市城管委的消息,今明兩年內,重慶最後一批「旱廁」即將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達到「國標」的現代化公廁。在它徹底消失前,讓我們來看看,重慶的廁所到底經歷了什麼樣的變化,未來的公廁又會是什麼樣?

A篇 重慶「廁所革命」的變遷

回憶1:

如廁蹲一排 沒有水來衝

時光倒回至1988年。家住夫子池的杜萬鵬還在念初一。和大多數重慶人家庭一樣,一層樓幾十號人只有一個廁所蹲位,尖峰時段比春運的車票還搶手。於是他習慣去離二三十米外的公廁方便。

早上不到7點跑出門,公廁前已排出了十來米。隊伍中有打著哈欠裹在皺巴巴睡衣裡的女人,有拄拐杖翻報紙的老先生,有叼著香菸抖腿的小夥子。排隊的人不管什麼樣的姿勢,手裡在做著什麼,眼角每過一陣都會朝同一個地方瞟上一眼。好在隊伍移動的速度很快。偶爾慢下來,就會有人吼上一句「裡頭的,搞快點喲,還不出來,都5分鐘了」,快排到門邊的人,表情都輕鬆又愉快。

杜萬鵬進去前先憋一口氣,迅速衝進去,儘量在一口氣的時間內解決問題。

杜萬鵬家的優勢是下樓走幾步就能去廁所,劣勢也非常明顯:七八月份一開窗戶臭味就肆無忌憚飄進來。遇到下雨天,糞水外溢,廁所裡的蛆蟲跟著雨水漂到了樓下。夏天,明晃晃的太陽底下,綠頭蒼蠅在頭頂盤旋的聲音他至今記憶猶新。

建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的廁所,多為旱廁。渝中區市政園林管理局供圖

杜萬鵬記憶中的,叫做旱廁。上世紀90年代之前,重慶基本上都是旱廁。

什麼叫旱廁?對於這個有些年代感的詞,重慶中渝環衛公司菜園壩分公司市場部部長,從事了33年環衛工作的老一輩環衛工作者王麗萍解釋說,就是沒有衝水設備、下水道和分解處理排洩物的化糞池的老式廁所,蹲坑下面是一個貯糞池,直接用來貯藏排洩物。旱廁的貯糞池、蹲坑、小便池和糞缸裡面的糞尿不能及時清掏,因此這種廁所常常臭氣燻天,招來蚊蠅,滋生蛆蟲。

重慶市環境衛生管理局設備科有關負責人回憶說,那時的公廁可以靠「聞著味道」找到,根本談不上有什麼造型,連洗手盆、鏡子都沒有。

建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的廁所,多為旱廁。渝中區市政園林管理局供圖

和旱廁相對應的,叫做「梭槽」——那時還不是單獨的蹲位,由廉價的瓜米石打造的一個通槽,由簡陋的柵欄隔開。男士小便池也是通槽式,站成一排同時「方便」,沒什麼隱私而言。

廁所裡沒有水衝,由管理員從附近居民樓或是水栓接水,每天只打掃三次。早上5點、中午12點、晚上6點各衝一次。後來有了自來水,拿起用直徑5釐米的皮管直接衝,衝不走的頑固汙漬用笤帚掃到池裡。

沒有化糞池,糞便如何處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環衛部門專門有一支隊伍,上百名環衛工人從事擔糞的工作。穿著黑色的圍裙,戴著口罩,夜幕降臨後出動,將貯糞池裡的糞便擔走,在滄白路有一個集中處理點,由於周圍還有農田,這些糞便其中一部分會用於灌溉農作物。

王麗萍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重慶很多人家裡沒有獨立衛生間,老居民區早上排隊上公廁是一道景觀,比如解放碑周邊的青年路、老群林市場、江家巷、八一路,那一帶的公廁是使用率最高的,每天「接待」上千人。

回憶2:

吊腳樓式公廁 讓人很尷尬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普遍存在的這種「旱廁」,大都是解放前沿用下來的。跟隨市環衛局設備科相關負責人的講述,時間再往前追溯幾十年:解放前,重慶早期公廁由當時的警察局管理,被老百姓戲稱為「官茅司」。

