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輿訊 據澳洲網報導,澳大利亞軍人在阿富汗虐殺事件在本周不斷升溫,一起「國家內部矛盾」戲劇性地上升為「國際衝突」, 一張「慘殺兒童」的圖片或許將真的帶來不安。
用12月1日《澳大利亞人報》(The Australian)的頭條標題「澳中關係降至50年最低點」或許能感覺到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
澳大利亞的阿富汗行動「顯然」比主角美軍還要投入,就像本周刊曾講過的「峇里島的猴子與澳大利亞人」一樣, 他們在本國都是好好先生, 好像到了異地會反客為主變得「瘋狂」。
事件凸顯了澳大利亞軍隊在阿富汗、伊朗等中東參與的行動確實不是在「打醬油」,每一次戰機升空、每一次無人機起飛,澳大利亞一個神秘的基地似乎都在發出永不停歇的電波。
而曾經的冷戰,蘇聯最想摧毀的不是位於美國的軍事基地而是澳大利亞的這個神秘地方。
或許將來西東方如果發生戰爭,「敵對」國第一時間想摧毀的地方之一也將是這裡,或者沒有之一。
它就是被認為澳大利亞最絕密和最具戰略重要性的地方——松峽(Pine Gap)——澳大利亞和美國共同經營的最高機密的軍事基地,也被稱為澳大利亞的51區,它在西方情報界被稱為「諜戰皇冠上的明珠」。
現在松峽更被賦予未來美國及盟軍衛星、高科技及無人機戰略中心的地位,2020年的阿富汗行動及參與定點、準確暗殺伊朗高官令它不再令世人陌生。
參與暗殺伊朗高管重被世人關注
伊朗最資深的核科學家莫森·法赫裡扎德(Mohsen Fakhrizadeh),11月27日(上周五)在德黑蘭附近小城遭到暗殺。
法赫裡扎德在伊朗秘密核武項目中扮演重要角色,一名西方外交官曾在2014年說,「如果伊朗選擇核武化,那法赫裡扎德將會成為伊朗核彈之父。」
澳大利亞松峽軍事基地被「懷疑」一早就鎖定法赫裡扎德的車輛,伊朗國防部在一份聲明中說,法的車輛被精準定位後遭到襲擊。法赫裡扎德嚴重受傷,幾分鐘後宣告死亡。
伊朗記者Mohamad Ahwaze在事件發生幾天後報導了「洩密暗殺過程」,在多達數十天裡,法赫裡扎德的一切行蹤被全天候監控,在明確了法赫裡扎德當天下午的大致出現時間後,暗殺小組提前半小時將鎖定區的電力全部停掉,給整個行動創造先機。
這次暗殺行動也讓外國情報機構一度猜測法赫裡扎德的地位已經如同蘇萊曼尼將軍一樣,超過原先的預估。雖然伊朗視「以色列與美國」才是暗殺的元兇,但越來越精準的定位暗殺讓人無法不聯想到當今世界最先進的軍事網絡基地——澳大利亞松峽。
如果法赫裡扎德之死還未完全與松峽掛上號,那2020年初暗殺蘇萊曼尼(Suleimani),這個伊朗精銳部隊「聖城旅」的指揮官事件已經被「證實」澳大利亞松峽就是指揮中心, 因為那是一次徹底的無人機暗殺事件, 而美軍的無人機指揮中心就是澳大利亞松峽。
在伊朗,蘇萊曼尼被認為是僅次於哈梅內伊的第二號最有權勢的人物,被譽為伊朗的民族英雄。當蘇萊曼尼乘坐汽車離開巴格達機場後,澳大利亞松峽基地已鎖定他的行動軌跡,車輛路過一個貨運地段時,遭到美軍無人機襲擊。
他被暗殺之後,澳大利亞媒體及反對黨工黨領袖均提出了有關松峽軍事基地在謀殺中所起的角色問題,他們要求總理莫裡森(Morrison)作出解釋。
「參與」貫穿2020年的二起暗殺事件也令澳大利亞松峽基地再次映入人們眼帘。而歷史事件也證實了松峽幾乎重度參與了近幾十年每一次的亞太軍事行動。
圍繞松峽的陰謀論一直是個神秘的話題,數十年來,它一直是澳大利亞謠言的焦點,包括窩藏著一定數量外星人。
而松峽究竟是怎樣的存在,大部分人甚至內部的諜報人員或許都不清楚。
澳大利亞愛麗絲泉的真正主人
