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的「廁所革命」

2020-12-23 北京日報客戶端

小康不小康,廁所算一樁。這個供人們「方便」的小小處所,不僅代表著城市的文明和形象,更是保障人民衛生健康的重要一環。您知道嗎?在奔小康的路上,北京為這樁民生實事曾掀起幾次改造廁所的熱潮,每一次都實實在在地拉高了北京城鄉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數。

大規模改造公廁掀起高潮

解放前,分布在北京城區街道上的公廁有516座,大多由草蓆圍成,非常簡陋。其中,磚砌較正規的公廁僅有83座,還全部是死糞坑。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帶隔板、有洗手池的公廁是當時十分「高級」的廁所。

解放後,北京市政府在大街小巷修建了上千座公廁,受到市民的讚揚,被譽為人民政府的德政。以1952年市公共衛生局新建的近20座公共廁所為例,這批新公廁分布在崇文區營房半截街、磁器口西河槽、下四條、東柳樹井,宣武區仁民路七聖廟、香爐營頭條、天橋公平西市場、東棗林街、教子胡同南口,西四區西直門北禮士路、西直門內、果子市,西單區羊肉胡同、新華街後細瓦廠,東四區東四八條、德外冰窖口等地,都建在了勞動人民居住的區域。這些地方過去有的雖有公廁,但容量太小,有的是露天廁所,影響環境衛生,還有的地方根本沒有廁所,居民大小便要跑出一二裡路。(1952年10月21日《北京日報》2版,《新建公廁二十座月底可全部完工》)

1952年10月21日,《北京日報》2版

1965年,北京開始大規模改造公廁,推廣使用真空吸糞車清運糞便,將旱式公廁改造為水衝式公廁,掀起了一個放下糞桶、改造公廁和戶廁的高潮。經過10年的努力,至1975年,全市城區公廁大多已改成水衝式廁所,並且汽車抽糞已經成為比較普遍的方式,北京幾百年來人工背糞的歷史也因此宣告了基本結束。據統計,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北京共興建街坊廁所3100多座,改造戶廁15300座,使北京的公廁有了歷史性的進步。(1995年12月25日《北京日報》1版,《公廁革命與文明工程》)

1995年12月25日,《北京日報》1版

旅遊景點率先解決廁所問題

改革開放初期,北京旅遊事業大發展,來自國外的遊客成倍增長。但是廁所的軟硬體升級卻遠遠不能與國際接軌。當時外賓形容夏天如廁有四步曲:「哭、跳、笑、叫」。一進公廁,臭味撲鼻刺眼,不禁淚湧,曰哭;入得廁所,地面不平,積水並有汙物,只能跳到坑位,曰跳;入位方便,坑位間無擋板,如廁人彼此面面相覷,不禁苦笑,曰笑;突見地上有蛆蟲蠕動,欲爬上褲腳,不禁驚叫,曰叫。當時公廁成了旅遊的一大障礙,外賓對公廁的投訴很多,意見很大。(1994年4月2日《北京日報》5版,《北京的公廁亟需一場革命》)

1994年4月2日,《北京日報》5版

1995年,建在動物園內的一處試點公廁。王小寧攝

對此,市委、市政府及旅遊部門十分重視,多次召開會議,研究解決辦法。從1980年開始的三年裡,本市各大公園共計新建和改造公共廁所120多座,初步改善了公園廁所的衛生狀況。

等到了1983年,動物園、北海、頤和園、天壇、香山臥佛寺、碧雲寺、長陵、定陵、八達嶺、雍和宮和歷史博物館等重點遊覽點,都建了一批標準較高的廁所。新建廁所設計新穎、美觀,內部裝修比較講究,設有洗手池、隔斷和門、掛衣鉤、整容鏡以及通風保溫設施等,並設專人管理,做到清潔、整齊、無異味、無蚊蠅、無汙物,同時提供衛生紙、香皂、擦手巾等,遊人交費使用。(1984年1月20日《北京日報》1版,《本市旅遊點建成一批標準較高廁所》)廁所少、髒、味兒的問題,在重點旅遊風景點已經不存在了。

1984年1月20日,《北京日報》1版

本報主辦全國首個公廁設計大賽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北京市民的生活越來越好,可公廁問題卻拖了人們大步奔小康的後腿。為了改造廁所,北京市政府從1984年到1994年的投資總額達到了2500餘萬元,各區縣政府也投資近2500萬元。北京用這些錢共建了上千座廁所,其中三類以上公廁800多座。但是與當時北京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相比,還是遠遠不夠。