建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的廁所,多為旱廁。渝中區市政園林管理局供圖

當時一個貯糞池或糞缸埋入地下,用來貯藏糞便,上面設置若干個蹲位,再搭建一座棚子,一座簡易廁所就這樣產生了。外觀簡陋,連一扇正兒八經的大門都沒有。

裡面也沒有隔斷,大家都在坎上蹲成一排「方便」,無任何遮擋。小便池也是一溜大通槽,男士站在一起,對著牆壁邊擺龍門陣邊解決問題。廁所裡潮溼陰暗,到處都是水漬和尿跡。

解放後,廁所裡才慢慢修起了隔斷,最早是0.5米高,然後到0.8米,再到1米,經歷了幾十年的過程。一直到現在1.8米以上的隔斷。但解放後公廁的外觀和功能在相當長時間內沒有太大變化。

重慶曾經還有一種獨特的吊腳樓式公廁——建在陡坡上,由幾根木樁子支撐起地板,距離地面三四米,下面就是糞池,完全懸空。「方便」時,糞便從高空降落,濺起很高的水花,讓「方便」的人很尷尬。

目前現存的重慶最老公廁已經54歲。那是建於1964年的廁所,在王家坡,目前處於拆遷區域,也是屬於旱廁,今年將進行拆除。

回憶3:

全國創衛 首次「廁所革命」

「旱廁」時代的終結,始於1990年前後,那也是重慶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公廁革命」。

變革源於1989年《國務院關於加強愛國衛生工作的決定》,第一次吹響了創建全國衛生城市的號角。

從渝中區開始,住在老群林市場附近的居民欣喜地發現,經過整修,以前臭氣衝天的廁所變得窗明鏡亮,有譁譁流水的龍頭,有獨立的「坑」和1.81米的隔斷——大家上廁所時不用你看著我我看著你,第一次有了「私密性」這個概念。

當年解放碑和平電影院對面,群林市場旁邊的那個廁所,正好被選為「迎檢」公廁。這次「變臉」讓市民發現,上廁所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新建的一批公廁得到了附近老百姓和中央檢查團的一致好評,當年重慶也順利獲得首批「全國衛生城市」的稱號。

「創衛」活動促使城區公廁發生了第一次大的變革。」重慶環衛局設備科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也是全國率先開展的「公廁革命」。

僅僅只是一個開端。1990年,首次「創衛」成功後,主城區約1500座公廁陸續開始改造,特別是1990-1995年,以渝中區為代表,重慶的公廁發生了質的改變——大部分由「梭槽」變為了蹲位,「旱廁」變為了獨立水衝式。

廁所漸漸向標準化轉變。

廁所終於開始向標準化逐漸轉變。每新修一座公廁,都要求按照住建部頒發的《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設計,廁所外觀必須和周邊協調,通風、採光、洗手、照明等設施一一具備。糞便不再是由人擔走,廁所下面或旁邊都建起了化糞池,和汙水管道相連,直接進行處理。

重慶的公廁經歷過一段收費的歷史,從1角到5角,直到1元。市環衛局表示,當時收費的初衷是「以廁養廁」,收入作為水電開支和人工管理費用,並根據衛生狀況對管理員進行考核。到了2009年10月1日,重慶廁所全部取消收費。

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鑑於主城仍有一些區域存在「如廁難」問題,市城管表示,今明兩年,主城將新增公廁720座,其中新建公廁230座,社會單位廁所對外開放490座,使總量達到3160座。

目前重慶城市地區絕大部分旱廁已變為衝水式廁所和各種環保生態廁所。主城未達到「國標」的廁所僅存120座,將在今明兩年被標準化公廁取代。

B篇 重慶公廁結構的變化史

大開間大進深 通風更好

重慶中渝市政環衛有限責任公司工程部部長陳鴻從大學畢業後,他筆下的圖紙、手稿,幾乎全部是廁所。2003年至今,他參與設計的公廁至少有40座。

他對重慶公廁的結構再熟悉不過。重慶的公廁結構經歷了三個時期的變化:最早是磚木結構,在火災、地震等災害面前非常脆弱。2010年以後,變為了磚混,但受結構限制,高度通常只有2.5米左右,最低的只有2.2米,人走進去會感到壓抑,而且空間狹小,導致臭味難以散開,於是那種不可描述的味道便會久久縈繞。

煥然一新的現代化公廁。

現在新建的公廁,要求框架結構,好處是內部布置更靈活,可以大開間大進深,通風更好。「新建廁所要求3.7米—4米,大空高,即使有異味也會飄到上空。」

在2013年之前,重慶大部分公廁每個蹲位的空間也並未達到國家標準,通常進深只有1—1.1米,寬度0.85—1米。2016年以後,重慶新建廁所嚴格按照住建部頒布的《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設計。

