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走訪18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告訴你:為什麼對窮人的援助,大多沒用?

2020-10-18 書語人間

與智者對話,10分鐘讀懂一本好書,

點擊上方書語人間關注我們喲!




這是書語人間為你解讀的第289本書

《貧窮的本質》


大家好呀~

今天,靈遙將為你帶來一本新書,名字叫做《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


說起「貧窮」這件事兒,它對你來說,也許在「買買買」後,那些吃土的日子,或是想要伸手向父母要錢,想要拒絕親戚朋友借錢的請求時的「託辭」。


然而,真正的貧窮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

直到2005年,在這個世界上,有近13%的人口(8.65億人),每天的生活費不到99美分(也就是7塊錢),只能買上幾根香蕉,或是2碗米飯,更別提乾淨點飲用水,和衛生間了。


雖然聯合國、世界銀行、各國經濟組織、慈善機構、大型企業每年都會斥資數億來解決貧窮問題,但是,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東南亞、非洲等國家,依舊有不少人掙扎在貧困線以下,吃不飽食物、穿不暖衣服、接受不了教育、遇上疾病便只能等死。


那麼,貧窮究竟是什麼?窮人們都是如何看待住房、醫療、教育、食物、生育等問題的?我們又該如何幫助這些窮人,制定真正有效的政策,來解決貧窮這個問題?

在這本《貧窮的本質》裡,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將結合對18個貧困國家和地區的調查,帶你走進窮人們的真實生活,詳細為你解讀窮人能實現什麼,他們在哪些方面需要一些助力,以及他們為什麼需要這些。

2019年諾獎得主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夫婦

希望在和靈遙一起讀完這本書後,你能明白窮人為什麼會在面對食物、醫療、教育時做出這些在外人看來「匪夷所思」的決定,以及如果想要擺脫貧窮,到底什麼才是最有效的舉措。


01.

貧窮的陷阱,無力的慈善

在面對貧窮問題時,大多數人都會下意識地覺得,嗯,貧窮,不就是沒錢嘛~那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給他們捐點錢不就好了嘛~


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全對。

一方面,雖說世界銀行、各國政府、大型企業每年都會撥出一筆錢,來支持非洲和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建設,但是,這些國家的經濟狀況,卻還是不容樂觀。

因為,外來援助會發揮作用,必須建立在這個國家自身有能力解決問題,提高生產力的前提下。


這就好比,你家裡若是有個窮親戚,想要幫Ta真正走出貧困的方法,往往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拿錢給Ta,而是想法替Ta物色一個靠譜的工作,讓Ta自己有謀生的能力。

但是,很遺憾的是,在氣候條件極其惡劣,缺乏資源,疾病肆虐的國家,似乎不具備提高生產力,繼而帶來更多投資,勤勞致富的條件。

因此,常常會出現,外界支援得越多,國家越窮,大筆大筆資金砸向貧窮地區,卻沒有冒出個泡來的窘境。


另一方面,如何把這些錢給窮人,才能夠帶來最大的經濟效益,也是一個問題。

比方說,有不少企業出於對兒童失學的擔憂,在中國貧困山區捐贈了一所所希望小學。這個做法雖然值得肯定和鼓勵,但是,結果卻不容樂觀。


且說不說鄉村條件惡劣,根本招不到好的教師,窮人父母的「讀書無用論」也使得不少孩子早早地離開了學校,在家幫著父母幹農活,或是和長輩一起去到附近的工廠裡打工,讓一所所希望小學,如同虛設。


因此,真正有用的方法是從實際問題的角度去思考,然後有針對性地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空談「外來援助」。

那麼,窮人都是如何做出選擇的?他們除了手裡沒有錢之外,在生活上同其他人都是一樣的嗎?或者窮人在思考問題時,與我們又有哪些不同?他們是否會因此掉入「貧困陷阱」呢?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在18國的調研結果吧~


02.

飢餓人口已經達到了10億?

窮人吃得飽,吃得好嗎?

在不少人眼裡,貧窮可以說是「飢餓」的代名詞。

的確,你若是有在貧窮的農村生活過,便會發現那裡的人大多吃的簡單,一晚湯,幾個饅頭,一碟蔬菜,便是一家人的晚餐,而,像是豬肉、雞蛋等等,都是招待客人的食物,更別提腰果、棗子等食物了。


因此,政府對窮人的大力救助,往往會基於「窮人迫切地需要食物」這一點,然後再出臺相關政策,允許窮人低價購買糧食(印度《食品權利法案》),或是向窮人直接發放糧食(埃及、印度)。


但是,窮人真的是吃不飽飯嗎?

