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3日,一副不起眼的手銬,誰能知道它曾經在近30年中銬住過約3000名扒手?幾架今日看來已經笨重不堪的儀器,當年卻是北京公安指紋識別、槍彈識別、心理測試、DNA檢查等諸多高精尖技術的發軔。如果無人講解,哪怕是中國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的大盂鼎,在常人眼中也無非是一個銅鏽斑駁的三足大鍋,更何況是北京警察博物館裡貌不驚人的上千展品?
隨著近期北京反恐、安保形勢的變化,街頭持槍民警日益增加。普通市民可以看到長如95式自動步槍、97-1、97-2式防暴槍,短如05式警用轉輪槍、92式手槍。但是要想看看更多、更有歷史感、更能記錄北京民警們歷年來使用的槍械,警察博物館4層展廳是個好去處。
1949年前後留下的照片清楚地記錄了當年北京公安的裝備情況。槍身奇長的三八大蓋兒、槍身很短的馬槍、駁殼槍、轉輪槍、白朗寧……在當年從國民政府警察局接收的各式槍械中,甚至還有一支全世界惟一一款日本製造的、可以上刺刀的機關槍。
根據警察博物館各種展品的記錄,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很長一段時間,北京市公安局一線巡邏民警正是扛著三八大蓋兒在市區內巡邏。很顯然,這種作戰範圍在400米左右,射程很遠,穿透力極強的武器其實非常不適合城市警察在近距離對身邊的歹徒使用。
1954年之後,隨著中國軍事工業的發展,雜牌槍械終於退出了北京警察的裝備序列。從這一年起,軍用五四式手槍逐步列裝,成為北京民警的標配槍械。隨後幾年,六四式手槍也開始普及。相對於威力強大的「五四式」,槍管較短、火力略弱的六四式對一線警察而言更加適合。
在市公安局槍庫工作多年的警保處民警房建華對於警方用槍歷史的變化如數家珍。「20世紀50年代末,市公安局收回並且報廢了所有雜牌子老槍,從那時起警槍開始正規化。但是到了『文革』開始,民警的配槍絕大多數都被收回,存在了北京衛戍區。」房建華告訴記者,直到1978年之後,這些槍才被取了回來,再次下發。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警務工作日益走上正軌。除了五四式、六四式之外,又配發了更加小巧的七七式手槍。這種槍可以單手上膛擊發,給不少一線民警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在長槍當中,先後配備了五六式半自動步槍和五六式衝鋒鎗,以及七九式、八二式輕型衝鋒鎗。「不過八二式只用了非常短的時間就收回了,一線民警在使用中發現,這種槍如果操作不當,非常容易發生走火。」房建華說。
事實上,曾經在警用領域裡廣泛裝備的七九式輕型衝鋒鎗也沒有得到很多一線民警的認可。儘管被認為「打得準」, 但它極差的人機工程設計、緩慢的換彈速度、嚴重偏高的射速都讓它在實戰中的效能打了個大大的問號。
儘管在軍用領域中,使用手槍彈的衝鋒鎗正日益顯出頹勢,但在警用領域卻仍然屬於一種非常有價值的裝備。可以連續發射、能夠精確瞄準、子彈穿透力又不是很大,都是在實戰中非常實用的特性。
可是,七九輕衝的理論射速高達1000發/分鐘,嚴重偏高,原始設計的彈匣容量只有20發,這意味著只要1秒多鍾就能打光一匣子彈,加上換彈速度太慢,真正面對火力強大的歹徒,對它的使用者而言往往意味著更大的危險。
進入九十年代,警槍的配備、使用都已經相當規範了。九十年代初,北京民警開始配備防暴槍。口徑38毫米的防暴槍只能打催淚彈,而口徑較小的18.4毫米防暴槍,除了可打催淚彈,也能使用各種殺傷彈、橡皮彈等其他防暴彈。
近年來警槍裝備最大的變化莫過於05式轉輪手槍。這種由公安部自行研製的槍械與香港警察普遍裝備的「點38」有很多共同之處:槍把大、威懾強、威力小、不卡殼。這種現在相當常見的槍械改變了過去沒有專門警用槍械的歷史。房建華說,民警用槍的場合通常都有密集人群,如果使用五四式之類的軍用槍,很可能出現一槍擊穿面前歹徒,子彈繼續飛行,又傷及周圍無辜市民的場面。05轉輪槍的子彈動能要小得多,大大降低了誤傷的機率。