當時,北京市由環衛部門管理的公廁共有6800多座,如果從數量上講,北京的公廁已堪稱世界之最。但是,這6800多座公廁的設施標準低,分布也不合理。

國家建設部關於公廁的四類標準是:一類、二類要做到有獨立便器、洗手池、整容鏡、全天保潔、專人管理。三類、四類是溝槽式,有隔擋設施的為三類,無隔擋的為四類。1993年時,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達到三類以上標準的公廁只佔總數的10%,其餘都是極為簡陋的四類甚至不上類的公廁。而且,只有不足30%的公廁位於街道和公共場所,其餘70%以上分布在胡同和街巷內。如著名商業街西單北大街,平均每天購物人流10萬人左右,街面上卻只有一處公廁,每到購物尖峰時間,候廁人流擁擠不堪。居民區公廁狀況同樣不容樂觀,胡同裡的居民早晨上廁所排隊是常有的事。(1995年10月14日《北京日報》1版,《文明工程啟示錄》)

上世紀90年代,在繁華的王府井大街南口,一輛「退役」汽車改造的公廁為逛街的群眾提供如廁服務。

為集中社會智慧使北京公廁有較大改觀,1994年8月,北京首開先河,舉辦了國內第一次公廁設計大賽——由北京日報社和北京市規委、建設部城市建設司等9家單位聯合發起並主辦的「首都城市公廁設計大賽」。(1994年8月8日《北京日報》1版,《首都城市公共廁所設計大賽拉開序幕》)大賽在海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以及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參賽作品,掀起了北京「公廁革命」的熱潮。

1994年8月8日,《北京日報》1版

設計大賽結束後,獲獎的設計方案迅速落地,從圖紙變成了京城大街小巷和公園綠地的一批現代化新型公廁。1995年底,位於西城區西四北頭條、豐臺區左安路、東城區五四大街、海澱區長徵飯店西側等地的38座現代、新穎的試點公廁陸續建成使用。當年,本市公廁改擴建有了長足發展,新投用三類以上標準公廁1050座。這些新公廁大都外觀新穎,設備齊全,衛生保潔度高,很好地滿足了北京市民在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後對城市文明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新要求,深得居民稱讚。(1996年5月10日《北京日報》1版,《千餘座標準公廁投入使用》)

1996年5月10日,《北京日報》1版

1996年,東城區建成了一批上檔次的公共廁所,廁所內自動衝水器、烘手器、穿衣鏡齊備。吳強攝

「廁所革命」助農家健康奔小康

上世紀90年代,京郊農村經濟在改革開放中獲得迅速發展,農民的居住生活條件好了,先後蓋起了新房,鋁合金門窗、彩電、冰箱、電話,很是現代化,可屋外的廁所還是老樣子,在院子一角用磚圍個圈、修個露天的坑,又髒又臭。怎樣才能改變屋裡現代化、屋外髒亂差的狀況,讓農民真正過上衛生健康的新生活?

1991年,大興長子營鄉黨委、鄉政府設計出了適合農村使用的「雙甕漏鬥式」廁所,並在河津營村20多戶農家搞起了廁所改造試點。

在農家新建的廁所前,來參觀的村裡人擠得滿滿當當。人們看到,「雙甕漏鬥式」廁所是用磚建成的一座小房,還有金屬門窗,房子裡面的牆上都貼著白瓷磚。最關鍵的廁所構件,則是由漏鬥式便池、前甕後甕、過糞管和後甕蓋組成,密封度強。這樣的廁所沒臭味,也沒有蚊蠅孳生。人們邊參觀邊高興地說,真沒想到,如今咱農民也用上了「高級」廁所。(1991年8月12日《北京日報》1版,《河津營村農民用上新式廁所》)

1991年8月12日,《北京日報》1版

1993年,順義李各莊鄉農民也在全縣帶頭搞起了「雙甕漏鬥式」廁所改造。到當年6月,順義已有8000餘戶農家完成了改造,「衛生廁所」建成率達到80%以上。(1993年6月7日《北京日報》6版,《順義初級衛生保健躋身全國先進》)

1993年6月7日,《北京日報》6版

1997年,順義沿河鄉南莊頭村號召村民們修建水衝式廁所,並對修這種標準廁所的村民每戶補助200元。很快就有40戶村民修了水衝式廁所,在全村引起很大震動。不少村民都表示,等到秋後建房的好季節,先建水衝式廁所。(1997年8月7日《北京日報》6版,《農家生活上檔次「廁所革命」進村莊》)

