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居民收入的不斷增加,人們開始購買一些服務消費,而旅遊便是很多國人的首選。除了國內遊以外,國際遊成為不少中國消費者的最愛。不僅可以領略別國的風景,還能夠順帶購買一些自己心儀的護膚品、奢侈品等等。
2019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年我國公民出境旅遊人數達到了1.55億人次。而自從2014年破億以來,過去的6年時間裡全部過億,去年更是突破1.5億。
也正是如此,龐大的出境旅遊人次為其他國度的旅遊業帶去了更多的消費群體。尤其是我們周邊的鄰國,成為很多出境遊旅客的首選,包括日本、韓國等等。
所以當國內消費者來到這些國度的時候,很多當地的居民都很是喜愛,至少為他們帶來了很多的銷售機會。但是即便如此,還是讓我們看到了一些令人傷痛的一幕。此前不少韓國人指責中國遊客的素質太低,常常不顧警告隨意亂丟垃圾。
而因為某種原因,被指責的我們也認為是自己的錯。但是直到今年真相被揭開,才讓我們拿掉了背在身上的「黑鍋」。
從中國去韓國旅遊的消費者大幅度減少,此前熱鬧的韓國免稅店因為中國遊客的減少,變得冷冷清清,一些景點亦是如此。但是也正是如此,讓我們發現了驚人的一幕。沒有多少中國旅客的韓國,沙灘上、街道上依舊滿是垃圾。
所以曾經被他們安在我們頭上的「罪名」,也隨著真相的曝光,被大家知道了真實內幕。
不僅是環境層面的,其實中國旅客的減少,還讓不少韓國商家們遇到了很大的難題。曾經的購物「天堂」,如今更像是一座「鬼城」。大名鼎鼎的明洞商圈,商鋪的空置率平均值高達28.5%,「幽靈商圈」一點都不為過。
即便是曾經的黃金店面,也因為消費者的減少變得冷冷清清。當然曾經熱鬧的明洞,不只有中國消費者,還有本國的消費者以及別國的消費者。
不過無論如何,現在擺在面前的現實就是:沒顧客、沒生意。整個商圈幾乎聽不到人們的對話聲,只剩下空蕩蕩的背景音樂。
為了減少自己的損失,不少商家紛紛做出了「撤離」的舉措。而為了能夠留住商戶,很多商圈提出了降低租金的措施。但是即便如此,還是未能阻擋商家們「離開」的腳步。不只是明洞,大名鼎鼎的江南商圈、新村商圈等都出現了類似的情況,空置率相較於此前增長迅猛。
而有過韓國旅遊經歷的旅客們,也向我們透露:在一眾的外國消費者當中,不少韓國店員總是對中國旅客表現出傲慢,甚至一副愛買不買的樣子。樣品的試戴、贈品的贈送都和其他消費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而如今隨著中國旅客的大幅度減少,這些韓國店員的銷售成績也出現了明顯的下滑,不知道未來會不會做出改變,公平地對待每一位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