至於代表著重火力的長槍,目前北京民警使用的是軍用九五式自動步槍。2008年前後,這種槍逐漸替代了此前使用的五六式、八一式自動步槍。它在城市街頭的特警執勤崗或市界治安檢查站裡發揮重要作用。
房建華告訴記者,儘管實戰中民警開槍的機會極其少見,但日常訓練仍然會慢慢讓槍械達到使用壽命。特別是近期北京全警動員,大批年輕警員參與反恐防暴方面的槍械訓練,各種槍枝的使用頻率大大提高。「每發射一定數量的子彈,槍枝就要報廢。每年市公安局的報廢槍都會存儲到槍庫裡達到一定數量後,便按規定予以銷毀。」
如今,陳列在警察博物館四樓、代表了北京警察用槍進化史的槍枝全部屬於報廢槍。其中有大量的槍枝是在1949年前後收繳國民政府北平市警察局的用槍。包括那支全世界惟一一款可以上刺刀的「日本九六式機關槍」,都是通過這種途徑走進博物館的。
北京民警還會從社會上收繳到一些槍枝。這些收繳來的槍械無論好壞,不管新舊,全部都要銷毀。
想像一下3000人聚在一起的場面:一個簡編步兵師、一個足夠熱烈的籃球賽主場、一場娛樂明星的演唱會觀眾——或者是滿滿一操場的扒手。首都警察博物館二層的展廳陳列櫃中擺放著一副鋥亮的手銬,它原來屬於傳奇的反扒民警高松嶺,這位1980年就被公安部授予一級英模稱號的民警在從警39年的歷史中,曾經用它銬住過3000餘名扒手。根據警方的統計,這3000人裡沒有一個是冤枉的。
1963年,年輕的高松嶺走上了反扒崗位。剛滿18歲的他銳氣正盛,看著同期被分到大案隊的學員每天熱火朝天地去偵破大案要案,自己只能面對一批小蟊賊,情緒十分低落。
當年12月,一個小女孩走進派出所,說她和爸爸從外地來京看病,但剛下車就發現身上用來治病的錢不見了。女孩的爸爸讓她來報案,他自己則去了永定河邊。高松嶺趕緊和師傅去河邊尋找,發現孩子父親時候,他已經把腰帶拴在了樹上,「再晚一步估計就上吊了。」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年輕的高松嶺,直到退休,他還一直記著當年的這一幕:「我突然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名反扒偵查員的責任了。」
從這時起,高松嶺差不多要拿公交車當成自己的家了:每天在公交車上的時間超過了10小時。平日裡,沒事就琢磨扒手的特點、技巧以及他們下手時的破綻。
第一個關鍵點在眼睛上。也許是一種本能,扒手在下手前,一般都要向周圍最後掃視一眼,如果這時候正好和死盯著他的警察眼神相碰,對方一定就放棄了。第二個關鍵點是扒手下手時的身體變化。若是他的身體突然墊高了一點,接著又很快落下,這基本就意味著已經下手了。長年的工作中,高松嶺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反扒技巧:反正當年的公交車也是擁擠不堪,他就乾脆湊在扒手旁邊站著,隨便用身體的某個部位觸碰著對方:胳膊肘、肩膀、後背、腿乃至腳後跟,只要有一個地方能和對方接觸,就能感知對方的動作。
1993年10月26日,高松嶺跟著7個可疑人上了公共汽車。其中一個歹徒伸手掏高松嶺的衣兜,高松嶺抬手護住衣兜。歹徒突然從腋下抽出刀子直指高松嶺的心口。高松嶺雙手扣住歹徒的手,和同事一起將7名歹徒擒獲。在繳獲的一個書包內,竟發現一支槍膛裡裝滿了彈藥的火槍。
39年的從警生涯裡,他隨身的手銬銬住過3000餘「佛爺」(小偷的江湖別稱)。他帶出來的徒弟,如北京市「五四」獎章獲得者付作新等人,也都在日後成長為北京反扒戰線上數一數二的標兵。
1980年4月30日,17名中國首批公安一級英模誕生,高松嶺就是他們當中的一員。
如果按照師傅帶徒弟的算法,如今反扒民警已經歷經了好幾代人。儘管自己也知道在將來很漫長的時間內都不可能真正實現,但他和其他所有反扒民警的願望都一樣:期待著「天下無賊」。
本文來源:北京晚報-北晚新視覺網 記者:安然/文