於是,新廁所進深增加至1.2-1.4米,寬度增加至1.2米。「其實哪怕只是延伸20釐米,都會讓如廁舒適感大大提升。」陳鴻說,像在冬天市民衣服厚重,如果廁所狹窄,連轉身都困難,而寬20釐米,人蹲下去後,前後左右有更多空隙,會感覺舒適許多。

「所長」專門值守 免費開放

在公廁管理上,渝中區實行專人值守的「所長」制,實施24小時免費開放。64歲的老環衛工人石大雲就是臨江門公廁的「所長」。

老渝中人可能都曾路過這座公廁,修建於1989年,今年已經「29歲」。石大雲也守護了29年,對這座242平方米的廁所比對自己家還熟悉。

每天早上6點半之前,他就趕到廁所,把公廁進行一遍徹底清潔,白天隨時打掃,擦拭蹲位隔板、壁磚,衝洗便池,拖洗地面,用藥水消毒殺菌……晚上10點半回家。但廁所並不關門,附近吃宵夜的市民有需求都可以來方便。

作為一名管理員,他必須隨時清掃,保持公廁內燈明水通,通風良好,定期消毒除臭,無死角,無堵塞,無尿垢,無臭味,無積水,無蜘蛛網。

他剛來這裡當公廁管理員時,異味是免不了,當時的小便池是廉價的瓜米石打造,一旦沾上了異物要用刷子刷七八次。新建的公廁瓷磚鋪地,還增加了飄香機,每3-5分鐘自動噴香,基本上聞不到異味。

石大雲按年齡已退休,但放不下守護了近30年的公廁,加上身體硬朗,於是又繼續管理,「一直到我幹不動為止!」

作為重慶的「窗口」地區,解放碑有15座公廁,也是全市利用率最高的公廁。附近居民和外地遊客都會」光顧「,平均每天大約有800人如廁,節假日更是達到1200-1500人。

C篇 「國標」公廁這樣建造

讓市民如廁「儘量不用手」

目前渝中區市政園林管理局正在設計一批新的的公廁,考慮到眾多人性化細節。

陳鴻介紹,新建公廁,總面積不小於60平方米,按照「找得到,進得去,快速方便」的標準打造。

首先為了讓人找得到,增設了醒目的黃色導示牌,製作電子地圖,只要關注「重慶城市管理」微信公眾號就能搜索出附近的公廁。

為了照顧行動不方便的人群,只要是地理位置合適,都會修建無障礙通道。在公廁周邊和內部增加綠植,色調和外觀讓公廁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在公廁內增設第三衛生間和「愛心驛站」,為環衛工人提供飲水設備、微波爐等人性化設施。蹲位的男女比例,也都會由2013年之前修建公廁的1:1改為2:3,更多照顧到如廁時間長的女性需求。

陳鴻說,新建的公廁會提高市民如廁的體驗感。比如,讓男女洗手池分開,營造私密性;在廁間設置不鏽鋼扶手、添加掛鈎或置物架;部分公廁增加熱水供應,讓市民冬季如廁後洗手不再寒冷;每個蹲位增加了扶手,為老人增加了坐便器。

他透露,未來的公廁在設計上儘量讓市民「不用手」,減少觸摸帶來的汙染。比如把大門取掉,這樣就不需要用手推拉。採用感應式龍頭,伸手自來水就來了。蹲位的衝洗也都儘量用腳踩或感應式。另外,空調對於南方城市來說也很有必要,將在主城區逐步推行帶有空調的公廁。

增加人性化設置後,也加大了廁所管理難度,市政部門準備先在商圈、旅遊集散地等窗口區域試點推行。

煥然一新的現代化公廁。

再嘗試免費提供廁紙和洗手液

現在新建公廁裡都有裝廁紙的紙架設計,「我們當初是考慮了廁紙需求的。」王麗萍說,像國外發達國家很多公廁都會有洗手液、廁紙。其實重慶也嘗試過,然而管理員每放進一捲紙,一轉身就不見了。每捲紙平均壽命不到十分鐘,明顯已超過正常使用範圍。

2010年,南岸區在後堡一公廁也曾拿出專項經費做過試點,衛生紙的「壽命」同樣短得離譜。一周下來,廁紙支出1000多元。這對於平均年管理費總共只有5萬元的公廁來說根本無力承擔,只得停止免費發放。其他像公廁設施頻繁丟失、損壞,也讓管理者很頭痛。

