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戊戌變法中,慈禧太后幾乎斷送了性命和權力,但是她也從戊戌變法中收穫良多,她開始變成了一個支持革新政策的人。事實上,她遠遠勝過她的外甥光緒皇帝。「太后萬歲!」「太后將來會登上大位!」在她的一生中,人們全都指望她來不斷地推進她非常熱心支持的目標。(《權謀檔案》,作者:[美]I.T.赫德蘭,翻譯:王秀莉,出版社:團結出版社)
今天,我們很榮幸的得到了採訪慈禧太后的機會,就請慈禧太后本人為我們解答一些長久以來的疑惑。
本報記者 蔡信 本版編輯 劉嵩
義和團是禍首我的責任最大
鳳凰網歷史:請問太后,您怎麼看義和團運動?
慈禧太后(以下簡稱慈禧):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義和團》第4冊)
鳳凰網歷史:請允許我問一個尖銳的問題,既然您說義和團是「肇禍之由」,當初為何又任用義和團?
慈禧:這都是剛毅、趙舒翹誤國,實在死有餘辜。當時拳匪初起,議論紛紜,我為是主張不定,特派他們兩人,前往涿州去看驗。後來回京復命,我問他:「義和團是否可靠?」他只裝出拳匪樣子,道是兩眼如何直視的,面目如何發赤的,手足如何撫弄的。叨叨絮絮,說了一大篇。我道:「這都不相干,我但問你這些拳民據你看來,究竟可靠不可靠?」彼等還是照前式樣,重述一遍,到底沒有一個正經主意回復。你想他們兩人,都是國家倚傍的大臣,辦事如此糊塗,餘外的王公大臣們,又都是一起兒敦迫著我,要與洋人拼命的,教我一個人,如何拿得定主意呢?(清·吳永口述《庚子西狩叢談》)
鳳凰網歷史:恩,明白了;太后也是被政府官員給蒙蔽了;那麼您準備如何處理這些蒙蔽您的官員呢?
慈禧:此次中外開釁,變出非常,推其致禍之由實非朝廷本意,皆因諸王大臣等縱容拳匪,啟釁友邦,以致貽憂宗社,乘機播遷。諸王大臣等無端肇禍,極應分別輕重加以嚴懲。(《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義和團》〈四〉)
鳳凰網歷史:能問一下是怎樣的嚴懲嗎?
慈禧:莊親王載勳賜自盡,山西巡撫毓賢即行正法,剛毅本應斬立決,因已病故免其置議,啟秀、徐承煜即行正法,載漪、載瀾發往新疆,徐桐、李秉衡因已臨難自盡故免其置議,左都御史英年賜自盡,趙舒翹賜自盡。(《歷史:何以至此》作者:雷頤)
鳳凰網歷史:各國這次除了要求嚴懲肇事者外,還有一個賠償問題。請問這次賠償,您怎麼應對這一賠償要求呢?
慈禧:十二條大綱是各國公使「往復密商其國政府數十日而定議,非此不能轉圜,非此不能結局」,因此「十二條不能不照允」。但還是可以「審度情形,妥籌磋磨,補救一分是一分耳」。(《義和團檔案史料》下冊)
鳳凰網歷史:說起這個事情,現在到處傳朝廷準備「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是要討好列強,請問是這樣的嗎?
慈禧:上諭是要求議和大臣奕劻、李鴻章,必須「竭忠盡智」,與列強切實相商,不得在賠款等問題上漫天要價,任意要挾,以儘可能少的「中華之物力」,來「結與國之歡心」。(「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新解近代史研究2006.04)
鳳凰網歷史:從義和團運動到現在要籤訂賠款條約,誰的責任最大?
慈禧:「現在鬧到如此,總是我的錯頭,上對不起祖宗,下對不起百姓,滿腔心事,更向何處述說呢?」(吳永、劉治襄:《庚子西狩叢談》)
變法圖強從點滴做起
鳳凰網歷史:那麼朝廷面對如此時局,準備了哪些辦法呢?
慈禧:中外臣工,雖知國勢至此,斷非苟且補苴所能挽回厄運,惟有變法自強,為國家安危之命脈,亦即中國民生之轉機。予與皇帝為宗廟計,舍此更無他策。(《義和團檔案史料》,中華書局1959年版)
鳳凰網歷史:太后的意思是準備要實行新政變法了,那和戊戌年的變法有什麼不同嗎?
慈禧:康逆之講新法,乃亂法也,非變法也。(《光緒朝東華錄》)
鳳凰網歷史:為什麼是亂法?
慈禧:偽辨縱橫,妄分新舊。康逆之禍,殆更甚於紅拳。(《光緒朝東華錄》)
鳳凰網歷史:那請問朝廷準備怎麼變呢?
慈禧:世有萬古不易之常經,無一成不變之治法。窮變通久,見於大《易》;損益可知,著於《論語》。蓋不易者三綱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變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義和團檔案史料》,中華書局1959年版)
鳳凰網歷史:這段話說的太官方了,太后能否再說明白點?
慈禧:凡所施行之新政,但不違背祖宗大法,無損滿洲權勢,即不阻止。(中國近代史綱要)
鳳凰網歷史:太后是被迫還是主動求變呢?
慈禧:因為國家形勢不好才著手改良,改革還有真假不成?你可以問問皇上,現在召對臣工,不論大小,甚至連縣官也時常召見,哪一次我不是用言語以求激發天良,要求他們認真辦事?萬不料全無感動!(《晚清的最後十年》)
鳳凰網歷史:那經過了這次「西狩」,您怎麼看以往中國的洋務運動?
慈禧:晚近之學西法者,語言文字製造機械而已,此西藝之皮毛,而非西學之本源也。…徒學其一言一話一技一能,而佐以瞻徇情面,肥利身家之積習,舍其本源而不學,學其皮毛而又不精。(《義和團檔案史料》,中華書局1959年版)
鳳凰網歷史:那麼,太后您覺得中國「積弱」原因何在?
慈禧:中國之弱,在於習氣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傑之士少。文法者庸人借為藏身之固,而胥吏恃為牟利之符。公事以文牘相往來,而毫無實際。人才以資格相限制,而日見消磨。誤國家者在一私字。禍天下者在一例字。(《義和團檔案史料》,中華書局1959年版)
鳳凰網歷史:那您覺得西方強於中國的地方又在哪裡?
慈禧:居上寬,臨下簡,言必信,行必果,服往聖之遺訓,即西人富強之始基。總之,法令不更,錮習不破,欲求振作,須議更張。
鳳凰網歷史:那您準備怎樣破除積習?
慈禧:首先廢除滿漢不能通婚的舊例。舊例(滿漢)不通婚姻,原因入關之初,風俗語言,或多未喻,是以著為禁令。今則風同道一,已歷二百餘年,自應俯順人情,開除此禁。(《光緒朝東華錄》)
鳳凰網歷史:然後呢?
慈禧:漢人婦女,率多纏足,行之已久,有乖造物之和。此後,搢紳之家,務當婉切勸諭,使之家喻戶曉,以期漸除積習。斷不準官中胥役藉詞禁令擾累民間。(《光緒朝東華錄》,)
鳳凰網歷史:滿漢通婚,嚴禁纏足,太后果然是為改革樹立了新風。那麼太后,您做這一切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呢?
慈禧:「外國欺我太甚,必要做到自強」。「我希望我們中國將來會強大」(《清宮二年記》)
鳳凰網歷史:謝謝太后接受我們鳳凰網歷史頻道訪談。
慈禧:可憐你們這些孩子,好好地幹,將來給你個官做。(《我所見到的慈禧與光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