一項對18個國家窮人生活的調查數據顯示,食品消費只佔農村極度貧困人口總消費的36-79%,佔城市貧困人口消費的53-74%也就是說,哪怕是極度貧困的人口,也有至少20%的節餘,用在吃飯以外的地方上去。


比如,在馬哈拉施特拉邦地區,當工資上漲,有了多餘的錢購買食物時,人們往往不注重營養,而是會選擇購買一些口味更好的,價格更高的食物,如,糖。

並且,隨著重體力勞動的減少,和衛生條件的改善,人們往往不用像以前一樣,需要吃大量的食物,來補充卡路裡。

吃不飽飯這個事情,遠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嚴重。


那麼,窮人在食物上,到底缺什麼?

單從食物來看,你若是學過營養學,便會知道,人體有7種必需的營養元素,分別是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水。


你可別小看它們,「人是鐵,飯是鋼」,說的便是體內營養物質,對我們身體和智力發育,和免疫力的影響。

我舉個例子,日本人在大家的眼裡,大多身材瘦小,體質差,風一吹就倒。

但是,在戰後日本經濟高度發展時,日本政府提出了「一杯牛奶拯救一個民族」計劃,從幼兒園開始免費為學生在上午早飯時提供一盒新鮮牛奶。


結果,經過了幾十年的堅持,在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少年的平均身高已經位居亞洲首位,可見營養對身體和智力發育的重要性。


然而,在貧困地區,窮人們普遍「營養不良」,結果不僅身體體質弱,抵禦疾病能力差,處事能力也跟不上,自然也就會錯失很多賺錢機遇了。


一方面,窮人大多缺乏營養學的知識,不注重飲食均衡,認為只要吃飽就行,營養不營養並不重要。

於是,他們往往會把錢存下來,用於走親戚、置辦婚禮(遠超於一年收入數倍的天價彩禮)、置辦葬禮等外人看來光鮮亮麗的事情上,或是為了面子,去買高價房屋、汽車、小電器等等,不願意用來改善生活品質。


另一方面,窮人普遍居住在交通不便利的山區,買東西必須要藉助於鎮上的市集,也很難買到些個真正的好東西。


由此可見,窮人會貧窮,不是吃不飽飯,而是營養跟不上。

想要幫助窮人擺脫貧窮,與其向他們分發主食,不如教會孕婦和兒童父母,如何用最少的錢,吃得營養,吃得健康,繼而改善他們的體質,讓他們不再輸在「起跑線」上。



03.

提高全球居民的健康水平容易嗎?

窮人為什麼不願意接種疫苗?

說完了飢餓後,我們來看看另一個困擾著窮人的大難題,健康狀況差。

健康,毫無疑問,與醫療是密切相關的,你自己體質如果少,少生病,少去醫院,那麼自然就能省下一大筆錢和時間,來改善生活質量。


但是,對不少窮人來說,他們心裡完全沒有「預防疾病」的概念。

至少,在每年約有900萬兒童死去的南亞,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即便父母只需要用100美元購買一個家用消毒包,便可以把兒童痢疾致死率從20%降到沒有,也只有不到10%的家庭會使用消毒劑。

甚至,根據當地醫療人員的介紹,這些父母寧願把錢花在任何時候都能用上的抗生素,或是為時已晚的外科手術上,也不肯用這些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方法,來改善孩子的健康狀況。


並且,更為誇張的,雖然在不少國家都會免費公共的醫療系統,但是窮人們則要麼去私人醫療機構,要麼求助於驅邪為主的傳統療法。

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窮人/們為什麼會拒絕便宜有效,能大大改善自身健康狀況的方法,非要去買哪些毫無幫助,還可能會有害的東西呢?