松峽神隱在澳大利亞中北部的愛麗絲(Alice springs),即使今天也主要靠一條鐵路和公路聯通阿德萊德與達爾文。
當你冒險開車沿著斯圖爾特公路(Stuart Highway)行駛時,不僅會有袋鼠帶給你天真與激動,更有蔓延周邊的軍事設施,從南到北穿過澳大利亞的中部。這條近3000公裡世界最長的一條公路,不僅穿越沙漠,更為軍事而生。
從阿德萊德北部的愛丁堡空軍基地(RAAF Base Edinburgh)開始,洛克希德·馬丁、雷神、BAE Systems和SAAB一直都在那裡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投資。沿著這條公路逐漸靠近松峽,這裡有世界上最大的武器試驗場,因為有適合偏遠地區「安靜的電磁環境」,而近些年澳大利亞納稅人已貢獻了近10億美元進行軍事升級。
繼續前行來到愛麗絲泉,松峽軍事基地就在鎮的南部,如果按其名字,這裡恐怕除了聖誕節的假松樹以外是找不到松樹的, 軍事迷們想在谷歌(google)上找到任何松峽的圖片或街景都將是徒勞。其西北部的Jindalee作戰雷達網(JORN),澳大利亞政府為整個網絡升級費用花費了超過10億美元。
往北行駛,是澳美剛投資數十億美元升級的泛達爾文軍事基地,這裡設有軍營、訓練區與世人皆知的美軍海軍航母基地。
所有這一切形成了以松峽為中心從阿德萊德到達爾文的黃金戰略走廊,並逐漸轉型為世界最現代的科技戰略網絡。
說回松峽的根據地,1940年時愛麗絲泉只有600左右的土著人口,現在已發展到近10萬常住居民,這裡並不單靠美麗的巨石吸引遊客,而是因為二戰和冷戰給它帶來的特殊戰略位置,這其中有近千個美國家庭定居在愛麗絲, 松峽已成為當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太平洋戰爭期間,這裡是抗擊日本海軍的大後方,是美軍重要的補給地,甚至被澳大利亞政治要員形容是澳大利亞的陪都, 與同期民國政府的重慶類似
松峽地方隱蔽性非常強,如果給澳大利亞大陸畫個圈,這裡差不多就相當於圓心,對整個澳大利亞的信號輻射線相當均勻,戰後開始參與國安局(NSA)在亞太地區的情報布點。
松峽1970年正式「開張運營」,當時被國際輿論包括澳大利亞本地媒體誤認為空間研究中心。實際上,它充當了主要針對蘇聯的情報收集角色。
自冷戰結束以來,松峽的作用進一步擴大,沙漠地區建立了更多基礎設施, 據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情報學Des Ball教授的說法,那時的松峽已被用於攔截長途電話、衛星傳輸,反飛彈信號和彈道飛彈電子通信。
而松峽真實的故事遠比Ball教授知道的精彩紛呈的多。
從UFO基地到斯諾登揭開謎底
自松峽軍事基地創建以來,關於它的神秘傳說就沒有停過。它甚至被西方媒體形容是地球上最神隱的區域,與梵蒂岡機密檔案館齊名, 梵蒂岡那裡隱藏著從古代瑪雅法典到傳聞中外星人接觸人類的證據。
它也被亞洲情報機關形容為朝鮮勞動黨39號,同樣建於1970年,39號專門為北韓最高領導人打理國際外匯,據說控制著在瑞士和中國開的所有匿名銀行帳戶。或者松峽也被稱為蘇聯的梅日戈爾耶(Mezhgorye)——秘密核子武器基地,它曾是蘇聯境內防衛最森嚴的地方,兩大軍隊永遠駐紮在那裡,防止任何人接近。
其實松峽與美國51區最像,它是地表上最具神秘感和極端防護的區域之一。神秘的傳說包括與UFO扯上關係,很多人相信,這裡並不是普通的軍事基地,而是其他超自然科技的研發中心。它不僅控制著墜毀的UFO,還營造著一種外星人充滿機密和權力的形象。