1997年8月7日,《北京日報》6版

廁所改造,不僅使京郊的環境衛生得到了改善,而且提高了農民的健康水平。據本報2001年5月16日8版《京郊建成204個衛生村》報導,本市農村已建成無害化廁所28.5萬座,80.5%的農民享受上了衛生廁所。而且,因為衛生水平的提高,農民中痢疾等腸道傳染病的發病率明顯下降,農村兒童蛔蟲感染率下降29%,越來越多的京郊農家更健康地過上了小康生活。

2001年5月16日,《北京日報》8版

消滅旱廁帶火京郊民俗遊

新世紀以來,廁所革命給京郊農民帶來的就不僅是衛生健康的大提升了,它讓農民的家庭收入也起了革命性的變化。

延慶區千家店鎮秀水灣村地處北京的生態涵養區,這裡天藍、水清、山綠,但是發展旅遊卻被小小的廁所卡了脖子。2002年的千家店,公路兩側遍布著農家的廁所,環境髒亂,氣味難聞。要搞旅遊致富,先得革了舊廁所的命。廁所進家,旱廁變衝廁,亮出了青山秀水,村民盧寶琴在全村第一個搞起了民俗接待。幾年下來,家裡買了小轎車,還打算給兩個兒子在城裡買房。「前幾年我們兩口子跑運輸,一年辛苦到頭還得追著別人要錢,現在是別人揣著錢往我家送,沒法兒比。」盧寶琴笑言。(2012年7月2日《北京日報》12版,《千家店興起「改廁所」》)

2012年7月2日,《北京日報》12版

官地村位於聞名京城的懷柔區「虹鱒魚一條溝」,八成村民經營「農家樂」,是京郊「農家樂」第一村。走進民俗戶杜桂鳳的家,客房內電視、空調、席夢思床一應俱全,還有獨立的衛生間,與賓館的「標間」別無二致。

「雖說咱經營的是『農家樂』,可有些農家的東西城裡人還真接受不了。比如廁所吧,農村的旱廁,城裡人一見就皺眉。如今,咱家裡住的和城裡一樣,客人沒有不說好的。」杜桂鳳告訴記者,2005年國慶黃金周期間,家裡的客房天天爆滿,純收入近萬元。(2005年10月13日《北京日報》2版,《山村裡有了城市味兒》)

2005年10月13日,《北京日報》2版

2006年,平谷區政府為興隆口村免費改廁,民俗戶馬翠清頭一個報名,還自己另掏了2000元,把廁所裡外裝修了一遍。「早就想改!」自打搞起民俗旅遊,馬翠清發現,院外臭氣燻天的露天旱廁不改不行了。「上過一回廁所,好多客人就再也不敢上我家吃飯了。而且廁所髒,蒼蠅蚊子就多。一隻蒼蠅可就損失我一盤菜錢!」(2006年10月13日《北京日報》6版,《平谷5萬農戶用上水衝廁所》)

2006年10月13日,《北京日報》6版

今年,為高質量地實現全面小康,北京繼續大力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年內將達標改造農村公廁755座、戶廁2萬戶左右,全市90%以上的行政村公共衛生廁所將達到三類以上標準,98%的戶廁達到衛生廁所要求。(2020年4月21日《北京日報》2版,《關於抓好「三農」領域重點任務確保如期高質量實現全面小康的行動方案》)

2019年,包含母乳室和家庭衛生間的多功能衛生間在北京越來越多,為有特殊需求的群體帶來方便。圖為景山學校大興實驗學校北側的「興舍」公廁。 武亦彬攝

小廁所,大民生。在京郊農民奔小康的路上,祖祖輩輩用的旱廁變成了水衝式廁所,生活條件顯著改善,民俗旅遊風生水起,農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歷史資料:京報集團圖文資料庫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黃玉迎

