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天時間裡,天門山翼裝飛行女生劉某失聯遇難的話題登上熱搜。在同情和哀悼之外,也有很多網友指責其「作死」「佔用公共資源」。一時間,翼裝飛行似乎成為逝者的原罪。的確,作為一項風險係數極高的極限運動,翼裝飛行運動員每次跳下,都是一次全新的、未知的旅程,面臨各種難以預測的危險和意外。可即使如此,我們也不能把劉某的行為與「作死」畫上等號。
經過數十年的試驗摸索,翼裝飛行已經是一項相當成熟的極限運動,在國外有較高的認知度。而事發地點天門山,則是這項頂尖極限運動在中國的主競技場,多次承辦世界級賽事,見證了翼裝飛行最高紀錄的一次次誕生。至於逝者劉某,曾在國外接受過系統的專業訓練,她此次飛行的目的,是幫北京某傳媒公司拍攝極限運動紀錄短片。綜合這些條件,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客觀結論——劉某並非翼裝飛行領域的菜鳥,也不是為了尋求刺激魯莽行事,而是在專業場地、專業團隊支持下,進行一次有計劃、有準備的飛行。我們可以質疑行動存在瑕疵,但不能否定這項運動的合理性、專業性。就像賽車手撞車、登山時繩索斷裂一樣,這是一次技術性的意外事故。無論是逝者或翼裝飛行運動本身,都不該背負原罪。
公眾對極限運動存在認知分歧,這種分歧很難用對與錯衡量,也很難化解消弭。但只要在規則之內,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權熱愛自己的熱愛。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應該尊重個體的選擇,尊重不同的人生訴求和生活方式。公共輿論也應該懷有寬容的同理心,而不是以結果倒推,惡意冷嘲熱諷、指指點點。拋開爭論,我們更應該把焦點放在如何避免類似事故發生。對所有職業運動員和愛好者來說,這次事故敲響了警鐘,催人警醒和反思。必須清醒認識到,翼裝飛行實現了人類空中飛翔的夢想,是最勇敢、最浪漫的運動,同時也是最緊張、最危險的運動。這項運動需要科學的分析判斷,需要刻苦的訓練鍛鍊,但所有安全措施只能化解已知的風險,卻無法完全避免未知的危險。這項運動不只需要勇氣,還要有一顆敬畏之心,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天空。
正如一位翼裝飛行前輩所言:極限的真義,從來都不是以身試險,反而是在對極致的探索中,以更精密周詳的方式來保證自身安全。對自然環境心存敬畏,並與人類自身的某種局限性展開博弈,才是極限運動賦予人類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