澳大利亞本地媒體多年來的一些報導甚至提到了外星人的目擊事件,有本地獵人說他們看到外星人的飛船從隱藏在松峽的秘密大門中飛出來。還有一個人說他被外星人招募了去。
真正揭開謎底的人物出現了,他就是斯諾登。
原來效力於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的愛德華·斯諾登(Edward Snowden)在揭露的文件中說,在過去的二十年裡,松峽在協助美國軍事行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包括確定飛彈襲擊和無人機的目標暗殺。
斯諾登(Snowden)的所有機密文件中,松峽軍事基地無疑是最具爆炸力的,這也是他亡命香港,再逃亡到俄羅斯的起因。斯先生洩漏了松峽在代號開頭為「X-」的美國NSA程序中發揮著核心作用,並作為「五眼」全球情報網絡的最重要一環。
斯諾登告訴人們的「真相」掀起了西方媒體無限的好奇心,記者菲利普·多林(Phillip Dorling)也根據來自松峽基地匿名消息作來源,為《時代周刊》和《雪梨先驅晨報》撰文,一個美國無人機行動中心逐漸顯現在公眾面前。
「黑」歷史
松峽自被曝光以來,這個澳大利亞政府和美國中央情報局聯合負責管理的澳大利亞版51區,已經成為澳大利亞唯一嚴格指定禁飛的地區。
基地光是電腦運營大樓的面積就相當於澳大利亞最大的體育場——整個墨爾本板球運動場(MCG)的大小。曾經遠處「偷窺」的墨爾本攝影師Kristian Laemmle-Ruff稱,松峽周圍的安保非常嚴密,警察每10分鐘巡邏一次。
松峽控制著美國間諜衛星,包括中國、俄羅斯亞洲部分和伊朗中東在內的區域,掃過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一面積,而且它距離公海非常遙遠,國際間諜船無法在公海水域中攔截來自松峽的信號。
當年以低成本建造的一座不起眼的地下情報站,從冷戰時代就開始不停的刷存在感,如果將美國的米德堡(美國國安局總部所在地)和蘭利(Langley)——CIA美國中情局總部比喻成心臟,松峽就是最主要的一條動脈。
尤其9·11之後,松峽重新煥發了生命,加之高科技如無人戰鬥機在當前西方軍事體系中的地位,松峽實際負責起了和五眼聯盟各個毛細血管監視和情報站的連接作用。
上一章提到的記者多林曾說,五角大樓「嚴重依賴」著松峽,以尋找法外處決的目標,美國無人機指揮中心呼之欲出。
「松峽的諜報人員隨時都與美國和盟軍在全球的軍事行動直接關聯,松峽在美國暗殺蘇萊曼尼方面扮演的角色將是不尋常的。伊拉克及阿富汗戰爭中美軍的大軍團作戰現在正在被松峽軍事基地改變著命運。」多林說。
斯諾登的揭秘,也側面展開了坎培拉政府近幾十年來一直參與美國在全球,尤其來自中東的每一次「挑釁」,包括自2003年以來對伊拉克的戰爭。
澳大利亞著名作家湯姆·吉林(Tom Gilling)利用澳大利亞和美國檔案館的解密文件從其他角度也講述了松峽的秘密歷史。
吉林說,從冷戰最激烈的時候,美國一直使用松峽監視蘇聯的飛彈試驗,松峽基地發生的事甚至約翰·高頓(John Gorton)和高夫·惠特蘭姆(Gough Whitlam)等澳大利亞前總理也不完全了解其行動內容。
他道,「在其大部分歷史中,澳大利亞人僅被僱用做廚師和看門人,在那工作的所有間諜幾乎都來自美國。」
在松峽做了18年的最高級別間諜之一的戴維·羅森伯格曾向媒體透露,松峽在伊拉克、阿富汗和巴爾幹半島戰爭,以及在捕殺本·拉丹行動中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松峽軍事基地周邊1000公裡範圍內基本屬于禁區,2009年,一家「亞洲」企業本想要收購一家礦業公司,但被坎培拉拒絕,原因就是礦區離松峽基地「只有」600公裡。「美國不願讓別人在這片地域擁有任何安裝通信裝置的設施」。
