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睿評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
高考的分數下來了。
看樣子,我表弟今年是能走得掉了。
去年分數公布時,他沒達到本科線。充其量,只是個好點的大專罷了。
拿到成績後,全家人都知道他情緒低落,只能讓他自己安靜兩天,平復下情緒。
但是自己人不說話,也總有那看熱鬧不嫌事大的。
也不知道是風涼話,還是馬屁拍到了馬腿上的街坊,總是勸他:好大專不比本科差。
說得就跟他們真懂似的。
剛開始,他們一家人都沒往心裡去。
但是,啥事你也扛不住別人天天說。
原本非本科不上的表弟,在「高四」的面前還是低下了頭,準備去讀大專。
聽到消息後,我就立刻去了他們家,非得把這事給擰過來不可。
畢竟,我的親身經歷告訴我,但凡第二年有一點能考上本科的希望,也儘量不要去讀大專。
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那時大專生還和我們一樣,能進入相同的大型國有企業工作。
有所不同的是,我們的晉升空間幾乎上不封頂。
而他們,幹到中層基本也就到頭了。
本科和大專雖然都是大學,但是在我們談話的時候,「大專不是大學」的潛臺詞,幾乎滲透到了語言的習慣之中。
聊到學校的經歷,我們張口習慣於說「大學時如何如何」,而他們卻總說「我們大專時如何如何」。
甚至有一次有位大專生在使用了「大學」這個詞的時候,在場的很多人都覺得十分彆扭。
我毫無歧視學歷的意思。
因為對於教育資源不發達的地區,能讀個大專,本身就已經是佼佼者了。
如果給他們更好的學習環境,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
可是現實不會給你找客觀原因的理由。
3年後,當位居分公司中層,準備爭取向分公司高層努力的本科生們爭得頭破血流的時候,那些大專生裡,終於有人當上了工段長。
平心而論,在專業能力和為人處世上,他們根本就不比我們差。
但是中層崗位競聘的條件要求上就赫然寫著:全日制本科學歷及以上。
至於大專學歷,「特別優秀的,可酌情提名。」
你可能覺得這太殘酷,太不公平。
雖然我算是「既得利益者」注意,但同樣也有這樣的想法。
但是學歷的殘酷,又何止這一條。
公務員考試最低學歷就是本科;
研究生考試報名的最低學歷,也是本科;
就連大城市的人才落戶政策,在本科生增多的背景下,也保不齊會對大專生有著更嚴苛的要求。
而那些口口聲聲說「能力大於學歷」的HR們,同樣也會默默地直接把專科學歷的簡歷,扔到垃圾桶。
雖然大專和本科都是大學,但現實告訴我們的是:大學,並不是大專。
有人說,先上著大專,然後再專升本也可以。
理論上來說,確實可以。
但實際上,這可能比你讀「高四」還難。
倒不是說專升本很難,而是當你的身邊充斥著二三百分的同學時,比起置之死地而後生,你更可能遇到的狀況是隨波逐流,近墨者黑。
想要保持高三的學習狀態,幾乎不太可能。
高三的壓力大,你至少還知道這是高考帶給你的壓力。
而專升本時的壓力,你甚至說不出這壓力到底從何而來。
因為這時的你,已經有退路了。
雖然這退路,大概率是一路坎坷。
但是當你不知道前路有多難的時候,你永遠不會感受到那份刻骨的危機。
專升本未必比高考難,但變數,卻一定比高考要多。
想要「曲線救國」的你,真的想好了嗎?
有人經常問我,考一個好大學的意義在哪。
我總是回答:獲得一個大概率。
我不敢把話說得太滿,因為高材生隕落、後進生逆襲的事例也偶有發生。
但是我們寒窗苦讀,甚至一切的主動性行為,歸根結底不都是為了增加得到某一個結果的概率嗎。
誠然,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
但是沒有人會和你強調,其他的路上,布滿了你一輩子都不見得能逾越的鴻溝。
這條路,可能比高考要難多了。
「高考落榜,不代表人生落榜。」
話是沒錯,但純屬廢話。
對於落榜生而言,此時需要的恐怕不是什麼鴨血雞湯,而是十字路口上的選擇參考。
當然,如果你家裡有礦,或者有什麼值得拆的東西,以上建議均可以不做參考。
但是如果你也是普通家庭出身,那麼請面對你今年高考的不完美,用一年的時間,為自己正名。
經歷了「高四」洗禮的你,也會比大一剛結束的同學早一些懂得,高考不是結束,大學只是開始。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晨讀六點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