這裡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與窮人有關,一個則與我們的政府有關。

一方面,在不少地區,政府保健機構常常是關門的。

也就是說,一位母親即便是知道接種育苗可以幫助自己的孩子面臨重大疾病,但是當她帶著孩子,長途跋涉來到診所,卻找不到護士時,難免會心生厭惡。


另一方面,廉價醫療往往會帶來一種「心理沉沒成本」,也就是說,人們常常會根據一個物品的價格來判斷質量,繼而認為廉價的、免費的醫療是沒有價值的。

於是,他們寧肯花重金去找那些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赤腳醫生」,也不願意去政府醫療機構接受治療。


另外,接種只能夠預防某些疾病,沒法向注射抗生素一樣立馬看到治療效果這便會讓不少沒有受過衛生教育的父母,認為這筆投資是不划算的,繼而不願意帶自己的孩子接種。

因此,政府部門若是希望改善醫療接種情況,讓窮人們不在這些影響未來生活質量的大事兒上猶豫不決,就必須採取足夠的措施,即「助推物品」,來讓這件事情變得輕鬆起來。


因為,與我們這些周圍充滿著許多無形助推器的人不同,窮人們無法像我們一樣,生下來便住在有自來水的房子裡,一定要接種疫苗才能夠去學校裡就讀。

於是,政府便應該免費提供預防性服務,或是獎勵這些使用這類服務的家庭。

比如,給那些主動帶孩子接種疫苗的家長補貼、給學校的孩子們發放免費的抵抗蠕蟲的藥品和營養劑,在人口密集地區,啟動水利的公共投資。


這樣,即便是缺少必要的衛生學知識,整個貧困地區的醫療狀況也將得到很好的改善,這些福利將成為真正帶領窮人們走出「貧窮陷阱」的梯子~


04.

教育的困境,

到底是沒學上,還是不想上?


在教育問題上,我們一直以來都有一種錯覺,那就是,窮人的孩子們不上學是因為沒有錢上學,但是,在與不少村民聊過後,靈遙才發現,不上學其實是不少家庭主動選擇的結果。


比方說,在不少窮父母看來,與其把大筆大筆的錢花在孩子的教育上,去搏一個不確定的未來,不如在孩子十幾歲的時候,讓他們跟著家裡的長輩去見世面,打工賺錢。

於是,在好些個非洲幾個國家,即便在距離不到家半英裡的地方就有免費的教育資源,依舊有不少孩子處在一個失學中。


甚至,還有一項研究表明,在巴基斯坦,那些接受教育的孩子裡,也有近80%的三年級生看不懂1年級的課文,以至於被父母判定,壓根就不是塊讀書的料子。

其實,教育質量之所以如此低下,原因在於家長們對教育根本不夠重視,他們覺得教育真正的好處並不多。

比如,好些個農村失學的孩子,便親口告訴過我,既然讀了大學也不一定能夠養活自己,那還不如早幾年跟著親戚外出打工,賺點錢來貼補家用,好娶媳婦。


由此可見,想要保證兒童受教育的權利,根本在於讓孩子的父母意識到,教育不僅是一項投資,而是,孩子走出農門,家族擺脫貧苦的必要手段,繼而讓父母大力支持孩子外出讀書。


那麼,什麼樣的政策才能夠讓家長放棄讓孩子輟學出去打工的念頭呢?

1994 - 2000年期間擔任墨西哥財政部副部長的經濟學家聖地牙哥·萊維曾經提出過這樣的一項福利計劃,即,向那些孩子們定期上學的家庭提供某些補助,來彌補孩子受教育期間,家長失去的經濟損失。


對,不要感到意外。

在貧窮地區,每多一個孩子,便多了一個勞動力,父母是不會放棄「生育脫貧」,這個法子的。

最終,墨西哥政府提出的這項「有條件現金轉移計劃」最終在墨西哥和整個拉丁美洲收到了驚人的效果:

孩子的輟學率從11%降到了6%,更多的孩子得到了一次受教育的機會,畢業後的收入狀況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可見,在貧困地區,孩子之所以會輟學,很大程度上來說,是父母的選擇,而非政府部門的不作為。

因此,政府要做的,是在制定法律的同時,提供相關政策,把父母阻止孩子上學的念頭,扼殺在萌芽中。


另外一個調查,則可以看出,教育在窮人心中的地位。

在馬達加斯的一項研究中,640所學校的學生家長曾經回答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即,孩子們在上完小學後將如何謀生,上完了中學後將如何謀生。

結果,有超過70%的家長,都天真地認為,自己的孩子想要在政府部分得到一份工作,只要讀到中學就可以了。


由此可見,在不少窮家長的心中,他們並不認為教育是必須的。畢竟,他們自己就未能從教育中得到任何肉眼可見的福利。

但是,他們同樣也把子女的教育當成是一種賭博,只安排家裡學習最好的那個孩子接受教育,渴望以此來改變整個家族的命運。

而這,也是「鳳凰男」會存在於中國社會的根源所在~


結果,某些本來能夠成為公司職員,跳出農門,改善命運的孩子,因為失去了教育的機會,不得不去農場或是工廠裡,給人做了一輩子苦力。

因此,若是想要真正地改善窮孩子的輟學情況,我們得從孩子的監護人 —— 家長下手呀~



04.