編輯 蔡文清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相關焦點

  • 北京農村「廁所革命」基本完成 改造15多萬戶廁所
    來源:央視原標題:改造15多萬戶廁所!北京農村「廁所革命」基本完成 記者從北京市衛生健康委了解到,從2018年到現在,北京對15.1萬戶村民家的旱廁所進行了改造,變成水衝式衛生廁所,農村「廁所革命」基本完成。△圖為村民王致富王致富是北京密雲北莊鎮楊家堡村村民,住在深山裡的他,以前用的是旱廁,不衛生又很不方便。
  • 改造15多萬戶廁所!​北京農村「廁所革命」基本完成
    記者從北京市衛生健康委了解到,從2018年到現在,北京對15.1萬戶村民家的旱廁所進行了改造,變成水衝式衛生廁所,農村「廁所革命」基本完成。△圖為村民王致富王致富是北京密雲北莊鎮楊家堡村村民,住在深山裡的他,以前用的是旱廁,不衛生又很不方便。
  • 《中國廁所革命進步報告》發布:廁所革命三年行動計劃目標完成
    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14日(記者陳鬱)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國際公益學院日前聯合舉辦以「共塑廁所文明 推動社會進步」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廁所革命論壇,同時發布《中國廁所革命進步報告》。傳統的衛浴企業、廁所環保技術創新企業和高校研究機構積極參與加快廁所技術革命,並參與到相關建設實施的標準制定中。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國際公益學院院長王振耀在主旨演講中指出,中國廁所是當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突破點,中國社會的提升、品位的提升和其它各項社會性改革的深入推進,都可以找到廁所的文化。
  • 「廁所革命」:先革了那些催人尿下的廁所英語吧!
    「廁所問題不是小事情」。近日,主席對「廁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明確指出要把這項工作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具體工作來推進,努力補齊這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的短板。主席的指示很明確,「廁所革命」關乎鄉村振興戰略,關乎老百姓「生活品質」。
  • 現在很多地區正在進行廁所革命,廁所革命究竟是什麼
    什麼是廁所革命?是指對發展中國家的廁所進行改造的一系列舉措,最早是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提出的。廁所是衡量文明的重要標誌,改善廁所的衛生狀況,直接關係到這些國家人民的健康和生活環境。我國興起廁所革命,破解鄉村整治難題。
  • 中國為什麼要進行「廁所革命」?
    四川涼山地區的改廁運動是中國「廁所革命」的一個縮影。新中國成立初期,鄉村環境普遍不整潔,不少農村人畜同居,人無廁、畜無圈的現象極為普遍。這使得疾病控制防疫工作非常困難。一些嚴重影響人們健康的腸道傳染疾病如痢疾、傷寒等高發。在兒童群體中,蛔蟲病的患病率高達70%以上。
  • 比爾· 蓋茨與他的 「廁所革命」
    停止在微軟的全職工作後,比爾·蓋茨為何執著投入於人類「廁所革命」的事業中?而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新世代廁所?演講臺前,比爾·蓋茨舉起一隻燒杯,向觀眾展示其中盛裝的物體。那不是什麼新材料、新科技,而是攜帶有兩百萬億個賀氏菌、輪狀病毒,十萬個寄生蟲卵的人類糞便。
  • 農村廁所革命,讓環保廁所完美代替老式廁所
    在農村進行廁所革命,不僅是對農村廁所環境的建設,更是對農民生活方式的一種轉變,自從我國開始掀起了"廁所革命"的浪潮之後,正在不斷的改善了農村的鄉村環境的建設,讓農村居民也開始使用上了乾淨衛生的廁所,在實施廁所改建的過程中,村民們的積極性也是非常的高,每家每戶都開始把自己家的廁所進行了改造
  • 中國「廁所革命」要消滅蹲式廁所?
    一場新的「廁所革命」即將到來,是否會「消滅蹲式廁所」待定在一些外媒看來,中國「廁所革命」就是要消滅「蹲式廁所」1月15日一些外媒注意到了這條消息,不過有意思的是,好幾家外媒都認為廁所革命就是要「消滅蹲式廁所」。如法國知名媒體Relaxnews的報導開頭就稱,「為了增強旅遊業,中國發起了一個『廁所革命』,將消滅傳統的蹲式廁所」。英國《每日郵報》的報導標題就是「這是一個革命!在被抱怨又髒又亂後,中國宣布將對景區蹲式廁所進行徹底翻新」。
  • 張麗莉委員:無障礙廁所也需要「革命」