「現在來上廁所的市民素質好多了。」大坪公廁管理員黃雲琴說,這些現象幾乎已絕跡,文明程度大大提高。渝中區市政園林管理局表示,未來會考慮再嘗試免費提供廁紙,包括洗手液等服務。但同時也期待市民素質有更高提升,公廁的進步與社會的文明程度相輔相成。

不搞「五星級」突出實用方便規範

國家旅遊局本月下文,規定在公廁改造中,避免浪費、豪華、攀比,不要搞所謂的「五星級」廁所。

陳鴻介紹,重慶目前大的公廁改造工程通常是5年一次,經費都有嚴格的管控。比如去年底建好的大坪公廁,投入30萬元,都是經過層層財政審批,杜絕鋪張浪費。根據面積、環境的不同,公廁改造費用大約是每平米2000-3000元。

市環衛局設備科負責人表示,廁所的設計本質還是強調『實用、方便、規範』,現階段的重點仍然是增加數量,提升衛生程度和設施品質。下一步會根據市民的實際需求進行升級打造,比如今年將在部分公廁試點增加WiFi、充電等人性化的功能。

市城管委表示,倡導公廁文化建設能提升一座城市的品位。「城市公廁從某種意義上代表著城市文明發展水品。」在重慶未來的公廁建設中,會充分考慮融入人文元素,增加體現重慶人文地理特色的元素,倡導市民文明如廁,宣傳低碳環保厲行節約提示等淺顯易懂、幽默風趣的文字和圖片反映公廁文化。

相關連結>>

2年內重慶490家單位掛牌「社會廁所」

社會進步的表現,其實並不是單一的公廁數量增加,社會廁所也越來越大程度上緩解了市民的「方便」需求。

市城管委介紹,僅靠公廁遠遠不夠,必須同時依靠「社會廁所」的力量,現在很多市民更習慣到商場、餐館、酒店尋找方便之地。目前重慶對外開放社會廁所已有461座。在這些單位門口,均在顯眼位置懸掛有「本單位衛生間對外開放」標示牌,並標明了具體開放時間。

目前商場廁所的開放度很高,且無需任何消費。大多酒店也對來上廁所的市民持歡迎態度,上遊新聞記者走訪了解放碑、觀音橋的5家星級酒店,問到洗手間位置時,工作人員都友善地告知。其中一家酒店的大堂經理吳先生表示,自從開放廁所後,清潔人員每天打掃衛生間的次數會增加。衛生紙更換率也提高了。但作為一項回報社會的職責,他們仍然很樂意,這對酒店口碑也是一個良性傳播。

市城管委表示,計劃今明兩年內,社會單位廁所對外開放量增加490座。社會單位開放衛生間後,難免要增加水電及清掃等費用。各區對此進行不同程度的補貼,比如渝中區市政園林管理局對於向公眾免費開放公廁的社會單位,給予了資金補助——根據廁所設施設備的不同等級,給予經營性單位每月補貼每個蹲位200元。