松峽的存在也引起澳大利亞民間不同的聲音,雖然這些都是無力的吐槽。
核彈的威脅——來自澳大利亞不同的聲音
過去的歲月,松峽基地曾引起坎培拉政府激烈的政治辯論,「討厭」美國的前總理惠特蘭(Whitlam)甚至發出了關閉基地的聲音。
惠特蘭何許人也?1972年就任澳大利亞總理後,數周內即正式承認並全面建立中國澳大利亞兩國關係,也是首位訪問中國的澳大利亞總理,被稱作「中澳建交之父」。
惠特蘭僅在位三年,那一年他準備關閉松峽軍事基地而「惹惱」了美國高層,加之與中國建交、從越南撤軍與廢除非白人移民等組合拳政策激怒了「西方盟國」與澳大利亞反對黨。
於是一場由松峽基地引起的憲政危機爆發,總督約翰·克爾以總理無法將預算案獲參議院通過為由,解散了惠特蘭任總理的政府,並任命時任反對黨領袖弗雷澤為新一任總理,當時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決定不予幹涉,惠特蘭成為澳大利亞唯一一名被總督免職的國家領導人。
但是今天,松峽得到了澳大利亞主要兩個黨派的支持。2020年2月,時任國防部長的克里斯多福·派恩(Christopher Pyne)向眾議院表示:「松峽是澳美協作、創新和融合的最好典範,為兩國帶來了可觀的情報收益」。
民間力量卻是另外一番景象,自1960年代後期以來,民眾尤其愛麗絲泉的居民一直強烈反對這個軍事基地。
發生核戰爭這不是一個虛擬的幻想,1980年,弗雷澤(Fraser)政府的最高機密報告得出的結論是,儘管發生核戰爭的可能性很小,但松峽基地確實使澳大利亞成為了核目標。
蘇聯的西方間諜曾在1970年代末向莫斯科通報了松峽的戰略地位,作為美國戰略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松峽將是蘇聯進行核打擊的主要候選人。
1985年,澳大利亞預防戰爭醫學協會(MAPW)發表文章,標題是:「如果核炸彈爆炸,愛麗絲的松峽將會怎樣?」這是基於一個假設,即一個1兆噸的炸彈在松峽上方1公裡處引爆。
這幾年,澳大利亞與中國潛在敵對的對抗,松峽被核打擊再次進入澳大利亞社會的熱點話題中。中國已經擁有能夠打擊到松峽的核飛彈,澳大利亞記者大衛·烏倫(David Uren)曾指出如果與美國發生衝突,中國將試圖摧毀松峽。
雖然有些觀點認為對松峽或達爾文發動核攻擊的可能性很低, 中國可以改為使用巡航飛彈打擊,可能衝繩或關島的美國軍事設施更有可能先遭到打擊。
近些年松峽已成為澳大利亞反戰抗議活動的主要目標,民眾對澳大利亞政府主動陷入一場極其危險的地緣政治遊戲表示不滿,而後果將是大規模的毀滅。
多年前,一個「反對所有恐怖主義」組織的六名成員在松峽基地外舉行抗議活動。隨後,其中四人闖入該設施並被捕。四人在北領地最高法院被罰款3250美元,有可能被判入獄七年,後成功上訴,並宣判無罪。
上文提到的職業間諜羅森伯格與美國國家安全局籤署了終身保密協議,這就意味著他不能透露機密情報,但他還是說,中國將是這個基地未來針對的主要目標。
從好萊塢到中國——松峽新角度
松峽軍事基地的「威名」鵲起自然逃不開好萊塢的雙手,奈飛(Netflix)這個靠出品《紙牌屋》一鳴驚人的電視劇製作團隊幾年前開始改編松峽諜戰系列。
《松樹谷》(Pine Gap電視劇名,區別本文地名松峽)的編劇重金請來羅斯博哥(Rosenberg),他是退休的前美國國家安全局(NSA)情報經理,並且在松峽工作達18年,他提供了一套模擬真實的監視核儲存和彈道武器的技術平臺,以及顯示松峽外觀與演員使用的專用軍事術語。