    圖片來源於網絡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7日電(人民政協報記者 郭帥)「因為害怕如廁不便,很多殘疾人十天半個月才出家門一次,他們也需要呼吸新鮮的空氣呀!」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全國政協委員、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殘聯副主席張麗莉說。
  • 「廁所革命」的「萬全之策」
    「廁所革命」的「萬全之策」 2020-04-21 16: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們需要怎樣的"廁所革命"
    為促進旅遊產業的轉型升級,提高海南旅遊基礎設施的國際化水平,海南省計劃兩年內在全省主要旅遊城市、主要旅遊幹線和旅遊景區完成150座星級廁所建設,在全省掀起一場「廁所革命」。(9月1日新華網)  這些年關於豪華廁所的新聞總是此起彼伏,然而比之於以往一些地方蓋一個兩個豪華廁所當「樣板」的做法,海南的作派顯然就上了規模。150座豪華廁所要多少錢呢?
  • 「廁所革命」收官,不是「休止符」
    特邀撰稿 陳俊如自2018年開展「廁所革命」以來,全國各地廁所革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今年是「廁所革命」的收官之年,但是「廁所革命」的「收官」並不代表「收兵」,不是「廁所革命」的「休止符」。在收官之年尤其還要注意後續工作,要將「廁所革命」進行到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理念。曾經有部分幹部以「廁所革命」事小而不為,認為廁所問題些小微末,不足介懷。但是,廁所問題不是小事情,是城鄉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應當努力補齊這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的短板。因此,黨員幹部不僅要搞好大建設、大項目,還要重視群眾身邊的微建設、微服務。
  • 從景區廁所到城市廁所,看廁所革命如何再發力
    我國自2015年以來進行了廁所革命,涉及範圍之廣,推動力度之大,從景區公共廁所到城市公共廁所,現在政府出資對農村廁所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由於我國對景區公共廁所到城市公共廁所的改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以再次發力對農村廁所進行改造。
  • 【街拍紀實】郭建設:小廁所 大民生 —— 中國廁所革命的「前世今生」
    中國人慣於將生活概括為「衣食住行」四件事,而除了衣,其餘三件事都繞不開廁所這個小地方。2013年地67屆聯合國大會將每年11月19日設立為「世界廁所日」,倡導人人享有清潔、舒適及衛生的環境。希望通過全世界人民的努力,共同改善世界環境衛生問題。可見,廁所是個人的隱秘小事,更是關乎人類環境和健康的大事。
  • 「廁所革命」讓生活更美好
    當下,走進我市的一些鄉村,可以發現許多村民家中用上了水衝式廁所,露天糞坑被三格化糞池所取代,房前屋後的環境衛生隨之改變,鄉村變得越發美麗,農村群眾的幸福指數不斷提升。這是去年以來,我市圍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大行動」,全力推動農村「廁所革命」帶來的蝶變。
  • 山東中小學「廁所革命」來了
    山東省中小學校(幼兒園)的「廁所革命」來了。日前,山東省教育廳官網發布了《山東省教育廳等7部門關於印發山東省中小學校(幼兒園)「廁所革命」實施方案(2020—2021)的通知》。  魯網6月11日訊 山東省中小學校(幼兒園)的「廁所革命」來了。
  • 莫迪的「廁所革命」成功了嗎?還有多少人露天大小便?
    修廁所是這項計劃中的最核心內容,被外界稱作「廁所革命」。過去,印度70%以上的家庭沒有廁所,人們往往選擇在大街、田野上露天排便。在一些貧困落後的地區,這一現象就更為嚴重。按照莫迪「清潔印度」的計劃,到2019年的10月2日,也就是印度國父「聖雄甘地」誕辰150周年的那天,要新建成至少1.2億個家庭廁所。
  • 將農村「廁所革命」進行到底
    國家旅遊局發布的《廁所革命推進報告》中提到,農村地區80%的傳染病是由廁所糞便汙染和飲水不衛生引起的。其中與糞便有關的傳染病達30多種,最常見的有痢疾、霍亂、肝炎、感染性腹瀉等。誠如斯言,過去農村人夏秋季節有幾個沒拉過肚子的,他們只知道是吃了不乾淨的東西、喝了不乾淨的水,很少會想到這可能是蒼蠅亂飛汙染了食物或糞便汙染了水源所致。
  • 小廁所,大文章!來看武江區中小學的「廁所革命」
    自2019年11月初全面推進「廁所革命」建設工作以來,武江區迅速推進相關工作,自籌資金近400萬元,在一個多月時間內完成「廁所革命」建設的第一階段任務,對區內36所學校廁所進行改造,完成私密性蹲位改造1178個和便槽改造213個,率先完成「廁所革命」改造。在龍歸中學,該學校共有1306名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