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溫的正常與否,是我們判斷機體是否異常的關鍵。通常對於恆溫動物來說,體溫會維持在合理區間,比如一般而言,正常人體(腋窩)溫度在36~37度之間,低於38.5度為低熱,高於39度為高熱。
低溫較少見,更多的時候就是體溫升高,甚至發熱、高熱,這個時候我們也不是盲目地去打退燒針,而是根據病情的嚴重性再決定如何降溫,有時候降得猛,未必是什麼好事,這是大家經歷過後最能理解的。
既然人尚如此,對於和人80%相近的豬來說,也是這樣的,豬也是屬於恆溫動物,一般情況下,豬的正常體溫為38℃~39.5℃(直腸溫度),但是豬在不同的日齡正常體溫是有所不同,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精準掌握,才能避免誤判,不該用藥時切勿亂用藥。
具體來講,豬的直腸溫度變化範圍如下:(1)剛生出來的小豬體溫是39℃;(2)出生一小時後的體溫是36.8℃;(3)出生12小時後為38℃;(4)出生24小時後達到38.6℃;(5)哺乳豬到斷奶期間的體溫是39.2℃;(6)斷奶豬(體重9—18公斤)的體溫是39.3℃;(7)架子豬(體重27—45公斤)的體溫是39℃;(8)育肥豬(體重45—90公斤)的體溫是38.8℃。
而對於母豬和公豬來說,一般正常溫度如此:(1)妊娠母豬的體溫是38.7℃;(2)母豬產前24小時的體溫是38.7℃;(3)產前12小時的體溫是38.9℃;(4)產前6小時的體溫是39℃;(5)生第一頭小豬時體溫達到39.4℃;(6)產後12小時體溫是39.7℃;(7)產後24小時的體溫是40℃;(8)母豬產後一周到斷奶體溫為39.3℃;(9)斷奶後一天是38.6℃;(10)種公豬的體溫一般情況下是38.4℃。
通過上面的一些溫度參考,我們能更精準地掌握豬在不同階段的溫度。另外,我們所看到的這些溫度數據只是一個大概平均值。因為每天早上和中午豬的體溫不一樣;豬吃藥、打疫苗都會影響到體溫的變化,而且豬在受到刺激後體溫也會升高,母豬產後體溫達到40.3℃都是正常的。
所以現在很多豬場在豬體溫達到40℃時就打退燒針是非常有害的,一般豬的體溫在40℃左右,根本不是什麼高熱病,41.5℃以上才能稱得上是高熱,實踐證明豬的體溫根本沒有達到那麼高過。
豬的體溫升高,並不是說豬一定發燒患病了,這可能是機體對環境變化的自然反應。如劇烈運動後的豬體溫偏高,可達到40℃,這是正常體溫;另外有的廠家生產的體溫計存在誤差,質量不合格的測量也會出現偏差;有時體溫的升高只是作為判斷疾病的一種參考,並不是絕對的。
通常按照體溫升高的程度可以分為:(1)微熱:體溫超過正常體溫1℃,即40℃~41℃,常見於某些慢性疾病及局部輕微炎症,如慢性豬瘟、副傷寒、也見於胃腸炎等局部傳染病。(2)中熱:體溫超過正常體溫1~2℃,即41℃~42℃,常見於急性病毒性傳染病如豬瘟、流感等,也可見於肺炎等局部感染。(3)高熱:體溫升高2℃以上,即體溫在42℃以上,主要見於某些急性細菌性感染,如急性傳染性胸膜肺炎、急性敗血性鏈球菌。
綜上所述,我們在測量豬的體溫時,41℃以下建議不要打退燒針,也不要餵退燒藥,因為豬體溫在一定範圍內的升高往往是「豬非特異性免疫力」的一種本能體現,體溫適當升高後,肌體產生特異性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豬的抗病力增強,能積極發揮免疫系統的功能和作用,幫助機體抵抗疾病,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要根據病症做出正確的診斷,查明病原,最後再拿出治療方案。
對於超過41℃的建議用卡巴匹林鈣進行飲水退熱,不吃不喝的再進行打退燒針,在日常飼養管理過程中的關鍵還是做好營養保健,提高豬的免疫力,讓豬少生病或者不生病,這樣才能根據體溫變化,輕鬆判豬病,高效養豬增加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