《松樹谷》如它的軍事地位,開播前一直保持低調,沒有大量季前宣傳,但首播依然吸引轟動,尤其契合了有中國參與的大國博弈。編劇和導演毫不隱晦地從「五眼聯盟」內部的合作入手,審視澳大利亞人在中美交鋒的夾縫中,必須騰挪閃轉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糾結和憂慮。
劇中遇到重大戰略決策時,都是美國要員直飛澳大利亞來主持大局,顯示著美國在盟國中老大的地位,同時松峽基地與美國空軍的聯繫,比坎培拉的聯繫還要緊密,美國總統比澳大利亞總理更快得到最前沿的一手消息。
美澳鬥法,中國「旁觀」是本劇的主線。但旁觀不代表不參與。與當地的土著聯合開發地產和油氣項目,特意突出中國「亦商亦諜的特點」,第一季劇終代表中方角色隱秘的笑容,或許暗含著中美澳三方博弈的奧妙。
此劇核心思想其實就是中國的強勢崛起,並取代蘇聯成為美國最佳的假想敵,在劇中,頻頻出現「是否會有大戰」的討論,澳大利亞人的糾結與憂慮溢於言表。
《松樹谷》的熱播不禁讓人聯想到幾年前著名導演約翰·皮爾格(John Pilger)執導的《即將到來的對華戰爭》(The Coming War on China)的電影。
皮爾格是「洞察」松峽基地的導演,1939年出生於雪梨,自帶二戰與冷戰基因。他曾是戰地記者,兩次獲得英國新聞界最高榮譽「年度記者」獎,還曾獲得「聯合國媒體和平獎」。
他的這部電影想告訴世人:核戰爭並非只是捕風捉影,並且目標直指中國, 但這種危險的趨勢被西方主流消了聲,甚至被扭曲。
美國蘭德公司自越戰後一直就在研究,西方與中國之間未來的戰爭, 他們的結論或許也是歷屆美國總統的座右銘,「將打擊對美國絕對權威造成威脅的任何人」。
據保守估計美國海軍力量超過一半部署在亞太地區,有許多美軍基地包圍著中國,這些基地從日本到韓國,穿越阿富汗和印度,然後在澳大利亞松峽構成了一個「完美的戰略布局」。
五眼聯盟中的紐西蘭是個醬油角色,欣然接受美澳的雙重庇護;而盛產袋鼠的澳大利亞,幾千年來就是孤懸的「荒島」,卻因時勢變遷成為大國軍事抗衡的核心區域。
日本衝繩有超過20個美軍基地,美軍曾從這裡出發對朝鮮半島及越南進行過攻擊。澳大利亞的軍事地位正逐漸在「趕超」那裡, 並與日本形成犄角之勢, 而今天,所有這些基地的主要目標都可能在瞄準著中國。
尾聲
曾有許多論調說澳中緊繃的關係是本屆政府偶然之作,無論商界還是政界不少聲音希望袋鼠與北方大國能儘快和好。
其實媒體與大眾在政治面前永遠是幼稚的「小孩」,無論在朋友圈呼喊的「愛國者」,還是行文至此的「作家們」。就像12月1日,美國國安局(松峽基地的主管部門)恰到好處發表的「我們只喝澳大利亞紅酒」一樣,成人的遊戲實際是利益的表現。
想理解為何澳大利亞政客如此「氣粗」,敢於硬撼任何國家,回顧本文看到美澳用半個世紀以上的時間花費上千億美元,打造從阿德萊德到松峽再延展到達爾文的世界上最貴、最高科技的軍事戰略走廊,你或許會明白箇中原因。對澳大利亞人民來說,是福是禍只有未來才知道。
而動輒上百億美元軍事訂單背後的利益豈容大眾分享呢?無論哪個國家,每一個訂單的甲方都在用貪婪與無情的眼神打量著這個世界, 每一個訂單的真正受益人都在創造著富滿十代的「福祉」。或許,在利益面前,一國總理也難以撼動那堵城牆。
就像二戰後德國人至今的心態,他們一直用哲學家的大腦思考:即使所謂「地表最優秀的民族」在戈培爾的洗腦中幾人能清醒呢?
《松樹谷》第二季或許將有更多2020元素,松峽軍事基地的故事或許也掩蓋著每個人的心結:「大國間必有一戰?」
你相信嗎?(原標題:深陷阿富汗虐俘、伊朗暗殺醜聞,起底澳洲最神秘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