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有一個好朋友麗麗,每天我都會帶小零食和她一起分享。
結果有一天我忘帶了,她就非常生氣,質問我:「為什麼今天沒有帶零食?」放學後也不理我,不和我一起走,還跟別的同學說我的壞話,我覺得非常委屈。
在她的意識裡,我就必須給她帶零食,無形中這已經變成了我的義務。我主動帶零食給她,並在日常生活中變成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人性的依賴感讓她認為我是錯的。
02
小潔和玲玲是同一個部門新入職的員工,倆人關係非常要好。
小潔天資聰慧,做事勤快又麻利,上司交代的工作總是能提前出色完成;而玲玲愛拖沓,工作中還總犯迷糊。每次到要向上司交差的時候,就找小潔求助,小潔總是熱心地幫玲玲一起將工作完成。
上司雖然對玲玲慢騰騰的性格不大喜歡,勝在嘴甜而且每次最終的成果還是比較滿意,上司也就不管其他了。
有一次小潔的媽媽生病住院了,她請了幾天假陪護。在醫院裡,小潔電話不停響,玲玲不停地問這個數據找誰要?那個票據怎麼貼?。
儘管在醫院,心力憔悴的小潔還是耐心地指導玲玲,但偷懶慣了的玲玲,弄不好就一個勁兒地埋怨小潔,為什麼要請假?為什麼趕在公司最忙的這個時間請?完全不顧及小潔在照料生病的媽媽。
玲玲覺得之前在所有需要小潔幫忙的時候她都在,這次不在就心生怨氣。她所以為的理所當然,到最後都變成了豈有此理。莎士比亞曾講,「要是您想達到您的目的,您必須用溫和一點的態度向人家問話。」
對於玲玲無理取鬧式的指責,小潔很難過,別人不顧及她的感受,她還要顧及別人的感受。
03
電視上曾經播過一個情感類調節欄目,故事的主人公不同意兒子和女友在一起,認為他倆不合適,兒子的女友是為了他們家的錢才和兒子在一起的。
在場上,兒子非常亢奮,為了保衛愛情,對他的媽媽也就是故事的主人公說:「你生了我,就得養我!你的房子必須給我,要不你為什麼生我?反正我不管!」這是多麼不講理多麼傷人的一句話,認為父母就該滿足自己的所有要求。
所謂世上最大的恩情,莫過於父母的養育之恩。可他全然忘記了這點,不僅不去孝順父母,還千方百計索要父母的房子。
04
在每個故事裡,受傷的總是付出最多的那個。你一味地對別人好,別人當成理所當然。如果你為他做了99件好事,第100件事沒有做好,那你依然會受到他的指責埋怨,他反而不會感恩你之前做過的99件好事。
零食不是每天都要帶,隔三差五已經很好;
同事間的工作,職責要分清,如果對方實在有困難可以伸出援手,但不必每次都做,職場上每個人都該為自己的工作成果負責;
父母子女間,萬不可寵溺孩子,不是所有的愛都可以陪伴一生,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當別人需要你幫忙的時候,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呢?
一定要有度,有溝通,有原則,該幫忙的時候幫忙,但是不要把幫忙當成自己的任務去完成,而是提高友善關係的一種渠道。如果你幫不了忙,就要在一開始的時候學會拒絕或者做好對方的心理預期。
「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常懷一顆感恩的心,你會獲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