生育困境,

窮人家裡為何總有這麼多孩子?


如果說,吃不飽飯、看不起病、接受不了教育,是窮人不得不面臨的三座大山,那麼,這最後一座,孩子過多導致的貧窮,則來得有些「無釐頭」了。


畢竟,大家都知道,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你生養的孩子越多,花費到每個孩子身上的時間和精力就有限,培養出一個真正能夠改善家族命運的孩子,就會更加地艱難。

那麼,問題來了,窮人為什麼會生這麼多孩子?他們自己不懂得避孕嗎?還是他們壓根就不想避孕?他們做出這種選擇的理由是什麼?


我們先來回答第二個問題,窮人究竟懂不懂避孕。

研究表明,與更加富有,以及受過教育的婦女相比,貧窮及沒有受過教育的婦女,往往成婚年紀更小,且對避孕的了解更少。

比如,在《何以為家》這部電影裡,男主角的妹妹便在尚未成年的時候,被家裡人送給了一家雜貨店老闆做「童養媳」,最終死於產後大出血。


而,在中國農村地區,也有不少父母在自己的女兒尚未到結婚年紀的時候,便把她「嫁」到男方家裡,和男方在一起生活,直到到了法定結婚年紀,再去民政局裡扯證,成為法律上認定的合法夫妻。


由此可見,窮人家裡有這麼多的孩子,與避孕知識薄弱是有關聯的。

另外,在窮人家庭裡,妻子的地位往往比較低,常常作為丈夫的附屬品存在,嫁到這個家裡的目的,便在於生養孩子。

因此,即便女性意識到了過早生育對自己和孩子傷害,往往也會因為財產權不獨立,無法反抗自己的丈夫,不得不生下一個接一個的孩子。


除此以外,對不少父母來說,孩子就是他們的經濟未來,即,一種保障政策、一款儲蓄產品,或是某張福利彩票。

於是,在不知道那個孩子有能力替自己養老送終時,父母便會選擇多生幾個孩子這樣的方法,來分散風險。


而,這樣的情況則不會發生在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中,因為,父母除了孩子外,還有許多安度晚年的方法,如,社會保險、退休基金、房產存款等等。這也產生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當生育率開始降低時,儲蓄率會有一定程度的增幅。


於你問現在人為什麼不想要孩子親,要不你幫我出一半學區房錢

另外,當父母貧困到一定程度時,孩子的性別也會成為優先考量的基礎。

毫無疑問,與女孩相比,男孩的力氣更大,更容易下地幹活,或是在父母需要幫助時來搭把手。


因此,越是貧困的地方,我們越是能看到對女孩的歧視。畢竟,在這些國家,女人,說到底,就只是一個生育工具罷了~

那麼,如何才能夠從根本上改善人口多導致的貧困呢?答案是,有效的社會保障體系,或是金融意識的發展,讓更多的人能夠通過國家福利和儲蓄的方式,解決自己的老無所養的問題。

這樣,不僅能夠改善人口增速過快的情況,還能夠減少對女性的歧視。


以上,便是今天的內容。

在這篇文章裡,我們讀到了對窮人的各種偏見和誤解。

比如,不少人認為,窮人是因為吃不起的飯,接受不了教育才貧困的,於是便把大量的錢用在了替窮人購置食物,和捐贈希望小學上。

但是,錢雖然砸下去了,窮人們卻依舊無法改善自己的生活,不得不靠著政府和慈善機構的救治過日子。


常言道「受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窮人,與我們一樣,同樣面臨著有效信息不足導致的決策困難。

比如,因為沒能受過教育,缺乏基本營養學和生理學知識的窮人們,其實壓根就不知道飲食均衡、預防疾病和優生對財富的重要性。

然而,與我們不同的是,有很多關鍵決策,我們無須知道也能夠享用它們,但是窮人則需要先購買,再使用。

這對本來手裡閒錢就少的窮人來說,要做出這樣的投資,本來就是一個極其困難的事情。


因此,對窮人來說,最有效扶貧政策,不單單是給錢那麼簡單,還要找到適合當地的「助推器」,繼而幫助窮人減少決策中的困難,甚至給予他們便利,來糾正窮人們錯誤認知,讓他們真正踏上正途。


那麼,除了在食物、健康、教育、生育上,窮人還面臨著哪些問題?政府又能做些什麼呢?