上遊新聞記者 紀文伶

相關焦點

  • 重慶廁所革命 那些各式各樣的公廁你都用過嗎
    杜萬鵬家的優勢是下樓走幾步就能到廁所,劣勢也非常明顯:七八月份一開窗戶,臭味就肆無忌憚飄進來。遇到下雨天,糞水外溢,廁所裡的蛆蟲跟著雨水漂到了樓下……解放後,廁所裡才慢慢修起了隔斷,最早是0.5米高,然後到0.8米,再到1米,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一直到現在1.8米以上的隔斷。重慶曾經還有一種獨特的吊腳樓式公廁——建在陡坡上,由幾根木樁子支撐起地板,距離地面3、4米,下面就是糞池,完全懸空。「方便」時,糞便從高空降落,濺起很高的水花,讓「方便」的人很尷尬。
  • 論「廁所革命」——農村旱廁改水衝式廁所的利與弊
    現在部分農村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廁所革命」,國家免費為農村的廁所進行改造,由原來的旱廁改造成水衝式廁所。現在,就農村改造廁所談談利與弊。改造廁所使用的大塑料桶(埋在地下收集廁所大小便和汙水)、手按式出水小塑料桶、蹲便器、水管等安裝材料都是免費的,並有挖掘機免費挖土深埋大塑料桶,免費安裝水管等。有效改變環境衛生,預防傳染病。
  • 261所鄉鎮學校告別旱廁,「廁所革命」正在行動,學生:太好了
    導讀:校園的廁所規劃是學校建設和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校園廁所的建設、管理以及使用關係到師生的身心健康,由其是當下疫情形勢依舊嚴峻的情況下,做好「廁所革命」就顯得意義非常重大。廁所革命最近,哈爾濱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市中小學「廁所革命」工作已於2019年7月正式啟動。截至目前,各區,縣(市)根據各自實際情況,克服了重重困難,面對複雜的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響,目前已經建成並投入使用261個校園廁所改造工程,全部達到「四淨、三無、兩通、一明」的標準。
  • 農村廁所革命旱廁改衝水廁所,效果怎麼樣?聽聽老農指出四點不足
    近兩年,農村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一場廁所革命。長久以來,農村老百姓一直沿用傳統旱廁,「一個土坑兩塊板,三尺土牆圍四邊」。每到夏天,廁所裡蒼蠅亂飛,臭氣燻天,尤其是下雨天簡陋的農村廁所更是汙水橫流。隨著國家經濟實力提升,政府在農村投入上也越來越大手筆,中央財政專門安排70億元資金用來改善農村的廁所。旱廁改成跟城市一樣的衝水廁所,改善農村環境, 提升百姓幸福質量,村裡不僅免費提供衝水設施還安排專人給予工程改造。
  • 通山:「廁所革命」讓「方便」更方便
    「廁所革命」關係到人民群眾生活品質的改善,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實施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一份糞坑兩塊板,茅舍潮溼又低矮,臭氣嗅天蛆滿坑,蒼蠅蚊蟲滿村灣」的旱廁,這些曾經都是通羊鎮李度村農村旱廁的真實寫照,給當地村民的生活質量帶來了一定影響。現如今通過「廁所革命」改造後,村莊美化了,房前屋後乾淨整潔了,廁所也變亮、變淨了,村民的生產生活也大有改善,幸福指數也大大提升。
  • 吉林:農民告別「土坑」用坐便 農村「廁所革命」暖民心
    「一個土坑兩塊板,三尺土牆圍四邊」是過去吉林農村旱廁的真實寫照。冬季,農民要忍受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嚴寒,使用簡陋的室外旱廁。而夏季,蚊蟲亂飛、臭味瀰漫的情景也難以避免。  2016年吉林省全面啟動農村「廁所革命」。「『小廁所』背後是提升農民生活質量的民生『大文章』。」吉林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指導中心主任嚴業飛說,省級財政按照每戶4000元標準補助農村改廁。
  • 「廁所革命」深入推進!截至去年底我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六成
    「冬天去外面上廁所,一來一回都『凍透』了。而且通往廁所的路覆蓋著冰雪,要打著手電筒小心翼翼地走,生怕摔倒。」北紅村村民田美蘭說,此前,在冬夜裡,小便就在室內用泔水桶解決,不僅尷尬還不衛生;大便時就得去室外旱廁,旱廁四處漏風,如廁時需要「速戰速決」。
  • 「廁所革命」讓農村變得更美麗
    衛生廁所坐落在庭院的一角。村民家乾淨衛生的水廁。圖/祝美甲 攝「一個土坑兩塊磚,三尺土牆圍四邊」,到了夏天臭氣衝天、蠅蛆成群,這是過去青海一些農村地區廁所的真實寫照。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廁所條件是不少農村群眾最希望解決的事情。小廁所連著大民生,也關係著農村的文明新風。自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實施「廁所革命」項目以來,昔日的旱廁將退出歷史舞臺。初冬時節,記者來到沙溝回族鄉牙扎村,一條條乾淨整潔的水泥硬化路通到了村民的家門口。走進村民嘉歡傑家,整個庭院乾淨整潔,一座地面平整、通風透氣、嶄新的無公害衛生廁所坐落在庭院的一角。
  • 瀋陽1439個校園廁所完成「廁所革命」
