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十年前「軟體定義網絡」作為首個「軟體定義」的IT資源池設施被定義以來,其與虛擬化一道始終被合作夥伴不斷「買單」,輸送至客戶端。那麼,軟體定義如今與ISV又是一種怎樣的化學反應?
軟體定義IT資源池設施的組成部分是IT基礎設施硬體,猶如一個個組裝成的盒子,硬體難以適應業務快速變化的需求,是不同類型的基礎設施的共性問題所以會有軟體定義基礎架構的概念推出,以滿足用戶業務變化發展的需求。
換句話說,軟體定義的基礎架構和數據中心,則是通過雲計算技術和手段,以軟體定義的形式讓雲服務在用戶端落地。
今天,軟體定義的價值在單純的伺服器虛擬化之外,也包括網絡、存儲、安全等更多需要通過軟體來定義的「盒子」,讓雲數據中心和更廣泛的IT基礎環境達到靈活性可靠性、穩定和安全。
在雲計算發展的初級階段,許多項目是採用「拼拼湊湊」的方式建設的。比如用戶要實現多種不同的功能和特性,就需要找能夠滿足不同特性的多種產品,通過二次開發捏合在一起,這樣雖然實現了雲計算,但是在運維和升級方面都會帶來一系列的挑戰。
而在軟體定義的環境下,數據中心的建設不是從尋求不同功能的組件方式實現,而是將整個數據中心當成整體的軟體包,用以解決不同基礎設施升級的兼容性和同步性間題,避免用戶針對某個組件的升級而做複雜的二次開發定製對於T技術實力有限的傳統企業而言,應該提供給他們的是整體的方案包而不是一堆組件,這也是軟體定義的數據中心價值所在。
對於今天的雲數據中心而言,滿足SLA(Service-Level Agreement服務等級協議)的壓力、超規的資源配置、工作負載的不當分配都是IT管理者面臨的巨大挑戰,而軟體定義則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
目前,金融、政府、教育和醫療等行業中,有許多客戶對於「軟體定義」所帶來的價值,已經有很成熟的認識。
事實上,目前仍有一批行業用戶對軟體定義的IT資源池有強烈的熱情。
很多雲平臺廠商向用戶介紹雲解決方案的時候會更多地從雲服務角度出發,這在擁有足夠技術實力的網際網路公司中相當容易接受,但對於傳統企業用戶而言,其更習慣的建設方式還是以數據中心來衡量如果定義為雲,用戶可能會不知道從何下手,但是討論「軟體定義」的數據中心,用戶就能夠清楚地知道每個部分應該如何實現。
今天許多客戶實現軟體定義的過程從伺服器虛擬化開始目前已經相當成熟。無論是何種定義方式,都取決於對用戶實際狀況的分析。
在很多ISV看來,真正實現完整的軟體定義IT資源池,需要在各類基礎設施中都實現軟體定義的彈性、穩定性、靈活性、可靠性和自動化管理的模式。從而實現最終的頂級雲服務目的。
不可否認,儘管經歷了10年的發展歷程,軟體定義技術確實是一項革命性的變化。目前,其在計算、存儲和網絡端全部實現定義環境,那麼對於 ISV和MSP來說,軟體定義的未來演變會進一步模糊了兩者之間的界限。在帶來更大靈活性的同時,也會對ISV的硬體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才能夠將更高的靈活性為自己所用。而對於MSP而言,同樣也需要更多軟體相關的技能和業務.
事實上而隨著市場對虛擬化技術的認可度不斷上升,到今天「到底該買10臺還是通過整合買1臺伺服器,買2臺交換機還是10臺交換機已經不再存在爭議,而在SDX時代,廠商和合作夥伴面臨的轉型過程也在「軟體定義」過程中開始面對新的挑戰。
如今,ISV會面臨更多的機遇。在傳統環境下,ISV在開發軟體時都必須考慮運行環境的差異。企業的IT系統從基礎架構層到中間層往往千差萬別,要適應不同運行平臺和環境就需要大量的二次開發工作。
但在軟體定義的基礎架構中,隨著產業鏈的完善,軟體定義基礎架構的主流平臺已慢慢形成,而ISV開發的時候將會不再需要去適應複雜的環境,而是只需要去關注軟體本身要去實現的功能,以及在前端帶來的用戶體驗。
由於經常要適應不同用戶的複雜IT環境,對於以項目式開發為主要業務的ISV而言,軟體定義帶來的開發平臺統一價值尤其巨大。而在如今的雲與智能時代,資料庫、中間件和作業系統等底層軟體的格局已被重新切割出新的機會。
對於與底層架構相關的ISV合作夥伴而言,軟體定義在傳統的存儲和網絡生態鏈中,由於產品本身的閉環結構和接口不開放屬性,較難以與ISV合作夥伴群體展開大規模的合作。但是隨著軟體定義全面融入雲,智能化、分布式的方向推動了更加開放的環境,因而吸引到更多的ISV融入到SDX時代。
2019年全球軟體定義任何(SDx)市場規模預計為517億美元,五年後即2024年該市場規模將達到1608億美元,預測期內(2019–2024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25.5%。
軟體定義基礎架構是上至各個廠商,下到每個行業的客戶共同需求的趨勢和潮流,未來發展的方向也絕對不是單獨一家企業就可以覆蓋和主導的。定是整個行業共同演進,處於生態圈不同環節的廠商和生態夥伴之間充分合作。
而更重要的是,在軟體定義基礎架構下,ISV能得到的開放資源,以及自己能控制的資源都比以前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如果ISV有足夠的能力的話,一些較難接觸的技術層面都可實現自主控制。
事實上,如果回溯歷史不難發現,過去在傳統在伺服器、存儲和交換機合作夥伴中,硬體的系統集成是最為主要的業務形態,圍繞整個基礎架構做增值開發的合作夥伴仍有待成長。
但在軟體定義的基礎架構下,軟體和硬體之間更好的銜接,能讓IsV更有利地整合基礎設備提供者的資源,針對不同行業的需求提出個性化的解決方案。
儘管進入雲化與智能時代,對於缺乏IT技術實力,甚至是對自己的IT應用創新缺乏認識的客戶而言,對軟體定義的潛在需求仍然大量存在。客戶的想法可以由為客戶服務的ISV或者MSP來提供並且得到滿足。在軟體定義的基礎架構中,ISV也可以更為靈活地利用整個基礎架構,滿足用戶的需求。
在如今的雲時代,更為貼近行業客戶、更貼近用戶核心訴求的ISV能得到更多的發展機遇。當前在國內的IT供應鏈中,真正能夠意識到軟體定義多帶來的價值的ISV早已不在少數。他們會有更為強烈的意願在這方面與雲廠商、IT廠商合作。
面對雲時代下的軟體定義趨勢,ISV需要找到專注點,形成獨特競爭優勢,從而能最終長大。兩個重點值得關注:ISⅴ把可以提供整個雲服務的管理平臺首先作為一項核心競爭力,用戶提出一個需求就即可以形成核心競爭力;另外,針對自身對行業的理解轉化為細分方案的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