明天,靈遙將繼續為你解讀這本《貧窮的本質》。

敬請期待吧!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你寧願吃土還要買買買?2019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告訴你
    為什麼會貧窮,一切又如何改變?這個世界上,研究這些問題答案的人不在少數,2019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同樣在列。綜合新華社、人民日報報導2019年度諾貝爾獎項中的最後一項經濟學獎,昨日揭曉。歷史上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和醫學獎都曾誕生過夫妻檔,最有名的就是居裡夫婦。對經濟學獎來說,夫妻檔還是第一回。頒獎詞和發布稿稱,今年的獲獎者進行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我們對抗全球貧困的能力。在短短的二十年中,他們基於實驗的方法改變了發展經濟學,現在已經成為蓬勃發展的研究領域。
  • 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人為何會窮?三位得主解答了這一問題
    10月14日,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4日中午,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獲獎者為阿比吉特·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埃絲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和麥可·克雷默(Michael Kremer),以表彰他們「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正義的理念》面世
    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唯一東方學者)的最新力作!推進世界上的正義和消除不可容忍的非正義是一個全球性問題,也是中國亟待解決的問題。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如何分析,如何在不摧毀體制的前提下改善人們的生活。【書籍信息】書名:《正義的理念》作者:[印]阿馬蒂亞·森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定價:58.00元上市時間:2012.6【作者簡介】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 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合著這本書揭秘:為什麼窮人「越幫越窮」
    同時,埃絲特·迪弗洛也成為諾貝爾經濟學獎歷史上的第二位女性獲獎者。她與阿比吉特·巴納吉合著有《貧窮的本質》一書,兩位作者走遍五大洲,調查貧困人群最集中的18個國家和地區,深度剖析了「貧窮陷阱」的怪圈,探尋貧窮真正的根源。
  • 為何窮人會一直窮下去?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秘3點核心原因
    2019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家的是三位發展經濟學的經濟專家,其致力於用科學的手段和科學的數據為窮人和落後國家的發展做出指導和規劃,因此他們的言論具有相當大的參考價值和實用價值。但是為何201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說:窮人要翻身,最好去當公務員?這其中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脫貧致富的秘訣吧!
  • 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揭鍋,北歐時報四問諾獎大師
    《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的兩位作者深入五大洲多個國家的窮人世界,調查貧困人群最集中的18個國家和地區,從窮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創業、援助、政府、NGO等生活的多個方面,探尋貧窮真正的根源。《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的兩位作者在本書中探討:為什麼窮人吃不飽飯還要買電視?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即使上了學也不愛學習?
  • 諾貝爾經濟學獎,與其問得獎不如問得人才
    他們了解了,為什麼小額信貸的實用性並非某些人所信奉得那麼神奇,為什麼窮人最終無法從保健制度中得到好處,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年年上學卻不學習,為什麼窮人不想交醫療保險,以此表明,為什麼昔日的奇思妙想今天都遭到扼殺。此書也指出了很多充滿希望的方面:為什麼象徵性的補助會比象徵性的影響更重要,怎樣健全商業保險制度,為什麼在教育方面的資助「少一點即是多一點」,為什麼好工作對於發展至關重要。
  • 為何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備受爭議?
    這屆諾獎可謂是看點頗多。不僅巴納吉和迪弗洛的夫妻雙雙獲獎足以大抓人們的眼球,迪弗洛以47歲的年齡成為諾貝爾經濟學獎歷史上最年輕的得主也頗具話題性。而除了這些八卦之外,這三位得主所倡導的實驗方法更是備受爭議。有人認為這是洞察貧困本質的有力工具,但也有人斥之為無用的遊戲。
  • 諾獎得主:窮人的所有問題,都是我們常犯的毛病
    來源:人神共奮 今天被諾貝爾經濟學獎刷了屏。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有幾個特別之處: 最年輕的經濟學獎得主: 今年46歲的迪弗洛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第二位女性獲獎者,同時也是最年輕的經濟學獎得主。
  • 英學者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關心如何讓窮人過好日子
    料赤貧人口可降低  迪頓周一通過與斯德哥爾摩的專線電話告訴記者,當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時,「我覺得非常困。」身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迪頓,當地時間是早上七點三十分。雖然知道自己是近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熱門候選人,但很高興獲此殊榮,更樂見諾貝爾委員會肯定有關世界窮人的研究。他預期世界極端貧窮的人可望持續減少,但情況還不容樂觀。