    #農村學校告別旱廁 城市學校廁所提質 校園廁所是學校建設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針對這種情況,和平區對兩所學校採取了全面改造和創優提質的施工措施:重新進行衛生間格局設計,科學利用空間,更換牆地磚和隔斷,全面改造通風、照明系統…… 河北二校校長高武告訴記者:「更為難得的是,此次『廁所革命』還關注到不同年齡段孩子的不同需求,設置了高低不同的洗手盆。」
  • 從景區廁所到城市廁所,看廁所革命如何再發力
    我國自2015年以來進行了廁所革命,涉及範圍之廣,推動力度之大,從景區公共廁所到城市公共廁所,現在政府出資對農村廁所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由於我國對景區公共廁所到城市公共廁所的改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以再次發力對農村廁所進行改造。
  • 新洲廁所革命如火如荼 農村環境大變樣
    以前,村中的廁所都是露天的,汙染水源,影響環境。在今年市區全面開展的「廁所革命」行動中,新洲區對3963戶農戶原有旱廁的下水系統進行了集中改造,安裝了一體化三格式糞池,實現了汙染物的集中處理,「廁所革命」讓新洲農村環境大變樣。
  • 北京人的「廁所革命」
    這些地方過去有的雖有公廁,但容量太小,有的是露天廁所,影響環境衛生,還有的地方根本沒有廁所,居民大小便要跑出一二裡路。這些新公廁大都外觀新穎,設備齊全,衛生保潔度高,很好地滿足了北京市民在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後對城市文明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新要求,深得居民稱讚。
  • 旬邑:「廁所革命」催生文明之花
    旱廁不見了,校園廁所變了個模樣……「智能PLC控制,泡沫和配重封堵頭雙重封堵,無需上下水支持,安全健康,節能環保。」近日,隨著中國銀行出資460萬元,援建旬邑縣的48所學校泡沫式環保衛生廁所全部投入使用,標誌著旬邑縣所有中小學徹底告別了旱廁歷史。
  • 新市街道四嶺村 「廁所革命」開新花
    利用各種會議、村務公開欄,入戶講解,發放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改廁的目的和意義,強調衛生廁所、無害化廁所標準的重要性和實用性,實現政策宣講全覆蓋,讓村民從心底裡自發地支持「廁所革命」這項工作。重點攻堅抓推進。在改廁施工過程中,全村80%的農戶家中都是旱廁,僅有部分村民家廁所建有化糞池,但普遍不是三格化糞池,導致很多村民家中化糞池修建後沒有排水溝。
  • 彌渡教育系統強力推進「廁所革命」
    9月9日,一名學生正在彌渡縣彌城四小的廁所門口的洗手池認真洗手,洗手池旁擺著毛巾、洗手液和肥皂。彌城四小是全縣30所「廁所革命」項目學校之一,廁所裡擺滿鮮花,牆體上有漂亮的卡通畫,地板瓷磚乾淨如新。該項目覆蓋了全縣8個鄉鎮的30個中小學,共惠及2000多名師生。
  • 現在很多地區正在進行廁所革命,廁所革命究竟是什麼
    什麼是廁所革命?是指對發展中國家的廁所進行改造的一系列舉措,最早是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提出的。廁所是衡量文明的重要標誌,改善廁所的衛生狀況,直接關係到這些國家人民的健康和生活環境。我國興起廁所革命,破解鄉村整治難題。
  • 農村廁所革命,讓環保廁所完美代替老式廁所
    在農村進行廁所革命,不僅是對農村廁所環境的建設,更是對農民生活方式的一種轉變,自從我國開始掀起了"廁所革命"的浪潮之後,正在不斷的改善了農村的鄉村環境的建設,讓農村居民也開始使用上了乾淨衛生的廁所,在實施廁所改建的過程中,村民們的積極性也是非常的高,每家每戶都開始把自己家的廁所進行了改造
  • 「廁所革命」讓生活更美好
    當下,走進我市的一些鄉村,可以發現許多村民家中用上了水衝式廁所,露天糞坑被三格化糞池所取代,房前屋後的環境衛生隨之改變,鄉村變得越發美麗,農村群眾的幸福指數不斷提升。這是去年以來,我市圍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大行動」,全力推動農村「廁所革命」帶來的蝶變。
  • 將農村「廁所革命」進行到底
    筆者的一些經歷和感悟,或許能說明習近平總書記為何強調要堅持不懈推進「廁所革命」努力補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短板,而且特別指出農村也要來個「廁所革命」。30年茅房之進步城裡人到農村最怕啥?最怕上茅房。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農村茅房用「一塊木板兩塊磚,三尺柵欄圍四邊」來形容一點不為過。
  • 廁所革命,如何「小事大辦」?-溫州日報甌網 - 溫州新聞門戶網...
    且聽各界專家來支招,廁所革命之「小事大辦」。廁所革命的「快」與「先」「一個土坑兩塊板,三尺土牆圍四邊」,這是多數人印象中的農村旱廁。那些「哭著跳著上廁所、被臭味燻哭」的如廁史,被一場轟轟烈烈的「廁所革命」打破。這場民生革命,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如廁小事,卻是茲事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