  • 價值與爭議:獨家解讀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減貧研究為何重要
    今年經濟學獎的獲獎者的一個特別之處是,在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平均年齡67歲的背景下,三位獲獎者都很年輕,正值研究產出旺盛的年齡,班納吉58歲,克雷默55歲,迪弗洛47歲,迪弗洛也是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同時,班納吉與迪弗洛這樣夫妻檔共同獲獎,在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歷史上也是首次。
  •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聚焦氣候變化與技術創新
    為了實現諾貝爾的遺願,瑞典國會折騰了好幾年,終於在1900年通過了諾貝爾基金會章程,設立了化學獎、物理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和和平獎5個獎項。也就是說,今天宣布的經濟學獎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諾貝爾獎,因為它是在諾貝爾去世幾十年後才被設立的。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 契約理論成「贏家」
    一年一度備受矚目的經濟界大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獎名單終於揭開神秘面紗。瑞典皇家科學院10月10日宣布,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2016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哈佛大學的奧利弗路哈特、麻省理工學院的本特路霍爾姆斯特倫,獲獎理由是他們對契約理論的貢獻。
  • 安格斯·迪頓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源於對貧富分化的分析
    當地時間10月12日,瑞典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安格斯·迪頓獲得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圖/CFP  10月12日,出生於英國的經濟學家安格斯·迪頓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即將迎來七十大壽。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稱,他的獲獎理由是對於對消費和不平等問題的研究。根據官方信息,安格斯·迪頓獨自獲獎,他可以拿到800萬瑞典克朗,約合618萬人民幣。
  • 讓·梯若爾:最「接地氣」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昨晚,法國經濟學家讓·梯若爾(Jean Tirole)摘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此前諾貝爾文學獎也花落法國。(更多獨家財經新聞,請加微信號cbn-yicai)同記者曾專訪過的幾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不同,這位法國紳士沒有97年獲獎者默頓(Robert Merton)的天馬行空,亦沒有斯科爾斯(Myron Scholes)的玩世不恭,梯若爾在獲獎後不忘將母親和妻子掛在嘴邊,極富溫情。
  • 【知識拓展】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起源和歷史
    諾貝爾經濟學獎則是由瑞典中央銀行於1968年所設立的,同樣是用於表彰在經濟學領域具有卓越貢獻的人。該獎的全稱是「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於1969年首次頒發,儘管此獎項並不屬於1895年諾貝爾遺囑中所提到的5個獎項,但一般認為此獎項與5個獎項地位相同,且諾貝爾經濟學獎被普遍認為是在經濟學領域能夠取得的最高榮譽。
  • 恆潔集團CEO丁威先生受邀對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廣東佛山2020年11月23日 /美通社/ -- 11月22日晚,由南京市委創新委指導,南京市江寧區人民政府、南京大學商學院主辦,思謀會承辦,以「全球經濟展望與中國企業家新思維」為主題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與中國企業家對話活動在南京大學隆重舉行。
  • 當心理學遇上經濟學,理察·塞勒獲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當地時間10月9日中午11點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理察·塞勒,表彰其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貢獻。諾貝爾經濟學獎正式名稱為「瑞典國家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於1969年首次頒發。理察·塞勒於1945年9月12日出生於新澤西州東奧蘭治,他是行為金融學的最知名的理論家之一,曾獲得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1995年開始在芝加哥大學任教,主要研究領域是行為經濟學、行為金融學與決策心理學。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財商教育能教會孩子什麼?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財商教育能教會孩子什麼? 作者:學院君 發布時間: 2017-10-16 15:46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財商教育能教會孩子什麼
  • 芝加哥大學:請叫我「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療養院」
    ,清華的一位學生在鏡頭前是這樣說的:一方面是因為學校的位置(清華位於海澱區五道口);另一方面是出於方便,出門在外如果你說自己是清華大學的,人家就會問你很多問題,而如果說自己在「五道口職業技術學院」讀書就不會有這種煩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